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討論兩個問題:
1、 劉備進駐樊口的真?zhèn)?/p>
2、 劉備進駐樊口的目的
一、劉備進駐樊口的真?zhèn)?/p>
史書記載:外鏈代發(fā)
——《江表傳》:“孫權遣魯肅吊劉表二子,并令與備相結。肅未至而曹公已濟漢津。肅故進前,與備相遇于當陽,因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C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已據(jù)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使自結于東,崇連和之好,共濟世業(yè),而云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備大喜,進住鄂縣,即遣諸葛亮隨肅詣孫權,結同盟誓。”
——《江表傳》:“備從魯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p>
——《襄陽耆舊記》:蔡瑁傳:會王師已臨其郊,琮舉州請罪,琦遂奔于江南。
現(xiàn)代歷史書籍的觀點:
——《中國通史第五卷 中古時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下冊)》:(白壽彝)
周瑜傳:在樊口(今湖北鄂城附近),周瑜所率的江東水師與劉備的軍隊會合。
魯肅傳:沿途與部將關羽的萬余水軍和劉表另一兒子劉琦所率的萬余人會合,退守到樊口(今湖北鄂城)。
——張大可先生的《三國史》(華文出版社):第131頁是這樣說的:劉備十分高興,于是與關羽水軍會合,撤向夏口,并進駐樊口,與孫權靠攏。劉備派諸葛亮隨魯肅過江,到柴桑見孫權。
——馬植杰先生的《三國史》(人民出版社):第72頁這樣寫到:雙方遇于當陽長坂坡。肅勸備進駐樊口,與孫權并力抗曹,這自然是備所迫切需要的。
——武國卿先生的《中國戰(zhàn)爭史》四(金城出版社):第143頁:劉備聽了很高興,決心與孫權結盟抗曹。于是,采取魯肅的計劃,率軍進駐于樊口。……第151頁:此時,駐于樊口的劉備,每日均派人至江邊等候孫權的大軍。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備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遂與魯肅俱詣孫權。
——《中國軍事史——中國歷代軍事戰(zhàn)略》(解放軍出版社出版)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如下:
劉備軍隊在樊口時的兵力和部署如次:
——關羽率水軍約萬人駐在夏口;
——張飛、趙云各率陸軍四千人駐在魯山;
——劉備本人在樊口。
周瑜率軍到樊口與劉備會合后,繼續(xù)沿江西上,與順流而下的曹軍遭遇于赤壁。……
從以上引用的資料看,應當是當前史學界基本認同劉備在赤壁戰(zhàn)前在樊口的說法。
但是,再看《三國志》的相關記載,卻有所不同:
——《武帝紀》:“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p>
——《劉表傳》:“太祖軍到襄陽,琮舉州降。備走奔夏口?!?/p>
——《先主傳》:“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余人,與俱到夏口?!?/p>
——《諸葛亮傳》:“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孫權傳》:“備進住夏口,使諸葛亮詣權,權遣周瑜、程普等行?!?/p>
——《周瑜傳》:“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于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魯肅傳》:“備遂到夏口,遣亮使權,肅亦反命?!?/p>
無一例外地說劉備進駐夏口,并派遣諸葛亮去東吳求救,而并沒有進駐樊口的記載。那么,是否《三國志》的這些記載與《江表傳》的記載相矛盾呢?是否劉備進駐夏口就不可能再進駐樊口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這幾個相關地名之間的位置(引自《三國志辭典》):
——當陽:縣名。西漢置,治所在東城。在今湖北當陽東。
——夏口:地名,指夏水(漢水下游的古稱)注入長江處。
——樊口:地名,在今湖北鄂城。赤壁之戰(zhàn)前,劉備進駐于此。
——柴桑:縣名。西漢置,因柴桑山得名。故治在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六公里。
其次,我們要搞清楚劉備的行動路線:
先在當陽被曹操追擊擊破,而后在當陽南遇見魯肅,一起進駐夏口,隨后派諸葛亮東行到柴桑求救。這個樊口就位于夏口到柴桑之間。也是諸葛亮乘船東行的必經(jīng)之地。
我們都知道,《三國志》的記載是比較簡潔的。因而不會把所有劉備到過的地方都記載下來,而是記載關鍵的地點。因此,不能排除劉備在進駐夏口后又進駐了樊口的可能。
當然有朋友一定會說:既然在夏口已經(jīng)派遣了諸葛亮,怎么到樊口還派遣諸葛亮?這不是矛盾嗎?首先,兩個地方都派遣,并不是一本書里說的,如果是一本書所說,自然矛盾,但是這是兩本書根據(jù)不同的立足點記載的。
我們假設,歷史的經(jīng)過是這樣的:
