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五行與五臟吳南京

吳南京 2021-04-28 17:59

圖片


圖片



圖片


一、五行




很多人一提到木、火、土、金、水,就會想到風水。其實中國的五行學說在《尚書》中就有提到,五行學說是針對《易經(jīng)》陰陽兩氣變動規(guī)律的具體說明。


《易經(jīng)》的陰陽之說是以太陽和月亮為根本,以溫度的高低為區(qū)別陰陽的主體。溫度高為陽,溫度低為陰,這是最原始的陰陽學說。但在陰陽變化和轉(zhuǎn)變的過程中,溫度的高低不是一下子就轉(zhuǎn)過來的,因為地球繞太陽一周要用一年時間,所以轉(zhuǎn)化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可以用五行來說明。


《易經(jīng)》是中國文化的根,后天八卦是以九宮布局,五行中木、火、金、水在四方,而土在中央。并且九宮布局的八卦和先天八卦的布局不同,有八卦中坎(水)離(火)兩卦統(tǒng)領(lǐng)陰卦和陽卦,并且布局方面和中央的太極陰陽分布是一致的。因為九宮布局是根于《河圖》和《洛書》,可見古人的天文學是在進步的。用五行學說解釋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問題,這是很了不起的大事。


五行,雖用五種自然物質(zhì)來闡述,但這不是指五種物 質(zhì),而是取這五種物質(zhì)的自然特性作為比喻,以便于使人更 加明白陰陽變動的規(guī)律。五行之中,木的特性是向上升發(fā), 類似于春天氣候溫暖,氣機升發(fā);火的特性是熱而發(fā)散,類 似于夏天的炎熱;金的特性是清涼,類似于秋天的氣機向下降(古人說金從革,這革是殺伐之意,馬革裹尸);水性寒涼,類似于冬天的寒冷。我們從五行相生來看,木生火,木 性溫,而火性熱,這是溫度、熱方面的程度不同,所以五行 中的木和火指陽氣的上升過程;五行的金生水,是秋天向冬 天的轉(zhuǎn)化,天氣由涼變冷的過程。五行中的土,不寒不熱, 不升不降,作為陽轉(zhuǎn)向陰的過渡,主“長夏”。所以一年四季的陰陽兩氣變化以升、浮、降、沉為主要表現(xiàn),但得有長 夏為過渡期。有人說長夏是每季的最后幾天,這樣的說法從 陰陽學說來講是講不通的。所以,筆者認為長夏應該為從夏 至到立秋這段時間,因為陰陽應用到中醫(yī)里,有夏傷暑則秋天腹瀉之說(見《黃帝內(nèi)經(jīng)》),所以這段時間應該是指長夏,五臟屬脾。


至于一天之中,地球自轉(zhuǎn) 24 小時為一天,地球的溫度也有溫、熱、涼、寒的變化。中國文化源于黃河中原一帶, 處于北半球,太陽升起,氣溫升高,陽氣就開始升發(fā),所以 東方為木;西方太陽下山,氣溫開始下降轉(zhuǎn)涼,所以為金。從我國地理上來講,越向北就越冷,越向南就越熱,所以北方為水,南方為火。古時的春秋時代,為什么指春秋,這是指陽氣升降的過程,指某個事物為東西,而不指南北,也是指陰陽升降的過程。所以春秋也好,東西也好,都是指陰陽變化的問題。


陰陽學說是以太陽為中心,但地球在繞著太陽轉(zhuǎn)時還會有一定的傾斜角度,當?shù)厍蚝吞栔g面對面的角度越小, 太陽的熱輻射就越強,地球就越熱;角度越大,太陽的熱輻 射就越弱,地球就越冷。所以夏天我們看到太陽是從頭頂上 過,而冬天則見太陽從偏南方的天空上過。


上述是陰陽相生和轉(zhuǎn)化問題,但是陰陽還是要相互制約的。如果陽氣不斷的升發(fā),越來越熱,溫度過高,地球上萬物灼灰;如果越來越寒,也就沒有了生機,所以俗話會說“不寒不熱,五谷不結(jié)”。要有寒來制熱,熱來制寒,這樣才能使陰陽維持相對的穩(wěn)定,地球上萬物才能生長。所以五行中的制約方面,就以涼降(金)制溫升(木);寒收(水)制熱散(火),這就是《黃帝內(nèi)經(jīng)》亢害承制的根源所在。金元四大家的劉守真,精研易理陰陽變化問題,對亢害承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另有發(fā)揮,再結(jié)合臨床實際治療心得, 升華出六郁化火的醫(yī)學理論。


而土性和純,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一切食物源于大地,土是隨寒則寒,隨熱則熱。遇寒涼則萬物收藏而入土,遇溫熱則萬物生發(fā)而氣機升化,所以說萬物入土。而金元四大家的李東垣根據(jù)土為氣機轉(zhuǎn)化樞紐,著《脾胃論》。


中國哲學上,五行不是構(gòu)成萬物的五種物質(zhì),氣才是構(gòu)成萬物的基礎物質(zhì)(氣一元論的哲學問題,大學教材《中醫(yī)基礎理論》中有詳細地解說),五行是為了解釋氣機動轉(zhuǎn)借用五種物質(zhì)屬性而已。


五行學說,原先是用來理解天文學方面的內(nèi)容,因為 我國古代天文學要比歐洲發(fā)達得多,早在漢代的天文學家 張衡就指出月球本身并不發(fā)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 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另外他還說宇宙是無限大 的,天體的運轉(zhuǎn)是有規(guī)律的。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見到的星 有 2500 個,與今人所知略近。他經(jīng)過對某些天體運轉(zhuǎn)情況的觀測,得出一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結(jié)論, 與近世所測地球繞日一周歷時 365 天 5 小時 48 分 46 秒的數(shù)值相差無幾。因為我國古代有發(fā)達的天文學(很多方面早于西方國家一千多年),歷法很詳細,對農(nóng)業(yè)種植、動物飼養(yǎng)等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所以中國才能有長達兩千 多年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


