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老師:屈福生 十八歲行醫(yī)至今,一生酷愛醫(yī)學,多年來在各種雜志發(fā)表醫(yī)學論文數(shù)十篇,屢次獲獎。 現(xiàn)供職于廣東美林湖社區(qū)廣博醫(yī)院。 昨日微信群直播內容分享 屈福生 各位老師,大家晚上好!這個階段和大家共同學習婦科病的中醫(yī)治療,共同探討,攜手學習,為女性朋友解決一些難言之痛。 要治療婦科病,前面我們學習了她的生理和病理特點(見《婦科第一講》),因為婦科病涉及許多隱私,大多患者特別是遇到男醫(yī)生接診,有些病史不愿意直接說出來,一方面是害羞,另一方面是怕人知道。 所以我們在臨床診療時,必須做好四診檢查,要按年齡、結婚否、生育史等等耐心、細心、全面診斷,不可忽視一些小細節(jié)。 第二講 婦科常見疾病 第二講分四節(jié)講 第一節(jié):月經常見疾??; 第二節(jié):妊娠常見疾??; 第三節(jié):產后常見疾??; 第四節(jié):婦科雜病。 第一節(jié) 月經常見疾病 月經病一般多見于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先后不定期、月經量少、倒經、閉經、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絕經期癥候群等病。 上一節(jié)我們學習了月經先期和月經后期,月經先后不定期、月經量少、倒經和閉經,今天繼續(xù)學習崩漏、痛經和絕經期癥候群。 崩漏 崩漏一般在臨床上有二種形式: 規(guī)則性出血:經期延長量多。 不規(guī)則出血:量多或淋漓出血,時間長短不一。長期出血者可致貧血。 治療原則 一般采取“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方法。 在大出血的情況下(有時候可以聯(lián)合西醫(yī)采取輸血、補液,止血)待病情穩(wěn)定可采用益氣健脾,或清熱涼血等止血法。 血止后以調整月經周期,滋補肝腎為主。 病因病理 本病的發(fā)生,主要與肝、脾、腎三臟有關。 1.肝:精神刺激,使肝郁氣滯,郁久化熱,熱盛迫血妄行。 2.脾:思慮傷脾或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氣,脾虛不統(tǒng)血,營血外溢引起。也有由于平素陽盛血熱,飲食不節(jié),脾不運濕,濕從熱化,濕熱內蘊,血熱妄行而引起的。 3.腎:為先天之本,腎氣不足,或大病、久病傷陰血,而致肝腎陰虛,沖任不能固攝而出血。 辯證施治 1.肝郁血熱:多見于青春期或發(fā)病初期 主證:經前胸脅脹疼,性情急躁,頭暈疼,口干,尿黃,大便干,月經量多,色紅或深紅,粘稠有塊,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稍數(shù)。 治法:平肝解郁,清熱涼血。 方藥:丹梔逍遙散(即丹梔解郁養(yǎng)血湯)加減。 生地15克、黃芩9克、炒梔子10克、丹皮10克、白茅根30克、白芍10克、柴胡6克、旱蓮草15克。 方藥中生地、黃芩、梔子、丹皮、白茅根清熱涼血,白芍柔肝養(yǎng)血斂陰,柴胡調達肝氣,旱蓮草滋補腎陰,涼血止血。 2.脾不統(tǒng)血:多見于出血日久患者 主證:頭暈,目眩,面色蒼白,面目及下肢浮腫,食欲減退,便溏,心跳,失眠,月經量多,色淡質稀,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 治法:健脾益氣,固攝沖任。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 生黃芪15克、黨參10克、焦白術10克、茯苓12克、山藥15克、川續(xù)斷10克、當歸10克、熟地12克、升麻炭6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烏賊骨12克。 