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大典:夏圭 作者:馮慧芬
夏圭(一作夏珪)浙江杭州人。生卒年無考。南宋寧宗朝(1194—1224)的畫院待詔,在就職上,略晚于馬遠,在山水畫風上,與馬遠有共同性,即也喜僅取自然一角,故有“夏半邊”之稱。他的畫主題突出,形簡意運。他的筆法師自李唐,兼及前輩諸家長處,創(chuàng)造了著名的“拖泥帶水皴”法。畫樹則點筆夾筆兼施,尤善禿筆。畫樓閣不用界尺,信手繪成。從留世作品《溪山清遠圖》、《西湖柳艇圖》等畫上看,一派江南山靈湖秀之景象,展現(xiàn)得淋漓酣暢,令后世競相效法。他與馬遠都是南宋畫院“四家”之一,極大地影響著明代山水畫,也對日本的“狩野派”繪畫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 |
筆精墨妙意趣紛呈
夏圭(一作夏珪)與馬遠幾乎同時而略為后出。過去的文獻對他的生平事跡記載得比馬遠更為簡略。只知道他是錢塘(今杭州)人,字禹玉。他于宋寧宗朝任畫院待詔,賜金帶。早年專工人物,后來以山水著稱。其子夏森,“亦紹父業(yè)”。夏圭很早就顯露出繪畫藝術(shù)的才能。據(jù)周密《武林舊事》記載,御前畫院十人,夏圭即居其一,與馬遠等人同受優(yōu)遇和重視,后聲譽日增。元代柯九思謂“畫院中人物山水,自李唐而下,無能出其右者”。
夏圭的藝術(shù)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山水畫方面。據(jù)記載,他亦擅長人物畫,但他的人物畫作品一幅也沒有流傳下來。而他所作的山水畫,數(shù)量卻十分可觀,流傳至今的有《山水十二景圖》、《溪山清遠留》、《雪堂客話圖》、《松崖客話圖》、《煙岫林居圖》、《梧竹溪堂圖》、《遙岑煙靄圖》、《雪屐探梅圖》、《西湖柳艇圖》等。或畫長江沿岸,或取西湖一角,或作江潮、溪雨、漁村、農(nóng)舍、煙巒、云樹等,平常景物,在夏圭筆下,變成了一幅幅美妙而充滿感情的畫面。
夏圭山水,初師李唐,有很堅實的基礎(chǔ)。又因他較馬遠略為后出,同在畫院供職,很可能受了馬遠的影響,在藝術(shù)風格和表現(xiàn)技法上與馬遠有許多共同的特點:構(gòu)圖簡潔明快,多是一角半邊之景,故有“馬一角、夏半邊”的說法。他用筆雄奇簡括,山石皴法取法李唐的斧劈皴,利用遠近景和墨色濃淡的有力對比,使主題突出,充滿著詩一般的意境。后來夏圭又吸收了范寬及米芾、米友仁父子之長,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徵明稱他“嘗學范寬,……或為王洽,或為董、巨、米顛,而雜體兼?zhèn)?,變幻間出”。董其昌謂:“夏圭師李唐,更加簡率,如塑工所謂減塑,其意欲盡去模擬蹊徑。而若隱若沒,寓二米墨戲于筆端?!笨梢娤墓鐜煼ɡ钐?,又廣泛學習諸家之長,融會貫通而自成一家。比較而言,馬遠的山水畫,造境趨于奇險,夏圭則比較質(zhì)樸、自然;馬遠用筆較尖,筆法爽勁,夏圭用筆略禿,筆法蒼潤;馬遠畫山石多用大斧劈皴,部分發(fā)展成釘頭鼠尾皴,剛猛而勁利,線條一般較長而清晰;夏圭畫山石則大小斧劈皴、長短條子皴、點子皴、拖泥帶水皴并用,以至部分輪廓線被沖浸,略有模糊感。夏圭畫樹變化多端,點筆、夾筆兼用,隨意點擢,生動自然,畫樓閣也不用馬遠那種極為工整的筆法。所以《格古要論》評曰:“夏圭山水,布置、皴法與馬遠同;但其意尚蒼古而簡淡,喜用禿筆,樹葉間有夾筆,樓閣不用尺界,信手畫成,突兀奇怪,氣韻尤高?!?
