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喜歡理查德·林克萊特的那部拍了12年的《少年時代》,電影以平淡的鏡頭描繪了一個男孩成長過程中的日?,嵥椋钡阶詈笠粓鰬?,男孩上了大學(xué),和乍見之歡的大學(xué)女同學(xué)坐在落日下的山谷,聊著時間這個話題。
電影在那一刻變得奇妙無比,那種微妙的感覺頓時讓人內(nèi)心一怔,不經(jīng)意就讓人覺得,哪怕再無趣的生活再荒蕪的青春,也總會有發(fā)光的時刻。想了想,成長本身其實就是一件不容易卻又令人感動的事情。
2017年的電影《伯德小姐》,被許多人稱之為少女版的《少年時代》,作為一部成長型的青春片,《伯德小姐》和《少年時代》一樣,通篇講述也不過是一個高中女生細(xì)碎的日常以及和身邊人聒噪的碰撞,但之所以《伯德小姐》讓人耳目一新,是因為她對于青春的精髓抓取的太準(zhǔn)確,那些青春里的無端地?zé)馈⒛涿畹淖晕曳穸?、和周遭的抗?fàn)帯⒁约皩Τ鲎吆透笫澜绲南蛲?,都異常清晰的被描繪出來。
電影《伯德小姐》以高中生女主想要離開加州小城去紐約上學(xué)的主線展開,中間穿插了成長路上親情友情愛情的起起落落。女主克里斯汀是一個典型的普通青春期問題女孩,她成績一般相貌一般,人群中并不獨特,但同時她卻極度自我,腦袋里裝滿了一些奇怪的想法,她不喜歡自己的名字,她為自己取名為Lady Bird,并以此自居。她在一部電影的時長里遭遇了各式各樣狗血的故事,交的第一個男朋友其實是gay,第二個男朋友是爛人,她初嘗禁果,她出口傷人,她會為了攀附一個女性朋友而謊稱自己家住在富人區(qū),會傷害自己最好的朋友并和好。
青春是不滿足于自處的位置,是懷疑自己拒絕接受自我,青春也是不斷的抗?fàn)帯?/p>
在電影里,Lady Bird和母親的爭吵貫穿始終,影片從母女倆在車?yán)镉懻揕ady Bird申請大學(xué)的問題開篇,結(jié)束于女兒在電話留言里對母親的示弱和解,而整部電影里,充滿了母女倆毫不留情的互相揶揄、斥罵、諷刺,她們總是互相揭露傷疤,上一秒還和顏悅色的討論著某個話題,下一秒便因為觀點不合而互相指責(zé)并慪氣。
Lady Bird一直渴望自己可以去到紐約上大學(xué),她認(rèn)為本地大學(xué)缺乏文化氣息,而母親因為家庭收入微薄,希望女兒可以安心留在本地?;谶@個矛盾,母女倆從頭吵到尾。兩人都是一點即著的性格,但其實內(nèi)心都非常的細(xì)膩及溫柔,當(dāng)Lady Bird的第一任男友被發(fā)現(xiàn)是gay的時候,她們都選擇包容和理解。
事實上,在母女關(guān)系上,Lady Bird只是太想要得到母親的認(rèn)同和支持了,片中有一段戲我異常深刻,Lady Bird在去畢業(yè)舞會前,試晚禮服時征求母親的意見,母親總是不停的挑剔,在試了多套之后,Lady Bird不無失望地對母親說,你為什么就不能夸我可愛呢?母親說我只是希望你可以更完美。她們只是太愛對方了,以至于總是辭不達意,總是口不擇言,最終變成了以傷害對方的代價來彰顯在乎對方。
青春是總想著做一些儀式感的事情,在Lady Bird身上,她做的許多事情其實都有一種儀式感,或許是為了告別,或許是為了迎接成長,她渴望更遠(yuǎn)的地方,她給自己取名字,在18歲成年的那一天,她會跑到便利店大大方方的買香煙和男色雜志,終于要離開家鄉(xiāng)上大學(xué)的那天,她把自己臥室的墻仔仔細(xì)細(xì)的涂刷一遍。
所有的那些儀式感的小事情,其實都是成長過程里一次小心翼翼鄭重其事的許愿,我們都渴望自己可以變得更好更強大。
青春歸根結(jié)底還是學(xué)會接受自我,是一次徹底的自我和解,當(dāng)Lady Bird終于如愿以償去到紐約的大學(xué),那些在家鄉(xiāng)無端的抗?fàn)庮D時消解的無影無蹤,隨之而來的是前所未有的自由和無所事事的前路迷茫。
一場宿醉過后,那個無端感到落寞的周末,當(dāng)Lady Bird拿起手機打給家里,她說:“嗨,爸爸媽媽,是我,克里斯汀,這名字是你們給我取得,是個好名字?!蔽覀兌贾?,就在那一刻,那個假想的Lady Bird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真正接受自己的克里斯汀,在那一刻,她真的長大了。
以前在一篇文章里寫過這么一句話——其實成長,從來都不是排山倒海的姿態(tài),而是抽絲剝繭的,在你不知情間,便活出了另外的一個樣子。
Lady Bird式青春,大概就是如此了。
封面圖:《伯德小姐》劇照
你還可以: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