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骨腫瘤影像,也許就一句話
1、骨囊腫:
肱骨或股骨近端,近生長板伴硬化緣的中央型病灶,最可能是單純骨囊腫。而距骨一側低密度病灶,最可能是單純骨囊腫。典型征象:骨片陷落征
2、軟骨肉瘤(常規(guī)型):
成人(>30歲)+骨盆和長骨+髓腔內(nèi)膨脹性破壞性病變+腫瘤基質內(nèi)爆米花/環(huán)形/逗號狀鈣化+可皮質增生,內(nèi)膜扇貝狀改變+可有軟組織腫塊
3、軟骨粘液樣纖維瘤:
10-30歲+下肢骨+臨近生長板+多房蜂窩狀+偏心透光性病變+扇貝樣硬化邊+骨膜新生骨形成的骨垛+平片不明顯的鈣化灶+MR信號混雜
4、良性骨母細胞瘤:
11-30Y+脊柱(棘突、椎弓和橫突)和長管骨(干骺端)+骨局限性膨脹性低密度區(qū)+骨皮質變薄甚至斷裂+周圍清楚的薄殼狀鈣化+腫瘤內(nèi)斑點狀或大片狀鈣化或骨化+一般無骨膜反應。
5、軟骨母細胞瘤:
青少年10-20Y,四肢長管骨骨骺區(qū),肱骨、股骨上端和脛骨近端好發(fā),長骨骨骺端圓形、卵圓形骨質破壞,邊緣不同程度硬化,其內(nèi)常見斑點狀、片狀鈣化
6、非骨化性纖維瘤:
股骨遠端后部近皮質病變(部位),伴扇形邊緣及硬化邊緣(形態(tài))。病變位于長骨干骺端骨干的內(nèi)側,距骺板3~4cm處,1~5cm大小。圓形或橢圓形、偏心性生長,與骨長軸一致,呈分葉狀,骨皮質變薄,而髓側邊緣硬化,界限清晰。腫瘤基底與髓腔邊界處骨質輕微硬化,常呈肥皂泡沫狀,可合并病理骨折。
7、內(nèi)生軟骨瘤:
爆米花樣、環(huán)狀、點狀鈣化灶+分葉狀生長+伴發(fā)骨皮質內(nèi)膜面扇貝樣邊緣;短狀骨可無鈣化
8、骨巨細胞瘤:
20-40Y,生長板閉合后的,發(fā)生于骨關節(jié)端的缺少硬化邊的溶骨性病灶,+皂泡征,+偏心性=最可能是巨細胞瘤;骨巨細胞瘤內(nèi)分隔成因=瘤壁骨嵴+殘留骨+結締組織間隔鈣化
9、骨樣骨瘤:
夜間加重的疼痛+服水楊酸(阿司匹林)緩解+低密密度瘤巢(中心可硬化)+周圍反應性骨硬化
10、脊柱骨髓瘤:
多椎體病變+彌漫性融骨性破壞+骨質疏松+附近早期不受累,晚期受累+椎體一般無后凸+軟組織腫塊少+實驗室檢查
11、脊柱轉移瘤:
原發(fā)病史+多椎體病變+浸潤性改變+附件受累+軟組織腫塊+椎體后凸+相鄰椎間隙、椎間盤一般無破壞。
12、骨肉瘤:
一點突破,全面開花:即骨肉瘤突破皮質后形成明顯的軟組織腫塊。
15-25Y(75%),長骨干骺端(股、脛骨);50歲以上好發(fā)于扁骨(髂骨),象牙樣、棉絮樣、針狀瘤骨形成+蟲噬狀、篩孔樣骨質破壞+層狀、針狀或放射狀骨膜反應+骨膜三角(Codman三角) +軟組織腫塊+內(nèi)有腫瘤骨或瘤軟骨鈣化+溶骨型病變在T1WI上呈略低至中信號,在T2WI上呈中等偏高信號。成骨性病變在T1和T2上均呈低信號,瘤周水腫在T2上為高信號
13、尤文氏肉瘤:
青少年(10-20長骨;20-25扁骨)+浸潤性骨質破壞+蝶形皮質+侵襲性骨膜反應(骨膜三角和放射骨針)+軟組織腫塊
來源:華夏影像診斷中心
【版權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于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lián)系刪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