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經說過一句話:
故國恒以弱喪,而漢以強亡。
這話表面上的意思是說:一般來說,國家滅亡的原因是衰弱,而唯獨漢朝以強大而滅亡。如果??催@一句話就是說漢朝以強大而滅亡,但如果聯(lián)系王夫之所寫的《讀通鑒論》上下文來說,是諷刺漢朝到了晚期因為窮兵黷武而導致的滅亡。
但是,我倒是覺得漢朝的滅亡與中國歷史上其他朝代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不一樣就體現(xiàn)在:其他朝代的滅亡大多是亂政引發(fā)的起義,比如秦末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新朝末年綠林、赤眉大起義,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以及元朝末年的白蓮教與紅巾軍大起義。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東漢末年雖然有黃巾大起義,但是僅僅十個月時間,就被東漢朝廷撲滅了起義,所以說東漢武力強盛也是有道理的。東漢末年引發(fā)動亂時是沒有來自內部的起義,也沒有來自外部太大的威脅,雖然東漢西部邊境有上百年的羌人叛亂問題,北部邊境有鮮卑、烏桓的犯邊,但并沒有支援東漢的統(tǒng)治根基。
翻看東漢末年的動亂,幾乎清一色是東漢體制內的朝廷官員在爭權奪利,并進行兼并戰(zhàn)爭,比如何進、董卓、曹操、袁紹、袁術、公孫瓚、劉表、劉璋、孫堅以及所有的宦官的群體,無一不是東漢內部的掌權者,所以東漢末年的動亂可以視為政權內部的爭權奪利。就算是劉備這樣出身底層的沒落皇族,那也是跟朝廷內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既然起義沒有滅亡東漢朝廷,那么東漢末年的天下是如何引發(fā)的動亂呢?
東漢末年的動亂,應該從漢靈帝去世開始說起,漢靈帝在世時,雖然荒淫無道、賣官鬻爵、政治黑暗,但漢靈帝也有積極的一面,比如設置鴻都門學提拔人才,設置西園八校尉控制兵權,在位期間還平定了規(guī)模龐大的黃巾起義,總體來說,漢靈帝在世時,勉強能控制天下局勢,而漢靈帝一去世,動亂就開始了。
黃巾起義沒能撼動東漢統(tǒng)治根基漢靈帝去世后,外戚和宦官圍繞著皇帝人先展開了政治斗爭,這個斗爭起源于漢靈帝,漢靈帝喜歡自己的小兒子劉協(xié),但劉協(xié)是庶子,又是幼子,皇后、大將軍何進及滿臣文武都支持嫡長子劉辯,因為嫡長子繼承制嘛,漢靈帝就想廢長立幼,但是生前又沒有實現(xiàn),于是在臨死前交待他寵信的宦官蹇碩來辦事。
漢靈帝在去世前就開始布置這事了,漢靈帝去世前一年,設置了西園八校尉,以蹇碩為首,大將軍何進、袁紹、曹操都受蹇碩節(jié)制,漢靈帝一去世,劉辯就被擁立為皇帝,隨后蹇碩在與何進的斗爭中,被其他宦官出賣,導致蹇碩被何進所殺,之后何進就成為朝廷最大的權臣,又是皇帝的舅舅,手握朝廷兵權。
何進在控制朝廷的同時,手下收羅了一大批的名士,包括袁紹、陳琳、王允、荀攸、劉表、孔融、邊讓、蒯越、華歆等等,這樣的勢力再加上有兵權殺掉宦官很容易吧,但是何進卻聽從了袁紹的建議,征召董卓、丁原等人率軍進京,以此來脅迫何太后同意誅殺所有宦官,宦官為了活命還專門跑到何進的府上求情,但何進不同意,這樣就等于把宦官的出路逼死了。
大將軍何進狗急了都要跳墻,何況是東漢末年掌握權力的宦官,所以宦官們全部聯(lián)合起挺而走險,假傳何太后詔令宣何進進皇宮,何進沒有懷疑,結果一進了皇宮,何進就被殺,何進一死,袁紹、袁術等人率軍就沖進宮內殺宦官,這在東漢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軍隊沖進皇宮殺宦官這事就宣告了東漢朝廷的名存實亡,最終董卓率軍進京,控制了朝政。
接著就是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聯(lián)軍討伐董卓,董卓就從洛陽遷都到長安,并且燒毀了整個洛陽,洛陽當了幾百年東漢都城,第一次被董卓這樣的地方軍閥破壞,隨后整個中原大地陷入了混亂與各自為戰(zhàn),后來就是北方的曹操、江南的孫權和到處流竄的劉備三家政權鼎立,那么這個過程為什么會引發(fā)呢?
