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久之前微博上有個視頻讓檸檬至今記憶猶新,視頻里說的是:
有一家三口正乘坐火車出行,媽媽給了她7歲大的兒子100元,讓他去買飯吃,然后男孩買回了三份飯。
卻不料被他的媽媽大聲斥責:你聽不懂人話嗎,是不是存心和我過不去?我讓你給自己買一份吃,你怎么買了三份,給你100元就非要把它花光嗎?
視頻中的孩子看起來很委屈,檸檬也很替他感到委屈。
也許媽媽的本意是擔心孩子餓,讓孩子去買點東西吃,但最終造成這樣的結果能怪孩子嗎?
檸檬覺得這是身為大人的媽媽沒把話說清楚,就理所應當?shù)恼J為孩子明白了她的意思,并且在事情結果與預期不符后,又被自己的情緒所影響,不但歪曲了孩子的本意,還給孩子貼上了錯誤的標簽。
這位媽媽可能壓根不會意識到,在她看來再正常不過的話,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給孩子帶來很惡劣的影響,尤其是她這個“貼標簽”的行為。
其實“貼標簽”這個行為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
就比如,你反復教孩子一道數(shù)學題,孩子就是不會做,你很著急又無可奈何,這時候你可能會說“你怎么這么笨?我都教你幾遍了,態(tài)度認真點行不行?”
就這短短一句話,就給孩子貼上“笨孩子”、“態(tài)度不認真”、“教不好”的標簽。
可事實上可能是你解題的方法和老師說的不一樣,孩子不習慣,也可能是他真的不理解而不是態(tài)度不認真。
而你的這個“貼標簽”的壞習慣并不會只出現(xiàn)一次兩次,一般來說會反復出現(xiàn),把它當作一個非常平常的行為。
但是孩子聽了你的話,他會覺得:
我是不是真的很笨,我再怎么努力也沒用。
久而久之,孩子在你的標簽下慢慢就成了你口中的“笨孩子”,你卻完全不覺得有自己的原因,還在一個勁的埋怨孩子不爭氣。
02
此外,視頻中的媽媽完全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帶著情緒去看問題,根本沒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也沒和孩子正確的溝通。
這會讓孩子內(nèi)心很混亂,他不知道媽媽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該怎么做,這不僅會影響到親子關系,也會讓孩子變得遇事猶豫不決,不敢行動。
就像這條微博下有個網(wǎng)友的評論:
孩子買三份飯,你會說他亂花錢;孩子買一份飯,你會說他不關心父母;孩子不去買飯,你又會說他懶……孩子怎么做都是錯的,媽媽總是有理由說他做的不對。
這讓檸檬想起了表妹曾對她媽媽的吐槽:
表妹她每次出門都喜歡帶奶茶回家慢慢喝,可是她的媽媽總是喝她的奶茶,一口半杯就下去了。
她覺得媽媽也喜歡喝,自己只買一杯沒考慮媽媽的感受,于是后來出門就帶回家兩杯奶茶。
可她的媽媽卻不高興了,還說她浪費錢,這讓她很委屈。
其實大家多多少少都有過類似的體驗,比如:
父母讓你拿個東西,你問他們拿什么,他們會說,你是不是傻,沒看見我在干什么嗎,這會能需要什么東西你看不出來嗎?
這時候也許你會很懵,想了下,也許你能猜到父母要你拿的東西,但也可能會猜錯,然后父母又不高興了。
其實造成這個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溝通不暢,父母是自以為自己表達到位了,但實際上并沒有。
那么該怎么表達才能不讓這件事在我們孩子身上重蹈覆轍?檸檬這里簡單的說三點親子溝通的有效方法:
首先要在平等的位置上進行溝通。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清楚的是,家長的責任是監(jiān)護、教育,而不是命令、指責。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你應該把孩子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進行溝通,這是家長們必須認清的關鍵點。
其次是溝通的態(tài)度。
簡單來說,就是愛、尊重和信任,同時要避免“踢貓效應”中的負面情緒發(fā)泄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成為無辜的替罪羊。
第三是溝通的內(nèi)容,這也是重中之重。
既然是溝通就一定要言之有物,要明確自己想傳答給孩子的信息,千萬不能模棱兩可的。
此外檸檬在這里再強調(diào)兩點,溝通一不要“貪多”,二不要“說廢話”。
要記住,行之有效的方法性指導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