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審時度勢,受辱巾幗
公元231年,諸葛亮北侵魏境,魏明帝對司馬懿說過:“西方有事,只有你才可以戰(zhàn)勝他。”于是便命司馬懿征討諸葛亮,諸葛亮敗退。
公元234年,諸葛亮作好充分準備后,發(fā)動十萬大軍進行了最后一次北伐。魏明帝再次命司馬懿抵御蜀軍,諸將議駐守渭水北岸,以待蜀軍渡河來戰(zhàn)。司馬懿指出,百姓積聚皆在渭水南岸,此兵家必爭之地。于是引軍而濟,背水為陣,與蜀軍對峙。司馬懿對諸將說:“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闭J為此時諸葛亮上策是兵出武功(在今陜西省咸陽市西、渭河北岸),沿山東進;下策是西上五丈原(在今陜西省眉縣西南斜谷口西側(cè)),北渡渭水。
五丈原
諸葛亮不識兵略,果然蜀軍出了斜谷口,便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為了作長期打算,他派一部分兵士構(gòu)筑營壘,準備作戰(zhàn);另派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當?shù)乩习傩諍A雜在一起耕種。蜀軍紀律嚴明,百姓和兵士相處得也極為融洽。
魏明帝得到情報后派司馬懿率領(lǐng)魏軍渡過渭水,也筑起營壘防守,和蜀軍對峙著。在這一期間,諸葛亮曾多次挑戰(zhàn),司馬懿均不應(yīng)戰(zhàn)。諸葛亮無奈,最后想出一計派人送去一套白色的女裝和頭巾,并附送書信一封,諷刺司馬懿:“既為大將,統(tǒng)領(lǐng)中原之眾,不思披肩執(zhí)銳,以決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謹避刀箭,與婦人又何變異哉?今譴人送巾幗素衣至,如不出戰(zhàn),可再拜而受之;倘恥心未泯,猶有男子胸襟,早與批回,依期赴敵?!彼抉R懿看過書信,心中大怒,卻強作笑顏:“孔明視我為婦人耶?”接過衣物,厚待來使,繼續(xù)堅守。
對這件事,《三國演義》中的描寫是相當精彩的,史書上也有相關(guān)記載。在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所以諸葛亮故意送去女人衣服激怒司馬懿。在當時,婦女是愚昧無知、懦弱膽怯的象征。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巾幗素衣,把他視為婦人,無疑是個莫大的侮辱,意在激怒對方,使之出戰(zhàn)。司馬懿身為魏軍大都督,如果換上別人,絕對是咽不下這口氣的,就拿東吳周瑜來講,周瑜在歷史上也算是個響當當?shù)拇笕宋锪?,但他有一個眾人皆知的致命弱點,就是氣量太小。在他眼里,不管是智謀還是能力都自認為是無人能及的,所以當諸葛亮奪取他想占領(lǐng)的荊州后,便憤怒地說道:“不殺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氣!”于是便鼓動孫權(quán)用嫁妹(孫尚香)之計將劉備賺往東吳而謀殺之,繼而奪取荊州,但不想此計被諸葛亮識破,結(jié)果是陪了夫人又折兵,把周瑜氣得七竊生煙。但周瑜仍不死心,最后又設(shè)下“假途滅虢”之計,意取荊州,不料又被諸葛亮識破,周瑜氣得昏沉將死,臨終作書與孫權(quán)薦魯肅代己之職。同時,聚眾將曰:“吾非不欲盡忠報國,奈天命已絕矣。汝等善事吳侯,共成大業(yè)?!彼狼?,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我們都知道周瑜之所以被諸葛亮活活的給氣死,就是因為氣量太小,而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卻不同周瑜。當司馬懿接到諸葛亮送來的巾幗及書信后,便對當時的形勢作了冷靜分析:一是戰(zhàn)事于魏不利。諸葛亮六出祁山,鋒芒正銳,誓與魏軍決一死戰(zhàn)。剛剛敗軍之后,如果貿(mào)然出戰(zhàn),勝算是很小的。二是蜀國小,力弱,雖集三年之力伐魏,但后方懸遠,蜀道崎嶇,30萬大軍的補給不易解決,經(jīng)不起曠日持久的消耗,所以打算速戰(zhàn)速決。魏國則不同,他們國大人多,物力雄厚,戰(zhàn)場又離渭水平原不遠,補給十分便利,利在以逸待勞。司馬懿出于對己彼雙方形勢的正確估計,在出師前就與魏主一起制定好了戰(zhàn)略,以守為攻,拖垮蜀軍的作戰(zhàn)方略。交戰(zhàn)不利,更堅定了其堅守待變的決心。他并非沒有羞恥之感,在他看來,受辱事小,戰(zhàn)爭失敗才是大。因而強忍激憤,只在“心中大怒”。你有千條計,我有老主意。于是,司馬懿仍堅壁高壘,靜待抗蜀的最佳時機到來。
