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泛濫了,真的就模糊了。當越來越多程式化的“應試”教學,眼花繚亂的“創(chuàng)新”教學充斥于語文課堂時,人們對于真正的語文教學概念也就愈來愈把握不準了。教育部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曾鮮明地提出:真語文就是語文;真語文強調(diào)回歸傳統(tǒng),找回本真。其基本要求是: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為目的;語文課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自然、健康的表達習慣,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自由、個性的心理品質(zhì),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創(chuàng)造的人格特征;語文課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熱愛祖國文化,了解國學知識。
這一主張?zhí)岬梅浅:?,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很多語文教師已經(jīng)無法真正實現(xiàn)“真語文”教學,究其原因,外部因素固然存在,但其自身由于底蘊不足,學養(yǎng)不夠,對文本解讀不到位,與學生無法形成有價值的對話。
江蘇省蘇州中學園區(qū)校的語文特級教師孫晉諾是個真正熱愛閱讀鐘情教學的語文教師,在他身邊麋集了一群同樣對語文對教育有熱情有情懷的語文教師。筆者有幸參加了他的工作室,有幸與孫老師及其他成員密切交流,通過閱讀他們的著作,便可窺見他們的學養(yǎng),也正是有了一種“大語文”的境界,才能教出真正的語文課!
教學寶典:孫晉諾之《我教語文》
關(guān)于語文教學方面的著作,我以前也讀過不少。有的書,作者故弄玄虛,專業(yè)名詞堆砌,讓人讀了更加云里霧里;有的書,作者弄虛作假,用“春秋筆法”來記課堂實錄,毫無參考價值。而孫老師這本著作,像他的為人一般,質(zhì)樸、真誠,還有一點,實用。語文界的新手也罷,名師也罷,都能從書中學到自己想學的東西。
該書第一部分是“對話課堂”,聽過孫老師的課的人都會發(fā)覺他的課堂內(nèi)容很密,他往往會提出許多問題,讓大部分的同學都參與回答。這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他的提問往往基于文本的閱讀,這體現(xiàn)了“以語言為核心”的教學思路。
黃厚江老師提出“共生課堂”,說老師要帶一顆種子到課堂,然后通過與同學的對話,讓它生根發(fā)芽成長。這樣的課堂不會枯燥,不會呆板,不會低效,不會偏離語文。而孫老師與其不謀而合,他的課堂亦正是這樣。觀其課堂實錄,會發(fā)現(xiàn)一個又一個問題之后,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了,熱情被點燃了。接下來,便是心與心的碰撞,思想與思想的對撞?!妒娚接洝分小疤K軾跑題了嗎”的討論,《哭亡女蘇菲》設(shè)計“答詩”環(huán)節(jié),《琵琶行》中白居易究竟為何而泣,《鄉(xiāng)土情結(jié)》圍繞“也許”開展辯論等,無不體現(xiàn)孫老師對教學的智慧??此釂枙r的循循善誘,舉重若輕,總給人感覺,仿佛是設(shè)計好了一般。但孫老師說自己從不試上課文,每一次上,都是第一次,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我曾問過他,萬一學生不那樣回答怎么辦。他笑著說,我會換一個問題再問他。課堂的“天衣無縫”,原來是源自于他的胸有成竹!