夏圭山水的最突出面貌在于他充分發(fā)揮了水墨技法的奧妙之處。畫法上云:得筆法易,得墨法難;得墨法易,得水法難,指的便是這種演進的實況。這種演進,到夏圭時代有了一個質(zhì)的飛躍。有人研究夏圭山水畫,說他作山石先用水筆皴擦,然后落墨,橫砍豎劈,寬窄濃淡,或水墨渾融,或干筆飛白,蒼茫淋漓,別開生面。筆法、墨法、水法均極為精練。《西湖游覽志余》謂其“醞釀墨色,麗如傅染,筆法蒼老,墨汁淋漓”。由于他長于水墨表現(xiàn),所以描繪那些云煙出沒、風雨迷漫的景色,以及一抹朦朧的遠山,和大片山石、樹叢,很少用復雜的色彩渲染,而顯得墨氣明潤,遠近分明,神韻煥發(fā),沒有馬遠那種富貴、矜持、高華的氣息,較具自然荒率的野趣。因此,文徵明指出;夏圭的繪畫“全以趣勝”,“吾恐秾妝麗手,何以措置于其間哉”!
現(xiàn)存夏圭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山水十二景圖》殘卷(圖1)。卷末有細楷寫的“臣夏圭畫”的署款,可能是當時進呈內(nèi)廷的作品。夏圭畫里有款的極為難得,是一幅可靠的真跡。用長卷形式,描繪江皋玩游、汀洲靜釣、晴市炊煙、清江寫望、茂林佳趣、梯空煙寺、靈巖對奔、奇峰孕秀、遙山書雁、煙村歸渡、漁笛清幽、煙堤晚泊等十二種不同的景色,各景可以獨立成一畫面,而又極自然地利用空曠的江面,銜接起來,成為一幅完整的構(gòu)圖。此畫全卷已散失大半,僅余卷末四景。畫自朝至暮的江邊景色,極其簡練概括,表現(xiàn)出大自然的無限優(yōu)美和生活的清幽情趣。每景都是一幅“半邊”式構(gòu)圖,平遠中極顯清曠空靈。
《遙山書雁》(圖2)僅一抹遠山,兩行歸雁,幾點橫寫天邊,一半散落在山際。下面澄江如練。寥寥幾筆,一種清秋景象自然呈現(xiàn)。
《煙村歸渡》(圖3)用水墨輕籠淡抹出一片暮靄蒼茫的村落,矮屋、喬松,或隱或現(xiàn),遠遠伸展的洲渚之間,渡船正載了兩個晚歸的客人,向前村搖去,給人一種極為深遠的空間感。
《漁笛清幽》,只在畫幅下半,寫一灣沙灘,河上兩只漁船,漁夫一在拉網(wǎng),一在撒網(wǎng)。灘邊另停泊著漁船兩只,一位意態(tài)閑適的漁民,正吹著短笛。對于悠然自得的漁家生活的向往之情,躍然紙上。
《煙堤晚泊》,畫江邊山徑透迤,幾位行人荷擔而歸;山坡樹石,墨汁淋漓,與空白的江心形成對比;遠處城樓隱約,景色微茫,正是黃昏時分;兩三艘小艇靜靜地棲泊在柳岸邊,在一片安逸、寂靜的氣氛中,仿佛悠悠地回蕩著輕浪拍岸的聲響。
就技法而言,全卷用禿筆畫成,坡石則大小斧劈皴和拖泥帶水皴間用,是夏圭獨有的面目。仔細玩味,可以看出他先用濕筆淡墨暈染,然后干筆、濕筆巧妙對比運用、逐層加重的筆法特點。筆筆老練,疏落有致。樹干、樹葉多用筆隨意點畫,筆法生動活潑。人物、樓閣也是信手勾畫而成??v觀全卷,構(gòu)思極為精密,甚至筆墨間的空隙的形體都經(jīng)周密考慮。如《煙村歸渡》一景前部的沙腳和《漁笛清幽》一景老樹的點葉,其筆墨避讓留隙處幾乎間不容發(fā),和書法中的“計白當黑”異曲同工。前人評夏圭筆法險峭,用思巧密,主要指這種特色。商格在《商文公集》中這樣稱贊道:“一見令人塵慮清,乃知禹王筆法精?!?