辛毗
司馬懿愿意等,但諸將不知其中原因,一個個都惱羞成怒地要求不再當“縮頭烏龜”,出戰(zhàn)迎擊。司馬懿知道這是諸葛亮的激將法,為了向手下證明自己不是膽小之人,安慰將士說:“好,我向皇上上個奏章,請求準許我們跟蜀軍決戰(zhàn)一場?!闭f完司馬懿便上書向明帝請示。魏明帝何等乖絕,立刻召集開會,辛毗這個欣賞家立刻看出司馬懿這出戲的用意,便上諫道:“憑司馬懿的智謀,上次智取街亭一事,他深知'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之理,這次卻上書請示,表明司馬將軍根本就不想迎戰(zhàn),只是為了撫慰手下諸將才這么做的,將軍有將軍的妙計,我們應(yīng)主動配合他?!蔽好鞯塾X得頗為有理。過了幾天,魏明帝派了一個大臣趕到魏營,傳達命令,不許出戰(zhàn)。
當手下眾將都不堪此辱,欲決一死戰(zhàn)時,身為兵馬都督、三軍統(tǒng)帥的司馬懿卻保持了應(yīng)有的冷靜。不但自己心平氣和,還做起了下屬的思想工作。這樣做不管是老奸巨滑也好,老謀深算也好,司馬懿的策略無疑是正確的。我們常說“宰相肚里能撐船”,面對如此羞辱還能沉得住氣,司馬懿的肚量,令人嘆服。
司馬懿的忍,當然不是消極的,他在忍的同時,對蜀軍的動靜也是密切地注意著,特別注意抓住機會了解蜀主帥諸葛亮的情況。一次,諸葛亮派使者到魏營去挑戰(zhàn),司馬懿挺有禮貌地接待使者,跟使者聊天,說:“你們丞相公事一定很忙吧。近來身體可好?胃口怎么樣?”使者覺得司馬懿問的都是些客套話,也就老實回答說:“丞相的確很忙,軍營里大小事情都要親自去管。丞相起得早,睡得很晚。只是近來胃口不好,吃得很少?!币环?,無意中把蜀國軍師諸葛亮的一個重要消息透露給了司馬懿:“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呼?”司馬懿由此得出諸葛亮將不久于人世的估計。原來不僅蜀國拖不起,就連諸葛亮的身體也吃不消。
司馬懿的這番侮辱并沒有白忍,形勢終于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蜀軍正打熬不住,盟友吳軍又不在配合攻魏中兵敗合肥,無功而退。魏國兩面受敵的局面已告結(jié)束。諸葛亮聞訊,長嘆一聲,昏倒于地,五丈原秋風,大星隕落,蜀軍不戰(zhàn)自退,由戰(zhàn)略進攻轉(zhuǎn)為戰(zhàn)略退卻。司馬懿兵不血刃,最終凱旋而歸。
司馬懿接受巾幗素衣,很多人都以此為笑料,并以“死諸葛嚇退生仲達”笑司馬懿之怯懦。但人們卻不知道,他苦不含怒強忍,而逞匹夫之勇,率眾一搏,蜀軍很可能打破魏國防御而挺進中原。假如不這樣做,魏軍將會蒙受重大的損失。這就是司馬懿高明之處,他在需要堅守的情況下,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為辱罵所怒,不爭強,不上當,這是無人能比的,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司馬懿靜如處子,動如脫兔,這才是真英雄本色。他可以忍到七十歲,而一旦得手,心狠手辣,絕沒有婦人之仁。當時死了很多名士,有“天下名士減半”之嘆。后來又大殺曹氏宗室,殺了一批又一批的反對派。最后,將曹氏政權(quán)悄悄奪走,由他的孫子司馬炎建立了晉朝。
吳?青瓷樓閣飛鳥壇罐
司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是個了不起的人物。的確,他的忍耐功夫是無人能敵的。如果用一個比喻來形容,他就像水一樣,即使淹了你也淹得一點感覺都沒有。被火燒,能有感覺,被水淹卻沒感覺,因為水是陰柔的??匆娀?,誰也不敢往前撲,但若是看見了水,那就不一定了。炎炎夏日,誰看到水都想往里潛。雖說是“水火無情”,但若真兩者比起來,則水比火更危險,或者說危險更隱蔽。
