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超級父母(ID: edu809)
我見過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斷地和孩子講道理來自洞見00:0014:18? 點(diǎn)上方綠標(biāo)可收聽洞見主播晏嬌朗讀音頻
周末與朋友逛商場,不遠(yuǎn)處玩具店門外又哭又鬧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孩子大概3、4歲的年紀(jì),嘴里含糊不清的喊著:“我不,我就要!”
一旁的媽媽一邊緊張的環(huán)顧四周,一邊蹲下來小聲和孩子說著什么。
沒一會兒,孩子由原來的哭鬧,演變成躺在地上打滾,不少路人駐足停下來觀望,帶著孩子的家長還不忘指著地上的小孩,教育起自己的孩子。
那位媽媽看圍觀的人越來越多,興許有點(diǎn)惱羞成怒,大聲的對孩子說:
“不是早就和你說過了嗎?家里已經(jīng)有那么多玩具了,不能再買了......”
這位媽媽對著孩子說了一堆不買玩具的道理,可是孩子不但沒有停下來,反而越鬧越兇。
圍觀中有人起哄道:“熊孩子,講道理沒用,揍一頓就好了!”
說實(shí)話,這個觀點(diǎn)我很贊同,跟這么小的孩子講道理,怎么能行得通呢?
當(dāng)然,以揍一頓的暴力方式解決問題,并不可取。
一旁的朋友看到這一幕后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情商低的父母,才會不斷和孩子講道理,這對孩子來說無異于就是一種語言暴力。”
我驚訝于朋友異于常人的想法,但是又不得不承認(rèn)其中的道理。
孩子之所以為孩子,就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方式不及成年人來得成熟。
很多時候,孩子的思維簡單且直接,他們并不懂得如何去理解、思考過于復(fù)雜的道理,更是難以消化道理中暗含的深意。
所以,即便父母再怎么和孩子講道理,孩子依舊可能會無動于衷,甚至越鬧越兇。
在孩子眼里,大多時候他們更相信“眼見為實(shí)”,看見什么就是什么。
如果父母強(qiáng)行想要通過講道理,試圖改變孩子的想法,只會加劇孩子內(nèi)心的堅定。
好比如上文提到的媽媽與孩子,這位媽媽不斷和孩子講不買玩具的道理、原因。
無論是試圖用怎樣的言語說服孩子,最終孩子所得到的結(jié)論只有一個,那就是:媽媽不肯給我買。
不但如此,孩子還會想:媽媽不但不想給我買玩具,還說一大堆話來“教訓(xùn)”我。
很顯然,這是成年人慣用的“伎倆”,我們總是希望通過講道理的方式,去改變孩子的行為或想法,但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翻起陳年舊賬。
將孩子以往的過錯堆疊在一起,通過講道理的方式,“新仇舊恨”一起算。
所以,父母的道理,很多時候在孩子眼里,就是一種“語言暴力”。
其實(shí),講道理也是一個雙向溝通的過程,如果只有一方單向的輸出,而另一方毫無機(jī)會開口,那就成為了一種壓迫,甚至是命令。
同樣,教育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不停的和孩子講大道理,卻從不聽取孩子內(nèi)心的意見與想法,那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傷害。
不單單是孩子,就算是成年人,面對身邊一個不但不愿聽自己意愿,反而喋喋不休“教訓(xùn)”你的人,也會感到是一種傷害和不尊重。
所以說,父母如果不顧慮孩子當(dāng)下的情緒,不斷和孩子講道理,無異于也是一種“語言暴力”。
我們經(jīng)常能看見這樣的教育畫面:
孩子做錯事,父母免不了會苦口婆心的對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這不能做,那不能碰,會有著怎樣的后果。
但是很多時候,話音剛落,孩子依舊會犯同樣的錯誤。
很多老母親忍不住嘆息:
“為什么我跟你講了那么多遍,那么多道理你就是不聽?”
“為什么我說的這些話你就是聽不進(jìn)去?!”
是呀,不講理的孩子,父母為何還總是不厭其煩的給孩子講道理呢?就是為了孩子能夠具備正確的認(rèn)知呀!