而人作為地球上的一種生物,與天體運轉(zhuǎn)引起的氣溫變化息息相關(guān),所以把五行理論移用于醫(yī)學,這是很合理的事。


因為天體的運轉(zhuǎn),使地球上的氣機產(chǎn)生升降浮沉,人體也一樣, 也有氣機的升降浮沉,造成人體氣機的升降浮沉,就是五臟功能系統(tǒng)。中醫(yī)上講人體的五臟,不是指五個器官,而是把人體分成五個功能系統(tǒng), 肺系統(tǒng)清涼而降(金),心系統(tǒng)炎熱而散(火),肝系統(tǒng)溫而能升(木),腎系統(tǒng)寒而能收藏(水),脾系統(tǒng)不寒不熱,為人身體陰陽運轉(zhuǎn)的樞紐。現(xiàn)在很多人把西方的解剖學,移用 于中醫(yī)的五臟器官學說,這樣去理解中醫(yī)是怎么也理解不了的。


涼以制溫,所以肺制肝;寒以制熱,所以腎(水)以涵心(火)。涼以生寒,所以肺能生腎,溫以生熱,所以肝能生心。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根據(jù)此理,指出心動(思想上欲望無窮)而消耗腎(水),寒不足以制熱,所以見陽氣有余,所以提出陰不足論??梢娭斓は年幉蛔阏?, 是指腎氣(《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人過四十,陰氣自半”,這里的陰氣指腎氣,因為腎為寒水。寒主收,收是藏匿精氣, 所以腎是人體的能量庫,收藏一身的“精氣”能量。朱丹溪這樣的宗師,對《黃帝內(nèi)經(jīng)》自然是潛心研究,也一定 精通易理,他提出的陰不足論自然是指腎中精氣,而不是 后世醫(yī)家所說的腎陰)。到了明代孫一奎、張景岳等人,又 從腎主收藏身體的精氣角度來理解,從而形成腎命學說。對于歷代名醫(yī)的醫(yī)學論點,只是針對中醫(yī)發(fā)展的不斷補充 和完善,并沒有什么門派之爭。


因為人體內(nèi)的氣機升降浮沉,相互促進和制約,這樣人體的氣機就處于相對的平衡,從而才會有生命的存在。而治療上也就是針對這種關(guān)系進行調(diào)整。比如肺主涼,肺 陰不足就用麥冬、百合、沙參等稍有點偏涼的藥;而心主 火熱,治療上用涼以制火就顯得藥力不足,而要用寒性的 藥,比如地黃、黃連等藥;心火不足無力行血,用桂枝這 些溫熱升浮之藥,促進身體陽氣上浮,使心有陽可用才能通行血脈。


這些是中醫(yī)學的核心醫(yī)理,是從生命的角度去理解疾病。如果這些核心問題不去弄通,僅知用某藥機械應對某病,把某個食物也吹噓成神藥,背一些《傷寒雜病論》的條文就謂為“經(jīng)方”,這是個笑話,想要治病是不現(xiàn)實的。


中醫(yī)的五行學說,不是迷信,不是講五種自然物質(zhì),也不是講五個身體器官,而是用于解釋陰陽變動的亢害承制問題。


但不能泥五行去治病,比如肝火上亢,以五行理論來講是“補北方,瀉南方”,北方是水,是腎;南方是火,是心。也就是說肝火上亢,治療上以補腎(水)瀉心(火) 為主,這是五行上補母(虛則補母)瀉子(實則瀉子)的 理論,但要看病情的程度,如肝火上亢的中風,還談什么 瀉心補腎,自然患者只有死路一條,此時用承氣湯直接瀉 陽明,反而能迅速緩解病情。所以,對五行理論,要理解, 但不能拘泥。




二、五臟




中國傳統(tǒng)哲學講的是“氣一元論”,精氣是構(gòu)造萬物的基礎物質(zhì),而不是五行。構(gòu)成人體的基礎物質(zhì)也是精氣, 也就是說人體是由精氣構(gòu)成的,而五臟是人體精氣運轉(zhuǎn)的 五個功能系統(tǒng),并非單純指五個實質(zhì)性器官,但這五個功能系統(tǒng)又和實質(zhì)性器官有一定聯(lián)系,五臟中心、肝、肺、腎四個臟器是實質(zhì)性器官(名稱相同,但器官和功能還不是同一回事),而脾則是有名無實,與命門、三焦等中醫(yī)術(shù)語一樣。


所以,切不能從西醫(yī)的解剖學來理解中醫(yī)。因為中醫(yī)是從精氣和精氣的運轉(zhuǎn)角度去理解人體的生命,而不是單純指某個器官。由是可知,五臟中的每一個臟器指的是一個系統(tǒng)


(是一個促進人體氣機某種運轉(zhuǎn)方式的某個系統(tǒng))。五臟對應五行,五行學說是以五行中的五種物質(zhì)屬性來比喻中醫(yī)五臟,闡述五臟系統(tǒng)的功能。因為古人認為食物(或藥物)的味道對身體氣機的動轉(zhuǎn)有某種趨向性的作用,后來就把食物(或藥物)的功能用“味”來概括。所以講中醫(yī)五臟,一定要結(jié)合五味。


