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之前的古代先哲,無論思想還是哲學體系,都是基于農業(yè)社會而誕生的。近代工業(yè)化以后,雖然西方誕生了不少哲學思想,但還是沒有在工業(yè)化社會新的社會關系上有突破和跨越。誠如馬克思、列寧的思想和哲學體系也充滿了矛盾和前置條件。
唯有毛澤東的哲學思想,由于植根于深厚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土壤之中,所以能跨越了工業(yè)社會這一門檻,進入到了另一個思想的自由王國。到今天,包括未來的智能時代,將依然指引著我們。
毛主席的思想和哲學之所以偉大和遠大,從宏觀層面來看,毛澤東哲學思想具有中國文化品格;從微觀上看,滲透在毛澤東哲學思想之中的是其無處不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這是西方那些哲學人所不具備的內在人文素養(yǎng)和宇宙觀。
一、宏觀層面: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中國文化品格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淵源,可分三道線索:一是國學,主要是湖湘民間文化與湖湘學統(tǒng),使其具有雄厚的國學根柢;二是西學,主要是西方資產階級學說,使其接受了西方哲學先進的、科學的、民主的革命思想;三是馬克思主義學說。這三道線索,以國學為基礎,以西學為參照,以馬克思主義學說為主導,三者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形成了毛澤東哲學思想這一獨特的哲學形態(tài)。
它是近代以來中西文化沖突、交流的最重要的精神成果。分析毛澤東哲學的中國文化性格和它的中國哲學精神、風格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繼承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致思實用”思想特色,使毛澤東哲學具有濃厚的政治哲學和倫理哲學的色彩;
第二,繼承了中國哲學“體用合一”的精神風格,塑造出極為濃厚的方法論和應用哲學色彩;
第三,繼承中國哲學“躬行實踐”風格,創(chuàng)造出實踐唯物主義哲學色彩;
第四,繼承“內圣外王”倫理風格,形成一個以提高主體能動性,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宗旨的關于改造主觀世界的思想學說。
毛澤東哲學的中國文化性格和中國文化精神根基不僅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造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民族形式,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文化土壤中的生根、發(fā)芽和成長開辟了廣闊的前途,而且還使馬克思主義這一西方哲學形態(tài)融入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和智慧,從而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體系。
同時,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信仰,則又使他得以借助這一嶄新、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深刻變革,使他對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不再呈現(xiàn)為對傳統(tǒng)文化的消極認同,而是呈現(xiàn)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性升華和超越。
二、微觀觀察: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一大特點,就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批判和改造,并賦予新的內容,使中國文化精神大量地融入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使以毛澤東哲學所表征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精神。
毛澤東是如何批判和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呢?這需要從微觀上具體地進行考察,以下就毛澤東哲學體系的精華和特點作一闡述。
(一)致思實用與實事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致思實用的趨向,是一種建立在世俗經驗基礎上的重實踐輕思想、重實用輕思辯、近人事遠鬼神的趨向。
中國哲學回避彼岸鬼神世界的探究,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世俗生活經驗中,集中在人際關系的和諧、國家秩序的維護。中國哲學不存在本體論與方法論的嚴格區(qū)分,整個哲學就是一套信念和準則,毛澤東實事求是的哲學風格也正是這種精神的體現(xiàn)。
“實事求是”一語最早出于《漢書》,在《漢書·河間獻王傳》里有這樣的記載:“河間獻王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碑敃r指研究學問要以真實的材料為基礎,然后再從事實中找出真實的結論來。這本來沒有多少哲學意義,只是指一種求實的學風而已。
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提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實事求是”就是研究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性。經過毛澤東的改造和解釋,既唯物又辯證地回答了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從而把實事求是提到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高度,使之成為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精華和靈魂,成為黨的思想路線。
(二)知行關系與實踐論知行關系問題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長期討論的中心問題。
中國古代知行觀可分為兩大流派,一種是以程朱為代表的,認為只有“先知后行”,才能使“行”不流于盲目的行動。另一種是以墨子和清初的顏李為代表,主張“先行后知”。直到孫中山提出“知難行易說”和“行先知后論”,知行觀才有了進一步發(fā)展。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全面地清理、批判和總結中國傳統(tǒng)知行哲學,最終建構起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哲學,以結論的形式概括出了現(xiàn)代科學的知行論:“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行到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全部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p>
(三)一分為二與矛盾論以矛盾規(guī)律為核心的辯證法,是毛澤東哲學思想體系中富有特色的內容之一。
