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閑客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蜀國后主劉禪描寫成了扶不起的阿斗,尤其是蜀漢滅亡后,劉禪被司馬昭遷居到洛陽,封為安樂公。
有一天,司馬昭令人在宮中演奏蜀樂,并以歌舞助興,蜀漢舊臣們思及亡國之痛,個個掩面而泣。
獨劉禪怡然自若,沒有絲毫憂傷,司馬昭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p>
蜀漢舊臣們希望劉禪尋機會向司馬昭提出回歸故國,劉禪告訴司馬昭說是大臣們讓他說的,這也成為千古笑談,將劉禪的不堪表達到極致。事實果是如此嗎?如果劉禪自己表達深思故國,并采取行動時,恐怕離死也就不遠了。
南唐后主李煜,被稱為一代詞人君主,南唐被滅,被囚禁在開封。在宮墻之內,寫了一首名傳千古的《虞美人》,因為在詞中表達了身為亡國之君的屈辱和對故國深深的眷戀,宋太宗趙光義深忌之,
怕李煜與舊臣勾結,暗中復國,遂賜給其牽機之毒鴆殺之。
劉禪在歷史上沒有可圈可點的政績,登基之初,國家正值多難之秋,與孫權夷陵之戰(zhàn),損兵折將,劉備托孤白帝城后身亡。北面,曹魏虎視眈眈,伺機而動。
東面,東吳剛奪走了荊州,殺了關羽。按照劉備遺詔,由丞相諸葛亮輔政,根據(jù)諸葛丞相事必躬親的性格,十六歲的小皇帝是沒有一點權力的,“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所有政事由各部官員制定規(guī)程,他只要在詔書上簽字就可以了。
這使得劉禪的工作變得乏味單調,缺乏沒有成就感,自然就不會投入太多,人閑久了,也就成了廢柴。
在這點上,諸葛亮逃避不了責任。諸葛亮的攬權性格也使人才培養(yǎng)跟不上,蜀國后期人才缺乏與之不無關系,以至于“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事實上,排除文學美化的成分,諸葛亮和曹操一樣都是權臣,對皇帝是有廢立之權的,雖然后期曹魏篡漢,歷史上極盡丑化曹操。
事實上,劉備稱帝更早,漢獻帝還在位上,劉備已在西川自立為漢中王了。
劉備的兩個兒子,一個叫劉封,一個叫劉禪,不臣之心,昭然若揭。而諸葛亮不出茅廬三分天下戰(zhàn)略,是歷代文人向往的最高境界。
諸葛亮受劉備的知遇,涌泉相報君臣相和之恩,也為了滿足自己的政治抱負。
為相期間,兢兢業(yè)業(yè),鞠躬盡瘁,不顧天下大勢,即使蜀國在三國中最弱,六出祁山,累死在五丈原,為一代賢相,成為無數(shù)官員追求的典范。
在這種環(huán)境下,劉禪的政治地位比漢獻帝高不了多少,都只是諸葛亮實現(xiàn)自己政治目標的工具。劉禪想有自己的想法,是不可能的,只有唯唯諾諾,當一個人形的印章。溫床里長大的小皇帝,面對掌握重權的政治大佬,是沒有自己的意志和主張的。
歷史上的聰明小皇帝,都是不長命的。漢質帝劉纘在位時,權臣梁冀在朝廷上頤指氣使,專橫跋扈。
一次朝會中,劉纘當著群臣的面稱梁冀“此跋扈將軍也”,表達了自己的義憤,惹得梁冀大怒。
梁冀銜恨在心,覺得劉纘雖小,但為人聰慧早熟,又是皇帝,唯恐其年長后難以支配,于是讓安插在劉纘身邊的親信暗中把毒藥攙在劉纘的食物中,九歲的小皇帝中毒身亡。
劉禪想攬權的話,恐怕日子也不會太好過。能夠在一代代權臣下活得很滋潤,也顯示了他足夠的政治智慧,至少比聰明的劉纘適合搞政治。
