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課中的詩歌教學,乃至其他文學作品的教學,可以吸取中國傳統(tǒng)“詩教”的方法與啟示。詩歌教學和文學教育,都指向?qū)徝滥芰Φ呐囵B(yǎng),同時也是一種思維訓練,是通過文學教育,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的訓練。現(xiàn)今小學語文課中的詩歌教學,普遍比較僵化與瑣碎,缺少整體感悟,缺少直覺思維、形象思維的滋養(yǎng),這種偏向的存在,跟過于重視“溯源性審美”,而輕視“創(chuàng)造性審美”有關(guān)。小學語文課中的“詩教”,要重視誦讀,重視會意與感悟,不要過多使用多媒體,不要太多“任務(wù)驅(qū)動”。
關(guān)鍵詞:詩教;小學語文;文學教育;審美教育;直覺思維
一、開展“詩教”的方法
新出的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詩歌, 低年級的課文,大部分都是詩歌,古詩和現(xiàn)代詩。即使是其他課文,比如散文、童話和寓言,也往往帶有詩味。為什么要安排這么多的詩歌作為課文?因為孩子的天性“近詩”,喜歡詩,多安排一些詩歌作為課文,可以滿足兒童“近詩”的天性,保護、培養(yǎng)和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促進“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培養(yǎng)。
詩歌的藝術(shù)表達,以及詩歌的閱讀欣賞, 很多情況下都必須要依靠“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兒童雖然天性“近詩”,但詩歌也還是很難教的。難就難在詩歌的內(nèi)容很“活”,不好把握,也不宜“直解”。而我們的教學往往習慣于把住一些實在、好記的“條條”,讓學生去反復操練,應(yīng)付考試。這就有點“擰”。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課文中都有了,類似的詩句,光靠查字典,或者逐字逐句的索解,記下幾個“條條”,恐怕還是很難“感覺到位”的。這就要調(diào)動想象,包括感悟、通感、印象、下意識等思維活動去觸摸詩意,體味詩歌所引發(fā)的種種感覺。文學類閱讀和寫作, 特別是詩歌的教學,最不應(yīng)該被忽視的,就是想象力的激發(fā),以及“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培養(yǎng)。
事實上,目前語文課中的詩歌教學,對想象力的維護與激發(fā)是很不夠的,離有意識地訓練“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更是遙遠。我們可以找一些教學的案例來看看到底問題出在哪里。
下面筆者舉一個例子,是一年級下冊關(guān)于李白的《靜夜思》的教學。怎么給一年級學生講古詩?小學生還在認字,理解力不強,要他們讀“懂”這首詩,完成認字等教學目標,實在有點難。教師們想了很多辦法。
第一步,“興趣導入”,有的教師用了多媒體,展示月亮、夜空;有的教師甚至讓學生聽馬思聰?shù)摹端监l(xiāng)曲》,希望引發(fā)興趣,然后轉(zhuǎn)入課文教學。
第二步,“初讀課文”,包括“知作者”“解題意”“學生詞”等。有時要花很多時間去講解生詞, 讓學生做“ 擴詞” 練習。比如,《靜夜思》的“思”,要學生用“思”來擴詞。
第三步,逐字逐句串講詩歌內(nèi)容,讓學生理解每一句是什么意思,整首詩又表現(xiàn)了什么思想情感,有哪些畫面最美,等等。
這些教學安排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把認字、詞義理解和作品的解讀結(jié)合起來了。先認字,后解讀全詩,也是順理成章的。但整個教學的重點沒有放在引導學生發(fā)揮讀詩的感悟和想象,程序安排很瑣碎,把作品割裂了,破壞了對詩歌的整體感悟。盡管有多媒體制造氛圍,有逐字逐句的講解,往“美”的方面引導(其實只是字詞的美,或者片段的美),卻始終缺少沉浸式閱讀,缺少整體感悟,缺少完整的審美。
有些教師教《靜夜思》,教案設(shè)計的程序就很煩瑣——首先放一個視頻,視頻中有月亮, 教師問學生:你想到了什么呀?有的教師還發(fā)表一些感慨, 說:“ 月兒圓啦, 人團聚了, 多美好?。?可是偉大的詩人李白卻無法回家。他只身離家在外,看到圓圓的月亮,想起他的故鄉(xiāng),想起他的親人。在深深的思念中,他通過寫詩排走心中的寂寞。”這就有點“繞”,還有點“酸”,小學生怎么會有興趣?有的教師還逐字逐句地講解,安排各種活動,什么李白的詩中有幾個動作呀,甚至讓學生演示一下“舉頭” 和“低頭”的樣子,把《靜夜思》中的“靜”都趕跑了。