《溪山清遠圖》卷(圖4-6)是夏圭的又一長卷巨制,畫奇峰絕壁、岡阜連屬、漁村曲港、江天浩渺諸景,布置疏密相間,高潮迭起,畫面雖具虛實變化,但比“一角、半邊”的構(gòu)圖稍為充實。畫山石兼用大小斧劈皴、長短條子皴、點子皴、拖泥帶水皴,皴筆飛白,潑墨相間,輔以濕筆,墨彩變化極為豐富。畫樹木用直線勾干,一筆而成,用點子簇葉,較為清剛,不似馬遠那樣濃重。汀渚處,用淡墨一掃,略有勾點。此圖最大特點是利用紙本的特色,充分發(fā)揮筆墨的韻味,純用水墨來傳達江上氤氳畫境,充滿質(zhì)樸自然、天真爛漫之趣。尤其是淡墨的運用,出神入化,造就出一個意趣紛呈的藝術(shù)世界,給人以極強的感染力。整個畫面依然是剛性的,但不似馬遠那樣剛勁、雄健,而是在剛性中含有一種清逸之氣,雋秀而峭拔,所以特別給人清剛秀逸的感覺。
還有一幅顯示夏圭獨有的筆墨特點和意境表現(xiàn)的杰作是他晚年所作的《松崖客話圖》(圖7)。此圖筆法簡練豪縱,樸實蒼勁,墨色精嚴,多用濕筆潑墨,濃淡隱約,云氣渾茫,似乎是山風過后,云嵐飄浮間露出懸崖孤松和隔溪樹影,是夏圭最成熟期的作品。
實際上,夏圭區(qū)別于馬遠的筆墨風采在他早期的作品《雪堂客話圖》(圖8)中已露端倪。此圖設(shè)色畫江南雪景,尤似范寬,筆法蒼勁渾厚,山石多用小斧劈皴和短線條禿筆直皴,從而取得方硬奇峭、水墨蒼潤的藝術(shù)效果。顯然,馬遠、夏圭雖同師李唐,但各有所長,馬遠用筆剛勁而偏于露,夏圭用筆剛勁而趨于含蓄。后者的這一特點在此幅作品中表現(xiàn)得比較明顯。
不過夏圭有不少傳世小品,在畫面意韻上也與馬遠比較接近,但因其偏于含蓄的用筆和對水墨技法的充分發(fā)揮,使這些小品和馬遠小品呈現(xiàn)出各有千秋的藝術(shù)特色。如《遙岑煙靄圖》(圖9),畫叢樹遠岫,煙霧濛濛,純以水墨渲染為主,以墨色濃淡分出層次,僅山坡處略用筆皴擦。全幅畫風類米家山水,朦朧迷離,在意趣表現(xiàn)上勝馬遠一籌。
《煙岫林居圖》(圖10),煙云中,兩座遠峰悄然聳立,近處則畫山坡叢樹、小橋人家。全幅筆墨蒼潤,水墨淋漓。遠山和坡石很少用筆皴擦,主要運用濃淡墨色暈染出山石的立體感和煙云的變幻。畫樹則更見功力,其枝干用筆草率而勁健,樹葉以不同點法和干濕濃淡、輕重緩急的筆墨來表現(xiàn)其層次變化。
《梧竹溪堂圖》(圖11),設(shè)色畫梧桐、修竹、茅屋、遠山,采用“一角、半邊”的局部構(gòu)圖,主要景物都集中在畫面左下部。筆法則體現(xiàn)夏圭蒼勁老健的特點,下筆疾速果斷。圖中茅屋,隨手勾出,饒有意趣。前后層次分明,先用濃墨寫近景,再用淡墨畫欄桿,再以花青略加渲染、襯托,遠山一抹,若隱若現(xiàn),從而使畫面產(chǎn)生了曠遠的空間感?!毒涨f集》中有劉泰題夏圭山水詩句:“夏圭丹青世無敵,遠近濃淡歸數(shù)筆。”這確實說出了夏圭風格的特點:僅憑富于變化的寥寥幾筆,就把遠近廣闊的空間,包羅在他的作品里。
夏圭山水也有十分精謹?shù)模纭段骱D》(圖12),寫柳堤湖舍,整齊嚴謹,遠處人物也不用其他山水畫中點景人物那樣簡率的筆法,即所謂“人物面目,點鑿為之;衣褶柳梢,間有斷缺”,而是刻畫逼真,極為精妙;筆調(diào)也是沉著含蓄,明媚秀潤,與他一貫隨意豪縱的筆法大異其趣。文獻中對夏圭這樣風格的畫多有記載。如《清河書畫舫》謂:“夏圭《千巖萬壑圖》,精細之極,非殘山剩水之比。”《畫法紀年》載:“夏圭《溪橋茅店圖》,淡色人物樓閣精細?!钡@樣的作品并不體現(xiàn)夏圭突出的風格。