人體的五臟系統(tǒng)由以下內(nèi)容組成。


肝(木)系統(tǒng),由肝、膽、筋、酸味、怒志組成,主要功能是促進氣機的向上升發(fā)。


心(火)系統(tǒng),由心、小腸、脈、苦味、喜志組成,主要功能是促進氣機向外展放。


脾(土)系統(tǒng),由脾、胃、肉、甘味、思志組成,主要功能是氣機運轉(zhuǎn)的樞紐。


肺(金)系統(tǒng),由肺臟、大腸、皮毛、辛味、悲志組成, 主要功能是促進氣機向下、向外的作用。


腎(水)系統(tǒng),由腎、膀胱、骨、咸味、恐志組成,主要功能是促進氣機向內(nèi)收斂。


因為有這五大功能系統(tǒng),人體的氣機運轉(zhuǎn)才能正常, 三焦才能氣化,人才能有生命。如果這種功能結(jié)束,人就 死亡,所以《黃帝內(nèi)經(jīng)》載“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人生命活動過程中的物質(zhì)轉(zhuǎn)化,稱為“氣化”(氣化類似于西醫(yī)的新陳代謝)。氣化的基礎源于氣機的運轉(zhuǎn),如果氣機不能升降出入,人就不能氣化?!饵S帝內(nèi)經(jīng)》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于是有人就認為膀胱是氣化的器官,這是錯的,氣化是身 體五臟功能系統(tǒng)正常運轉(zhuǎn)的表現(xiàn),是氣機運轉(zhuǎn)的表達方式。膀胱藏津液,要氣化才能出,如果沒有氣化功能就不能出, 如尿毒癥患者就是氣化功能下降,導致津液不出。另外《黃帝內(nèi)經(jīng)》載“腠理發(fā)泄,汗出溱溱,是謂津”“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jié)?,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可見膀胱不是氣化的器官,而是將排尿現(xiàn)象作為氣化的具體表現(xiàn)加以說明,所以治療尿毒癥還可以用發(fā) 汗的方式進行。


五臟是組成人體的五個功能系統(tǒng),維持五臟的正常功


能,得有足夠的物質(zhì)為基礎。人體的物質(zhì)基礎就是精氣,精氣是構(gòu)成萬物的物質(zhì)基礎。


精氣有兩方面,一是源于先天,二是源于后天。


先天之精,是在娘胎里形成的,而后天之精則是源于肺(肺吸天之清陽)和脾(脾主食物的消化吸收),腎則是貯藏精氣的倉庫(腎主藏精),所以自古以來,對于虛損性疾病的治療,總是在肺脾腎上做文章(《理虛元鑒》《慎柔五書》《不居集》等理虛專著里寫得很詳細)。人的生命活動需要消耗能量(精氣),于是腎中的精氣由肝調(diào)動(肝主疏泄)上升,經(jīng)過脾的運轉(zhuǎn),行于心、肺,充于全身。氣化過程中形成對身體不利的物質(zhì)通過呼吸、二便、汗液等方式外排。


所以對于疾病的治療方面,要考慮兩方面的問題,一 是物質(zhì)基礎的不足,二是五臟功能失衡。物質(zhì)基礎不足, 五臟功能就會下降,導致氣機運轉(zhuǎn)不暢;五臟失衡,又會 影響物質(zhì)的補充,造成身體虛弱。所以,不論什么病,不 論是中醫(yī)治療還是西醫(yī)治療,都要從這兩方面去考慮健康 和疾病的問題。


學習《傷寒論》一定要配合《金匱要略》(《傷寒論》是 以三陰三陽為辨證體系,而《金匱要略》是以五臟為核心的 辨證體系。三陰三陽,是離不開五臟系統(tǒng)的,可以說三陰三 陽是五臟系統(tǒng)的延伸,如果以五臟為根本來看三陰三陽,就 能把《傷寒論》中的很多問題看清楚,離開五臟談三陰三 陽,則不外是些空洞的理論。所以學習《傷寒論》一定要結(jié) 合《金匱要略》,以《金匱要略》為指導思想,如談“太陽寒水”,這是源于《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太陽之上,寒氣主之”。太陽就是太陽,寒水就是寒水,膀胱和腎互為表里,太陽是 膀胱,寒水是腎。沒有必要去強行用一些玄之又玄的理論解釋,越解釋則讀者越糊涂)。學習時先學《金匱要略》,將人 體五臟體系的問題理通,再去學《傷寒論》,這樣把三陰三陽和五臟功能體系進行有機的結(jié)合,才能把《傷寒論》學透, 臨床應用時才能左右逢源。


對于陰陽兩方面制約才能化生的問題,腎的寒冷收斂和心的炎熱展放是一對,肺的清涼肅降和肝的溫和升發(fā)是一對,所以傳統(tǒng)中醫(yī)的五行理論認為金(肺)克木(肝),水(腎)克火(心)。另外還有脾克腎(土克水)和肝克脾(木克土)。腎為身體的能量庫,能量不足了,氣化就弱,于是痰濕就會內(nèi)生,所以腎為氣化之根本。氣化過程中,氣機升降之樞紐在于脾胃,胃為貯痰之器,健運脾胃,中焦的痰濕就會化開,氣機才能通暢,所以土克水中“水”指的是病理產(chǎn)物。至于木克土,則理解為思主脾,思則氣結(jié),氣機郁滯不通,肝不能疏(中醫(yī)稱為“土壅木郁”),怒為肝之志,怒則氣上,陽氣疏通了,脾才能健運,所以治療脾胃病時,用些理氣藥和風藥,就是為了升發(fā)陽氣,使脾有陽氣可運(中醫(yī)稱為“木能疏土”),所以木克土,必定是先土郁才會導致木郁。因此氣機升發(fā)無力,肝不能為脾疏導陽氣,脾無陽可運才稱為木克土。