目前有些語文課講解詩歌,還有一個通病, 不光是教《靜夜思》,很多詩歌的教學都是這樣,就是很注重引導學生去了解作者的“原意” 和作品的主題、思想、意義,而不注意引導和激發(fā)學生發(fā)揮各自讀詩的想象與理解。這只能說是“半截子”的不完整的審美。完整的審美, 應(yīng)當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通過分析、歸納去尋求作者的“原意”,提煉作品的意義,欣賞作品的藝術(shù),可稱之為“溯源性審美”;同時,還應(yīng)當有另一部分審美,即讓自己沉浸到作品之中,通過精神的“游歷”與“探險”,形成獨特的“理解”與“感受”,可稱之為“生發(fā)性審美”。這兩者應(yīng)當兼顧(有時有所側(cè)重也是可以的),不可偏廢。比如欣賞和教學《靜夜思》,就不能滿足于追尋和理解李白做這首詩的背景、動機,以及詩中所表達的感情,還應(yīng)當讓自己充當“游子”的角色,在詩作的引導下去想象與領(lǐng)受特別的情思,類似“心靈的探險”,自然可以獲得審美的愉悅。即使是生活經(jīng)驗很少的低年級學生,啟發(fā)他們讀詩時發(fā)揮想象,體味平時可能少有的感覺,諸如孤獨、思念,等等, 也是一種有益的“情感體操”,對于智商、情商的提升都不無好處。如果學完許多詩歌之后, 學生只記住了諸如作者、主題、思想、情感、手法之類“知識”,只會用諸如“通過什么,表現(xiàn)了什么”的模式去談?wù)撔牡?,而未能運用想象與感悟去和詩歌產(chǎn)生共鳴,遠離了直覺思維與形象思維,那是多么遺憾!學生對這種死板、套式化的詩歌教學是不會感興趣的,當然也就談不上對詩歌欣賞的熱愛。
這幾年語文教學界流行“整體感受”這個詞,其實這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理念。讓“詩教”努力兼顧“溯源性審美”和“生發(fā)性審美”兩個方面,更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調(diào)動直覺思維和想象思維去擁抱詩歌的氛圍和情緒,這才是貨真價實的“整體感受”。當然,也可能有教師認為,語文課的僵化與瑣碎,跟考試的“指揮棒”有關(guān)。想象力、感悟力之類不容易檢測和考查,中考、高考命題也比較難于在這些方面進行,所以教師不重視。這種擔心不無根據(jù),一線教師肯定會受到考試等外部要求的束縛。我們也許很難改變應(yīng)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但總可以在自己有限的空間內(nèi),盡可能把課講得活一點,美一點,在“詩教”中盡可能照顧到想象力以及直覺思維、形象思維能力的提升。只要有這份心,就有辦法,教學也就會得到改善。
二、“詩教”的功能和作用
要改變語文課的文學教育,特別是詩歌教學的沉悶局面,有必要從中國傳統(tǒng)“詩教”中汲取智慧。
“詩教”是古代的說法,意思是通過學詩、寫詩來進行啟蒙教育,通過詩歌來教化民眾?!霸娊獭边@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禮記》中,“溫柔敦厚,詩教也”,[1] 意思是要用詩歌,主要是《詩經(jīng)》來化育民性,使之性情和善,有教養(yǎng)。后來,孔子更是把“詩教”納入他的教育體系, 到漢代,《詩經(jīng)》成為儒家經(jīng)典“六經(jīng)”的一種,和書、禮、易、樂、春秋等“五經(jīng)”并列,是古代社會官員和準官員的“必讀書”。
孔子對于詩歌功能有一個很特別的解釋, 認為詩歌能夠“興、觀、群、怨”。 [2] 所謂“興” 是抒發(fā)情志,“觀”是觀察了解社會風俗,“群”是結(jié)交朋友,“怨”是諷諫批評不良的現(xiàn)象??梢哉f,關(guān)于詩歌的反映和認識社會、審美愉悅, 以及促進倫理等幾個方面,都兼顧到了。不過, 以儒家為主導的古代文化,最看重的仍然是詩歌的倫理教化功能,所謂“邇之事父,遠之事君”,也就是這個意思。
到了宋代,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進一步強調(diào)“詩教”的核心是發(fā)揮吟詠性情,教化人心的作用,即所謂“化以成德”,“得其性情之正”。 [3] 在古代,特別是推行科舉制度之后, 詩賦是證明一個人能力水平的標志之一,作詩是讀書人必備功課,不能詩詞唱和就很難進入社會主流。
古代中國歷來都很重視“詩教”,希望發(fā)揮詩歌化育人心的功能,倫理教化的功利性很強。其教育的目標指向是當時的時代需要,主要還是孝、悌、忠、信那一套,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 這不再是適當?shù)臇|西。但“詩教”作為一種教育傳統(tǒng),有它獨特的價值。