夏圭最為后人稱道的是那一類具有革新意義、充分反映南宋山水畫主體面貌的作品。如厲鶚《南宋院畫錄》收俞和題夏圭《晴江歸棹圖》詩所云:“世稱夜光無與敵,何如夏君神妙筆!蒼然勁鐵腕有靈,開圖展對人愛惜?!斈戤嬙翰环θ?,紛紛丹碧失天真;醉來漫寫金壺汁,吮毫落紙無纖塵?!边@種勁健蒼潤、不著纖塵的筆法,正是夏圭風格的最大特點。前人評夏圭畫還有“墨卷波濤,筆縮云煙”之語,確實極為精確,又極為形象生動地概括了夏圭山水畫的藝術(shù)特色。
在中國美術(shù)史上,歷來是把夏圭和馬遠并稱的,他們兩人不僅聲名相等,而且在藝術(shù)成就和對后代所起的影響作用上,也都有共同點。正如《續(xù)書畫題跋記》所錄陸完贊美夏圭的詩句:“但覺層層景不同,林泉到處生清風;意到筆精工莫比,只許馬遠齊稱雄?!瘪R遠和夏圭,分別以其“高古蒼勁、韻味悠遠”、“筆精墨妙、意趣紛呈”的獨創(chuàng)風格,把南宋山水畫推向李唐以后的第二個高峰,使南宋山水畫,尤其是南宋畫院在中國美術(shù)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自成流派影響深遠
馬遠、夏圭的畫風,在他們同時代的南宋畫院中,已具有明顯的影響?!秷D繪寶鑒》稱馬遠“種種臻妙,院中人獨步也”,稱夏圭“自李唐以下,無出其右者也”。明代王汝王也說:“宋之南渡,馬夏稱首。”可以說,馬遠、夏圭,是當時畫院畫家的旗幟。和馬遠同時的畫院待詔蘇顯祖,畫法類馬遠,當時被稱為“沒興馬遠”。理宗朝畫院祗侯樓觀,畫山水得馬、夏筆法。理宗朝畫院
待詔朱瑾,作雪景全師夏圭。在院外的畫家,如蕭巖、黃益,以及官至太尉的王介等人,也多師法馬、夏。南宋畫家情況,當時人很少有記載,但從遺存的眾多的南宋無款山水畫來看,基本上和馬、夏畫風一般無二。
元代初年,趙孟頫等人提倡復古,抵制南宋畫風,但仍有不少人繼承了馬、夏畫風。杭州畫家孫君澤,工畫山水,全師李唐、馬遠、夏圭,頗有成就。孫君澤的畫存世不少,可以清楚地看出其畫中的馬遠遺意。在元代,還有宿州人陳君佐,居揚州,山水畫亦師馬、夏;張觀、張遠、丁野夫的畫也是師法馬、夏的。
及至明代,可說是馬、夏流派最盛的時期。明代前期,院派、浙派及其支流皆以師法馬、夏為主,崇尚水墨蒼勁的畫風。如戴進、李在、周文靖、吳偉、王諤、張乾等人,都是一代名手。其中王諤被稱為“今之馬遠”。而戴進則更發(fā)展了馬、夏兩家之長,以其健拔的畫風和精練的技巧,在馬、夏系統(tǒng)中起著承先啟后的作用。那時浙派中的優(yōu)秀畫家如夏芷、夏葵、戴泉、王世祥、方鉞、張路、何適、鐘禮、汪質(zhì)、謝賓舉、蔣嵩、汪肇等人,皆宗法馬遠、夏圭。
明代以林良、呂紀為代表的院體花鳥畫,也受馬、夏筆法的影響。其花鳥畫中的坡石完全是馬、夏筆法,其樹法也頗類馬、夏。
“吳門四家”之一的唐寅也是以學馬、夏為主的,其他三家也在某種程度上受到馬、夏的影響。文徵明說:“馬遠作畫,不留纖秾嫵媚,惟以高古蒼勁為宗?!辈⒄f夏圭的畫“全以趣勝”,“吾恐秾妝麗手,何以措置于其間哉”。贊賞之意溢于言表。
明末清初的藍瑛,仍宗法馬、夏,并負有盛名。
可見,馬、夏流派從南宋寧宗時起,到明末清初止,前后繁衍了四百多年,在中國繪畫史上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馬、夏流派的影響,在南宋末年因僧人的往來還傳到了日本。到了十五世紀前后,影響愈大。文獻記載當時追隨馬、夏畫風的作品很多。如《蔭涼軒日錄》記有:
養(yǎng)德院障子六枚,此(北)房筆之,蓋夏圭樣也,誠可嘉尚,今日畢功也。
北房,自晨,松泉軒客殿障子下畫之,君澤樣也。
北房畫障,……松泉軒書院障子八景畫,今日畢其功,夏圭樣真本也。
晚來,謁東府,鹿野助所筆之畫之草案二幅供臺覽。鹿野曰:馬遠樣然乎?雖然,西指庵御書院畫像馬遠樣也。
召鹿野助于私第,先令圖一人可供臺覽,夏圭筆樣歟?又馬遠筆樣歟?
