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周迅、惠英紅、趙雅芝主演的《不完美的她》,引起了網(wǎng)友的熱議。
周迅飾演的林緒之,是一個被遺棄的女孩,在找尋生母的過程中,她邂逅了與她“有著類似經(jīng)歷”的穆蓮生。
這個講話脆生生的小姑娘,跟她的媽媽生活在一起。跟她們住在一起的,還有媽媽的男朋友尚武。
這個懂事的女孩,早已在生活的磨練中,學會了察言觀色。
為了生存,她用原本應該單純無憂的心,揣測著每個人的喜怒哀樂。
尚武對她百般虐待、捉弄,為了滿足自己的游戲快感,他命令蓮生:游戲中的槍聲一響,你就得應聲倒地;
尚武還把她裝進紙盒子里“捉迷藏”,等媽媽回來找出她時,已經(jīng)滿頭大汗、嘴唇發(fā)白了,可她卻安慰媽媽:真好玩。
媽媽跟尚武去海邊玩,把她一個人留在家,打電話的時候,她卻說:“媽媽開心,我就開心。”
在海邊、在游樂場、在醫(yī)院,媽媽好幾次都想丟掉她。
這個小女孩心里都知道。可她面對媽媽的時候,總是天真地笑;當媽媽轉(zhuǎn)過身的時候,她才忍不住地淚如雨下……
在穆蓮生的心中,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都是不重要的,必須時時刻刻為他人考慮,如果自己妨礙了別人,那么她就立刻妥協(xié),立刻犧牲自己。
她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小姑娘,在原本應該自然成長的時候,承擔了她這個年紀不該承擔的重擔,學會了委曲求全,學會了為他人著想。
可是,Professor實在不忍心夸她懂事,因為這么好的一個小姑娘,需要的并不是一句夸獎,而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擁抱!
壹
很多人都喜歡懂事的孩子,可是穆蓮生的經(jīng)歷,卻不禁引人深思:孩子真的需要那么懂事嗎?
有人說:“沒有一個孩子是天生懂事的,懂事只是因為經(jīng)歷了創(chuàng)傷?!闭\然,過分懂事的孩子,無一不曾經(jīng)歷創(chuàng)傷。穆蓮生如此,《狗十三》里的女主李玩亦是如此。
記得在《超能幼稚園》中,4歲女孩朵朵的一番話,曾讓很多家長沉默。
她最不喜歡上的課就是舞蹈課,但她不敢讓家人知道。才4歲的她已學會為了爸媽開心,做自己并不喜歡的事。
在問及她的感受時,朵朵用了一個“乏”字。
從心理學角度看,過分懂事的本質(zhì)是“壓抑、隱藏自己的真實需求,迎合他人”。
過分懂事的孩子,害怕不按父母要求的做,不討好父母,就得不到他們的寵愛。安全感的缺乏,使得他們做出一系列超出年齡的“成熟正確”的行為。
愛太多,會成為孩子的負擔;但愛太少,則會讓孩子因不安而過分懂事。
貳
為了博得爸爸媽媽的喜愛,情愿壓抑自己真實的天性,這種偽裝起來的“乖”孩子,在生活中有很多。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過“真假自我”概念:“真自我”,以自己感受為中心;“假自我”,以他人感受為中心。太懂事的孩子,用別人的期待約束自己,把體面給了別人,把委屈留給自己!
《少年說》里有一個16歲女孩,一直在“假自我”的束縛下負重前行。當她孤獨地站在高臺上,當眾喊出內(nèi)心的壓抑時,全場默然:
“因為懂事,我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因為懂事,把自己的小情緒、小任性都藏了起來?!?/p>
臺下的媽媽,終于淚崩回話:你不用取悅所有人,堅持做你自己。
那些太過乖順懂事的孩子,壓抑自我,只為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
備受大家喜愛的胡歌,也有類似的經(jīng)歷。
胡歌出生于上海一個工薪家庭,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胡歌的母親崇尚“挫折教育”,很少輕易表揚他。
那些讓胡歌名聲大噪的仙俠劇,媽媽看過后,只有淡淡的一句,“扮相還不錯?!?/p>
對他而言,媽媽的認可比拿獎更重要。從小習慣了順從母親的管教,長大后,胡歌的情感世界也被媽媽牢牢的管控著。
他曾在酒后,在微博宣泄情感:
在訪談中,主持人說:“如果自己真的喜歡一個人的話,即使家人不同意,也一定會為他對抗全世界吧?”
胡歌聽后笑了笑,說自己不是那樣的人,“我還是要顧全大局的,畢竟要過日子,如果硬要把她娶回家的話,以后怎么辦?”
懂事的孩子,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樣子,可是卻在不斷壓抑自己的情感,失去了自己的喜好與快樂。
叁
從小非常懂事的蔣方舟曾經(jīng)說:對于一個小朋友而言,“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音樂APP中,《童年》這首歌有這樣一條熱門留言:
大街上,有個小男孩吵著要買棉花糖。
媽媽指著他手里的小糖人,說:“剛買的孫悟空還沒吃呢,怎么還要?”
小男孩不聽,賴在原地,非要買棉花糖不可。
媽媽沒辦法,只好同意了。
小男孩終于拿到了棉花糖,開心地對小糖人說:“大圣你看,你的筋斗云來了!”
這短短的100字,讓人無比懷戀起天真無邪卻又帶一點“小任性”的童年,因為那就是孩童本來該有的樣子啊。
美國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說:“人生的成功不是來自于守規(guī)矩,而是來自于獨立思考,來自于聽從內(nèi)心的愿望。”
《爸爸去哪兒2》節(jié)目中陸毅的女兒貝兒,是一個鬼馬機靈、心直口快的小姑娘。
即使面對鏡頭,她也從來都不掩飾自己,想要什么就大聲說。
貝兒活出了很多孩子羨慕的樣子:敢說、敢做、敢反抗、敢爭取。
貝兒之所以敢這樣,完全是得益于父母的教育。
陸毅從不要求貝兒要聽話,要做一個乖孩子,他對貝兒始終保持著一種平等的朋友姿態(tài)。
貝兒不好意思找小伙伴要蛋糕時,他鼓勵貝兒要主動表達。
對于貝兒,陸毅給予了充分的尊重,讓貝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并且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需求。
貝兒很乖,她懂得遵守規(guī)則,懂得寬容謙讓,懂得友愛他人。只是貝兒的“乖”里,保留了孩子可貴的天真和銳氣。
小孩子就是應該這樣,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喜歡就大膽去爭取。
不要害怕出錯,不必小心翼翼討好別人,偽裝自己。
讓孩子成為自己,這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Professor點評:
父母就是孩子通向社會的演練場,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都畏首畏尾,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那么進入社會后,會很難獨立自信,也很難獲得幸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