在人體氣機升降方面,一定要明白兩個很重要的問題,即氣機升發(fā)得通過肝,氣機下降得通過肺。


肝主疏泄,疏和泄是不同的,疏指疏通,泄指宣泄、升發(fā),也就是說肝氣不疏才會導致肝不能宣泄,如情緒壓抑。因此治療郁病,不以風藥來治,而是以理氣藥為治,風藥之 性上揚,少用升發(fā),多用則發(fā)散,所以疏肝解郁的重點在于 疏通氣機,而不是過用風藥來發(fā)散。很多人治療肝氣郁滯,以柴胡、薄荷等風藥為治,患者越治越郁,不得解,這是因為過用風藥,強行把氣機上提,擾動了下元根本,所以治療久郁之人,應以調(diào)理脾胃為核心,在調(diào)理脾胃的基礎上加用補腎固精藥,使腎這個能量庫有足夠的能量才能促進氣機的升發(fā)。


治療肝氣郁滯常見的兩種藥是逍遙丸和越鞠丸。逍遙 丸的組成是:柴胡、當歸、白芍、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方中用柴胡、薄荷、生姜三味風藥來升提氣 機,考慮風藥的升散問題,過用升散會耗傷肝血,所以又 用了白芍和炙甘草以甘酸化陰。而越鞠丸的組方是:蒼 術(shù)、神曲、香附、川芎、梔子,沒有用到風藥,但理氣藥 和活血藥用得較多,并且用藥偏燥。郁則脾不能運,于是 痰濕內(nèi)生,故郁之重應用越鞠丸為好,對于郁之輕則用逍 遙丸為好。兩個藥方都以調(diào)理中焦脾胃為主,逍遙丸偏于 養(yǎng),而越鞠丸偏于運??梢姼慰似⑹且驗闅鈾C不暢導致脾 不運化。


心之陽氣的下降通過肺,肺主宣肅,宣指宣發(fā),肅指肅降,這說明了肺氣如果不宣就不能下降。對于這點,外感病 最好理解,不論是傷寒還是溫熱病,都可見病邪積于肺,使肺氣不宣,才見肺氣不降?!饵S帝內(nèi)經(jīng)》載“肺苦氣上逆”,肺氣本應要降才是順,上逆為不順,但如果肺里有邪積,就 會導致氣機不降。


《傷寒論》中治療外感風寒的第一方“麻黃湯”就是用麻黃宣發(fā)氣機,用杏仁來降肅肺氣。受風寒要用麻黃和杏仁來調(diào)理肺氣,這不外是因為寒邪積肺,使肺不能宣,影響了肺氣下降,受寒必傷陽,所以再用桂枝和炙甘草之辛甘化陽以扶身體的陽氣,陽氣足才能使肺氣宣發(fā),病邪祛除了,肺氣才能順,氣機才能下降。溫熱病也一樣,痰濕之邪也一樣,都是因為肺氣不利才使氣機不能下降。臨床上治療尿不通、大便不通等疾病,如果見肺氣不利,可用宣理肺氣藥治療。另外見外感化熱積滯于體內(nèi)嚴重者,用宣肺藥無效,用通利藥(利尿或通大便)反見汗出病解。


研究中醫(yī)的五臟,一定要將五臟進行整體性、系統(tǒng)性的研究,而不是單純研究某個臟器。研究五臟系統(tǒng)時還要對應六腑,六腑的通降,一是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二是促進氣機下降使氣歸于下焦之腎,三是化五臟之積毒(人的生命能維持就要有氣化的存在,氣化是全身整體性的而不是指某個器官和某個系統(tǒng),自然也包括五臟在內(nèi)。因此五臟必定會有積毒“代謝產(chǎn)物”的存在,這些產(chǎn)物如果不排出體外,人就會生病,所以六腑的通降可維持五臟功能正常的運轉(zhuǎn),如果六腑不通降,五臟就不能正常工作)。


五臟對應六腑,心對應小腸,肺對應大腸,脾對應胃,肝對應膽,腎對應膀胱,這些都好理解,但六腑中另外還有三焦。筆者認為三焦就是人體,是人體的一個代名詞,將人體分成三份,就稱為三焦,所以筆者所說的疏通三焦,指的就是調(diào)理五臟的氣機平衡,使三焦(上焦、中焦、下焦)的氣機功能正常的升降出入。


五臟(加上心包應稱為六臟)六腑還有十二經(jīng)絡,將人體內(nèi)外進行有機的聯(lián)合。經(jīng)絡僅僅是氣機的通道,所以針灸、刮痧、按摩等治療,對人體元氣的補養(yǎng)起不到直接的作用,僅是調(diào)理氣機而已,所以歷代針灸學家,都在針灸方面提出了很多禁忌。


由是可以看出,影響氣機的因素有:五臟功能系統(tǒng)中的某個系統(tǒng)失衡;氣化產(chǎn)物(或病理產(chǎn)物)的積滯使道路不通;元氣不足使五臟不能正常運轉(zhuǎn)。對于元氣不足方面中醫(yī)稱為正氣虛弱,氣化產(chǎn)物(或病理產(chǎn)物)稱為病邪。不足要補,有邪則要攻,某個系統(tǒng)失偏則調(diào),《難經(jīng)》里針對肝火上亢的治療,用泄南方(泄心火)補北方(養(yǎng)腎陰),就是糾偏之法。針對痰濕、瘀血、氣滯、熱積、食滯等產(chǎn)物的治療用攻邪。對于元氣不足的補養(yǎng),用補益藥促進肺的吸納清氣、脾的運化食物,使能量輸入于腎中,如果是久病或年老之人,再加固腎藥,將腎這個能量倉庫加固,使藏在里面的能量不外漏。