今天小學語文中的詩歌教學,和古代的“詩教”是一脈相承的。提倡兒童多學一點詩, 古代叫“化以成德”,“得其性情之正”,是以古代的倫理道德化育人。而今天提倡兒童讀古詩詞,也是希望通過詩歌誦讀來接續(xù)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立德樹人。古典詩詞中沉淀有我們民族思想情感的“基因”,作為中國人,就必然也必 須接受和激活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這就是 所謂文化素質(zhì)的重要成分。“詩教”實際上成為 傳統(tǒng)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如今強調(diào)傳承古代優(yōu)秀文化,把“詩教”這一傳統(tǒng)和現(xiàn)在的語文 教育打通,是順理成章的。提倡現(xiàn)代意味的“詩教”,小學階段多讀一些古詩詞,加強孩子們對于漢語語言之美的感覺,培養(yǎng)精煉的多義的語言感覺,同時加強對于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感性了解,開拓想象力,這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打好漢語學習的基礎(chǔ),是非常有幫助的。另外,小學階段記憶力最好,即使對一些詩詞的含義不是很懂, 但多讀多背誦,記得牢,也是為一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打好底子。這也是新出的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特別重視古詩詞的原因吧。
三、“詩教”需要注意的問題
古代“詩教”多種多樣,但有些基本的做法,包含了詩歌教育的智慧,值得今天的語文教學借鑒。聯(lián)系目前的語文教學特別是詩歌教學的實際,如何做好“詩教”?有四點值得注意。
(一)重視誦讀與涵泳
“涵泳”指文學欣賞中的反復吟詠、諷誦, 很自然地把握作品的血脈與韻味,獲取對作品的整體感覺。這是古人學詩的基本辦法。古代詩詞充分發(fā)揮了漢語的特點,帶有很強的音樂性,音調(diào)和諧押韻,讀來朗朗上口,容易把起伏變化的情思帶起來。朱熹就認為,“讀詩之法,只有熟讀涵味,自然和氣從胸中流出,其妙處不可得而言?!?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position: relative;line-height: 0;vertical-align: baseline;top: -0.5em;">[4] 其意是,學詩應(yīng)該通過熟讀涵泳, 對詩的本義與言外之意有所領(lǐng)略, 最終在識得滋味、余味的基礎(chǔ)上達到欣賞的效果。朱熹的觀點在古代“詩教”中有代表性,值得我們繼承和吸收。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小學生也許一時說不清美在哪里,總之是積淀下來,有所感覺了,就起到熏陶的作用了。很多幼年時誦讀熟記的詩詞,一輩子都難忘,而且不同的人生階段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與感覺。這真是滋養(yǎng)終身。
誦讀可以采取各種不同的方式,但不要全都安排做朗誦,還需要有自由的吟誦。這是兩種不同的誦讀方式。前者往往帶有表演性,是讀給人聽的,若淪為固定的“腔調(diào)”,就會形成所謂“語文腔”;后者是自我陶醉式的誦讀,獨處式的誦讀,可能更有助于沉浸到作品中去?,F(xiàn)在社會上有專門“復古”吟誦的,很多復雜的程式,我們不一定要學這個。其實古代的吟誦也并無固定的軌范,我們完全可以按照自我發(fā)揮的方式去讀,只要能沉浸其中、讀出自己的感覺與體驗就好。
(二)講求會意與感悟