孫老師的底蘊來自何方?來自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個性解讀??鬃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笨上В芏嗾Z文老師會背這些句子,卻做不到孔夫子倡導的學和思。孫老師在“感受文本”這一部分中,與我們分享了許多他的閱讀心得體會。他抓住《沁園春·長沙》中的一個關(guān)鍵詞語“自由”,從多方探究,對文本的解讀愈來愈深入;解讀《相信未來》,他則依據(jù)文本與食指進行心靈交流,對作品進行審美賞析式解讀;解讀《江南的冬景》,他與作者一起去感受江南冬景的可愛、生氣、悠閑、詩意之美;從“楊絳給的是什么錢”這一疑問中,他讀出了《老王》中包含著深深的同情與關(guān)愛,還有那份多年以后才明晰的“愧怍”之情。孫老師雖不擅文學創(chuàng)作,但是他的閱讀非常專業(yè),非常到位,能讀出不少作家的“匠心”。與一些語文老師一輩子奉教參為圭臬不同,他對文本的解讀,源自內(nèi)心,源自成熟的閱讀技巧,是真正的閱讀。
有人向?qū)O老師請教,為什么你給學生提的問題這么“狠,準,猛”?孫老師說,我只是按我的閱讀方法來教他們閱讀,提問無非引路而已。確實,只有自己真正掌握閱讀之道的老師,才能指點學生走上語文學習的正途。而那些指望靠自己的解讀來代替學生閱讀的老師,也是走上了歧途,因為學生該走的路,誰也無法代替,他們離開了閱讀,語文學習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如同吳非老師“不跪著教書”一般,孫老師也拒絕成為教學機器中的一顆“螺絲釘”,在教學教育生活中,他“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寫下了諸多反思隨筆,這些都在“思考與寫作”與“體悟教學”兩個板塊中體現(xiàn)。無論是《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還是《選修課教學的“三多”與“三少”》,都體現(xiàn)了他對語文教學研究的執(zhí)著與癡情。他曾用“癡迷”二字來形容自己對語文的熱愛,其實一點都不為過。
書中的內(nèi)容并沒有過時,不過幾年過去了,孫老師又新修煉了“基于言語形式的專題閱讀”這一新的武功,倘若匯編成冊,恐怕又是一部新的教學寶典,將使吾輩受益匪淺。
經(jīng)典解讀:白坤峰之《你我依然在紅樓》(春、夏、秋、冬卷)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人們閱讀經(jīng)典的能力越來越弱,一本10萬字左右的《論語》,只能靠聽著大學教授的解讀,方才能明白其中的大意。《紅樓夢》雖然已作為文科生必考篇目,但仍然有許多學生抱怨:看不懂?;诖耍桌し謇蠋煂懽鞔藭哪康氖牵骸白審奈纯催^《紅樓夢》的人盡快愛上《紅樓夢》,讓讀者不必看原著直接看此書稿就可以入門。”
白坤峰老師愛讀書,也愛寫作。他不僅是蘇州市名教師,還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與他在一起聊天是一件愜意的事,他博聞強識,談古說今,臧否人物,酣暢淋漓。這本名著解讀也寫得妙趣橫生,光看個標題,便可窺見一斑,比如“寶釵與襲人:大奶二奶的最佳搭檔,大觀園文學社第一次會議順利召開,賴大請客引出的那些事兒”等,這些頗具時代感的表達,一下子拉近了讀者與《紅樓夢》的距離。
我曾問過白老師,書為何取這個題目。他說中國人的許多劣根性并沒有因為時代發(fā)展而消弭,很多惡跡都能在《紅樓夢》里找到印證,我們仿佛仍活在那個世界里。書里曾有一節(jié)專門談“國人劣性”。他把國人劣性分為四種,第四種是:信奉精明自私、奸詐殘忍、笑里藏刀、委曲求全、同流合污,蔑視質(zhì)樸熱情、誠懇善良、表里如一、正直率真、特立獨行;少陽光之態(tài),少高尚之追求。并舉了傅家老媽媽為例,她們看不明白賈寶玉的關(guān)心他人,反而要譏誚他?!笆朗露疵鹘詫W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白老師閱盡人間滄桑,方能看透其中的人性。難能可貴的是,白老師依舊能保持一顆赤子之心,他是冷眼熱腸。
該書不僅讀起來,有意思,還有意義。更難得的是,白老師不僅評點,還教讀者閱讀經(jīng)典的方法。他說:“正如初讀《瓦爾登湖》應該倒著讀一樣,《紅樓夢》開頭的神話故事、一僧一道的對話你當然可以不讀……你讀我的書,我也希望你堅持看完前五回的有關(guān)評論?!?/span>
我的一位朋友,也是語文老師,他翻閱此書后,感嘆如今能靜坐書案前,一頁一頁真正品讀名著的人愈來愈少了。白老師當是其中楷模。假如你我都不曾讀透《紅樓夢》,那么不妨好好讀讀白老師的這本書,然后亦可按此法,來解讀《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等名著。
