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鼻出血)辨證論治
鼻出血可歸為虛實兩大類。屬實者有肺熱、胃火、肝火;屬虛者有肝腎陰虛、陰虛肺燥、脾不統(tǒng)血。實證者因火熱迫血妄行而致衄,虛證者因陰虛血熱或氣虛不攝血而鼻衄。治療應(yīng)根據(jù)病情,掌握急則治其標(biāo),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在鼻衄發(fā)作時應(yīng)采用冷敷,壓迫止血,鼻內(nèi)填塞等外治法止血,再分析鼻衄的病因,進行辨證施治。
1.肺經(jīng)熱盛
【證候】鼻衄發(fā)作突然,鼻血點滴而出,色鮮紅,量不多,鼻腔干感,可伴有咳嗽痰黃,口干身熱,鼻肌膜色紅或在易出血部位見有糜爛,舌質(zhì)紅,苔薄白而干,脈數(shù)。
【病因病機】燥熱之邪犯肺,肺經(jīng)熱盛,熱邪上墮鼻竅,傷及脈絡(luò),血溢脈外而鼻衄;邪熱壅肺,故咳嗽痰黃;邪熱未入里擾血,故出血不多;燥熱傷津,則鼻干、口干、身熱;舌、脈均為肺熱之象。
【治法】疏風(fēng)清熱,涼血止血。
【方選】黃芩湯加減。
【處方組成】黃芩9克 山梔子9克 連翹12克 桑白皮12克 薄荷9克 荊芥6克 赤芍12克 丹皮12克 麥冬9克 白茅根15克 側(cè)柏葉9克 大薊9克 小薊9克 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加減】咳嗽痰稠者加瓜蔞仁、貝母。
2.胃熱熾盛
【證候】鼻衄量多,血色深紅,鼻肌膜色紅干燥,可見出血點,伴見煩渴引飲,或齒齦腫脹,衄血,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苔黃,脈滑數(shù)。
【病因病機】陽明為多氣多血之府,其火最盛。胃熱熾盛,上擾鼻竅,絡(luò)傷血溢,故出血量多。熱灼津虧,則口干,鼻燥,齒齦紅腫,大便燥結(jié),小便短赤;舌、脈均為胃熱熾盛之象。
【治法】清胃瀉火、涼血止血。
【方選】清胃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
【處方組成】黃芩15克 黃連6克 蘆根12克 藕節(jié)9克 升麻9克 生石膏(先煎)30克 生地15克 丹皮12克 赤芍12克 犀角2克(沖服) 大薊9克 白茅根15克。
注:如無犀角可用羚羊角6克或水牛角20克代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加減】若失血過多,加黃精、桑椹子等以養(yǎng)血止血。
3.肝火上逆
【證候】衄血較多,色深紅,時作時止,來勢驟急,伴有煩燥不安,頭痛,眩暈、耳鳴,口苦咽干,胸脅脹滿,面紅目赤;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
【病因病機】肝主藏血,為剛臟,其性勁急;肝火上逆,擾及鼻竅,迫血外溢,出血量多且不時而發(fā);火熱上擾清竅,則頭痛、眩暈、耳鳴、口苦、咽干;肝氣郁結(jié),氣機不暢,故胸悶脹滿,煩躁易怒。舌、脈均為肝火旺盛之象。
【治法】清肝瀉火,降逆止血。
【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
【處方組成】龍膽草6克 山梔子9克 黃芩9克 柴胡12克 木通6克 生地15克 車前子18克 澤瀉2克 當(dāng)歸12克 甘草6克 羚羊角15克(沖服) 代赭石15克 鉤藤15克 茜草12克 側(cè)柏葉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加減】血量多可酌加白茅根、仙鶴草、旱蓮草等;口干甚者,可加麥冬、元參以養(yǎng)陰生津。
4.肝腎陰虛