老子
《老子》一書里講柔弱勝剛強,認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彼抉R懿這樣的人也正是像極了水,善于以柔克剛,將自己的大智大勇,大謀大略,都全部隱藏于內(nèi),深奧得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也正介于此,司馬懿雖胸懷大志,但居心叵測,極善于掩飾自己,你深水一樣讓你看不清摸不透。他總是想要達到某種目的,但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可以一忍再忍,一等再等,直至忍得你無法再忍時,等到你等得無法在等時,也就是他大發(fā)威武之時,通過當時局勢,審時度勢地將你一刀殺死。這就是司馬懿。所以,司馬懿再怎么被貶,再怎么不受重視,再怎么被擊敗,他從不擔心,從不害怕,從不畏懼。因為他知道自己能等,自己能忍,能等到最后,忍到最后——當然也笑到最后。
以守以攻,忍讓無度,等待機遇,這其間的大智大謀,不論在何時何代都不失為一種取得成功的最佳策略。烏龜善縮頭,所以能活千年;勾踐忍嘗便之辱,才能重新登上帝王之位;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才有后來的封侯拜將,一舉成名。當自己的仕途不順時,我們不妨忍一口氣,退后一步天地寬?;蛘吒纱鄬W司馬懿,也當一回縮頭烏龜。避其鋒芒,等待時機,與對手比耐力。連諸葛亮都能敗于“忍”之手下,還有什么對手不能被搬倒呢?
忍辱負重一直都是強者最可貴的品質(zhì),歷史上的強者從來都是忍者。
5.兩主托孤,各為所謀
曹睿托孤于司馬懿,司馬懿輔佐曹芳12年,歷經(jīng)四代朝事,他三受托孤,最后輔佐的曹芳是曹魏政權(quán)稱帝中時間最長的。在受命輔佐他的時候,司馬懿在外東征西討近二十年,年齡已近七旬,以后在家養(yǎng)病,只有在重大朝會之時,曹芳才讓他坐車上朝,平時有大事曹芳甚至率領(lǐng)眾臣到他家中咨詢,這時的情況可見,他已是魏國的中流砥柱。
司馬懿歷經(jīng)魏國四個時期,其中他輔佐曹丕當上魏王,后是曹睿,最后即是曹芳,這一時期魏明帝曹睿對司馬懿是信任有佳,所以在這一時期的托孤事件就尤為明顯。
說是公元239年正月,魏主曹睿突得怪病,并日漸病重,便匆忙布置后事,他立愛妃郭夫人為皇后,并令使持節(jié)迅速詔司馬懿回朝,丁亥日,司馬懿徑到許昌,入見魏主,曹睿想要托孤(即托付大臣扶立、輔佐嗣君)于司馬懿,他拉著司馬懿的手說:“朕幼子曹芳,年方八歲,不堪理掌社稷。幸太尉及完兄元勛舊臣,效伊尹、周公,協(xié)力相輔,則宗廟生靈之幸甚也!”他還特地囑咐曹芳:“仲達與朕一般,爾日后重敬之?!保ň矶端抉R懿謀殺曹爽》),之后,司馬懿淚流滿面,表示了忠誠后,曹睿寬慰地說:“這就好了,愿你和曹爽一起輔佐他。臨終前能當面托付你這件事,我死也瞑目了?!庇终俨苷嬷硬芩肱P室,拜為大將軍,假節(jié)鉞,都督中外軍事,與司馬懿一起輔助嗣君。交代完畢,當下就立曹芳為太子,同一天,曹睿便病死于洛陽宮內(nèi)嘉福殿,其在位十三年,當下司馬懿曹爽扶八歲太子曹芳即皇帝位,改元正始元年。
太子曹芳繼帝位后,司馬懿長為侍中錄尚書事,與曹爽各統(tǒng)3000兵馬,由于司馬懿為四朝元老,所以曹爽在剛開始對其特別尊重,有什么事都與他商量,從不敢不專斷獨行,但因為手下一謀士的耳邊風,他便處處提防著司馬懿,終于在于景初三年二月,升司馬懿為太傅,實則削掉了司馬懿的軍權(quán),整個朝政也可以說都屬于曹爽獨有,之后,司馬懿裝病,一舉將魏國全部殲滅。
三國歷史曾有兩次托孤,其中曹睿托孤正是與劉備托孤相似,劉備托孤可謂感人至極,這就是所謂的白帝城托孤,可以說它是中國歷史上忠臣報答明君的典范。
那是在221年發(fā)動彝陵之戰(zhàn)后,劉備退到永安(今四川奉節(jié))駐扎下來,不久,他便病倒了。后在蜀漢章武三年四月,劉備病危,他感覺自己已經(jīng)沒有多長的時間了,于是他便派人到成都,請諸葛亮過來以囑托后事。
在得到劉備的召喚后,他便成上帶闃劉備的另外兩個兒子劉永、劉理來到白帝城。進了永安宮,劉備叫諸葛亮坐在床邊說:“自從得了丞相,我發(fā)展了自己的事業(yè),只是由于知識淺薄,沒聽丞相的話,遭到今天的失敗,實在后悔萬分。今天我這病恐怕是好不了了,我兒子能力太弱,不得不將大事托于你?!?br>