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外戚與宦官爭權
外戚與宦官爭權是貫穿整個東漢的特征,從東漢第四位皇帝漢和帝開始,東漢就陷入了一個不斷循環(huán)的怪圈:
皇帝壽命不長→小皇帝繼位為帝→太后垂簾聽政→外戚掌權→皇帝聯(lián)合宦官干掉掌權的外戚→皇帝從外戚手中奪回權力→宦官掌權。
東漢小皇帝與宦官幾乎漢和帝之后的所有東漢皇帝,都能套用這個循環(huán),比如漢桓帝劉志,15歲當皇帝,由梁太后垂簾聽政,太后讓自己的哥哥跋扈將軍梁冀專權,劉志當了13年的傀儡皇帝,最后還是靠在廁所中聯(lián)絡了五個宦官,一起滅掉了梁冀,然后才重新奪回皇權,之后漢桓帝劉志就重用宦官,宦官就開始弄權,最后劉志36歲就去世了,一個兒子也沒有,然后立11歲的皇族子弟劉宏為帝。
東漢皇帝最信任的是宦官,因為宦官是依附于皇權存在,宦官沒有后人,又不能獨立掌權,只能依靠皇帝,所以東漢皇帝寧愿相信宦官,也不愿意相信外戚,外戚在東漢專權現(xiàn)象太普遍了,導致皇帝根本不相信外戚,同時皇帝也不相信士族,桓靈二帝期間盛行的黨錮之禍就是明證,皇帝把士人禁錮讓他們永遠不能參政,這就是不信任。
所以,東漢歷史上外戚與宦官爭權現(xiàn)象很嚴重,而士族一般是支持外戚的,也極度討厭宦官,宦官一旦專權,就會打擊外戚與士族,反之,外戚當權就會打擊宦官,而皇帝一般是支持宦官的,所以宦官勢力在東漢很大,漢靈帝早期,大將軍竇武和太傅陳蕃圖謀誅殺宦官,因為事情泄露而被殺,所以才有后來的大將軍何進與袁紹等人圖謀誅殺所有宦官,這是東漢末年引發(fā)動亂的原因之一。
漢靈帝何進雖然掌握了權力,但他是外官,他始終擔心皇帝在宦官在引導下,會對自己動手,因為前朝無數(shù)的例子已經證明了,皇帝一旦長大,就會聯(lián)合宦官殺掉掌權的外戚,何進就是再傻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才會聽從袁紹的建議誅殺所有宦官,這是基于他自己切身政治利益考慮的,否則他也不會任袁紹來擺布,正是何進的這一舉動,引發(fā)了東漢末年外戚勢力與宦官勢力的大火拼。
朝廷內部勢力火拼起來,兩敗俱傷,最終被董卓進京摘取了勝利果實。
二、士族的崛起
東漢末年士族力量從地方一直到中央開始不斷強大,把持著地方的經濟、土地、人口、用人推薦權以及輿論,但在政治上,士族是受制于外戚及宦官的,尤其是東漢末年的桓靈二帝時期,兩次黨錮之禍把大量的士族排除在政治之外,使其不能參政,所以諸葛亮才在《出師表》中說道: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恒、靈也。
士族在其他方面的強盛,與他們在政治上的無作為形成鮮明的對比,事實上,士族們一直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黃巾起義的發(fā)生,讓漢靈帝暫時解除了黨錮之禍,大量的士族開始參與政治,以打擊黃巾軍進入政治圈,連劉備這樣沒落皇族也靠打黃巾軍當了官,足以說明當時的政治形勢。
袁紹雖然政治形勢有所緩和,但是顯然與士族們所期望的要求相差甚遠,在朝廷之中,士族只能寄居于大將軍何進門下,除此之外,根本無法立足,除非像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這樣,既有名望,又有大量的人緣才能自成一系,所以就能理解一個出身屠戶的何進門下,為什么幕僚之中會有這么多的名士加入。
何進門下聚集的士族多了,就開始要求何進誅殺宦官,因為宦官與士族是死敵,兩次黨錮之禍就是宦官慫恿皇帝執(zhí)行的,士族們對宦官也是恨得牙癢癢的,為了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士族們聯(lián)合起來要求何進鏟除宦官,這是整個士族階層的期望和要求,也迫使何進要做出誅殺所有宦官的行動。
三、野心人物的出現(xiàn)
士族之中也不是鐵板一塊,人多了,什么樣的人都有,作為士族領袖的袁紹其實就是東漢末年最大的野心人物,袁紹的野心大到什么程度呢?他想推翻東漢政權,自己做皇帝,這從官渡之戰(zhàn)就能看出來,官渡之戰(zhàn)前,袁紹就直接帶著政權班子,準備打敗曹操之后,有進一步的政漢行為,但可惜袁紹敗了。
袁紹與袁術退一步講,袁紹在官渡之前還想擁立劉虞為皇帝,來對抗董卓所立的漢獻帝劉協(xié),這個舉動可是另立政權,分裂東漢的行為,這可是出身四世三公、士族領袖袁紹所做的事,再加上他一心慫恿何進誅殺所有宦官,刻章挑起外戚與宦官之間的戰(zhàn)爭,然后自己漁翁得利,要不是半路殺出個董卓,袁紹幾乎就能控制東漢朝廷,達成他的政治理想了。
當時的朝廷之中,袁紹是司隸校尉兼中軍校尉,袁術是虎賁中郎將,他們的叔父袁隗是司徒,袁紹是既有政權也有兵權,袁術有兵權控制宮中的虎賁衛(wèi)士,袁隗是三公之一的司徒和太傅,有一定的政治權力,袁氏家族控制朝廷的意圖非常明顯,只要何進被殺,宦官被滅,事實上何進確實是被宦官所殺,而何進一死,袁氏兄弟就把早就準備好的兵馬帶入皇宮,誅殺宦官,一切都是計劃好的。
傀儡皇帝漢獻帝劉協(xié)只可惜董卓這個地方軍閥并不像袁紹想的那樣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袁紹兄弟反而被董卓打敗,董卓控制了朝廷,袁氏兄弟反而逃出了洛陽,再看看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聯(lián)軍討伐董卓時,袁紹壓根就沒有考慮過留在朝廷的族人安危,他的大哥袁基、叔父袁隗以族人全部被董卓族滅,而這事本是可以避免的,但袁紹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全然不顧,后來這反而成為袁紹受人同情的理由。
從某種意義上,袁紹就是另一個版本的董卓,只不過董卓的惡表露了出來,袁紹的惡隱藏得很深,袁紹在東漢末年的行為舉止刻畫了一個野心家的表現(xiàn),為了自己稱霸天下,不惜引發(fā)整個天下的動亂,而東漢末年爭取最高權力的,全部來自東漢政權內部的官員,這一點與其他所有朝代都是不一樣的,但這卻是東漢滅亡的原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