但是,教育從來不是一個講道理的過程,而是一個讓孩子體會的過程。
盧梭曾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到: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對于孩子來說,枯燥乏味的道理遠(yuǎn)不及多彩的世界有趣,他又怎會聽得進(jìn)去呢?
再者,孩子一般是用直覺來感受世界,需要深入理解。
剖析的道理,又怎么能奢望孩子能夠很好的了解呢?
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式,本就和成年人不一致,有著一定的差距,成年人通過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來的道理,很多時候孩子并不能理解。
有心理學(xué)研究表示:
“從講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間的距離可能很遠(yuǎn)。
一個人能夠接納別人的觀點(diǎn),首先取決于情緒,其次取決于對方的行為,最后才是對方的語言?!?/span>
成年人是這樣,孩子也不例外。
所以,父母要想對孩子進(jìn)行有效的教育,就要身體力行。
有句話說的好,要想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父母就應(yīng)該先成為什么樣的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如果父母無法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好的標(biāo)桿,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模仿對象,那么即使對孩子講再多的大道理,往往都收效甚微。
所以,教育孩子,如果只講道理,很多時候是無效的,而最有效的教育,不僅要言傳,更重于身教。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段話:
任何一種教育現(xiàn)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給孩子講道理,教育意圖過于明顯,孩子大多時候只是被動接受。
而如果換成帶孩子去切身感受,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力量遠(yuǎn)比講道理大得多。
所以,當(dāng)孩子情緒出現(xiàn)問題時,以下教育方式會比與孩子一味的講道理更加有效。
有育兒專家曾提到過,在育兒手段中,共情是一種非常科學(xué)的方法。
當(dāng)孩子鬧情緒時,更多時候孩子想要的不是父母不斷的給自己講道理,告訴自己不能哭,不能鬧,而是希望父母給予理解,哪怕是一個簡單的擁抱。
演員孫儷曾說:
當(dāng)孩子有不滿,憤怒,悲痛的情緒發(fā)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這就是所謂的共情,包容理解孩子當(dāng)下的情緒,而不是急著與孩子講道理。很多時候,愛根本不講理,理解包容就足夠了。
孩子并不會憑空鬧脾氣,歸根結(jié)底都是有原因的。
家長要學(xué)會引導(dǎo)孩子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以達(dá)到緩解孩子情緒的目的。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因為想要買一個玩具而鬧脾氣,父母不妨多問孩子以下幾個問題:
利用一步步詢問的方式,引導(dǎo)孩子說出內(nèi)心的想法,既可以很好的緩解孩子當(dāng)下的情緒,也能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會哭鬧,就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然后哄自己,來達(dá)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如果以上方法都行不通的時候,家長不妨可以試試?yán)涮幚怼?/span>
孩子哭鬧,父母就當(dāng)沒看見,干自己的事情,當(dāng)需要和孩子說話時,就像什么事都沒發(fā)生一樣叫孩子。
不要急著去批評教育孩子,平淡點(diǎn)對待孩子的哭鬧行為。
當(dāng)孩子發(fā)現(xiàn)哭鬧無用時,自然就會緩和下來,孩子必然是離不開父母照料與幫助的,所以很多時候孩子會自己平復(fù)好情緒與父母“重歸于好”。
當(dāng)然,需要提醒的一點(diǎn)是,冷處理不能過度,適當(dāng)就好。
過度的冷處理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傷害,讓孩子誤以為父母不愛自己。
網(wǎng)上有句話是這樣的說的:
父母情緒暴躁,孩子必定反叛;
父母情緒溫和,孩子必定溫暖;
父母愛講道理,孩子必定強(qiáng)詞奪理;
的確,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孩子,很多時候,父母的情緒以及對孩子情緒的處理方式,對孩子影響深遠(yuǎn)。
當(dāng)孩子出現(xiàn)情緒的時候,一味的和孩子講道理并不是上策,父母要做的是疏導(dǎo),而不是添堵。
更不是指責(zé)與批評過后,再對孩子講一堆的道理,而是要學(xué)會與孩子共情,循循善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