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趕著放假前我們受邀去看了春節(jié)檔賀歲片《囧媽》在北京的首映禮,看完出來時挺感慨的,在充滿喜劇元素的外殼下,我們卻看到了自己與父母相處的影子:
漂泊在外,一年到頭見不了兩面,一見面就容易吵架。
影片中因為一次機緣巧合,徐崢飾演的徐伊萬,不得已要與自己的母親,在從北京到莫斯科的長途火車上,相處幾天幾夜。平時因為距離而掩蓋的那些矛盾,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里密集而直接的碰撞,就像高壓中的蒸鍋,終于集中爆發(fā)了。徐伊萬說自己不餓,媽媽說“你怎么會不餓呢”;徐伊萬說自己不喜歡吃小番茄,媽媽說“小番茄這么好吃你怎么會不喜歡吃呢”;徐伊萬說自己不想生孩子,媽媽說“人怎么能不生孩子呢”……
徐伊萬好幾次崩潰地對母親大喊:“我說話你聽不見嗎?”
但母親依然不理解。
徐伊萬的反抗只能是,把母親給他吃的一盆小番茄,一顆一顆地從火車車窗的縫隙里扔出去。
這樣的關(guān)系幾乎覆蓋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這樣的對話也無數(shù)次出現(xiàn)在我們和父母的溝通中,我們從小到大好像從來沒有被真正的“看見”過,過著被綁架的生活:讀爸媽喜歡的大學;嫁給爸媽認為好的人;過著爸媽認為對的生活。
但凡有不同想法,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只能在沉默中爆發(fā)。
這讓我想起龍應(yīng)臺在她的散文里描述過的一個故事。
她的兒子菲利普和她在香港生活了兩年,從14歲到16歲。
有一天菲利普問她:
“媽,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你的華人朋友的特征?就是,當他們要問我什么問題的時候,他們的眼睛卻是看向你的,而且,即便他們就站在我面前,卻習慣用第三人稱‘他’來稱呼我?!?/p>
于是龍應(yīng)臺在接下來的生活里做了一次實驗:觀察下一次朋友們來時所做的舉動。
教授甲進來,龍應(yīng)臺給他們互相介紹:“這是中文系甲教授,這是我的兒子菲利普?!?/p>
教授和她的兒子點頭握手。接著,甲教授就自然的跳過孩子,對著龍應(yīng)臺問:“好俊的孩子,他會說中文嗎?”
接著又繼續(xù)問龍應(yīng)臺:“他今年幾歲?”
龍應(yīng)臺回答,“你問他吧?!?/p>
甲教授這才轉(zhuǎn)過去看菲利普。但是沒說幾句,又轉(zhuǎn)回來了,“他懂幾國語言???”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十六歲的菲利普,犀利的指出:
“中國人看的不是年齡,而是輩分,不管你幾歲,只要你站在你媽或爸身邊,你就是‘小孩’,你就沒有身份、沒有聲音,不是他講話的對象。所以,他才會眼睛盯著你的媽或爸發(fā)問,由‘大人’來為你代言。”
菲利普說的沒錯,但他只說對了一半——現(xiàn)在我們的輩分中,真正有話語權(quán)的只有中生代,當曾經(jīng)“不能表達”的小孩長大,老去的父母隨之也會被剝奪表達的權(quán)利。
最近在北美成為票房黑馬的電影——《別告訴她》。
是根據(jù)亞裔青年導(dǎo)演王子逸(Lulu Wang)的真實的家庭故事改編,里面的一個場景講的是:
在紐約長大的碧莉小時候曾跟奶奶生活過一段時間,有著很深的感情。
突然有天從國內(nèi)傳來了奶奶確診絕癥的消息,全家人選擇將真實情況隱瞞,認為這樣做是為奶奶好,還想了一個精心設(shè)計的計策——在她的家鄉(xiāng)長春舉辦一場婚禮——以一場喜宴的面具讓所有人去中國與奶奶做最后的告別。
電影里的碧莉很不能理解全家瞞著奶奶的原因。
她問:為什么不告訴奶奶?要是奶奶還有事情想做呢?
小姑回答說: 她沒什么想做的。
碧莉又問:要是她想和大家說再見呢?
小姑說: 說再見太痛苦了吧,干嘛要讓她經(jīng)歷這些呢?
