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詩詞的語法特點,這里也不必詳細討論,只揀重要的幾點談一談。
(一)不完全句
本來,散文中也有一些不完全的句子,但那是個別情況。在詩詞中,不完全句則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詩詞是最精煉的語言,要在短短的幾十個字中,表現(xiàn)出尺幅千里的畫面,所以有許多句子的結(jié)構(gòu)就非壓縮不可。所謂不完全句,一般指沒有謂語,或謂語不全的句子。最明顯的不完全句是所謂名詞句。一個名詞性的詞組,就算一句話。例如杜甫的《春日憶李白》中兩聯(lián):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若依散文的語法看,這四句話是不完整的,但是詩人的意思已經(jīng)完全表達出來了。李白的詩,清新得像庾信的詩一樣,俊逸得像鮑照的詩一樣。當時杜甫在渭北(長安),李白在江東,杜甫看見了暮云春樹,觸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誼的回憶來,這個意思不是很清楚嗎?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边@里有四層意思:“晴川歷歷”是一個句子,“芳草萋萋”是一個句子,“漢陽樹”與“鸚鵡洲”則不成為句子。但是,漢陽樹和晴川的關(guān)系,芳草和鸚鵡洲的關(guān)系,卻是表達出來了。因為晴川歷歷,所以漢陽樹更看得清楚了;因為芳草萋萋,所以鸚鵡洲更加美麗了。
杜甫《月夜》:“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這里也有四層意思:“云鬟濕”是一個句子形式,“玉臂寒”是一個句子形式,“香霧”和“清輝”則不成為句子形式。但是,香霧和云鬟的關(guān)系,清輝和玉臂的關(guān)系,卻是很清楚了。杜甫懷念妻子,想象她在鄜州獨自一個人觀看中秋的明月,在亂離中懷念丈夫,深夜還不睡覺,云鬟為露水所侵,已經(jīng)濕了,有似香霧;玉臂為明月的清輝所照,越來越感到寒冷了。
有時候,表面上好像有主語,有動詞,有賓語,其實仍是不完全句。如蘇軾《新城道中》:“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這不是兩個意思,而是四個意思。“云”并不是“披”的主語,“日”也不是“掛”的主語。嶺上積聚了晴云,好像披上了絮帽;樹頭初升起了太陽,好像掛上了銅鉦。毛主席所寫的《憶秦娥·婁山關(guān)》:“西風(fēng)烈,長空雁叫霜晨月?!薄霸隆辈⒉皇恰敖小钡馁e語。西風(fēng)、雁、霜晨月,這是三層意思,這三件事形成了濃重的氣氛。長空雁叫,是在霜晨月的景況下叫的。
有時候,副詞不一定要像在散文中那樣修飾動詞。例如毛主席《沁園春·長沙》里說:“恰同學(xué)少年,風(fēng)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薄扒 弊质歉痹~,后面沒有緊跟著動詞。又如《菩薩蠻》(大柏地)里說:“雨后復(fù)斜陽,關(guān)山陣陣蒼?!薄皬?fù)”字是副詞,也沒有修飾動詞。
應(yīng)當指出,所謂不完全句,只是從語法上去分析的。我們不能認為詩人們有意識地造成不完全句。詩的語言本來就像一幅幅的畫面,很難機械地從語法結(jié)構(gòu)上去理解它。這里只想強調(diào)一點,就是詩的語言要比散文的語言精煉得多。
(二)語序的變換
在詩詞中,為了適應(yīng)聲律的要求,在不損害原意的原則下,詩人們可以對語序作適當?shù)淖儞Q?,F(xiàn)在舉出毛主席詩詞中的幾個例子來討論。
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風(fēng)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钡诙涞囊馑际侵袊ㄉ裰荩┝鶅|人民都是堯舜。依平仄規(guī)則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億”放在第一二兩字,“神州”放在第三四兩字,“堯舜”說成“舜堯”。“堯”字放在句末,還有押韻的原因。