接著,劉備又對他說:“馬謖這人言過其實,不能重用,對于他,丞相要慎重考察?!闭f完,劉備召集眾將官到齊,拿筆寫下遺囑,交給諸葛亮。之后,劉備又一手掩蓋眼淚,一手握著諸葛亮的手說:“閣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辦成大事,如果劉禪可以幫助就幫助,實在不行,你就作兩川之主?!敝T葛亮聽到這話,很明白他的意思,立即哭拜在地說:“臣一定盡力輔助太子,到死為止?!闭f完,叩頭出血,可見他的忠誠。隨后劉備又請諸葛亮坐在床邊,叫來自己的兩個兒子劉永、劉理,吩咐道:“你們要記住,我死了以后,你們弟兄三個,都要把丞相當作自己父親一樣,不能怠慢?!闭f完,叫兩個兒子拜在諸葛亮跟前。接著又對眾將官說:“我已把國家大事托付給了丞相,要我兒待他像父親一樣,諸位也不可怠慢。”語畢,雙眼一閉,斷了氣。終年六十三歲。
這兩則講的都是君主托孤的故事,在其間也有幾點頗為相似之處:其一,將來的這個主都是無德無才,愚昧無知的。其二,受托孤之人都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統(tǒng)領(lǐng)。但有所不同的是,最后的結(jié)果諸葛亮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而司馬懿可以說成為魏政權(quán)的核心人物,即使皇帝也不敢阻撓的非常之雄。
因此,也可以這樣說諸葛亮是勤勞而死,而司馬懿則是奠定了成就司馬家族的基礎(chǔ)后欣然而死。
那為什么同樣兩人都具有高智商,高謀略的人會有不同的結(jié)局呢?
健康是一方面,因為與司馬懿相比,諸葛亮更多的失敗還是經(jīng)受不住在祁山大戰(zhàn)中司馬懿的只守不攻。
其實人物的性格特點及一生也是影響他們成大事的一個方面。
后人對諸葛亮的評價是:濟世愛民、謙虛謹慎,不慕虛榮,不求富貴,安貧樂道,樸素嚴謹,克己奉公,知恩必報,忠貞不二,鞠躬盡瘁,嚴于律己。“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就是他最好的例證。
在諸葛亮一生的軍旅生涯中,他時刻提倡儉樸,自出茅廬,火燒博望,投身于赤壁之戰(zhàn),隨后平定西川,進軍南中,全力治蜀,六屆祁山,北伐中原,后半生都在戎馬倥傯中度過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倍抉R懿做人則似山中流水一般,善于柔中帶剛,剛?cè)岵?br>
司馬懿一生志向偉大,從小便有“治國平天下”的志向。
在人生成長發(fā)展的路上,志向,是人前進的目標和導航,是鼓舞人們?nèi)ヅζ床膭恿?。唯有確定志向,才能正確的定位人生;而為志向而奮斗,就是在不斷的充實人生;實現(xiàn)志向,就是升華人生。
志向高遠與否,只要看他會有什么樣的性格和行為。有的人天生就沒有志向,有的人則志向卑微,有的人則志向高遠。他們進步和成功的程度和也注定會有天壤之別。
志向作為一種價值目標,它能夠激發(fā)人們的意志和激情,產(chǎn)生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激勵人們以積極、主動、頑強的精神投身于生活、工作,有多大的志向,就會有多大的成就。
人生志向?qū)Q定人一生成功頂峰,這也就決定了司馬懿一生的成功頂峰。
司馬懿可謂功不可莫。他通過不懈的經(jīng)營和艱苦卓絕的努力,已經(jīng)為后人的事業(yè)創(chuàng)造了最佳的政治、軍事和經(jīng)濟條件,而在司馬懿死后,他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分別被封為大將軍和驃騎上將軍,總領(lǐng)尚書機密大事,事實上,曹氏勢力已經(jīng)微乎其微,真正掌握大權(quán)的是司馬氏一族,曹氏只是一個傀儡而已。