方藥中生黃芪、黨參大補中氣,白術、茯苓、山藥健脾益氣,川斷、當歸、熟地養(yǎng)血補腎固沖任,升麻炭升陽止血,龍骨、牡蠣固澀精氣,烏賊骨收斂止血。 加減血量多可加仙鶴草15克,芥穗炭6克。 3.濕熱內蘊 主證:下腹灼熱,尿黃尿頻熱,白帶黃稠有惡臭味,月經量多,色紫紅,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涼血止血。 方藥:清熱利濕湯。 萆薢12克、瞿麥12克、炒梔子10克,知母10克、丹皮6克、白茅根30克、黃連6克、黃芩10克、藕節(jié)15克。 方藥中萆薢、瞿麥清熱利濕,炒梔子、藕節(jié)、丹皮、白茅根清熱涼血,黃連、黃芩、知母清熱止血。 加減出血量多可加側柏炭、貫眾炭等藥止血。 4.肝腎陰虛,沖任不固 主證:頭暈,眼干澀,視物不清,手足心熱,腰痠疼,腿痠軟,肩背痠沉,記憶力減退,尿頻急,舌紅或正常,脈弦細。 治法:滋補肝腎,固護沖任。 方藥:左歸飲加減。 枸杞子10克、菟絲子10克、復盆子10克、山萸肉10克、熟地10克、川斷10克、龜板15克、鹿角霜15克、石蓮10克、山藥15克 方中枸杞子、復盆子、菟絲子、山萸肉、熟地滋補肝腎,山藥、石蓮健脾益腎,川斷、龜板、鹿角霜益腎固經。 痛經 是指月經期或月經前后感到下腹痛,腰痛者。痛經又分原發(fā)性痛經與繼發(fā)性痛經兩種。 病因病理 本病主要病理為氣血運行不暢,分虛實兩類。 實證: 1.氣滯血瘀:肝氣不舒,氣機不利,使氣不能運血,致經血滯于胞中而作痛。 2.寒濕凝滯:經期淋雨,涉水感寒,或久居濕地及經期過食生冷,寒濕傷于下焦,客于胞宮,經血為寒濕所凝,運行不暢而作痛。 3.血熱瘀結:子宮本身炎癥及盆腔附近臟器炎癥,長期發(fā)熱,熱則血沸,熱亦傷陰,陰耗則血滯。 虛證:氣血虛弱,平時氣血不足,或大病久病氣血受損,經血運行無力亦可導致痛經。 辨證要點 本病的特征是月經期、月經前或后小腹疼痛,因疼的時間不同、部位不同、性質不同,以及月經的顏色不同等再結合其它癥狀給予辨證,用藥后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按疼痛時間: 經前痛多為實證。 經期痛或虛或實。 經后期多為虛證。 按疼痛部位: 小腹正中多為寒濕凝滯。 小腹兩側或一側,有時牽連胸脅背部多為氣滯血瘀。 按疼痛性質: 刺痛多為血瘀。 絞痛多為寒。 隱隱作痛多為虛。 持續(xù)作痛多為血滯。 時痛時止多為氣滯。 痛重于脹多為血瘀。 脹甚于痛多為氣滯。 得熱痛重多為熱。 得熱痛減多為寒。 拒按多為實證。 喜按多為虛證。 按顏色: 血色淡多為虛。 血色紫多為血熱。 血色黑多為熱重。 辨證施治 1.氣滯血瘀(偏于氣滯) 主證:經前乳房脹,胸脅脹疼,呃逆,少腹脹痛,易生氣,經色紫黑量少,舌質暗,少苔,脈弦。 治法:舒肝理氣,佐以活血。 方藥:逍遙散加減。 柴胡6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烏藥10克、香附子10克、枳殼10克、元胡10克。 方藥中柴胡調肝,當歸、白芍養(yǎng)血滋肝,茯苓健脾,烏藥、香附子、枳殼理氣行血,元胡活血化瘀止痛。 加減 少婦冷:加艾葉6克,吳茱萸9克。 腹痛經量少排出不暢:加丹參10克,益母草12克。 2.氣滯血瘀(偏于血瘀) 西醫(yī)多見于子宮內膜移位癥。 主證:經量少,腹痛,經期痛重于脹,痛如刀割,拒按,服止痛片不能止痛,下血塊痛減,色紫黑有血塊,舌質暗有瘀斑。脈沉遲。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 當歸10克、川芎6克、赤芍10克、香附子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元胡10克、牛膝10克。 方藥中當歸、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香附子理氣止痛,桃仁、紅花、元胡活血化瘀止痛,牛膝引經下行。 加減: 腹痛重:加五靈脂9克,生蒲黃9克。 3.