在調(diào)理氣機的方法中,補養(yǎng)元氣、調(diào)理平衡、疏通道路這三方面有時需單一進行,有時需多方面結(jié)合進行。單一方面的問題,治療上就很單純,如傷寒外感化熱引起的大便干結(jié),用承氣湯通大便就是了,大便一通,熱結(jié)自去;如果是肝硬化腹水,問題就更復雜,有元氣虧虛、有五臟失衡、有瘀血水濕的阻滯,治療要多方兼顧。筆者曾治療一萎縮性胃炎患者,此患者舌質(zhì)淡,苔薄白但有些膩,舌上又有很多的紅點。此患者脾腎陽虛,但陽虛之中還有伏熱、瘀熱,此時治療還不能扶陽,如果一扶陽,藥熱就會和郁結(jié)的熱邪相合,治療上還得清溫并用,以疏導 氣血分消病邪為要??吹疥柼摼鸵苑鲫栔委?,往往會治成 濕熱病,特別是很多慢性炎癥,如婦科炎癥、胃炎等,很 多醫(yī)生都會過用清熱解毒藥,服藥時間一久,陽氣受損, 有的醫(yī)生一看到陽虛,又馬上轉(zhuǎn)為扶陽,炎癥又反復,于 是久治不愈。


治病的道理誰都會講,但細致深入地去理解去治療時, 需要綜合多方面的問題進行分析,把疾病和身體各方面的問 題像剝洋蔥一樣層層剖析才行,見一點就定全部,盲人摸象 的態(tài)度是治不好病的。很多患慢性炎癥的患者,多方求醫(yī), 但一個小小的炎癥就是解決不了,苦悶得很,原因就是治病 的醫(yī)生只看一個點,沒有整體觀念,對多種病邪相合的問題 沒有明確。


醫(yī)生治病的對象是患者,任何高明的理論都要落實到人體上來,這是一個關(guān)鍵問題。現(xiàn)在很多人,用一些玄乎的宗教理論來說中醫(yī)。宗教有些理論可以用于醫(yī)學,但是宗教不等于醫(yī)學,兩者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有些人將中醫(yī)實踐中的一些發(fā)現(xiàn)歸于宗教,這自然是不能信的。中醫(yī)的實踐性很強,古人留下來的中醫(yī)學原理來源于長期的實踐,而不是空想,如經(jīng)絡的問題,這自然是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的,并不是通過意念想出來的。




附:五臟治療




五臟治療,是中醫(yī)治療學上的一個核心,這個問題非 常關(guān)鍵, 因為其不僅指導用藥治療, 還指導人們的日常飲食。


《黃帝內(nèi)經(jīng)》是中醫(yī)的根源,五臟理論源于此,五臟的治療也源于此。但《難經(jīng)》和《中藏經(jīng)》中的很多理論與《黃帝內(nèi)經(jīng)》不同,可見中醫(yī)學原來是有幾個體系的,《黃帝內(nèi)經(jīng)》不是唯一。在此針對《黃帝內(nèi)經(jīng)》和《難經(jīng)》中五臟治療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了些摘錄,并進行分析。




《黃帝內(nèi)經(jīng)》:“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薄案斡ⅲ笔承烈陨⒅?,用辛補之,酸瀉之。”“肝惡風?!?/p>


《難經(jīng)》:“損其肝者,緩其中?!?/p>




肝的治療很好理解,急和風是一樣的,風性上揚。肝體陰用陽(體陰是藏血,要用血來柔養(yǎng),用陽是肝為氣機升發(fā)之門戶,其性上升),肝氣急,就是指陽氣升發(fā)太過,甘藥能補能緩,《難經(jīng)》也說到肝虛要緩中。脾為后天之本,營 氣之源,脾胃健運則不郁木,并能生營血以養(yǎng)肝(中醫(yī)稱為 土培木)。因為肝之性是疏散,所以用辛藥?!饵S帝內(nèi)經(jīng)》中 所說的辛補肝,是指辛味順肝之性以促肝之疏泄;酸泄肝, 是指酸味的收斂,不利于肝之疏泄。但肝之疏泄得有陰血為 養(yǎng),所以治療上,見肝氣太急,除了用甘藥緩中,還要適當?shù)募铀崴幰允諗筷帤?,使肝得柔。中醫(yī)治肝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方面是“疏肝理氣”,另一方面是“柔肝養(yǎng)血”。比如治療肝郁的逍遙丸,就用到了柴胡、生姜、薄荷、當歸疏理肝氣,又用了白芍、炙甘草甘酸化陰以柔肝。肝要有血才能柔養(yǎng),所以治療瘀血切不能過用辛散藥,以免傷陰血。要活血化瘀,也得在甘藥緩中生營血的基礎上應用辛藥散瘀。常見子宮肌瘤、關(guān)節(jié)痛、肝硬化等瘀血見癥的疾病,很多人治療時起手就用大隊的活血化瘀藥,患者開始陰血尚足,藥物的副作用還不明顯,但是后來,隨著辛散藥的應用,陰血漸耗,等到患者發(fā)現(xiàn)不對時,再四處求醫(yī),這時疾病已經(jīng)較嚴重了。




《黃帝內(nèi)經(jīng)》:“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薄靶挠?,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薄靶膼簾??!?/p>


