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蔣藍
01
騎驢入蜀的文人
如果說,唐朝京城之外的灞橋與風雪、驢子共同催生了詩思,那么首功應(yīng)該歸于毛驢。有了毛驢,詩壇就有了“苦吟派”,從此苦吟詩人更有了禪意與歸途。想當大詩人,開始騎驢上路吧。
還可以發(fā)現(xiàn),騎驢而行的詩人,與縱馬飛馳的官員,在塵煙四起的歷史曠野上,昭示出不同的路數(shù)。
按照顧炎武的說法,毛驢進入中土,是戰(zhàn)國后期的事情?!叭黄浞N大抵出于塞外,自趙武靈王騎射之后,漸資中原之用。”(《日知錄》卷二九)而“驢”字的產(chǎn)生,清代學(xué)者段玉裁認為是秦人所造(參見《說文解字注》),這等于解釋了肇始于東漢的“十二生肖”當中,自然沒有毛驢的位置了。
驢背一直是文人們悠然的回憶平臺。相傳張果老與魯班打賭,后來輸了,從此以后倒騎毛驢。“倒騎”的人生美學(xué)體現(xiàn)的玄機,還在于即使一個人輸了,也可以采取一種另類、邊緣、去中心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智力。事物在自己之后依次盛開,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并暗含“后發(fā)而先至”的時間追溯功能。
杜甫名詩《飲中八仙歌》,對唐朝8位嗜酒如命的名人作了生動的描述:“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中眠”,這是寫初唐“詩狂”賀知章(659—744年)。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年)進士,歷任禮部侍郎、集賢殿學(xué)士和秘書監(jiān)等官職。有這等身份的詩人,自然可以縱馬,即便是醉得人事不省,馬是照騎不誤。為何呢?馬就是官員們天然的代步工具啊。晚清畫家吳友如據(jù)此繪制了8幅作品,自然是以賀知章、汝陽王李琎開頭,我以為,這個酒仙的次序未必是偶然的。
盡管寫有十幾首詠馬的古詩和律詩,杜甫卻不大騎馬,所謂“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反而成為了顛沛生涯的真實寫照。一次他在夔州府參加過宴會后,借著酒勁跨上馬背,“騎馬忽憶少年時”,青春在馬背上顛簸,那時候的杜甫“性豪業(yè)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jié)交皆老蒼;飲酣視八極,俗物皆茫茫?!鄙踔痢胺攀廄R趙間,裘馬頗清狂……呼鷹皂櫪林,逐獸云雪崗。射飛曾縱鞍,引臂落鹙鸧?!钡吘鼓挲g不饒人,“走馬踏花,快意山水,痛快詩酒,豪杰之風,英雄豪氣。不虞一蹶終損傷”,騎在馬上的杜甫沒走多遠就從馬背摔下來,這讓詩圣得出“人生快意多所辱”的深刻結(jié)論。值得注意的是,杜甫眾多詠馬佳作里只此一首是寫“馬上”,而且還是遙憶當年。
他在《放船》一詩里說:“直愁騎馬滑,故作泛舟回”,這固然解釋了自己的年齡已不容許他縱馬奔馳的原因,但也暗示一種民間身份的困境。
在詩歌里反復(fù)詠嘆神駿的李白,其實也是騎驢的主?!短撇抛觽鳌酚涊d:李白云游四方,某日,他想去登臨華山,便醉醺醺地騎著毛驢向華山趕去,經(jīng)過華陰縣的衙門口,他沒有按規(guī)定從驢背上下來,縣令大怒,派衙役把李白抓來,怒問:“你是什么人?竟敢這般無禮!”拿出筆墨紙張,讓李白寫供詞。李白在供狀上沒有寫自己的姓名,只寫道:“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diào)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里,不得騎驢?”這番出自體制認可的功勛,足以證明騎驢者比那些騎馬者強。所謂“食肉者鄙,未能遠謀”,在此不妨改為“騎馬者鄙,未能遠謀”。宋代御府藏有《李白騎驢圖》,在毛文歧《李太白騎驢處》、元好問《李白騎驢圖》等詩里,明朝禮部尚書邵寶(1460—1527年)的《太白像》一詩,將詩人與驢子同時予以了合理性放大:“仙人騎驢如騎鯨,睥睨塵海思東瀛”,這不是美化驢子,而是驢因人貴。
《全唐詩》中一共有2200多位詩人,詩人兼官員的不少,但更多的則是布衣。這些詩人生活貧寒,當然買不起高頭大馬。美國著名漢學(xué)家薛愛華,援引《新唐書》的資料指出:“在8世紀后期的幾十年中,一匹回鶻馬的普通價格為44匹絹,這對于唐朝來說是一筆令人觸目驚心的支出。九世紀初年,衰落疲弊的唐朝政權(quán)一年支付上百萬匹絹來交換北方邊境地區(qū)淘汰下來的老弱不堪的駑馬,已經(jīng)成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保ㄑ廴A《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74頁)
陳寅恪先生說:“唐代實際交易,往往使用絲織品?!备鶕?jù)《貞觀政要》的記載,由貞觀之初的“率土霜儉,一匹絹才得粟一斗”一變而為“頻歲豐稔,一匹絹得十余石粟”,可以推測出當時一匹絹的實際價值。初唐的均田制度,規(guī)定了相應(yīng)的租庸調(diào)制,據(jù)統(tǒng)計:天寶年中,全國的賦稅收入,包括租庸調(diào)、地稅、戶稅,根據(jù)盧華語女士的研究:折合絹共計4146萬余匹(《唐代蠶桑絲綢研究》首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頁)。由此可推知,一匹西域馬的價格實在高得離譜!