劉備等人逃到夏口后,在那里觀望局勢;
發(fā)現(xiàn)曹操正準備東進攻打夏口,于是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對策;
會上諸葛亮提出去東吳求救;劉備同意并確定諸葛亮出使;(注意此時諸葛亮還未走)
此時魯肅建議劉備進駐樊口(其意義后面說),劉備考慮之后同意;
由于自夏口去柴桑要經(jīng)過樊口,因此,劉備與諸葛亮、魯肅同船到達樊口;
而后劉備與諸葛亮才分手,諸葛亮繼續(xù)東行去柴桑求救。
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三國志》記載的就是夏口會議的派遣,而《江表傳》記載的則是兩人實際分手時的派遣。這樣的話,兩個史書的記載其實是不矛盾的。
我們不會說,《三國志》記載曹操從鄴城經(jīng)過兩個月行軍到達新野,一路上不可能有停留,因為《三國志》沒有記載停留。因為這些停留并沒有什么事件發(fā)生,沒有記載的價值。但是停留必定是發(fā)生了的。
因此,我認為:《三國志》與《江表傳》關于劉備在夏口派出還是在樊口派出諸葛亮,其實并沒有矛盾之處。
還有一點:《三國志》記載劉備在夏口派遣諸葛亮,并沒有立即派遣之詞,而《江表傳》記載的則是“即遣諸葛亮隨肅詣孫權”??梢娫诜谑且坏郊磁汕擦酥T葛亮。這樣大的事情,怎么也要討論一番吧?怎么可能一到即遣?必然是在夏口已經(jīng)開會確定了,到這里(樊口)只是正式分手(遣出)而已。
因此,在這兩個地方都有派遣諸葛亮的可能。除非有更有力的證據(jù)來否定。相信當代史學界人士也會注意到這一點,但是由于并沒有更好的證據(jù)反駁,自然要采納。
二、劉備進駐樊口的目的
劉備進駐樊口的目的,由于缺少依據(jù),目前還沒有定論,多數(shù)以為:
——靠攏孫權
——防備曹操的進攻
而我以為這都不是真正的目的。
首先,我們要考慮,這個建議是魯肅提出的。
魯肅是建議聯(lián)合劉備的發(fā)起人,因此千方百計想促成雙方的聯(lián)合。因此魯肅這個建議必然包含這個企圖。
其次,要考慮,樊口實際上是孫權的地盤;
有《三國志》記載為證,說明當年孫權消滅黃祖后,雖然放棄了沙羨(即夏口)城,但是一直占據(jù)著江南地區(qū):其中甘寧在當口(前哨部隊,位于今武昌附近),胡琮為鄂長,樊口就在其轄區(qū)內。
第三,要考慮,劉備的當務之急是什么?
聽諸葛亮對劉備說的話就清楚了:“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局勢真的如此危急嗎?
劉備說起來也還有2萬人馬,至少也可與曹操一戰(zhàn)。相比周瑜帶領3萬人馬就抱著必勝信心而來,劉備方面可以說是太膽小了。其實這是有原因的。劉備、劉琦的士兵,大多是從襄陽一帶過來的,并不是江夏本地兵。由于襄陽等地全部投降了曹操,因此這些士兵的家屬大多都在曹操手里,其情況與后來關羽被偷襲了江陵非常相像。看看后來關羽數(shù)萬大軍一夜之間不戰(zhàn)而潰的情況,我們就可以知道這種情況下,部隊是沒有什么作戰(zhàn)決心的。這就是為何周瑜3萬敢說必勝,而劉備2萬則必須求救的主要原因。
因此,劉備此時當務之急就是孫權出兵救援。劉備接受魯肅建議進駐孫權的地盤樊口,就是促使孫權出兵。
看到諸葛亮對孫權說的下面這句話,這個目的就非常清楚了:“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注意其中的“故豫州遁逃至此”?!藭r劉備、諸葛亮的目的就是裝孫子:已經(jīng)被人家打得鼻青臉腫,逃到您孫權的地面上來了,您要是有能耐,就救俺們一把,沒能耐就投降吧!
魯肅建議劉備進駐樊口,也就是讓劉備表面投靠孫權:已經(jīng)遁逃到你這里了,你還不出面?打狗還要看主人呢?。?!于是促成了這次出兵迎戰(zhàn)。
至此,劉備進駐樊口的目的已經(jīng)明朗,這一招對付孫權這樣的人很有效(對付那些有本事的人大約都很有效)。當然孫權也有自己的戰(zhàn)略考慮。
其實,劉備是否接受魯肅這個建議,一定也猶豫了一些時間。因為這樣比較丟面子,搞不好還容易被對方控制。當年,袁紹在曹操最困難時建議曹操把家屬暫時送到他那里避難,曹操猶豫再三還是不愿,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我以為:劉備接受魯肅建議進駐孫權的地盤樊口,其目的就是向孫權表明我已經(jīng)被打敗來投奔你了,希望你大力援救?!斎?,由于劉備的名聲很大,表面上看還是雙方聯(lián)合。
注意,如果劉備僅僅逃到夏口,諸葛亮對孫權說:豫州遁逃至此,就不合適了。
在文章的最后,介紹一個最有力的證據(jù):
——太祖征荊州,劉備奔吳。論者以為孫權必殺備,昱料之曰:“孫權新在位,未為海內所憚。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睓喙嗯c備兵,以御太祖。(三國志程昱傳)
注意其中的關鍵:劉備奔吳。
我們都知道,夏口當時不屬于吳,而樊口則在吳的控制之下。則由此可以證明:赤壁之戰(zhàn)前,劉備已經(jīng)不在夏口而在吳地。
由于這種遁逃到孫權地盤尋求保護的行動實在有損劉備漢朝正統(tǒng)的光輝形象,因此在蜀漢方面的歷史記載中都避而不提,甚至在三國志里其他盟友或敵人方面也少有提及。由此可見陳壽心中還是有些傾向蜀漢的。
不過在敵人方面某些個人傳記里,無意中顯示出了這個信息。因此也駁斥了個別人的:三國志都說赤壁戰(zhàn)前劉備在夏口的理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