可見,當時日本畫壇學畫和鑒賞的態(tài)度都傾向于馬、夏樣式。據(jù)《天琢和尚語錄》記載,當時他們看到日本畫家所作“唐繪”時就聯(lián)想到夏圭之畫,又因該畫風格與夏圭作品相似,便認為是杰作??梢赃@樣認為,日本繪畫史上的水墨畫派,便是馬、夏畫派的日本翻版。原為明僧于應(yīng)永中渡海赴日本九州后又至京都等地的如拙,在日本傳播繪畫即宗法馬、夏派畫風。如拙的傳人是畫僧天章周文,周文和他的弟子們形成一個在日本畫史上頗負盛名的水墨畫派。周文的高足是雪舟(1420—1506),他于1467年曾來中國學習山水畫。他在寧波登陸,并在天童寺住了一段時間。這里正是馬、夏畫派的繼承者“浙派”繪畫的勢力范圍。從雪舟的畫中,可以看出:無論構(gòu)圖、用筆、用墨,都絕似馬、夏。由于雪舟的努力所造成的氣氛,馬、夏畫派在日本形成了影響最強烈、最長久的畫派之一。直至十六世紀的雪村(1504—1589)完全繼承了雪舟的藝術(shù)精神,從雪村的畫中,也可以直接看出馬、夏畫派的傳承。
可以說,中國古代未有任何一個畫派能比得上馬、夏在國外的影響。
馬、夏畫派能在歷史上和國內(nèi)外產(chǎn)生這樣巨大的影響,是由其高深的藝術(shù)造詣所決定的。王履《畫楷敘》道出個中意蘊:“畫家多人也,而馬遠、馬逵、馬麟及夏圭之作為予珍。何也?以言山水歟,則天文、地理、人事與禽蟲、草木、器用之屬之不能無形者,皆于此乎具。以此視諸畫風,斯在下矣。以言五子之作歟,則粗也而不失于俗,細也而不流于媚。有清曠超凡之遠韻,無猥暗蒙塵之鄙格。圖不盈咫而窮幽極遐之勝,已充然矣。故予之珍非珍乎溺也,珍乎其所足珍而不能以不珍耳。”
然而,隨著明末清初畫壇宗派之爭,馬遠、夏圭這兩位杰出的畫家,漸漸遭到不公正的對待甚至攻擊。董其昌關(guān)于南北分宗的言論中對馬、夏已有軒輊之語:“若馬夏及李唐、劉松年,又是大李將軍之派,非吾曹所當學也?!鄙院笥诙洳纳蝾梽t謂:“禪與畫俱有南北宗,……南則王摩詰裁構(gòu)淳秀,出韻幽淡,為文人開山。若荊、關(guān)、宏、璪……迂翁,以至明之沈、文,慧燈無盡。北則李思訓,風骨奇峭,揮掃躁硬,為行家建幢。若……馬遠、夏圭以至戴文進、吳小仙、張平山輩,日就狐禪,衣缽塵土。”抑揚之意甚明。后來,甚至出現(xiàn)了“宋人如馬遠、夏圭輩,皆畫中魔道,雖工而少士氣”之類歪曲事實
的評斷。
在這里,我們暫且撇開“南北宗”論這一畫史公案不談,側(cè)重于揭開董其昌等人貶低馬、夏繪畫的真實原因。
就表現(xiàn)技法而言,馬遠、夏圭共同把北宋山水畫那種繁復的構(gòu)圖和皴筆簡化到另一個極端。馬遠更把李唐山水中出現(xiàn)的剛性線條發(fā)展到最大的強度。山水畫的構(gòu)圖,一是繁,一是簡,再便是簡繁不同程度的組合。其用筆,一是剛,一是柔,再便是剛?cè)岵煌潭鹊慕Y(jié)合。無論構(gòu)圖還是用筆,馬、夏都是一方面的典型。