【證候】鼻衄時作時止,血色淡紅,量不多,滲血瀝瀝。兼證:口干津少,耳鳴,目眩,心悸失眠,舌紅絳少苔,脈細(xì)數(shù)。
【病因病機】肝腎陰方,虛火上炎,灼傷鼻竅,故鼻衄血色淡紅,滲滲而出;虛火上擾清竅,故眩暈,耳鳴;水虧火炎,心腎不交則心悸失眠,口干津少。舌、脈均為陰虛之象。
【治法】滋養(yǎng)肝腎,養(yǎng)血止血。
【方選】知柏地黃湯加味。
【處方組成】熟地黃15克 山萸肉9克 山藥30克 茯苓12克 澤瀉12克 丹皮6克 知母6克 黃柏6克 阿膠10克 旱蓮草12克 桑椹子9克 仙鶴草9克 白芨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5.陰虛肺燥
【證候】涕中帶血,量少,多于擤涕、揉鼻,噴嚏時誘發(fā),鼻肌膜干水或干萎,或有干痂附著,伴有口干、咽燥、咳嗽少痰、舌質(zhì)紅、苔薄,脈細(xì)數(shù)。
【病因病機】燥邪傷津,肺陰不足,津液無以上潤,則鼻干,口干、咽燥,常有鼻衄發(fā)生;陰津虧耗,鼻失所養(yǎng),肌膜干燥或干萎;肺陰不足則咳嗽少痰。舌、脈均為陰虛肺燥之象。
【治法】養(yǎng)陰清肺,潤燥止血。
【方選】養(yǎng)陰清肺湯加減。
【處方組成】生地黃15克 麥冬9克 白芍15克 丹皮9克 玄參12克 貝母9克 白茅根15克 旱蓮草9克 藕節(jié)9克 側(cè)柏葉9克 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6.脾不統(tǒng)血
【證候】鼻衄滲滲而出,淋漓難止,血色淡紅,鼻肌膜可見表淺潰瘍,出血量可少可多,但其勢較緩;兼見面色不華,神倦懶言,頭昏眼花,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脈緩弱。
【病因病機】脾氣虛,氣不攝血,血無所主而外溢,氣血不足,故衄血色淡;氣血不能上榮于面,故面色無華;脾虛失運,故食少便溏,神倦懶言,舌、脈均為脾虛之征。
【治法】健脾益氣,攝血止血。
【方選】歸脾湯加減。
【處方組成】人參9克 黃芪15克 白術(shù)9克 茯苓12克 當(dāng)歸12克 生地15克 阿膠10克 木香9克 炒棗仁30克 大棗5枚 仙鶴草30克 血余炭9克 桑椹子30克 桂圓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備注】若大衄不止,出血過多,面色蒼白,心神恍惚,有陰脫陽亡之危急證候,宜急投獨參湯,或加附子以回陽救逆。
◆其他療法
1.冷敷法:用冷水浸濕的毛巾或冰袋,敷于患者額部或頸部,有抑陽降火,涼血止血的作用。《太平圣惠方第三十七卷》道:“盛新汲水淋頸后宛中,淋不止。一兩罐即瘥”。
2.指壓法:以手指掐壓患者正中發(fā)際1~2寸處,或捏緊兩側(cè)鼻翼,壓迫止血。指壓百勞穴2~5分鐘。
3.用棉球蘸取云南白藥塞鼻。12~24小吋取出。
4.云南白藥每次0..25~0.5克,每日4次口服。
5.三七粉:散瘀止血,鼻局部外用,或內(nèi)服,每日3次,每次3克。
6.三七片每日3次,每次3片。
7.七厘散:定痛止血,每次口服1~1.5克,每日2次。
8.龍膽瀉肝丸:瀉肝水,降逆止血,每次6克口服,每日2次。
9.知柏地黃丸:滋養(yǎng)肝腎,養(yǎng)血止血。日服2次,每次1丸。
10.歸脾丸:健脾益氣止血;日服2次。
11.導(dǎo)引法:令病人雙足浸入溫水中或大蒜搗爛,敷于足心涌泉穴上,亦可將吳茱萸搗成末狀,炒熱,調(diào)糊,敷于雙足上。有可血下竹,減輕鼻衄的功效。
◆預(yù)防
1.保持空氣濕度,溫度應(yīng)≥60%。
2.勿用力擤鼻。
3.忌辛辣刺激飲食,并保持大便通暢,便秘者可給予緩瀉劑。
4.糾正挖鼻不良習(xí)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