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海華
繪圖:滕今朗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七月盛夏,蟬鳴聲聲。到了晚上,蟬鳴漸歇。盡管辛棄疾有“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之句,但畢竟是偶爾幾聲。夏夜,郊野的草叢中,另外一種昆蟲正在振翅而鳴,發(fā)出甜美的歌聲,那便是螽斯。
那么,最常見的蟬有哪些呢?無論在華北還是江南,最容易見到的蟬,主要有3種:蒙古寒蟬、黑蚱蟬和蟪蛄。
“無知鳥”與“老前”
蒙古寒蟬
在浙江海寧,蒙古寒蟬被稱為“無知鳥”(“鳥”字在方言中發(fā)音為“吊”),因為其雄蟬的鳴聲就是持續(xù)的“無知鳥!無知鳥!”北京人稱呼蒙古寒蟬為“伏天兒”,這其實也是在模仿它的叫聲。上述3種蟬中,蒙古寒蟬的鳴唱期是最長的,在浙江,可以從6月持續(xù)到10月初。北宋詞人柳永說“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估計說的就是蒙古寒蟬吧。
蒙古寒蟬體長3厘米左右,背部以綠色為主,雜以黑斑。其鳴叫的音調(diào)比較多變,時高時低,時急時緩。而黑蚱蟬體長可達四五厘米,體色幾乎全黑,它的叫聲要單調(diào)很多,有人說,那是一種“持續(xù)的、強大的、電鋸噪音般的”聲音。因此,它的俗名就叫“老前”,這里的“前”是象聲詞,意思就是說它只會無休無止地“前前”叫。
黑蚱蟬
黑蚱蟬最喜歡“大合唱”,有時一棵樹上就有好多只一起唱,氣勢雖然不小,但有時也真的嫌它們太吵了一點。
蟪蛄
蟪蛄則是3種常見蟬中最小的,體長才2厘米多一點。其雄蟬常發(fā)出“滋,滋······”的鳴聲,也有人打趣說,它的叫聲像是“吃,吃,吃”,好像它老是吃不飽似的。蟪蛄個子小,鳴唱聲也比前面兩種蟬輕很多。
“草叢演奏家”登場
天色黑了下來,“萬樹暮蟬鳴”也終于逐漸消歇了。不過,草叢里卻傳來了“吱吱、唧唧”的鳴聲,這不,夏夜鳴蟲的音樂會開場了。這些“草叢演奏家”中最著名的,當(dāng)屬螽斯,俗稱蟈蟈。
螽斯
乍一看,螽斯與蝗蟲長得很像,很多人搞不清它們的區(qū)別。仔細觀察便知,蝗蟲常披堅硬的“盔甲”,而螽斯的外殼要柔軟得多;更明顯的是,螽斯有著細長柔軟的觸角,而蝗蟲類的觸角要短很多,而且相對比較粗。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保ā对娊?jīng)·豳風(fēng)·七月》)這里的“斯螽”就是指螽斯,而“莎雞”是另外一種著名鳴蟲,即紡織娘。古人認(rèn)為,螽斯以兩股相切發(fā)聲,故說“動股”。實際上,螽斯發(fā)出鳴聲,不是因為兩腿摩擦,而是靠雄蟲的一對覆翅的相互摩擦而發(fā)聲的,不同種類的螽斯發(fā)聲頻率不一樣,故鳴聲也不一樣,但通常都很有金屬質(zhì)感。
順便說一句,7月也是尋找蟲蛻的好時機哦。各種蟬、螽斯的若蟲會趁著夜色爬上樹枝或草葉,上演“金蟬脫殼”“螽斯羽化”(即從若蟲變?yōu)槌上x)的好戲。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帶著手電筒,去公園、郊野夜探自然,邊聽夏夜草蟲音樂會,邊找晚上出沒的小動物,豈不樂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