《難經(jīng)》:“損其心者,調(diào)其營衛(wèi)?!?/p>




心之緩,不是春風拂楊柳的和緩,而是指渙散之意。喜為心之志,如果喜太過,就會像范進中舉一樣傻笑不已。肝的作用是促進氣機向上升發(fā),而心的作用是促進陽氣向 外展放,所以心氣要收,心氣收斂起來了,才能下潛到腎 中。心惡熱,原理也一樣,心本就促使氣機向外展放,再 加熱,就會渙散得更厲害,所以要用酸藥和咸藥收斂、聚 攏,所以說酸收咸補,但得有個度,這個度就要看個體的 消耗問題了。人動則生陽而血流加速,靜則生陰使血流變慢。少動之人,血行慢,氣機的展放也不會那么強烈,所 以對于酸咸之味就要減少。記得曾經(jīng)在山村生活時,菜都 做得偏咸,長輩們也總是說“菜要咸點,否則干活沒力氣”,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很少活動,還和山村里干重體力活的人一樣吃得很咸,會導致收斂太過,血行更慢,于 是冠心病之類的疾病就出現(xiàn)了。至于甘味泄心,筆者認為 此理不通,不論是從氣機運轉(zhuǎn)的角度理解,還是從藥物本 身的性能來理解都講不通。特別是對于虛損性的疾病,甘 藥必用,因為甘能補。《難經(jīng)》中的調(diào)營衛(wèi)思路一直應用至 今,臨床實踐的確有效,一直被世人命名為調(diào)和營衛(wèi)的“桂枝湯”里重用炙甘草,另外直接治療虛損性心臟病也是必用甘藥,所以甘藥是不能泄心的,應為苦能泄心。因為苦 藥性燥,能耗陰血,心主血脈,陰血虧虛了,心無血可行, 這才是泄。


用咸藥治療心臟病,如龍骨、牡蠣、珍珠母等重鎮(zhèn)之藥應用于期前收縮、房顫等疾病,對于癥狀的緩解的確很 明顯。特別是治療房顫,藥方里用兩三味重鎮(zhèn)之藥,實能 做到一劑見效。筆者杭州一朋友的母親,七十余歲,多年 的心臟病,去年冬天因外感見咳喘、胸悶等癥狀,筆者以 運中化濁為主進行治療,病情得到好轉(zhuǎn)。對于房顫的治療, 筆者雖知道用重鎮(zhèn)藥治療可一劑見效,但還是很少這樣治, 因為考慮到心的作用是主血脈,為整個身體行血,且氣機 的展放要靠心,重鎮(zhèn)藥用一兩劑緩解下癥狀是可以的,切 不能過用,一過用反而抑制陽氣的升發(fā),心無陽可用,也就無力行血于周身,氣機有降無升,疾病永不得愈。所以 筆者針對房顫的治療,多是以穴位刺激來代替重鎮(zhèn)藥治療, 比如用內(nèi)關(guān)、三陰交、太溪等穴配合。很多人治療失眠謂 為陽氣過亢上擾心神,也動不動就用重鎮(zhèn)藥來治療,硬把 陽氣往下壓,很多人失眠沒治好,反治出其他疾病,這也 是因為過用重鎮(zhèn)藥影響了氣機的升發(fā),使氣機不能正常運 轉(zhuǎn)造成的結(jié)果。


對于虛損性心病,治療在于調(diào)營衛(wèi),這個“調(diào)”字大有 講究,不是補也不是瀉。調(diào),就是糾偏,把營和衛(wèi)兩方面糾 正到正常稱為調(diào)。心主血脈,血為陰為營,但氣為血之帥, 氣為衛(wèi),無氣則心無力行血,也就談不上什么治療了。所以 切不能將“桂枝湯”以一句“調(diào)和營衛(wèi)”來理解,套用治療, 而是要看具體情況,如果是衛(wèi)陽不足則以補氣溫陽為主;如 果是陰血不足,則以潤養(yǎng)精血為主。




《黃帝內(nèi)經(jīng)》:“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薄捌⒂彛笔掣室跃徶?,用苦瀉之,甘補之?!薄捌簼?。”


《難經(jīng)》:“損其脾者,調(diào)其飲食,適其寒溫。”




脾為身體氣機轉(zhuǎn)運的樞紐,處于中焦,所以對于治療中焦應理解為“衡”,衡指秤桿。稱東西時,秤桿要水平,所以治療中焦脾胃病,用藥要平衡,藥量不能過輕也不能過重。脾胃只有平衡了,才能為氣機的升降出入提供便利。如果中焦痰濕之邪阻滯,氣機就會失暢,氣機上升難升,要降難降,出入也不利。


在中醫(yī)上,脾是有名無實,因為中醫(yī)的脾,不同于西 醫(yī)的脾器官。西醫(yī)將脾切除,人一樣可以活,而中醫(yī)的脾 則是一個系統(tǒng)。但中醫(yī)學上,李東垣認為脾要燥才能健, 葉天士則認為胃要潤才能降,而柯琴則認為肺、胃為貯痰 之器。痰是比濕邪更黏稠的濕,飲食入胃,如果不能及時 的消化掉,的確是會積痰于胃。從現(xiàn)在的臨床上看,胃病 形成痰濕的比例要比陰虛形成痰濕大得多。且從脾和胃的 功能上來看,胃是一個囊,用來盛裝食物,而要把胃中的 食物化掉,在于脾。如果脾不能健運,胃就不能化食,腑 氣不通,氣機就不能下降??嗄茉?,胃中有痰濕,可用苦 藥燥濕,特別是江南的梅雨季節(jié),空氣濕度很大,此時治 療確實很有必要應用蒼術(shù)、厚樸諸苦燥藥。朱丹溪是浙江 義烏人,見濕阻引起的氣機運轉(zhuǎn)不暢特別多,才會創(chuàng)越鞠 丸,方中五味藥,用了蒼術(shù)、神曲兩藥以運轉(zhuǎn)中焦,現(xiàn)在 因為人們過食水果、冷飲、過度輸液等因素,導致痰濕重 者甚多,于是筆者取其意,加厚樸、蘇葉等藥提高化濕運 中的力度。