《浣溪沙·1950年國慶觀劇》后闋第一句“一唱雄雞天下白”,是“雄雞一唱天下白”的意思。依平仄規(guī)則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所以“一唱”放在第一二兩字,“雄雞”放在第三四兩字。
《西江月·井岡山》后闋第一二兩句:“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薄氨趬旧瓏馈焙汀氨娭境沙恰倍际浅烧Z,但是,由于第一句應(yīng)該是“仄仄平平仄仄”,所以“森嚴”放在第三四兩字,“壁壘”放在第五六兩字。
《浪淘沙·北戴河》最后兩句:“蕭瑟秋風(fēng)今又是,換了人間!”曹操《觀滄?!吩姷木渥邮牵骸扒镲L(fēng)蕭瑟,洪波涌起。”依《浪淘沙》的規(guī)則,這兩句的平仄應(yīng)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所以“蕭瑟”放在第一二兩字,“秋風(fēng)”放在第三四兩字。
語序的變換,有時也不能單純了解為適應(yīng)聲律的要求。它還有積極的意義,那就是增加詩味,使句子成為詩的語言。杜甫《秋興》(第八首)“香稻啄馀鸚鵡粒,碧梧棲老鳳皇枝”,有人認為就是“鸚鵡啄馀香稻粒,鳳皇棲老碧梧枝”。那是不對的?!跋愕尽薄ⅰ氨涛唷狈旁谇懊?,表示詩人所詠的是香稻和碧梧,如果把“鸚鵡”“鳳皇”挪到前面去,詩人所詠的對象就變?yōu)辂W鵡與鳳皇,不合秋興的題目了。又如杜甫《曲江》(第一首)“且看欲盡花經(jīng)眼,莫厭傷多酒入唇”,上句“經(jīng)眼”二字好像是多余的,下句“傷多”(感傷很多)似應(yīng)放在“莫厭”的前面,如果真按這樣去修改,即使平仄不失調(diào),也是詩味索然的。這些地方,如果按照散文的語法來要求,那就是不懂詩詞的藝術(shù)了。
(三)對仗上的語法問題
詩詞的對仗,出句和對句常常的同一句型的。例如:
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主語是名詞前面加上動詞定語,動詞是單音詞,賓語是名詞前面加上專名定語。
毛主席《送瘟神》:“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敝髡Z是顏色修飾的名詞,“隨心”、“著意”這兩個動賓結(jié)構(gòu)用作狀語,用它們來修飾動詞“翻”和“化”,動詞后面有補語“作浪”和“為橋”。
語法結(jié)構(gòu)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為對仗,這是正格。但是我們同時應(yīng)該注意到:詩詞的對仗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對,而不要求句型相同。例如:
杜甫《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薄叭謬笔恰吧w”的直接賓語,“八陣圖”卻不是“成”的直接賓語。
韓愈《精衛(wèi)填?!罚骸翱阢暽绞殻耐2ㄆ??!薄凹殹弊质切揎椪Z后置,“山石細”等于“細山石”;對句則是一個遞系句:“心里希望海波變?yōu)槠届o?!蔽覀兛梢缘惯^來說“口銜細的山石”,但不能說“心望平的海波”。
毛主席的七律《贈柳亞子先生》:“牢騷太盛防腸斷,風(fēng)物長宜放眼量?!薄疤ⅰ笔沁B上讀的,它是“牢騷”的謂語;“長宜”是連下讀的,它是“放眼量”的狀語?!澳c斷”連念,是“防”的賓語;“放眼”連念,是“量”的狀語,二者的語法結(jié)構(gòu)也不相同。
由上面一些例子看來,可見對仗是不能太拘泥于句型相同的。一切形式要服從于思想內(nèi)容,對仗的句型也不能例外。
(四)煉句
煉句是修辭問題,同時也常常是語法問題。詩人們最講究煉句;把一個句子煉好了,全詩為之生色不少。
煉句,常常也就是煉字。就一般說,詩句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謂語的中心詞(稱為“謂詞”)。把這個中心詞煉好了,這是所謂一字千金,詩句就變?yōu)樯鷦拥?、形象的了。著名的“推敲”的故事正是說明這個道理的。相傳賈島在驢背上得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彼胗谩巴啤弊?,又想用“敲”字,猶豫不決,用手作推敲的樣子,不知不覺地沖撞了京兆尹韓愈的前導(dǎo),韓愈問明白了,就替他決定了用“敲”字。這個“敲”字,也正是謂語的中心詞。
