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三種境界
學習,是古往今來人生無可逃避的人生內容。很多人把學習看作是苦事,“頭懸梁、錐刺骨”的故事讓人對學習望而生畏,甚至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然而,知識、學問的學習真的如此讓人痛苦嗎?孔子的回答是否定的,在他看來,學習本該是人生一大樂事,何苦之有?
把學習當作苦差事的人,乃是因為學習的境界不夠。作為一個前所未有的勤奮好學之人,孔子指出學習也存在著不同的境界。他向人們揭示了人生學習的不同境界或者階段,即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對于任何知識、學問,知道、了解它不如喜好它,喜好它又不如以它為樂。
在孔子看來,學習分為三種境界:知之、好之、樂之。
第一是“知之”境界,即對于知識、學只是出于一種理性的知道、了解。在這種境界階段,人們學習、了解知識、學問,也許是為了求得利益、好處,或者是像現(xiàn)代教育制度讓人從小學到高中一樣,要么隨波逐流,要么來自父母家庭的壓力。這時候,知識、學問外在于人,兩者只是一種理性的學習甚至是利用和被利用關系。
“知之”境界的學習很難持久,也無法真正深入進去。傳統(tǒng)中有所謂“書中自由黃金屋,書中自由顏如玉”式的學習,即是如此。孔子曾經(jīng)感嘆,讀書三年不存在做官的念頭,是很難的。潛臺詞就是,人們讀書時往往想著如何當官、發(fā)財。腦子里如果總是這些思想,又哪能專心學習呢?
如果人們停留“知之”的學習境界和階段,學習就是件苦差事。因為學習的目的并不是學習,而是學習之外的財富或者官位,其實,他們并不想學習,學習不過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當然就顯得無奈而痛苦。
第二是“好之”境界,對于知識、學問的學習乃是一種興趣和喜愛。此時,學習不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變成內在的要求;以前是“要我學”,現(xiàn)在是“我要學”。知識、學問在人心中激發(fā)了情感和興趣,兩者不再是冷漠的理性關系。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好是成功之母。”近代物理學大師愛因斯坦曾說過:“推動我進行科學工作的是一種想了解自然奧秘的抑制不住的渴望,而不是別的感覺。”
在“好之”的境界,知識、學問不再外在于人,而逐漸成為進入人內心,人與知識、學問因為有了情感因素的介入而更加親密。如此,人們學習的動力就會持久、篤實。“愛好是成功之母”的說法,并不是虛言。
其實,現(xiàn)代素質教育正是應該讓人學生超越“知之”的境界,不能僅僅因為利益追求或者他人所迫去學習,而是要漸漸進入“好之”的境界,喜愛上所學的知識、學問。這樣的話,學習的動力就從外在的變成內在的,從不可持續(xù)的學習變?yōu)榭沙掷m(xù)的學習。那種所謂的學習的艱辛和痛苦,就能夠慢慢被興趣和愛好化解。
第三是“樂之”的境界。進入這種學習境界,人們完全進入了一種與知識、學問“合一”的境地,學習帶來無盡的快樂,人沉迷其中忘乎所以,自得其樂。此時,學習者廢寢忘食,也許別人看來非常辛苦,但是他們卻渾然不覺,樂在其中。在這種境界階段,看似艱苦卓絕的學習,讓人持之以恒追求的原因不是因為能夠帶來現(xiàn)實的利益,而是學習的內容和學習的過程都給人帶來持續(xù)不斷的精神快樂。
在“好之”的階段,人們對于知識和學問的學習還是出于興趣、愛好,這時候,人與知識、學問之間的情感關系依然不夠穩(wěn)固,興趣愛好會有改變,有時候可能就是“三分鐘熱度”,學習也就不夠深入。
一旦進入“樂之”的境界,人與知識、學問的關系就不再是情感關系,而進入了一種超功利和超情感的關系之中。當學習的結果是創(chuàng)造人生的一大快樂,如此的學習才是不僅會持久,更會深入。
人生的學習只有進入“樂之”的境界,才可謂是真正的學習,它滌蕩了功利的動機,也不受情感浮沉的左右。此時,學習真正的純粹化了,變成了“為學習而學習”。古往今來,凡是大學問家,都是如此,如果他們出于功利或者僅僅是興趣,斷不可能在知識、學問的道路上走得那么深遠。他們都是對知識、學問“樂此不疲”的人,也就是說,人只有提升到“樂之”的境界,學習才能夠有大的成就。
從“知之”、“好之”到“樂之”,是一個階梯形的學習發(fā)展模式,它們既是三種不同的學習境界,也是三種學習階段,分別可謂理性階段、情感階段和超越階段。人們不可能一下子進入純粹的“樂之”境界,而是往往首先要從“知之”開始,受到各種外在的影響開始接觸知識、學問,在簡單的學習、了解后,逐漸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最終不斷從知識和學問中獲得無以言表的快樂,進入純粹的學習階段和境界。
當然,學習并非要與功利無關。在任何時代,像孔子感嘆的三年學習不談功利的人都是少數(shù),而且多數(shù)中國人還要靠學習來改變命運。但是,學習一旦能夠取得成果,自然會有物質經(jīng)濟的報酬。功利效益乃是學習的自然結果,乃是附屬產(chǎn)品。如果學習時不忘利祿,一心想著如何讓知識變成金錢,那么,真正的學習根本就無從開始。
孔子關于學習境界的思想?yún)s警醒人們,如果學習僅僅停留在“知之”的外在動力階段,而提升不到“好之”進而是樂之的境界,就無法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其預期的功利目的也就很難達到??梢哉f,越是功利性的學習,越難以達到功利性的目的。真正的學習不是與功利絕緣,而是要忘掉功利,回歸學習本身。
人類的知識和學問,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偉大人物獻身其中,就在于它能夠給人們帶來源源不斷的精神快樂回報,而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