有濕用苦藥,虛則用甘藥,這是治療脾病的藥,但對于化濕方面,還有芳香化濕、淡滲利濕,就燥藥方面也有溫涼之分,這對氣機的運轉(zhuǎn)都起到直接作用。芳香化濕藥,主要是通過氣味重,把郁滯的氣機疏散開,另外芳香藥的藥質(zhì)多偏輕,如藿香、佩蘭、蘇葉、石菖蒲等藥,這些藥大多有促進氣機升發(fā)的作用,所以對于因濕阻氣機升發(fā)不足的可以用溫性的苦燥藥與芳化藥相結(jié)合;淡滲藥,主要是把濕邪向下 利,如茯苓、薏苡仁、滑石等,這類藥煎起來沒有什么味 道,很淡,所以才稱為淡滲。對于濕阻引起氣機不降的情 況,可以用苦燥藥與淡滲藥相結(jié)合,如果是因為上焦的陽氣 不能下降,見上焦熱、中焦?jié)?、下焦寒(見舌尖紅,舌的中 部和根部苔白厚滑膩,心煩、口渴、胃脘痞脹不舒服,四肢困重無力等癥狀),治療上得用寒性的苦燥藥和溫性的苦燥藥再結(jié)合滲利藥一起用,比如筆者常將黃芩、厚樸、蒼術(shù)、茯苓等一起配合,這樣就能使上浮的陽氣下降。如果是濕邪 充于三焦,這時就要三焦分消,比如用“三仁湯”的思路進行治療。


濕邪難治,難在天天要吃食物,稍有不對,濕邪又恢復如初。所以《難經(jīng)》中提出的“調(diào)其飲食,適其寒溫”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常識。比如某人見舌淡苔厚膩的寒濕證,還每 日食生冷的水果,這樣的人,就算是用最合理的藥來治療, 也不會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對于飲食問題,一定要注意,進 食某物后不適,就要節(jié)制。




《黃帝內(nèi)經(jīng)》:“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薄胺斡眨笔乘嵋允罩?,用酸補之,辛瀉之?!薄胺螑汉!?/p>


《難經(jīng)》:“損其肺者,益其氣?!?/p>




肺的作用是促進氣機的下降,所以肺氣下降才為順,上逆就不順了。所以才會說肺氣上逆??嗨幠苄鼓茉?,苦寒之藥,都能降氣,比如黃芩、大黃等。另外肺為貯痰之器,苦 藥能燥濕,濕痰同源,所以苦藥用以降氣。從人體氣機運轉(zhuǎn) 上來看,肺和肝是相反的,肝是辛補酸泄,而肺是酸補辛 泄。酸辛之味,不是說藥物的本身是補是泄,而是指肺的生 理功能方面的問題。肺的肅降,在于宣發(fā),肺中有邪在擾, 才導致不能肅降,所以辛藥的泄是用以祛邪,比如寒中有寒 邪郁閉用麻黃宣散寒邪,病邪祛除氣機才能下降。


治心方面,《黃帝內(nèi)經(jīng)》載“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酸能收,咸能聚,心和肺都位于上焦,可以看出來,要促使氣機向下降,酸咸之味 很重要。從中醫(yī)學的脈象來看,夏天的正常脈是洪脈,秋天 的脈是浮脈。也就是說上心肺之脈都是浮在上面的,不外心 脈比肺脈有力,夏秋是陽脈類。冬天的脈是沉進去的,春天 的脈是弦而和緩,都是陰脈類。所以上浮的氣要下降,得把 氣往里收,下面的氣要往上升,得疏通,所以治肝用辛補, 治腎用辛潤。但是肺和心同處于上焦,心則惡熱,肺則惡 寒,這是完全不同的地方?!饵S帝內(nèi)經(jīng)》載“形寒冷飲則傷肺”,形寒指的是陽氣不足,陽氣不足之人再食生冷的食物,就會影響肺氣的宣發(fā),從而導致肺氣不能肅降。筆者見現(xiàn)在 很多中醫(yī)師治療咳嗽不去辨證,起手就用大隊的寒涼藥,的 確心寒。


《難經(jīng)》說損肺要補氣,現(xiàn)在很多人將人參、黃芪等藥歸于補脾,是因為甘味,但要知道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足肺才能宣肅。所以平常所說的“健脾補氣”,這是兩種治法,健脾是健脾,補氣是補氣。健脾的作用在于促進食物的運 化,而補氣的作用在于促進肺對清氣的吸納。從營衛(wèi)來說, 補氣在于衛(wèi)的方面,健脾在于營的方面?!独硖撛b》中治 療虛病的二統(tǒng),說陰虛統(tǒng)于肺,指的是肺氣的清肅;陽虛 統(tǒng)于脾,指的是脾的運化。這些理論看似與《黃帝內(nèi)經(jīng)》不 合,但其實是一樣的,補虛之藥都用甘藥,且都是講肺氣的 肅降和脾的運化之樞要。但筆者與《理虛元鑒》一書中對朱 丹溪提出的“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論的理解稍有不同。


《黃帝內(nèi)經(jīng)》載“人過四十,陰氣自半”,這陰氣指的是腎氣,而不是陰方面的問題。人的欲望過多,會擾動腎中精 氣,欲望越過,擾動得就越厲害,所以朱丹溪認為要滅人 欲,做人要清心寡欲,這樣才不會擾動相火。如果把這兩方 面結(jié)合起來理解,就可以明白朱丹溪所說的“陽常有余”指的是人的欲望無窮,就會擾動腎氣,使腎氣不足。如果因為朱丹溪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就將其定論為養(yǎng)陰派,這是笑話。朱丹溪雖創(chuàng)補陰丸一類的藥方,但是還創(chuàng)有玉屏 風、越鞠丸等藥方。筆者通過《名醫(yī)類案》等書,收集了丹 溪老人 700 多個病案,并進行歸類分析,其更多的治療是以調(diào)理脾胃、疏通氣血為核心。所以治學之要,切不能跟風, 應先認真研習著者的原著。金元四大家中,沒有哪位不精研《黃帝內(nèi)經(jīng)》,不通易理的。




