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為雙子葉植物藥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實。
【別名】昧履支、浮椒、玉椒
【處方用名】胡椒、白胡椒、胡椒粉、黑胡椒。
【用量與用法】煎服,2~4克;研末服,每次0.5~1克。外用適量。
【產(chǎn)地采收】分布熱帶、亞熱帶地區(qū),我國華南及西南地區(qū)有引種。國內(nèi)產(chǎn)于廣東、廣西及云南等地。國外產(chǎn)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南部、泰國、越南等地。當果穗基部的果實開始變紅時,剪下果穗,曬干或烘干后,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實,通稱“黑胡椒”。如全部果實均已變紅時采收,用水浸質(zhì)數(shù)天,擦去外果皮,曬干,則表面呈灰白色,通稱“白胡椒”。
【炮制研究】揀凈雜質(zhì),篩去灰屑。用時打碎,或研成細粉。
【性味歸經(jīng)】 辛,熱。入胃、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下氣消痰。用于胃寒嘔吐、腹痛泄瀉等癥。胡椒性熱,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故可用于胃寒所致的吐瀉、腹痛等癥,常配合高良姜、蓽菝等同用;也可單味研粉放膏藥中,外貼臍部,治受寒腹痛泄瀉。胡椒又是調(diào)味品,少量使用,能增進食欲。
陰虛有火者忌服。
【現(xiàn)代研究】現(xiàn)代研究表明,胡椒中含有多種酰胺類化合物,如胡椒堿、胡椒酰胺、次胡椒酰胺等,還含有揮發(fā)油,如向日葵素、二氫香葦醇、氧化丁香烯等。胡椒堿可作解熱劑。胡椒內(nèi)服可健胃,升高血壓。胡椒堿有明顯的抗炎、鎮(zhèn)靜及鎮(zhèn)痛作用,可抑制小鼠自發(fā)活動和對硫噴妥鈉的中樞作用有協(xié)同作用。胡椒堿衍生物抗癇靈具有肝藥酶誘導作用。胡椒的水、醚或乙醇提取物,在體內(nèi)外均有殺絳蟲作用。
【妙用單方】
【方一】
白胡椒1克
【用法】取上藥,研為細末,加葡萄糖9克,制成散劑備用。1歲以下每次0.3~0.5克,3歲以上每次0.5~1.5克,一般不超過2克,每天3次,連服1~3天為1個療程。
【功能主治】溫中止瀉。主治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
【療效】據(jù)夏宗駿報道,應用本方治療20例,有脫水者適當補液,痊愈18例,好轉(zhuǎn)2例。
【來源】江西醫(yī)藥,1966.(4):192
【方二】
白胡椒1~2粒
【用法】取上藥,研為細末,填患兒臍中,膠布固定,每24小時更換1次,連用2~3次。
【功能主治】溫中止瀉。主治輕型嬰幼兒單純性腹瀉。
【療效】據(jù)馬雅彬等報道,應用本方治療209例,治療期間除中度脫水者輔以靜脈補液外,不加其他藥物。治愈139例,好轉(zhuǎn)31例,無效39例,治愈率為66.5%,總有效率為81.3%。
【來源】河北中醫(yī),1985.(4):23
【方三】
白胡椒6克
【用法】取上藥,煎水,分兩次服。
【功能主治】殺蟲驅(qū)蛔。主治蛔蟲病。
【療效】據(jù)穗穎報道,應用本方共治療蛔蟲病3例,全部治愈,未見毒性反應。
【來源】 山西中醫(yī),1991.7(4):39
【方四】
白胡椒1粒
【用法】取上藥,剪成兩半,置于耳部穴位,膠布固定;而后用拇指捏壓敷藥部位至有發(fā)熱感,每日4~6次。捏壓時不宜搓捻以免移位,若胡椒破碎或捏壓無刺激時,需重新更換。一般宜持續(xù)2周,如有反復宜繼續(xù)第二療程。取穴:神經(jīng)衰弱--枕、腎、神門;神經(jīng)衰弱綜合征--皮質(zhì)下、額、心。
【功能主治】寧心安神。主治失眠等癥。
【療效】初步觀察,此法對失眠、頭痛、頭昏、入睡困難、睡眠浮淺等療效顯著,對多夢、記憶力減退等療效較差。
【來源】 錄自《中藥大辭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