碧莉的叔叔告訴她:“你把生命看成是個體的,東方人是把生命看作是集體的,是家人的。我們之所以不告訴奶奶,就是為了分擔她的思想壓力?!?/p>
這一次,意志被隱形、態(tài)度被綁架的是曾經(jīng)的父母——奶奶。
這就像“同態(tài)復(fù)仇”那樣,小時候,父母對待孩子如此,一切以“你不懂、為你好”做著自以為是的判斷。
而當你老了,曾經(jīng)的小孩掌握了話語權(quán),就會用你老了、你“不行”、你承擔不了責任、你無法面對結(jié)果的理由剝奪你的知情權(quán)與話語權(quán),即便是死亡之事也由我替你做決定。
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種“同態(tài)復(fù)仇”并非有意的,并不是你不尊重我、所以我不尊重你的刻意報復(fù),而是小時候接受到的“替你做主”的教育會讓我們誤以為:這是一種愛,一種深沉的不宣之于口的愛。
“為你好”式的隱瞞與看不見,就像是給孩子播種的種子,它最終會回饋到自己身上——如何對待孩子,自己老了也會被同等對待。
就像在《囧媽》里,這位母親看不見兒子,那么,兒子對母親呢?很遺憾,也并沒有更好一些。媽媽要坐火車去俄羅斯,徐伊萬不理解:“為什么有人喜歡坐這么長時間的火車,不坐飛機?”;媽媽想去俄羅斯表演,徐伊萬不理解:“你還能去音樂廳表演,別被人騙了?!?父母情感破裂,徐伊萬想當然認為是母親的控制欲導(dǎo)致的?!?/p>
這就是一種循環(huán)輪回的魔咒,當我們小時候不曾被“看見”,長大之后也很難真正看見“別人”。
我們把“為你好”美化為愛,殊不知,在這種愛里生存的人,他們并沒有感受到溫暖。真正的愛,從來都是如沐春風。
愛的內(nèi)核,不是“為你好”,而是“看見”與“尊重”。
看見對方的喜悅,也看見對方的難過,看見對方的夢想與追逐,看見對方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看見對方有且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尊重他的選擇。
所以,如果說這種循環(huán)正在“我們”的家庭中上演,如果“我們”也想要擺脫這樣的困境,那新年不妨去試著找到、感受或者給予這種愛,陪父母看一場電影,聊一次天;陪孩子打一場球、看一場比賽,真正聆聽他們的需求,看見他們的存在。
這樣很多年后,你才不會變成“被看不見的父母”,你的孩子才不會成為看不見的“中年人”。
后記
馬上就要過年了,我想很多讀者朋友可能已經(jīng)回家或者正在回家路上了,希望大家春運一路平安順利。
今天的文章是我們的真實感受,我們覺得可能存在于不少中國的家庭中,恰逢過年,闔家歡聚,我們在這想要發(fā)起一個小小的“樹洞計劃":
在今天看完文章后的整個春節(jié)期間,你可以多留意,如果洞察到自己有曾經(jīng)不被“看見”,或者現(xiàn)在依舊不被“看見”的瞬間,或者自己哪些言行曾也忽略了孩子,忽略了父母,那么你可以編輯成文字,留言給到文章后臺,作為提醒和記錄自己的一段過程。也許很多人,正和你經(jīng)歷一樣的“輪回”。
如果你的故事足夠有代表性和打動人,經(jīng)你同意后,我們會編輯成故事分享給更多的讀者。因為“大概率”你不會是一個人,所以你的故事也許能夠幫助大家成長,治愈那些不曾被看到的童年,也讓這種忽視停止在今天。
我們希望這里能成為一個幫助大家成長和交流的平臺,改變本來就是從“意識到”開始,讓我們新的一年一起加油吧!
另外,不少讀者跟我們反饋,晚上9點的時間各位家長們都在手忙腳亂的收拾孩子,所以實在趕不上看。想了想我們也覺得說的有道理,所以就準備......不換回去,而是現(xiàn)在這樣,換到早上9點試試??
我們也覺得這樣換來換去,好像有點欠揍,有想打我們的,點個“在看”,讓我們知道吧,哈哈哈~
當然,年后我們就會選擇好一個固定的時間跟大家見面,請原諒一個新公號的任性,但要相信,我們的心是愛大家的,只為找到讓彼此最美的相遇~手動比??
謝謝你關(guān)注帝呱呱星球,這里有傳說中的海淀、順義媽媽。因為地域和工作的原因,我們得以接觸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育兒理念,分享我們倡導(dǎo)的育兒新認知、帝都新生活。
帝都最美遛娃指南好玩到超乎想象的雪場楊爍式中國家長的PUA精神
觀察力、學習力的本質(zhì)是它0-6歲英文“原版娃 ”學習路徑收藏貼:中央音樂學院免費資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