而與司馬懿為對手的諸葛亮在前決條件下應(yīng)該說是優(yōu)越于司馬懿的。因為在諸葛亮未出道之前,劉備就對其尊敬有加,“三顧茅廬”,諸葛亮為劉備的誠心和謙恭所感動;劉備拜孔明出任丞相兼三軍統(tǒng)帥,充分授權(quán)于他,給了他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而司馬懿雖說是“少有奇節(jié),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挥袘n天下心。”最后也頗得曹操的垂青,但我們都知道曹操這個人生性多疑,即重才,又忌才,司馬懿在被迫的情況下就任于曹操門下,但曹操對他并不如劉備對諸葛亮那樣重用及信任,反而還因一夜之夢動起殺懿的念頭,好在司馬懿頭腦聰明與曹操的長子曹丕玩的不錯,才保住了性命。顯而易見,在這一時期他的智略是得不到半點發(fā)揮的余地。
費了九頭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將曹丕推上了帝位,而這時的曹丕也對司馬懿的信任度大增,但也許是因為有其父必有其子的緣故吧,曹丕好大喜功,又善戰(zhàn),所以這時的司馬懿也不敢將自己的才華全部的施展出來,怕的就是再次招來殺身之禍,所以他只能仍然將自己的能力隱于外形,低調(diào)做人。但智可忍心不可忍,被尊稱為丞相的司馬懿已不甘于隱在幕后了,他準備著走上歷史前臺大展身手。
魏明帝這一時期,司馬懿的人生規(guī)劃則更為明顯,他要用顯赫的軍事業(yè)績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同時利用“養(yǎng)寇以自重”的策略來慢慢蠶食魏室的軍政基業(yè),此時的他早已開始著手實施“肅清萬里,總齊八荒、平一天下”的大志與大略。
最后,在魏少帝時期,他終于可以將所有的阻礙掃清,使基業(yè)更加穩(wěn)固。
而這在其間的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呢?
?劉備對其信任有加,然諸葛一生謹慎,從不敢做冒險之事,也不敢打冒險之仗,在他心里,他只想將劉備與劉備之子扶佐好就行了。他有許多次大展鴻,為已鋪路的機會(劉備托孤就是很好一例)。前面我們也提到,由于謹慎,他更不敢重用大智大勇之人,在他身邊圍繞著的都一些與他頗為相似的謹慎之人。也因于此,他錯失一次次的良機,最終將自己也將劉氏集團推入了絕谷。
總而言之,諸葛亮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物,且遇到的是一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明君;司馬懿有著鴻圖大志,但所經(jīng)歷的四代君主不是多疑,就是好戰(zhàn),要不就是軟弱,這也是司馬懿之所以沖出包圍圈的其中緣由。由此,我們也可以將其評說為:人的性格與人生志向決定了人一生的成就于否。
人生可以說是一段斑斕多彩的旅程,在行走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有屬于自己那一條路,性格則會在人生的很多十字路口影響你的抉擇,從而也就決定了你的生活之路的最終方向和人生目標的高度。一種悲情、一種心境、一種觀點,其源頭都是人生之性格。選擇性格是就是選擇了人生,培養(yǎng)性格就意味著改變命運。
《老子》一書講柔弱勝剛強,認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勢順也?!崩^司馬懿之后,呈現(xiàn)在司馬昭、司馬炎面前的天下大勢,可謂“居高視下,勢如劈竹”。他們所要做的,只是順流而下,去完成歷史所賦予的某種必然。
此后,蜀后主劉禪降魏。
而于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魏主曹奐禪位,司馬炎登基,改國號為晉,并追尊司馬懿為“宣帝”;公元280年,司馬炎討伐吳國,吳主孫皓降晉,吳國滅亡。從而結(jié)束了魏蜀吳三國之間長達七十二年的混戰(zhàn)局面,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分歸晉”。
司馬昭、司馬做的只是順應(yīng)必然,而在其中真正起作用的應(yīng)該是司馬懿。不錯,從司馬懿生前的功勞就可看出,所以說是了奠定三分基礎(chǔ),成就三國歸晉的鴻篇巨制一點也不為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