古代詩論有一個很著名的說法:“詩無達詁”。 [5] 就是說,詩歌的詞句內(nèi)容,很難做出也不宜做出完全符合本意的解釋。詩詞的文學表達是含蓄的,可能“興發(fā)于此, 而義歸于彼”,[6]加上鑒賞者的心理、情感狀態(tài)的不同,對同一首詩,常常會有不同的解釋?!霸姛o達詁”就是承認詩歌審美鑒賞的主體性和多樣性。這道理應(yīng)當貫徹到我們的詩歌教學中。特別是小學生理解能力相對較低,但想象力卻可能比大人豐富,對于詩詞內(nèi)容與審美的理解體會,可能多種多樣,教師要更加注意不做生硬的標準化的限定。這里值得重溫一下《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的那段話: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湟晫W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yīng)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lǐng)和點撥,但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yīng)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zhèn)€人閱讀。[7]
這段要求,對于文學類閱讀,特別是詩詞的閱讀,是尤其有指導意義的。
當然,小學低年級學習古詩詞,還是要讓他們大致明白詩中所寫的內(nèi)容。但“大致”即可,不要字斟句酌,逐字逐句分開解釋。教師適當引導,讓學生自己去讀,反復誦讀,能理解多少是多少。中年級和高年級則要逐步引導讀詩時的“會意”,就是領(lǐng)會詩歌的情韻意味,多少有些感覺與領(lǐng)悟。陶潛《五柳先生傳》所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彼^“會意”,或者“會心”,就是指讀者對作品藝術(shù)內(nèi)涵的聯(lián)想體會,而與作家作品產(chǎn)生的共鳴。這種“會意”,有時可能是模糊的、直覺的、印象式的,不是能說得很明白的, 但作為詩歌欣賞,又是很重要的?!霸娊獭敝芯鸵獑l(fā)學生獲取這樣的“會意”,這對于改變我們比較僵化死板的詩歌教學,是大有幫助的。那種不顧學生詩歌欣賞中的“會意”,硬要抽離出幾條“意義”“手法”讓學生去記憶的做法,是和“詩教”的本意悖謬的。即使因為考試, 需要掌握“標準答案”,那也要給學生說明這只是一種“答案”,考試時不妨采用此“答案”,但作品內(nèi)涵豐富,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每個人讀詩時還會有他的“會意”與“感悟”,那么很多情況下就不必拘泥于“標準答案”,完全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做其他解釋。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只要有這份心,給“詩教”留一個比較靈活的空間,不被中考、高考的要求綁架,學生的收獲肯定會更大。
?。ㄈ┎贿^度使用多媒體,少一些“任務(wù)驅(qū)動”
在現(xiàn)在的語文課上,多媒體使用確實太多了。課堂那么熱鬧,各項活動安排得很滿,哪還有“會意”與“感悟”的空間?多媒體對于詩歌教學乃至語文教學,弊多利少。我們讀“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會想象自己一個人登臨層樓時看到的那種蒼茫雄渾的景象,但那感覺可能是高邈曠遠的,也可能是悲愴肅穆的,可能獨與天地往還,也可能思人生之短暫,等等,這是要靠個人的經(jīng)驗和悟性去體味,每個人的畫面感可能
都不太一樣。而詩讀解的多意,正是詩的“好處”。怎么可以用一個固定的多媒體畫面給“定格”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你無論怎樣用照片或者視頻來表現(xiàn),都很難達到詩歌所傳達的那種氣勢,反而可能“限制” 閱讀的想象力,因為詩歌中有些感覺和氣氛, 是很難形之于畫面的。詩歌是語言的藝術(shù),詩歌的語言除了精練、形象,還可能有變異、陌生化或超越平常的語言。詩歌欣賞需要依賴前面說的“會意”與“感悟”,需要直覺思維與想象思維。語言學有所謂“能指”“所指”的說法,詩歌的語言多用“能指”,其含義是非常豐富的??墒侨绻捎枚嗝襟w,把這首詩轉(zhuǎn)化為幾個畫面,雖然形象,可是被“定格”了,把詩歌豐富的多義的“能指”統(tǒng)統(tǒng)定格為“所指” 了。這就破壞了詩歌的欣賞。所以,“詩教”是不宜依賴多媒體的。多媒體的過度使用,對于想象力以及直覺思維、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不利的,甚至可以說是災難。還有一種偏向,對“詩教”來說,也是弊大于利,那就是熱衷于布置“任務(wù)”和“討論”。這些年有些學校在試驗以“任務(wù)驅(qū)動”或“項目活動”來取替常用的教學模式,甚至提出所謂“翻轉(zhuǎn)課堂”。這些舉措的動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的課是可以用的。但若把“任務(wù)驅(qū)動”或“項目活動”作為語文教學的唯一方式,一邊倒,可能會出現(xiàn)新的偏誤。