毛澤東在《實踐論》一文中,對此作了全面的論述。在這篇著作里,除了對列寧關于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即矛盾規(guī)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的思想作了系統(tǒng)的解釋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外,還批判繼承了中國哲學史上的辯證法思維傳統(tǒng),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對我國古代“一分為二”的“兩點論”從理論內容上加以改造。
我國歷史上的辯證法思維傳統(tǒng)源遠流長,“一分為二”的“兩點論”是其主要特征。其內容大致包括:第一,肯定任何事物均由兩個相反的對立面構成相互對待的關系,如“物生有兩”、“一生二”、“陰陽二氣”等;第二,肯定事物對立面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第三,陰陽合一而為自然的“道”,是一個整體概念。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多處引用老子《道德經》中的名句,來闡述“一分為二”的觀點,闡明對任何事物都要看到矛盾的兩個方面,不能只看到矛盾一方,更重要的還要看到矛盾雙方是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他根據(jù)老子事物雙方對立統(tǒng)一,互為條件的論述和方以智關于“相反相因”的論述,采用了“相反相成”的科學命題;用“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說明了在一定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引出壞的結果的辯證法道理。
老子關于“將欲取之,必先與之”以及《孫子兵法》中“示形”(聲東擊西)等軍事辯證法思想,其中尤以發(fā)揮戰(zhàn)爭中的主觀能動性的思想對毛澤東啟發(fā)很大。毛澤東對古代辯證法思想傳統(tǒng)的繼承,并非僅僅局限在對某些哲學命題的沿用,或者對某一命題、觀點作出嶄新的解釋,這些僅僅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毛澤東辯證法思想還在總體精神上體現(xiàn)出古代辯證法傳統(tǒng)的思想風格,無論他怎樣超越、突破古代辯證法,它終究是一種具有鮮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風格的辯證法,毛澤東終究是一位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哲學家。
(四)“內圣外王”與改造主觀世界“內圣外王”思想是儒家最基本的精神和信仰。
它的基本內涵是相信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憑借自己崇高的道德人格力量對整個社會的精神影響,使整個社會達到一種較高的道德境界,而后達到社會的長治久安。到了《禮記·大學》那里,這種“內圣外王”的思想模式具體化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齊治平”成為儒家傳統(tǒng)哲學信念與政治理想根本特征的準確的概括,既是最理想的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模式,也最基本的思維模式。
毛澤東充分吸納并改造古代這些思想,他所致力的注重主觀世界的改造可以分為智、情、意三部分。
第一,在主體結構、認識結構改造上,毛澤東十分重視哲學的普及。他反復提醒、要求黨員、干部要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掌握唯物辯證法科學的思想方法,其目的是改變人生的主觀世界,這正是儒家“內圣”思想的體現(xiàn);
第二,在主體觀念和情感的改造上,毛澤東把改造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念、立場觀點以及情感態(tài)度上升到了社會主義建設一個至關重要的地位上。他十分重視通過無產階級思想意識的系統(tǒng)教育,通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思想觀念的灌輸,構建起中國人民嶄新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價值體系。這種思想不僅超越了儒家文化的藩籬,而且也從根本上否定了現(xiàn)代資本主義文化價值觀;
第三,在主體道德意志結構的改造上,他特別強調主觀意志的能動作用。毛澤東對愚公移山的精神素來推崇,也體現(xiàn)了中國思想家倫理的意志高于理性智慧的傳統(tǒng)思想特色。為此,他樹立了諸如張思德、白求恩、雷鋒等榜樣。由此可以看出,毛澤東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闡發(fā)他關于主觀世界的改造理論,但是無論怎樣超越儒家“內圣外王”的思想,這種思想對他畢生的理論和實踐都有深刻影響。
(五)民本主義與群眾路線群眾路線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豐富和發(fā)展,但也是在毛澤東批判和繼承中國古代、近代民本主義思想中逐步形成的。
民本主義思想是中國古、近代政治哲學的一大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是孔子的“仁政王道”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傳統(tǒng)的民本主義思想概括起來,其基本內容就是“重民”、“惠民”以及“為民請命”和“為民作主”,這種思想造就了中國知識分子拯民于水火的入世精神。
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原理運用到黨的工作中,形成了群眾路線。群眾路線的提出,是毛澤東為歷史唯物主義作出的富有特色的創(chuàng)造,是對馬克思哲學的又一次重要理論貢獻,從他的群眾觀點中可以找到中國傳統(tǒng)的民本主義色彩。
一切依靠群眾的觀點正是“重民”思想的體現(xiàn);一切為了群眾的觀點正是“惠民”思想的體現(xiàn);一切向人民負責的觀點正是“為民請命”和“為民作主”思想的體現(xiàn);一切向群眾學習的觀點也是“重民”思想的體現(xiàn);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也留有傳統(tǒng)民本主義思想的痕跡。
群眾路線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不僅如此,中國共產黨正是運用這個路線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了社會主義中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其意義將更加深刻。
從文化的視野來看,毛澤東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沖突和融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fā)展,又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繼承和改造。
毛澤東哲學思想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需要我們進一步的認識。特別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特點和科學價值,對于當下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