《黃帝內(nèi)經(jīng)》:“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薄伴_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薄澳I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薄澳I惡燥?!?/p>


《難經(jīng)》:“損其腎者,益其精。”




腎為藏精之所,所以說腎怕燥,但用辛藥來潤,此理是說不通的,辛藥能行能散,比如蘇葉、柴胡、麻黃、桂枝等 發(fā)散藥;川芎、紅花等活血藥;陳皮、青皮等理氣藥都是辛 味,藥本身沒有潤的作用,辛味藥除了當歸有些潤的作用 外,幾乎沒有可以潤腎的藥了,于是有人列舉菟絲子可以潤 腎,但菟絲子并非辛味。如果單純從藥的本身能不能潤來 講,那么《難經(jīng)》直接以“益其精”來說明則較好,比如菟絲子、枸杞子、地黃、黃精等補腎填精藥,都具有潤的作 用。所以潤腎用辛藥,得從氣機的升降來理解。肺主清肅, 肺要宣才能肅降,辛入肺,辛藥能宣肺,以起到氣機下降的 作用,所以《黃帝內(nèi)經(jīng)》在“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后寫到“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來解釋辛味為什么能潤腎之燥,是辛藥用后,達到“開腠理,致津液通氣”的目的,才使肺氣肅降(人傷寒,腠理郁閉,內(nèi)熱不能外散,于是見發(fā) 熱,氣機上逆,用“麻黃湯”發(fā)汗,汗出熱退,氣機下降, 這才是對辛能潤腎作用的理解)。


很多人將“腎欲堅”中的“堅”理解為“堅陰”,但要其具體說明什么叫堅陰,又沒人能說得出來,只說黃柏可以堅陰,但苦藥不止黃柏。李東垣將五臟治療的用藥理論總結(jié)成一個系統(tǒng),但并沒有把一些原理說明白,導致后世只看到一個形。如果《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苦能堅腎,又能補腎,那么苦藥則不具備《難經(jīng)》中所說的“益精”作用,因為苦味是燥藥,沒有潤腎的作用,也沒有補腎的作用。所以 此問題還得從氣機的運轉(zhuǎn)角度來理解。心為火,心火要下降 于腎才能正常,苦寒之藥能清心火,使火勢下降;另外苦能 燥濕,脾為氣機運化的樞紐,濕去則氣機下降的道路才能暢 通。腎欲堅,堅是堅固之意。腎為藏精的倉庫,倉庫堅固才 能更好地藏精,孤陰不長,孤陽不生,腎中的精氣是陰陽兩 氣的混合物,只有使心火下潛,才能使腎這個藏精的倉庫更 加堅固。


五味入五臟,用藥如此,飲食也一樣。中醫(yī)上講藥食同源,很多臨床藥物就是日常生活的食物,不過是從中藥柜里 抓出來就成了中藥?!饵S帝內(nèi)經(jīng)》中針對“五味太過”有如此論述“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 甘,則骨痛而發(fā)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 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所以平時飲食要五味俱全,不能過偏。


五味補五臟,同時五味也損五臟,只有平衡飲食,五臟才能平衡,元氣才能充足,氣機才能正常的運轉(zhuǎn)。


另外對于五臟的治療,還有情緒上的調(diào)整、針灸穴位上的應用、運動起居的適應等。


情緒上的問題,怒歸肝,思歸脾,喜和驚歸心,悲歸肺,恐歸腎。氣機升發(fā)不足,可以通過激怒的方式進行刺激,比如某人因為思慮太過,氣機郁滯,脾的運化功能不好,影響了氣機的升發(fā),應用激怒方法可促進氣機的升發(fā), 以疏通中焦脾胃之氣;悲傷之人則講些笑話讓其開心。但這 些也不是機械地對待,也一樣得辨證,因為情緒可直接動搖 五臟氣機,所以才說神志內(nèi)傷是直傷五臟,如果刺激太過, 反而會有害。對氣機郁滯的肝氣郁結(jié)不疏者可采取以下激怒 方式:暫時性的郁,元氣沒傷,可刺激得較重;久郁者,脾 胃失運,氣血已不足,就不能太過于刺激,而是用中藥、針 灸等一起配合,可以用理氣運中配合針刺穴位,同時給予輕 微激怒;對久郁已傷腎元的抑郁癥患者,切不能再激怒,而 是要補養(yǎng)腎元,調(diào)和五臟平衡,使人的腎氣充足,有力疏發(fā) 氣機,慢慢使氣機正常運轉(zhuǎn)。


因此,治療疑難病的醫(yī)生非常累,要考慮的問題很多,而不是用一張藥方打發(fā)患者這么簡單的事。另外患者自己以及患者家屬的配合也很重要,這樣的整體治療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其中某個環(huán)節(jié)不到位,哪怕醫(yī)生開最好的處方,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圖片

 · 期待更多精彩內(nèi)容...· 






學習/創(chuàng)造/分享


分享生活健康



傳承中醫(yī)文化


共享中醫(yī)知識




圖片





閱讀 33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我對“中醫(yī)”的理解——揭開中醫(yī)不為人知的部分
52.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黃帝內(nèi)經(jīng)|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痿論
中醫(yī)的五臟+五臟治療+中醫(yī)學習和治病的思維方法+2017年病案數(shù)例
JT傷寒論慢慢教(第十二期12.8.2
五臟治療
《黃帝內(nèi)經(jīng)》病機十九條究竟講了什么?我們來先看跟我們健康息息相關(guān)的五臟病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