在“任務(wù)”的指使下去閱讀,學生時常想到如何完成“任務(wù)”,他們閱讀和思考就會限定在預設(shè)的“任務(wù)”范圍,所謂個性化閱讀,探究性閱讀, 很可能就會受到預設(shè)“任務(wù)”的限制,導致為完成“任務(wù)”而進行的功利性閱讀。對于詩歌教學來說,“翻轉(zhuǎn)課堂”等一類形式大于內(nèi)容的 做法,更是不宜濫用的。如果我們教某一首詩, 想讓學生預習一下,先給一些任務(wù),也不是不可以。但這“任務(wù)”的布置應(yīng)當是啟發(fā)性、開放性的,要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
詩歌教學中組織的活動,包括討論,小學低年級活動可以多一點,中高年級要越來越少。
就整個中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文學類閱讀, 詩歌的教學,還是讓學生靜下心來讀,是自主性的閱讀,自由的閱讀,空間一定要給學生。我看現(xiàn)在我們的語文課堂太熱鬧,很浮躁,缺少沉浸式的閱讀,缺少真正個性化的自由的閱讀,如果老是“任務(wù)驅(qū)動”,老是組織各種 “活動”,那和“詩教”也是背道而馳,教學效果不好,也肯定不利于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四)教師自己要讀詩,盡可能喜歡詩
詩歌教學的效果不好,僵化死板,缺少“詩味”,原因可能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應(yīng)當引起注意,就是教師自己不怎么讀詩,對詩歌的審美缺少感覺。小學語文教師不見得人人都喜歡詩歌,但起碼要懂得如何欣賞詩歌。從職業(yè)需求來說,小學教師應(yīng)盡可能成為文學愛好者,他們也沒有理由對詩歌、文學,特別是兒童文學漠不關(guān)心。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對語文教學來說,是很“要命”的。
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教學,首先要做的功夫,就是教師自己認真閱讀,對詩歌的氛圍或者意境,有整體感悟,心領(lǐng)神會。教師自己被詩歌感動了,才能在教學中讓學生也感動。如《靜夜思》《山行》《滁州西澗》這些詩,誰都會背誦,這樣熟悉的詩,我們備課時是否還要重新去細讀,去領(lǐng)受其藝術(shù)的“沖擊”?肯定需要的。有些教師可能因為已經(jīng)教過多輪,對某一篇課文作品太熟悉了,不再有和這篇課文情感的“交流”的欲望,也不去設(shè)身處地想象學生讀這篇課文會引起哪些比較共同的感受,就輕車熟路地進入備課。他們所做的工作就是找找相關(guān)的備課資料,各種教案和課件,想著怎么把找來的材料拼貼起來,設(shè)計成自己的教案。這種脫離了審美感悟的備課,必然是僵硬和瑣碎的,當然也就難于引導學生去感悟與審美。
我主張語文課講授文學性課文,特別是詩歌作品時,第一件事就是教師先做“沉浸式” 閱讀,即使熟悉的作品和詩歌,也要再次“赤手空拳”去讀,進入其氛圍境界,獲取鮮活的感覺,還要把自己也當作孩子,設(shè)想他們閱讀這篇作品可能生發(fā)的想象與感覺。這是教學的“底子”,所有教學設(shè)計都要立足于這個“底子”。雖然教師在課堂上不一定要把自己的體驗說出來,但有自己鮮活的感受做“底子”,“詩教”就有生氣,就比較能激發(fā)想象力,引導學生在詩歌欣賞上發(fā)生共鳴,僵化而瑣碎的教學局面就會大有改觀。(本文根據(jù)筆者2019 年3 月21 日在昆明召開的“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上的講話整理。)
參考文獻:
[1]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經(jīng)解[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1 :序.
[4]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八十[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董仲舒.春秋繁露[M].周桂鈿,譯注. 北京:中華書局,1986.
[6]白居易.白氏長慶集﹒與元九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來源:《小學語文》2019年7-8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