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lián)第六講
對聯(lián)第六講
結構對應。上下聯(lián)詞語的構成、詞義的配合、詞序的排列、虛詞的使用,以及修辭的運用,合乎規(guī)律或習慣,彼此對應平衡。
這是六要素的第三條的內(nèi)容,前邊我們講了結構問題,今天我們詞序的排列---對聯(lián)語法問題。
我們先簡單回憶一下句子成分問題
句子成分歌訣
基本成分主謂賓,連帶成分定狀補。
定語必居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后補。
六者關系難分辨,心中有數(shù)析正誤。
什么誰稱主,做是怎樣才充謂;
賓語動支配,回答謂語什么誰。
前置狀語目(的)時(間)地(點),意義不變能復位。
補語從后說前謂,定語才和后賓配。
介賓短語多狀補,不能充當賓主謂。
的定地狀與得補,語言標志定是非。
再看一下一個完整的句型分析
(全體)同學 [都]做<完>(語法)作業(yè)了嗎?
主語 ‖ 謂 語
(定)︱中 [狀]︱ 中
動︱ 賓
中〈補> (定)︱中 語氣詞
上面我們做了最簡單的回顧。下面我們借助現(xiàn)代漢語知識,講講詩歌與對聯(lián)的語法
由于文體的不同,對聯(lián)詩詞的語法和散文的語法不是完全一樣的。對聯(lián)律詩因為字數(shù) 及平仄規(guī)則所制約,要求在語法上比較自由;這種自由不但不妨礙讀者的了解,而且有時候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藝術效果。
關于語法特點,這里不詳細討論,只揀重要的幾點談一談。
㈠不完全句
本來,散文中也有一些不完全的句子,但那是個別情況。在詩詞中,不完 全句則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詩詞是最精煉的語言,要在短短的幾十個字中,表現(xiàn)出尺幅千里的畫面,所以有許多句子的結構就非壓縮不可。所謂不完全句,一般指沒有謂語,或謂語不全的句子。最明顯的不完全句是所謂名詞句或一個名詞性的詞組,就算一句話。例如杜甫《春日憶李白》中一聯(lián):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若依散文的語法看,這四句話是不完整的,但是這里詩人的意思已經(jīng)完全表達出來 了,李白的詩,清新得象庾信的詩一樣,俊逸得象鮑照的詩一樣
當時杜甫在渭北(長安),李白在江東,杜甫看見了暮云春樹,觸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誼的回憶來。這個意思不是很清楚嗎?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杜甫《月夜》“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
”這里也有四層意思:“云鬟濕”是一個句子形式,“玉臂寒”是一個句子形式, “ 香霧”和“清輝”則不成為句子形式但是,香霧和云鬟的關系,清輝和玉臂的關系,卻是很清楚了。
杜甫懷念妻子,想象她在他鄉(xiāng)獨自一個人觀看中秋的明月, 在亂離中懷念丈夫,深夜還不睡覺,云鬟為露水所侵,已經(jīng)濕了,有似香霧; 玉臂為明月的清輝所照,越來越感到寒冷了。
有時候,表面上好象有主語,有動詞,有賓語,其實仍是不完全句
如蘇軾《新城道中》“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這不是兩個意思,而是四個意思?!霸啤辈⒉皇恰芭钡闹髡Z,“日”也不是“掛”的主語,嶺上積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樹頭初升起了太陽,好象掛上了銅鉦
所謂不完全句,只是從語法上去分析的。我們不能認為詩人們
有意識地造成不完全句。
詩的語言本來就象一幅幅的畫面,很難機械地從語法
結構上去理解它。這里只想強調(diào)一點,就是詩的語言要比散文的語言精煉得多。
試驗出一個出句:田野枯藤老樹,
這樣的句子可不可以出呢?當然可以,下面互動一下,看誰來得快。
㈡語序的變換
在詩詞對聯(lián)中,為了適應聲律的要求,在不損害原意的原則下,可以對
語序作適當?shù)淖儞Q
現(xiàn)在舉出毛主席詩詞中的幾個例子來討論。
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钡诙?div style="height:15px;">
的意思是中國(神州)六億人民都是舜堯。
依平仄規(guī)則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以“六億”放在第一二兩字,“神州”放在第三四兩字
“ 堯舜”說成“舜
堯”?!皥颉弊址旁诰淠€有押韻的原因。
《浣溪沙·1950年國慶觀劇》后闋第一句;“一唱雄雞天下白”,是“雄
雞一唱天下白”的意思。
。依平仄規(guī)則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所以“一唱”放
在第一二兩字,“雄雞”放在第三四兩字。
《西江月·井崗山》后闋第一二兩句:“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div style="height:15px;">
