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時,有的家長喜歡講道理。他們認為自己所闡述的道理清晰而有條理,是可以讓孩子接受并改過的。喜歡講道理的家長,認為孩子犯了錯誤后,打罵是是下策,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才是上策。但有的時候,家長給予了孩子足夠的尊重,把該講的道理都講了,孩子還是不為所動,這是為什么呢?
教育孩子是需要技巧的,如果把道理講出來,孩子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改變,那么教育就太簡單了。每個人從小的時候開始到長大,都在聽別人講述道理。等到孩子成年了,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他們就會把自己所認知的道理,繼續(xù)講給自己的孩子。但是這樣的道理往往是孩子們所極力排斥的。
小朋友大多都有逆反心理,你越是不讓他們做的事,他們就越想做。家長的道理講的好講的透徹,孩子不一定能夠聽的進去。他們只會覺著父母以大道理和輩分壓人,孩子們從內(nèi)心是很排斥這一點的。想要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首先要讓孩子接受你所講述的道理。這才是講道理真正困難的地方,要把教育講到別人的心中,讓孩子認可你所闡述的內(nèi)容。是講道理的關鍵。
每當家長講道理的時候,孩子就會產(chǎn)生抵觸心理,不愿意接受。教育孩子最難的地方在就是把自己的認知轉(zhuǎn)化為別人的認知。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孩子在情緒上接受,不產(chǎn)生抵觸心理。家長在講道理的時候,不妨先順從孩子的情緒,聽從孩子的意見。之后再用行動去引領,試著讓他們慢慢的接受。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孩子如果不想洗澡,與其長篇大論的講洗澡的好處和不洗澡的壞處,不如慢慢的誘導。家長可以先鼓勵孩子給毛絨玩具洗澡,在給玩具洗好澡后,可以夸贊孩子給玩具洗的真干凈,玩具也一定很高興。接著誘導孩子說,那么寶寶想不想也干干凈凈的,和玩具一眼干凈呢?孩子在聽了這些話后,就會失去抵觸情緒,乖乖的去洗澡。
用行為去引導孩子,要比空洞單調(diào)的道理,更容易讓別人接受。家長在講道理的時候,要適當適量,切忌空洞繁瑣。用講道理和行為相互搭配來教育孩子,往往會有更好的效果,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