即使如此,想必他的日子也是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看著丞相的臉色的行事。
或者有人說,劉禪想多了,諸葛亮是個忠臣,沒有野心。歷史證明了諸葛亮的清白。
可人在局中,對人性肯定是作最壞的判斷,善良的皇帝是沒有好下場的。司馬懿是曹丕、曹睿兩代君王的托孤之臣,可司馬家是如何對待曹家的。
王莽、楊堅奪了女婿的皇位,周世宗柴榮對趙匡胤有知遇之恩,使其位高爵顯,可柴榮才死了幾年,趙匡胤就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了后周的王位。歷史不憚以最壞的結果揣度人性。
一個人長久處在無所事事中,時間久了,養(yǎng)成了依賴性,形成了自己不堪重任的性格。幾十年后,當名臣凋敝,有機會成為有為的名君的時候,也是一事無成。正如攀爬的藤蔓,突然之間,沒有了支撐,結果可想而知。
諸葛亮死后,在大司馬蔣琬和大將軍費祎的主持下,繼續(xù)以前的政策,雖然多次北伐,國力疲敝,東和東吳,北御曹魏,劉禪雖無才略,能任用賢能,國家倒也安穩(wěn)。
蔣琬、費祎死后,國內缺乏良臣,沒有了依靠,宦官黃皓干預政事,朝內跟隨劉備起家元老派和荊州派與益州的土著的爭斗不止,軍方大佬姜維帶著主戰(zhàn)派避禍沓中屯田。
權力的真空被益州本土勢力填充,劉禪遂被投降派左右。
公元263年,魏伐蜀,鄧艾,偷渡陰平直奔成都。蜀后主劉禪不聽兒子北地王劉諶的勸諫,在益州本土勢力的勸導下決意降魏。劉諶怒而回宮,勸阻劉禪投降不成后悲憤不已,先殺妻兒,后來昭烈廟哭拜先祖,自殺于昭烈廟。后人也認為劉禪沒有風骨,姜維還在劍閣與鐘會相持,京城沒有抵抗便投降了,棄祖宗之業(yè)不顧,為其所恥笑。
其實,劉禪的皇帝,也是不好當?shù)摹?/p>
當時魏國人口數(shù)量約為500萬,吳國人口數(shù)量約為250萬,蜀漢人口數(shù)量約為110萬,諸葛亮多年不間斷的北伐征戰(zhàn),使得蜀國青壯人口缺乏,勞力不足,經(jīng)濟落后,甚至出現(xiàn)“入其朝,不聞正言,經(jīng)其野,民皆菜色”的狀況。
人才匱乏,西川偏遠,歷史上就是不毛之地,文氣不足,又吸引不來外部人才,國家缺乏后勁,各方勢力斗爭火熱。如果看歷史大勢,蜀國被滅,只是時間早晚的事情,即使此次僥幸生存,不過茍延殘喘罷了。
在這種環(huán)境下,意志薄弱、焦頭爛額的劉禪在益州勢力的慫恿下投降,也有其合理性了。
歷史不乏這樣的例子,隋煬帝楊廣年輕時滅后陳,征吐谷渾,建大運河,征高麗,把江山折騰得差不多了,百姓活不下去了,天下到處是造反的人,關隴勢力反對,疲命的楊廣讓兒子監(jiān)國,自己跑到了江都,只顧自己享樂,象鴕鳥遇到危險將頭埋在沙里一樣,自暴自棄,看著鏡子對手下說:大好頭顱,不知會被誰砍下。
公元618年,江都兵變,楊廣為宇文化及叛軍所弒。
蜀漢滅亡后,劉禪被封為安樂縣公,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余生。公元271年,劉禪去世,晉朝廷謚劉禪為思公,作為一個君主,他是不合格的,作為一個人,他的明哲保身的本領是足夠的。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fā)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