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疏肝和胃法治萎縮性胃炎胃脘痛肝胃氣滯案
患者孫某,女,46歲。初診日期:1989年6月6日。
主訴:胃脘隱痛及于右脅下2年余,加重3月。
病史:患者病起2年,胃脘隱痛及于右脅下,痞脹不適。3月來加重,噯氣頻多,得噯則舒,稍多食則癥狀尤著,性情易躁,起病與情志不暢有關。1988年2月及1989年5月2次經纖維內鏡檢查,診斷均為慢性淺表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經多種中、西藥物治療,效果不著,癥狀持續(xù)存在。
診查:舌苔薄白,舌質正常,脈弦。上腹部按之不適,但無固定壓痛,肝脾無腫大。
臨床分析:女子以肝為先天,肝主疏泄,性喜條達。患者情緒易躁,肝失疏泄,氣機不暢,橫逆犯胃,終成肝胃氣滯之證。擬法疏肝和胃。徐老經驗方疏肝和胃湯加減治之。
處方:蘇梗10g,制香附10g,炒枳殼10g,炒白芍15g,炒陳皮6g,佛手片10g,綠梅花10g,白蒺藜10g,生麥芽30g。每日1劑,2次煎服。
上方服7劑后,諸癥均有改善,續(xù)服14劑,胃脘痞脹隱痛及噯氣等癥狀顯著減輕。以后隔日服1劑,在盛夏高溫時期,汗出、口干,加麥冬15g,蒲公英15g,原方略事加減,調治歷半年,癥狀均消失。于1990年1月20日復查胃鏡,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輕度)。隨訪1年,癥未復發(fā)。
按語:本例屬胃脘痛,痛及右脅下,得噯則舒,性躁、脈弦,證屬肝胃氣滯,此例比較單純,由于肝氣失疏,胃氣不和,治當疏肝理氣和胃,徐老認為,胃病治用疏肝,蘇梗優(yōu)于柴胡,且蘇梗色白而其味不辛,藥性甚平和,不必因其“溫”而慮其耗陰,白蒺藜與麥芽也均有疏肝功用,與制香附、蘇梗相伍,并有綠梅花(綠萼梅)、白芍等,疏肝而不耗氣。
徐老認為,治病貴在辨證,很多淺表萎縮性胃炎表現(xiàn)為肝胃氣滯證候,運用疏肝和胃方藥每可取效,勿囿于脾胃氣虛或胃陰不足而一概用健脾、養(yǎng)胃之法。
(徐丹華 徐景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