謂語中心詞,一般是用動詞充當?shù)?。因此,煉字往往也就是煉動詞。現(xiàn)在試舉一些例子來證明。
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薄半S”和“抱”這兩個字都煉得很好。鼓是進軍的信號,所以只有“隨”字最合適?!跋弑в癜啊币取鞍橛癜啊薄ⅰ鞍癜啊钡鹊日f法好得多,因為只有“抱”字才能顯示出枕戈待旦的緊張情況。
杜甫《春望》第三四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薄盀R”和“驚”都是煉字。它們都是使動詞:花使淚濺,鳥使心驚。春來了,鳥語花香,本來應(yīng)該歡笑愉快;現(xiàn)在由于國家遭逢喪亂,一家流離分散,花香鳥語只能使詩人濺淚驚心罷了。
毛主席《菩薩蠻·黃鶴樓》第三四兩句:“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薄版i”字是煉字。一個“鎖”字,把龜蛇二山在形勢上的重要地位充分地顯示出來了,而且非常形象。假使換成“夾大江”之類,那就味同嚼蠟了。
毛主席《清平樂·六盤山》后闋第一二兩句:“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fēng)?!薄熬怼弊质菬捵帧S谩熬怼弊謥硇稳菁t旗迎風(fēng)飄揚,就顯示了紅旗是革命戰(zhàn)斗力量的象征。
毛主席《沁園春·雪》第八九兩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薄拔琛焙汀榜Y”是煉字。本來是以銀蛇形容雪后的山,蠟象形容雪后的高原,現(xiàn)在說成“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就變成了詩的語言?!拔琛焙汀榜Y”放到蛇和象的前面去,就使生動的形象更加突出。
毛主席的七律《長征》第三四兩句:“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薄膀v”和“走”是煉字。從語法上說,這兩句也是倒裝句,本來說的是細浪翻騰、泥丸滾動,說成“騰細浪”、“走泥丸”就更加蒼勁有力。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革命氣概被毛主席用恰當?shù)谋扔髅璁嫷檬謧魃瘛?/p>
形容詞和名詞,當它們被用作動詞的時候,也往往是煉字。
杜甫《恨別》第三四兩句:“草木變衰行劍外,干戈阻絕老江邊?!薄袄稀弊质切稳菰~當動詞用。詩人從愛國主義的情感出發(fā),慨嘆國亂未平,家人分散,自己垂老滯留錦江邊上。這里只用一個“老”字就充分表達了這種濃厚的情感。
毛主席《沁園春·長沙》后闋第七、八、九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薄凹S土”二字是名詞當動詞用。毛主席把當年的萬戶侯看成糞土不如,這是蔑視階級敵人的革命氣概?!凹S土”二字不但用得恰當,而且用得簡煉。
形容詞即使不用作動詞,有時也有煉字的作用。王維《觀獵》第三四兩句:“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边@兩句話共有四個句子形式,“枯”、“疾”、“盡”、“輕”,都是謂語。但是,“枯”與“盡”是平常的謂語,而“疾”與“輕”是煉字。草枯以后,鷹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詩人不說看得清楚,而說“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盡以后,馬蹄走得更快了,詩人不說快,而說“輕”,“輕”比“快”又更形象。
以上所述,凡涉及省略(不完全句),涉及語序(包括倒裝句),涉及詞性的變化,涉及句型的比較等等,也都關(guān)系到語法問題。古代雖沒有明確地規(guī)定語法這個學(xué)科,但是詩人們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經(jīng)常接觸到許多語法問題,而且實際上處理得很好。我們今天也應(yīng)該從語法角度去了解舊體詩詞,然后我們的了解才是全面的。?