寒濕凝滯 主證:經前或經期小腹發(fā)冷,按之痛重,經少,色黑有塊,四肢發(fā)涼,便溏,舌邊紫,苔白膩,脈沉緊。 治法:溫經化濕,理氣化瘀。 方藥:艾附暖宮丸加減。 當歸10克、川芎6克、赤芍10克、吳茱萸10克、元胡10克、香附子10克、艾葉10克、小茴香10克。 方藥中當歸、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艾葉、吳茱萸、小茴香溫經散寒,寒去則溫解,元胡、香附子理氣止痛。 4.血熱瘀結(多見于炎癥引起的痛經) 主證:經前或經期腹痛下墜,小腹部刺痛,痛比脹為重,身熱或腹部發(fā)熱,尿黃,經色紫紅,質稠有臭味,舌質紅,苔白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涼血。 方藥:經驗方。 瞿麥10克、扁蓄10克,木通3克、元胡10克、車前子10克 (包 ),黃芩10克、赤芍10克、甘草6克、地骨皮10克、,川楝子10克。 方藥中瞿麥、扁蓄、車前子、木通清熱利濕,黃芩、赤芍、地骨皮清熱涼血行血,元胡、川楝子行血活血止痛,甘草解毒和諸藥。 5.氣血虛弱 主證:經期或經后,小腹隱痛,按之則減,面色蒼白,語言低微,身倦乏力,心跳氣短,食欲減退,月經量少,色淡質稀,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補氣養(yǎng)血調經。 方藥:八珍益母丸加減。 當歸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益母草12克、黨參10克、茯苓10克、香附子10克。 方藥中當歸、川芎、白芍養(yǎng)血活血,黨參、茯苓補氣健脾,香附子理氣解郁,益母草活血調經。 絕經期癥候群 婦女一般在45-49歲之間絕經,在絕經前后1-2年稱為絕經期。 在此期間,月經周期或先或后,月經量或多或少,多數(shù)無其它癥狀,為生理現(xiàn)象。 然而有少數(shù)婦女在此期間,出現(xiàn)心煩易怒,頭暈目眩,失眠或面紅,汗出等證,影響體力和工作,應加以調治。 病因病理 1.腎陰虧虛,肝失所養(yǎng),肝陽上亢 婦女于絕經期,腎氣漸衰,沖任虧損,精血不足,如勞心過度,更耗營陰,致使腎陰更虧,腎虧陰虛,肝失所養(yǎng),則肝陽上亢,形成陰陽平衡失調的病理反應。 2.脾腎不足 婦女于絕經期,沖任虧虛,腎氣不足,如素體陽虛,則腎陽更虧,不能溫煦其它內臟,并可導致脾腎均不足。 辯證施治 1.腎陰虧虛,肝失所養(yǎng),肝陽上亢 主證:頭暈頭痛,心煩急躁,胃滿肋脹,多夢少寐,口干,手足心熱,耳鳴,心悸,潮熱汗出,甚則血壓升高,舌尖紅,脈弦細數(shù)。 治法:滋補肝腎,平抑肝陽。 方藥:經驗方。 生地12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川芎3克、桑葉10克、菊花10克、黃芩10克、旱蓮草10克、女貞子10克、珍珠母24克、生龍齒24克。 方藥中生地、當歸、白芍、川芎、女貞子、旱蓮草滋補肝腎,養(yǎng)血活血,以斂肝氣,桑葉、菊花、黃芩平抑肝陽,珍珠母、生龍齒鎮(zhèn)肝安神。 2.脾腎不足 主證:月經周期先后不定,量忽多忽少,或淋漓不斷,或數(shù)月不行,頭暈目眩,腰疼肢寒,納少乏力,口淡便溏,夜尿量多,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益腎健脾溫陽。 方藥:經驗方。 山藥15克、蓮子肉10克、菟絲子10克、川續(xù)斷10克、熟地12克、復盆子10克、白術10克、茯苓12克、仙靈脾12克、仙茅10克。 方藥中川續(xù)斷、熟地、菟絲子、復盆子、仙茅、仙靈脾補腎氣,山藥、蓮子肉、白術、茯苓益氣健脾,兩者均為益氣健脾溫陽之品。 加減: 如崩漏大出血時加黃芪15克、棕炭10克、側柏炭10克、阿膠15克; 如月經閉止,或后錯日久,出現(xiàn)急躁,汗出,舌紅,脈弦滑時,加黃芩10克、麥冬10克。 作者:屈福生 編輯:劉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