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芳芳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從業(yè)12年,個案累積2000小時
1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我其實蠻經常體驗到無措的感覺的。可以說,不管孩子長到多大,我都是一個新手媽媽。因為孩子總是有不一樣的狀況出現。而我并沒有經驗。
目前這個三歲的小男孩,正以他自己的方式跟這個世界發(fā)生著互動。要求特別多,鬼點子也多,希望大人參與的互動也多。
這段時間喜歡奧特曼,天天要求我當怪獸,他當奧特曼,不厭其煩地玩幾十次奧特曼打怪獸的游戲。
我……就算稍微療愈過,有多出那么一點空間,也架不住你一而再再而三地玩我沒那么有興趣的事情啊!
于是,我拒絕,他哭鬧。他知道我是一個被哭鬧多了就會答應的人,所以就吃定我了。
因為這個我還專門做了自己的功課,找了老師做個案。體會到的是,兒子就是我的弟兄?。≌谝运姆绞阶屛覍W會更堅定地守住自己的界限。而不是動不動就出讓主權。
瞧瞧,我多么無力,面對另外一個生命,我會不知道該怎么辦,還需要尋求老師的幫助。
昨天中午回到家,就實實在在地上演了一回這個戲碼。不過這次我堅定了些。
他哭著要我繼續(xù)給他買克里斯奧特曼的玩具。真的,奧特曼是一個超級大的坑。因為奧特曼家族太大了,各種各樣的奧特曼有幾十種。他每隔幾天就會認識一個新奧特曼,然后就跑到我這個特別容易心慈手軟的媽媽這里要求買周邊。
可是,給他買的捷德奧特曼的周邊還在路上,沒到家呢。我真的不想再滿足他。
于是,我拒絕了。然后他就在地板上變換各種姿勢,哭得可傷心了。
我上去抱起了他。他這幾天生病了,一直拉肚子。我看他哭得很傷心,有那么幾瞬間真的想滿足他。因為對我們來說,這也沒有什么。但還是覺得他過分了,生病和無休止的要求是兩碼事。于是我抱著他,對他說:你可以哭,但媽媽真的不會再給你買。
他繼續(xù)掙扎了幾下,也就不哭了。過了一會兒,就又笑嘻嘻地跟我說話,互動了。呵呵,這小子差點又得逞了。
我想起若水老師在分享親子互動時講過的一段話:在跟孩子的互動里,最笨的媽媽用打罵,比較聰明的媽媽就用心理學,總是要讓孩子聽話,變成媽媽希望的樣子。但是,肯恩常說,小孩子外表天真無邪,可他的“小我”是和你一樣的,早就是“完成的小我”。所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媽媽的期待總要落空。
(圖片來源:Unsplash 作者:charleingracia)
其實不管媽媽怎么做,可以是對的,也可以是錯的。最重要的,是媽媽的發(fā)心。是平安的,互相信任的;還是恐懼的,擔心焦慮的。
當我們相信孩子不會因為被拒絕就受傷,親子關系不會因為沖突而受損,其實,堅持媽媽想做的,是可以的。
但如果媽媽很擔心孩子會受傷,親子關系會受到破壞,其實反而會亂了陣腳,怎么做好像都不對。最后,媽媽和孩子都受傷。
父母還是要療愈自己。確實,在孩子面前,有時候我們就是一籌莫展的。承認自己真的沒辦法,沒把握,也交托出去,去尋找其他力量的支持。其實,我們放過了自己,也放過了孩子。
2
一個三歲的孩子,早就有了一整套完整完善的自我。他有自己的感受,喜好,需求。
吃飯的時候,端著碗筷扒拉了一陣子,放下說:我不吃了。
我看了一眼,好像吃的也不多啊!于是,就對他說:再吃兩口吧?我覺得你吃的有點少。
甚至,有時候會無意識地拿起勺子要喂他。
核桃對著我,大聲說:我說了不吃了,不吃了,你沒有聽到嗎?
額~~我真的是震驚??!
對啊!我沒有聽到嗎?其實我聽到了,只是沒有聽進去。我覺得你一個小屁孩知道啥,多吃點對你比較好。
嗯!這個時候,我是一個很厲害的大人??!我比他更懂他飽了沒有,更懂他到底還想不想再吃,更懂什么對他才是更好的。
很厲害的【自大】的大人。但其實真的會不知不覺中總做著這樣的事情。
就像龍應臺分享的她和她兒子安德烈的事情。
一天,龍應臺一家去墾丁海岸玩。
玩著玩著,龍應臺要上廁所。
她問兒子:“你要不要去?”