古典詩詞名篇佳作燦若繁星,每一篇目,都是一座神秘的宮殿,一件罕有的珍寶。它吸引著我們,誘惑著我們,帶給我們無限的心靈共鳴和蘊藉的情感交流。由于年代的阻隔,語言背景的變化,今天,我們解讀鑒賞它們,已經(jīng)不像閱讀現(xiàn)代文那樣輕松自由。
古典詩詞是以古代漢語即文言為語言形式構(gòu)筑的,他們大多有著嚴格的格律,語言上有許多特點。這些特點大都集中表現(xiàn)為語法上的靈活和自由,諸如受字數(shù)的限制,用字要省略,為適應(yīng)聲律的需要,不得不用倒裝等等。因此,有些句子殊難讀懂。所以學(xué)習(xí)掌握一些古典詩詞的語法知識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不完全句(省略句)
詩詞的語言是最精煉的語言。詩詞要用最小的篇幅容納最豐富的內(nèi)容,要在短短的幾十個字中,表現(xiàn)出尺幅千里的畫面,傳達出感動千古的情感體驗,所以有許多句子結(jié)構(gòu)就非壓縮不可,這就形成了不完全句(省略句)。所謂不完全句,多指缺少謂語的句子,這些句子有時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詩句的藝術(shù)表達效果。
杜甫《春日憶李白》中兩聯(lián):“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边@四句皆為名詞,非主謂句,但是詩人的意思已經(jīng)表達出來了。前二句杜甫贊美李白的詩像庾信詩那樣的清新,像鮑照詩那樣的俊逸(杜甫對李白欽佩之情溢于言表)。后二句寫杜甫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唯見日暮飛云;李白在江東思念作者時,唯見遠方的樹色(足見兩人情意之篤厚)。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fēng)驟》省略了許多句子成分,現(xiàn)在補全句子成分整理如下:昨夜雨疏風(fēng)驟,(女主人)濃睡不消殘酒。(早晨女主人)試問卷簾人,(今天的景色如何?侍女)卻道:“海棠依舊”。(女主人糾正)說:“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p>
二、語序的變換(倒裝句)
在詩詞中,為了適應(yīng)聲律的要求,抑或是為了增加詩味,使句子成為詩的句子,在不損害原意的原則下,詩人可以對語序作適當?shù)淖儞Q。
杜甫《秋興八首》其八的兩句詩:“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許多讀者連續(xù)讀來怎么也讀不明白,咋看咋一頭霧水。其實作者在這里運用了倒裝句式。正常的語序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其中香稻、碧梧放在句子前面表示詩人所詠的是香稻和碧梧,兩句意寫長安的風(fēng)物之美,稻是被鸚鵡啄余的香稻,梧桐是被鳳凰棲老的碧梧,這樣才合秋興的題目。
王維《山居秋瞑》中兩聯(lián):“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鼻岸涑R?guī)語序應(yīng)是:明月照于松間,清泉流于石上。這里省略了“于”字,并且把動詞“照”、“流”和賓詞“松間”、“石上”換了位置。后兩句其語序應(yīng)為: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兩聯(lián)變換了一般的語序,讀來瑯瑯上口,增加了詩的韻味。
三、互文見義
互文見義是指文中上下句之間或同一句子前后兩部分之間各舉一端,而用在意義上則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的一種修辭方法。它使語言文字變得節(jié)省,表達得更恰當,在某些方面適合了詩歌的要求。但在讀者解讀作品過程中,容易留意一端而忽略了另一端,造成誤讀。
王昌齡《出塞》其一首聯(lián):“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清·沈德潛《說詩晬語》說:“'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明月屬秦,關(guān)屬漢,詩中互文”。讀者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體味出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極為廣闊的浩淼時空。明月依舊,朝代更迭,邊關(guān)戰(zhàn)火幾百年連綿不斷,殘酷的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zāi)難。
杜牧《秋浦途中》首聯(lián):“蕭蕭山路窮秋雨,漸漸溪風(fēng)一岸蒲?!薄笆捠挕薄皾u漸”兩個象聲詞,在這里是互文,兼言風(fēng)雨,形象的給我們展示出一幅風(fēng)雨凄凄的畫面。在蕭蕭漸漸的秋雨溪風(fēng)中,詩人歷經(jīng)山程水驛,轉(zhuǎn)徙于偏僻小邑間,其羈旅的愁思、宦海的惆悵,宛轉(zhuǎn)深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
四、詞類活用
古人寫詩作詞,講究錘煉字句。凡在骨節(jié)眼處煉得好字,會使全句游龍飛動,令人刮目相看。有時著一字,就會境界全出。詞類活用和錘煉詩句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在詩詞中,詞類活用多為形容詞、名詞用作動詞。
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中句:“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形容詞“紅”、“綠”用做使動詞。詩人通過櫻桃變紅,芭蕉轉(zhuǎn)綠的動態(tài),抒寫了對時光流逝的惋惜。如果寫作櫻桃紅了,芭蕉綠了,那么詞句讀來必將變得枯燥乏味,令人生厭。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中頸聯(lián):“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薄扮R”為名詞用作動詞。晨起梳妝照鏡,但見頭鬢不斷變白,不僅說明了相思情懷之深,也表明了傷別時日之久;入夜之后,內(nèi)心仍為愁緒所困擾,只有寄情于夜吟了。
文章來源:《職教論壇》 (Vocational & Technical Education Forum) 2004年 第2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