下水范文:沈周霄之《黃昏的意義》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提倡語文老師寫“下水作文”,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許多語文老師或者不愿或者不能寫“下水作文”。一個不會游泳的教練去教游泳,效果可想而知。不過,在晉諾工作室中,愿意寫甚至擅長寫“下水作文”的老師,有很多。張家港暨陽高級中學的沈周霄老師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僅是市學科帶頭人,而且還是市作協(xié)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xié)會會員。
《黃昏的意義》是他的一本詩歌散文隨筆集。書中收錄了不少他根據(jù)作文題目而寫的“下水作文”,比如《笑對人生》《心態(tài)與境遇》《只要不拒絕》等,這些議論性散文,文質(zhì)兼美,是學生學習的最佳范文。他曾和我說,以前教學生寫作,總覺得這么容易的題目,怎么學生就是寫不出什么內(nèi)容來。后來自己寫了“下水作文”,才曉得看人挑擔不吃力。他現(xiàn)在布置作文題時,自己基本上都會先寫上一篇。這樣,哪里是寫作的難點,心里便會清楚,講解時,有的放矢,學生容易聽懂,提高也非??臁4送?,他的文章亦可當做范文,讓學生模仿借鑒,用處很大。
當然,如果語文教師僅僅寫點“下水作文”,是無法稱之為“作家”的。業(yè)余時間,沈周霄老師筆耕不輟,創(chuàng)作了不少詩歌、散文。那些作品發(fā)表于《揚子江詩刊》、《鴨綠江》、《散文百家》、《北方文學》、《南風》、《牡丹》《參花》《唐山文學》等省級文學刊物,一些小品文散見于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張家港日報等報刊。
我最喜歡他的那篇散文《黃昏的意義》?!拔以凇逗谝苟Y贊》這首小詩后寫下這么一句話:‘每一個黃昏都是一次洗禮/不想被黑夜吞噬/就讓自己成為更為明亮的白天!’黃昏,是白天的收束,是每一天的谷底,是生命的洗禮,沒有黃昏的世界是浮躁的,至少缺少了深邃和沉思。”他曾遭遇過事業(yè)、家庭最黑暗的時期,但是他終于挺過來了,猶如鳳凰涅槃一般。之后的他,變得更加成熟,更加勤奮,從而贏來了事業(yè)與家庭的雙豐收。
著名作家巴金曾說過,人不是單單靠吃米活著。沈周霄老師之所以能“守得云開見月明”,靠的是一種信念。他曾自比追夢人,教育與文學是他的夢想,正是靠了這個夢想,才點燃了他人生幸福的火光,如今他希望用自己的文集去點亮讀者們的人生。起碼,我在文字中,感受到了這種溫暖與赤誠。
文化讀本:徐樑之《溪山琴況》
民國時期,在中學語文教師隊伍中,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大師,他們中的許多,都善于跨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頗有研究。朱自清工于詩詞格律,葉圣陶擅長表演昆曲,蘇雪林能詩善畫。如今的教師隊伍,難以出大師,或許和教師自身的修為與眼光有限有關(guān)。很多教師只盯著語文學科的“一畝三分地”,成了井底之蛙。然而,在晉諾工作室中有一位年輕的大師,他年屆不惑,卻已是古琴界的翹楚。他便是徐樑。他曾是蘇州中學園區(qū)校的語文教師,是滬上一所著名高校的本、碩、博畢業(yè)生,如今在上海某高校任教。
《溪山琴況》為明末清初古琴家徐上瀛所著。因時代久遠,很多學琴的人,已讀不懂原文。徐樑因其扎實的古文基礎(chǔ),及良好的學術(shù)素養(yǎng),對其加了注釋與譯文,并根據(jù)自己的操琴心得,寫了點評。
筆者曾有幸聆聽過徐樑老師操琴,彈《高山》時,琴音低沉,宛若巍峨泰山;彈《流水》時,琴音婉轉(zhuǎn),仿佛洋洋江河。根據(jù)《溪山琴況》所說,一首美妙的古琴曲應符合“和、靜、清、遠、古……”等二十四況。吾輩是音樂的門外漢,對于古琴術(shù)語,云里霧里。讀此書,只能讀一些徐樑老師的點評,看一些他對文化的賞析。比如談“雅俗之分”,他舉了張岱的《西湖七月半》這個例子,最后下結(jié)論:則“雅”欲人知而不為真雅。我曾質(zhì)疑他操琴時為何不穿件漢服,穿了羽絨服去操琴非常煞風景。現(xiàn)在明白了,他不注重形式,沉浸于藝術(shù)本身,是真雅。
這正如他教書一樣。有些同仁曾質(zhì)疑他,名校高材生,居然來高中屈就。他不為所動,操琴,揮毫,舞劍,用自身的文化氣息感染著學生。所以他上的語文課,總有一種文化的厚重感。
這本書,是不能翻,而只能“啃”的。工作室的QQ群里有一位年輕的老師說每天“啃”一下這本書,齒留余香。或許,徐樑老師看了,也會有伯牙之樂吧。
工作室成員的著作,從教學隨筆,到經(jīng)典解讀,到詩歌散文,到文化專著,看似越走越遠了,然而,正是這種愈走愈遠,讓工作室的成員們視野開闊了,境界提升了。初入杏壇,或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來自己一番摸索,發(fā)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群里的老師們聚在一起,研究探討,努力提升自我,終有一天,會“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有如此之境界,還愁教不了語文,教不好語文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