“ 壁壘森嚴”和“眾志成城”都是成語, 但是,由于第一句應該是“仄仄平平 仄仄”,所以“森嚴”放在第三四兩字,“壁壘”放在第五六兩字
《浪淘沙·北戴河》最后兩句:“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
曹操的《觀滄?!吩姷木渥邮牵骸扒镲L蕭瑟,洪波涌起。 ”
依《浪淘沙》的規(guī)則,這兩句的平仄應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所以“蕭瑟”放在第一二兩字,“秋風”放在第三四兩字。
語序的變換,有時也不能單純理解為適應聲律的要求。它還有積極的意義, 那就是增加詩味,使句子成為詩的語言。
杜甫《秋興》(第八首)“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皇枝”,
,有人以為就是“鸚鵡啄余香稻粒,鳳皇棲老碧梧 枝”。那是不對的“香稻”、“碧桐”放在前面,表示詩人所詠的是香稻和碧桐,如果把“鸚鵡”、“鳳皇”都挪到前面去詩人所詠的對象就變?yōu)辂W鵡 與鳳皇,不合秋興的題目了。
又如杜甫《曲江》(第一首)“且看欲盡花經(jīng)眼,莫厭傷多酒入唇。 ”
上句“經(jīng)眼”二字好象是多余的,下句“傷多”(感傷很
多)似應放在“莫厭”的前面,如果真按這樣去修改,即使平仄不失調(diào),也是
詩味索然的。這些地方,如果按照散文的語法來要求,那就是不懂得詩詞的藝術了。
㈢對仗上的語法問題
詩詞對聯(lián)的對仗,出句和對句常常是同一句型的。例如
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敝髡Z是名詞前面加上動 詞定語,動詞是單音詞,賓語是名詞前面加上專名定語。
毛主席《送瘟神》“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敝髡Z是顏色修 飾的名詞,“隨心”、“著意”這兩個動賓結構用作狀語,用它們來修飾動詞“ 翻”和“化”,動詞后面有補語“作浪”和“為橋”。
語法結構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為對仗,這是正格。
㈣煉句
煉句是修辭問題,同時也常常是語法問題。詩人們最講究煉句,把一個句 子煉好了,全詩為之生色不少
煉句,常常也就是煉字。就一般地說,詩句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謂語的 中心詞(稱為“謂詞”)把這個中心詞煉好了,這是所謂一字千金,詩句就 變?yōu)樯鷦拥?、形象的了。著名的“推敲”的故事正是說明這個道理的。
謂語中心詞,一般是用動詞充當?shù)摹R虼?,煉字往往也就是煉動詞?,F(xiàn)在 試舉一些例子來證明。
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薄半S”和“抱 ”這兩個字都煉得很好。鼓是進軍的信號,所以只有“隨”字最合適?!跋弑в癜啊币取鞍橛癜啊薄ⅰ鞍癜啊钡鹊日f法好得多,因為只有“抱”字才能 顯示出枕戈待旦的緊張情況。
杜甫《春望》第三四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薄盀R”和“驚 ”都是煉字。它們都是動詞:花使淚濺,鳥使心驚。春來了,鳥語花香,本來應該歡笑愉快;現(xiàn)在由于國家遭逢喪亂,一家流離分散,花香鳥語只能使詩人濺 淚驚心罷了。
毛主席《沁園春·雪》第八九兩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舞”和 “ 馳”是煉字。 本來是以銀蛇形容雪后的山,蠟象形容雪后的高原,現(xiàn)在說成 “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就變成了詩的語言。“舞”和“馳”放到蛇和象的前面去,就使生動的形象更加突出。
形容詞即使不用作動詞,有時也有煉字的作用。王維《觀獵》第三四兩句: “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边@兩句話共有四個句子形式,“枯”、“疾”、“ 盡”、“輕”,都是謂語但是,“枯”與“盡”是平常的謂語,而“疾 ”與“輕”是煉字。草枯以后,鷹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詩人不說看得清楚,而 說“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
雪盡以后,馬蹄走得更快了,詩人不說快,而說“輕”,“輕”比“快”又更形象。從語法角度,還應該分析草枯與眼疾的關系。雪盡與蹄輕的關系,兩個主謂詞組構成因果關系。?;右幌拢圆菘蔸椦奂矠槌鼍?,試驗對一下。不要照搬原句啊。
以上所述,主要是要大家注意,在對聯(lián)的時候,要考慮出句的語法構成和分析,從而以同樣的方式對出下句
今天的內(nèi)容就這些,給大家留作業(yè)聯(lián):
出句1:一紙幽懷燃到痛—{東風}
出句2:早起鶯兒啼暖樹—{東風}
出句3:一曲心愁彈破指—{東風}
出句4:四望青山松半壁—{東風}
出句5:有夢酣時春又去—{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