安德烈有點不耐煩:
“媽,我要不要上廁所,自己不知道嗎?”
龍應臺聽了非常不開心,
安德烈就問了她一句話:
“你會問你朋友要不要上廁所嗎?”
龍應臺說:“不會。”
安德烈說:“那你為什么要問我?”
后來,安德烈給龍應臺寫了一封信:
“媽媽,你跟我說話的方式,
還是把我當成你的附屬品看待,
你雖然給了我很多自由,
但是你一邊給,
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
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該有的權利!
也就是說,
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
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
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這封信,將龍應臺震撼得目瞪口呆,
她把這封信稱為“兒子的《獨立宣言》”。
中國父母跟子女為什么總是矛盾不斷?
因為我們總是把孩子當私有財物,
而不是把他當成獨立于我們之外的“別人”。
(————摘錄于公眾號“拾遺”)
我們總是不知不覺就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附屬品。要明白他是一個獨立的人,真的非常難。
當我們認為孩子是屬于我們的,那么,我們雖然可以享受控制一個人的快感,但其實,我們也要承擔他整個人生的責任。他活得好不好,都是父母的事情了。
當我們走上這條為孩子負責的路,注定就是非常辛苦又兩敗俱傷。因為這是違背宇宙法則的。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他有自己的路要走。
3
但其實孩子小時候確實是要倚賴我們的。我們也真的要付出很多心力,時間去照顧他,養(yǎng)育他。
我相對比較給孩子空間,比較允許他,所以孩子也更喜歡跟我黏在一起。
有很多人會給我反饋,覺得我太由著孩子。
我大部分時候真的不這么認為。我真心覺得孩子是這么一個可愛的小生物。竟然可以這么理直氣壯地做這么多破壞之事,可以不高興就哭,高興就持續(xù)地要,才不管別人厭不厭煩。
我非常珍惜他的這個部分。因為,我知道,這是孩子階段才會有的,慢慢地,他會開始社會化,會接受各種各樣的規(guī)則、道德,超我開始發(fā)展,慢慢就變成了我這樣。
所以,能多在孩子階段呆一會兒,就多呆一會兒吧。
但其實,我也是有限的。我有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沒辦法不斷滿足他。我也會疲憊,也會累。
那么,這個允許和滿足的度在哪里呢?
怎么樣去保護孩子的部分,怎么樣去照顧自己的部分。
王敬偉老師給了我這個問題的答案:你有沒有犧牲感。
老師的這句話讓我回到了自己身上。
如果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沒有犧牲感,那么,就盡量滿足孩子。這時候,我們的滿足是愛的流動,是不用力,不吃力的。于是,孩子接收到也會很開心。兩個人都會很愉悅。
如果在孩子不斷要求的過程中,我們有犧牲感,那么,就先停下來,照顧自己,先滿足自己。如果這時候我們還壓抑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去滿足孩子,我們就會帶著怨恨,期待著孩子還回來,回報自己。
不是嗎,如果我們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覺得為了孩子付出這么多,我們難道不希望孩子表現出優(yōu)秀的樣子作為回報?
照顧好自己。盡量沒有犧牲感地和孩子互動。
我們怎么活著,孩子就會怎么活著。
(圖片來源:Pixabay 作者:m_n_r)
4
所以,說了這么多,媽媽到底要怎么做呢?
要給孩子空間,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又要照顧好自己,不帶犧牲感。這是不是矛盾了?
其實當我們做不到的時候,這真的就是矛盾的。
因為我們經常犧牲自己在照顧孩子。于是,帶著犧牲感一定對孩子有要求,想控制孩子。自己既痛苦,孩子也沒有喘息的空間。
但,當我們能做到先照顧好自己,辛苦的時候就回到自己身上,不勉強自己照顧孩子的時候,我們就真的會意識到:原來,我是一個需要被看到,被尊重,被照顧的個體。
于是,我們也會推己及人:孩子也是一個需要被看到,被尊重,被照顧的個體。
我們自然會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而不是我們的附屬物。
同時,孩子也自然會學習到尊重和在意自己,尊重和在意別人。
這所有的一切,啟動點就在于:我們真的回到自己身上,看到自己,尊重自己。
所有,歸根到底,所謂的親子教育,其實還是就是父母的療愈、清理、成長。
當我們這一步走開始了,靠譜的親子教育就自然展開了。
劉芳芳
我們是抉擇者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