文/刀背藏身(簽約作者)
▼
中國歷史上把百姓的屁股打開花的朝代很多,把大臣的屁股打開花的朝代,明朝算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個。似乎只要明朝皇帝一發(fā)怒,就能在朝堂上扒了大臣褲子打板子,管你是飽讀詩書的文人名士,還是白發(fā)蒼蒼的宿儒,都讓你皮開肉綻、趴在地上吃土。
這就是明朝大名鼎鼎的廷杖制度。既然稱之為制度,就不是隨隨便便可以進行的一項暴行。或許明太祖朱元璋當時只是一時之怒,開了明朝廷杖的先例,但隨著廷杖作為懲戒官僚的一項手段,被朱元璋的孝子賢孫們接納,廷杖這事在明朝也衍生了一些規(guī)矩。
廷杖要走流程
皇帝打大臣屁股這回事算不得明太祖朱元璋的發(fā)明。東漢光武帝劉秀,隋高祖李淵,唐玄宗李隆基都在朝堂上打過大臣的板子,只是不像明朝一樣成為皇帝對付大臣的“保留動作”。在明代,廷杖發(fā)展出了一套固定的程序。要廷杖大臣,也要照章辦事?;实垡劝l(fā)出個廷杖的命令,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出帖加蓋印信,交給刑科給事中審核,簽批后再交給東廠、西廠、錦衣衛(wèi)去拿人。根據(jù)明崇禎年間大臣的觀察,不按這個流程走,拿不到刑科給事中簽批的駕帖,廠衛(wèi)是不能廷杖大臣的。
廷杖不是時時都用
明朝皇帝廷杖大臣也分時候,并不是每位皇帝都熱衷于打大臣屁股,也不是皇帝隨時隨地都會用上這個狠招。
朱元璋雖然是大明王朝廷杖的創(chuàng)始人,實際上洪武一朝廷杖這回事只出現(xiàn)過一次。洪武八年,刑部侍郎茹太素寫的奏疏太冗長又言多忤逆,朱元璋一怒之下在朝堂上將他廷杖了。其后,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幾朝都沒有再廷杖大臣。明英宗復(fù)辟之后,有大臣卷入政治斗爭被廷杖除名,但總的來說明朝前期施行廷杖的次數(shù)并不多。
真正開始濫用廷杖是在明朝中期以后,幾位性情皇帝上臺。明憲宗時期施行廷杖9次,被打的有70多人次;明武宗時候朝政被太監(jiān)劉瑾把持,朝局一片混亂,1519年武宗皇帝要出游被阻攔,一怒之下廷杖阻攔的大臣146人,直接打死了11人;嘉靖皇帝更是厲害,繼位之初因為大禮議之爭,廷杖大臣134人,打死17人,朝野震動。嘉靖皇帝在位期間,朝廷大臣動輒被杖,這也成了嘉靖統(tǒng)治大臣的一個殺手锏。萬歷之后,廷杖之事在朝廷上也偶爾為之,但沒有再像正德、嘉靖兩朝那么大規(guī)模,也沒那么頻繁。明熹宗時候,魏忠賢把持朝政,十幾天的功夫廷杖了三位大臣。閣臣葉向高看不過去了,跟魏忠賢說,“幾十年都沒施行廷杖,十幾天的時間你就廷杖了三次,萬萬不可再行廷杖了?!蔽褐屹t迫于文官群體的壓力,也不敢肆意使用廷杖。
廷杖有規(guī)矩
廷杖直接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死,負責廷杖的太監(jiān)、錦衣衛(wèi)也發(fā)展出一套專門的“打屁股”的技術(shù),一個大臣的生死,往往不僅操控在下命令廷杖的皇帝手里,也操控在負責執(zhí)行廷杖的太監(jiān)、錦衣衛(wèi)手里。同樣的廷杖四十,負責打板子的人可以讓你皮開肉綻而不上筋骨,也可以讓你皮肉完好,而筋骨寸斷,一命嗚呼,這里面的水深得很。
廷杖之時,司禮監(jiān)、錦衣衛(wèi)的頭頭們在兩旁看著,打板子的人不僅要會察言觀色,還要看這些大人們的腳如何擺放。如果是兩腳分開如簸箕,那意思就是可以放囚犯一條生路;如果是足尖內(nèi)斂,那這個囚犯就要往死里打了。司禮監(jiān)、錦衣衛(wèi)的頭頭們,也要揣摩皇帝的意思,是略施懲戒打打就算了,還是真的要讓被廷杖的大臣斷了生機。
廷杖的反作用
明朝的皇帝想用廷杖的方式“殺一儆百”,來震懾朝廷。但明朝中期以后的政局,逐漸演化成皇帝與大臣“意氣相爭”的局面。大臣們抱著“文死諫”的高姿態(tài),對于皇帝違背綱常的舉動動輒上書進諫,把矛頭直接指向皇帝;皇帝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受得了群臣之間相互攻訐,卻受不了大臣們來干涉自己,管到皇帝頭上來了。再者,明朝文臣的勢力很強大,他們控制著輿論的導(dǎo)向,那些受到皇帝廷杖的大臣,往往能夠獲得朝野上下的同情,一旦控制朝局的“奸佞”下臺,這些被廷杖的大臣就會成為“奸佞”的對立面被抬高身價,在世的人得到復(fù)職擢升,被打死的被追贈榮譽官職,子弟享受榮蔭入國子監(jiān)讀書。
因此,廷杖的發(fā)展已經(jīng)超越了皇帝當初的設(shè)想。到了明朝后期,皇帝越是想通過廷杖來懲戒文官,士大夫群體的反彈就越厲害。明代的一些文臣將犯言直諫、批評皇帝,視為搏名出位的一個手段,“一遭斥謫,意氣揚揚,目上趾高,傲視一世,正所謂意氣有加也。”皇帝對于一些大臣的心機也了然于胸,萬歷皇帝看到一些大臣的進諫,直接很不客氣地說,這是給皇帝下的圈套。正德朝的王陽明說得很明白:“為名與為利,雖清濁不同,然其利心歸一?!庇谑?,在皇帝眼里那些犯言直諫的大臣都成了投機分子,原本應(yīng)該發(fā)揮監(jiān)察作用的諫言成了擺設(shè)。
這樣一來后果十分可怕,皇帝不信任大臣,大臣不愿意提建設(shè)性意見,朝堂之上的國事之爭,逐漸演變?yōu)橐鈿庵疇?。皇帝不能與群臣同心協(xié)力,共同治理天下,大明的江山怎能安穩(wěn)長久?
參考文章:
1、吳晗《朱元璋傳》
2、徐春燕:《明代廷杖探析》,遼寧大學學報,2010年5月
3、曹國慶:《明代的廷杖》,史學集刊,1990年
▼
編排:@二師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