董其昌將古代繪畫分為“南北宗”兩種不同的風格,他認為“南宗畫”以韻勝,以柔見稱;“北宗畫”以氣勝,以剛見稱,故選馬、夏為“北宗”骨干。誠然,在中國古代繪畫特色最強的陣營中,馬、夏作為一派的中堅,是當之無愧的。但是,任何一個畫派,到了其最成熟期,也就是其盡頭期,馬、夏的畫簡到不能再簡,剛到不能再剛的地步,在原有基礎(chǔ)上向前推進已是非常艱難。不僅在南宋畫壇,無出其右,即使到了明清兩代,山水畫家中師法馬、夏者也很少有人能超出兩家的藝術(shù)水平。所以清人王宸《題跋》中有云:“宋人馬遠、夏圭,為北宗冠。用墨如油,用筆如勾,董香光以馬、夏為不入選佛場,忌之也,非惡之也?!鄙勖烦肌懂嫺间洝穭t謂:“筆墨一道,各有所長,不必重南宗輕北宗也。南宗渲染之妙,著墨傳神。北宗勾斫之精,涉筆成趣。約指定歸,則傳墨易,運筆難。墨色濃淡可依于法,穎悟者會于臨摹,此南宗之所以易于合度。若論筆意,則雖研煉筆法,或姿秀而力不到,或力到而法不精,此北宗之所以難于專長也。”李修易《小蓬萊閣畫鑒》中亦云:“或問均是筆墨,而士人作畫,必推尊南宗,何也?余曰,北宗一舉手即有法律,稍有疏忽,不免遺譏。故重南宗者,非輕北宗也,正畏其難耳。”戴熙《習苦齋畫絮》更云:“士大夫恥言北宗,馬、夏諸公不振久矣。余嘗欲振北宗,惜力不逮也。有志者不當以寫意了事。刮垢磨光,存乎其人。”皆為的論。因為忌之、憚之進而惡之,甚至誹謗之,實在既貽笑大方,又貽誤后人。
可見,以董其昌等人為代表的所謂士大夫畫家,提出“南北宗”論,一足以抬高自己,壯大聲勢,二便于貶抑別人,同時也適合那些不愿下苦功夫而又沽名釣譽的一般畫家的利益。因此,“南北宗”說在明末清初普遍流行起來,馬遠、夏圭這兩位杰出的畫家則成為他們的攻擊對象?!澳媳弊凇闭f,不利于畫家視野和胸襟的擴大,阻礙了畫法的改進,顯然對中國畫的發(fā)展帶來了消極影響。
其實,只要具備獨創(chuàng)的精神和深厚的功底,人人均可成家立宗。能成家立宗者,一定有其可供后人學習的道理。人們要學的是他們的道理,而不僅僅是稿本樣式。所謂師其心不師其跡,即是此意。而學習前人,最怕囿于一家,最終必為其牽制,而難以走出前人樊籬。馬遠、夏圭之所以能創(chuàng)立劃時代的繪畫新風格,就在于他們既能廣泛學習前人,又能大膽發(fā)揮獨創(chuàng)精神,以突破前人陳法為己任,在畫面意境尤其是表現(xiàn)技巧上作了大膽的革新,并有重大發(fā)展,豐富了傳統(tǒng)繪畫技法。近人黃賓虹《古畫微》中這樣寫道:“有法之極,而后可至無法之妙,南宗劉、李、馬、夏悉其精能,造于簡略,其神妙于此可見?!瘪R遠、夏圭給后人的啟示正在于此。所以馬遠、夏圭的影響永遠不會消失。這兩位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杰出畫家,作為山水畫壇的兩座豐碑,今后還將給更多的后學者提供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