因此,結(jié)論很清楚,一是在于詩人買不起好馬;但更關(guān)鍵還在于,馬往往是宮闕中人的坐騎,嘚嘚的蹄聲是“公家人”身份的名片。從低處而言,驢比較皮實,容易伺候,不易生?。获R就嬌氣了,飼料不好都不行。古典戲劇里,那些回娘家的小媳婦就是毛驢背上鋪一床被子,由老公牽著,慢悠悠展開搖搖晃晃的生活,成為一曲經(jīng)典的田園牧歌。
有道是“射虎臨秦塞,騎驢入蜀關(guān)”。從杭州騎驢到黔、再由黔入蜀的詩僧貫休,到騎驢入蜀的劉禹錫,吟唱著“敲驢吟雪月,謫出國門西”的賈島,騎驢入蜀時已經(jīng)58歲,再到“細雨騎驢入劍門”的大詩人陸游……詩人是沉默的,比詩人更沉默的是驢子。唯有驢子細碎的蹄聲,喚醒劍門蜀道的森森古柏與嶙峋亂石……
驢子是民間化的坐騎,體現(xiàn)了一種悠然慢性之美,盡管它看上去缺乏飛蕩揚厲的意象。所以,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描寫詩人騎馬(騎驢?)所見到西湖早春的旖旎風光,展現(xiàn)了世間萬物的蓬勃生機,將閑適自得的情感表露無遺。如果把“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改為“驢蹄”,真實倒是真實,詩歌的構(gòu)圖感就低級了。
可見,驢蹄一直帶領(lǐng)詩人深入事體,并不時被馬蹄冒領(lǐng)功名,驢子不過偶爾發(fā)出幾聲不滿的驢鳴。
詩人李賀也是終日騎驢游走,《新唐書》說:李賀每天早上太陽一出,就騎上毛驢到山野間轉(zhuǎn)悠,背著破錦囊,東瞧西望,有了靈感就在驢背上記下來,裝進錦囊,晚上回家整理成篇。《唐詩紀事》引《古今詩話》中的一條記載——
有人問晚唐丞相、詩人鄭綮近期有無什么詩作,鄭綮回答說:“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作為詩人的鄭綮已很少有人提及,但這個回答卻是妙論,詩思只有在驢背上才能產(chǎn)生,離開了驢背,哪還會有詩情?細想起來,他這話的確深諳事理。法國詩人雅姆在一首詩里,借用其女友的話揭破謎底:“驢子就像詩人”!事實倒是事實,但估計中國詩人要集體驢鳴抗議。
唐朝詩人固然寫了很多縱馬仗劍闖蕩江湖的豪邁詩篇,在我看來,這多半是他們騎在毛驢背上雄視古今的結(jié)果。詩人踏上致仕之途或?qū)以馀霰诤?,慢鏡頭一般在落寞中顛簸,腦殼卻在拼命壯懷激烈,遙望已然渺遠的怒馬鮮衣歲月,甚至臆想“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不妨就叫“驢上沉思錄”。而在西方,自我神話的堂吉訶德,再怎么不濟也要騎上駑馬,由此可以俯視眾生以及他的助手,桑丘·潘沙注定就是驢子的伴生物。
02
天下詩人皆入蜀
入蜀必定入成都
古代文人強調(diào)腳力與眼力,于是他們總是忘情行走,總是覺得涉足不夠。在《游褒禪山記》中,王安石總結(jié)出古人游歷名山大川而有所得的原因:“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彼?,渴望涉足名山大川者遇到困頓挫折在所不惜。這不過是神靈在提示自己——在遠方的山巔上,有尚未被命名的人與事在等待自己。問題在于,這些人與事與你可能完全無關(guān)!
“支離東北風塵際,飄泊西南天地間?!碧瞥瘯r期迷離、瑰麗的巴山蜀水,為那個時代提供了橫空出世一般的“西南想象”。
“自古詩人皆入蜀”這一說法由來已久,但最終成型是在晚清李調(diào)元和趙熙這兩位蜀地大才子的詩文當中。盡管晚清詩壇領(lǐng)軍人物寶廷在《偶齋詩草》里也提及“從古詩人多入蜀,前有杜高后黃陸”,陳衍(1856—1937年)在《石遺室詩集》指出“古來詩人每入蜀,少陵玉溪及放翁”,均可以看做“詩人入蜀”歷來是古代文學(xué)史的一個特殊現(xiàn)象。
從性質(zhì)上說,“自古詩人皆入蜀”也是移民文化與巴蜀文化對撞生成的結(jié)果。
可以發(fā)現(xiàn),入蜀者大體有4種類型:
一是官宦入蜀。
二是游歷入蜀。
三是隨父為官入蜀,自己終老此地。
四是避禍、罷官入蜀,而最終客死蜀地。
永嘉之亂、安史之亂和靖康之難,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影響最為深刻的轉(zhuǎn)折期。尤其是安史之亂,不僅成為唐朝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折,而且伴隨大量皇室成員、江南富庶之家、文藝百工進入巴蜀,全國的文化中心開始由北向西南遷移。入蜀者里最為重要的是官宦,他們往往身兼作家,大致有避亂、入幕、流貶、出鎮(zhèn)、奉使等幾類。所謂唐代詩人皆入蜀,多少有些夸張,但唐代最為重要的詩人都有入蜀的經(jīng)歷,而且往往在蜀地生活期間的詩歌創(chuàng)作登峰造極,卻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韓愈有“蜀雄李杜拔”的說法。
“初唐四杰”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以及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劉希夷等著名詩人都有入蜀的曲折經(jīng)歷?!八慕堋本邮裰畷r,行蹤遍及廣元、閬中、綿陽、三臺、德陽、成都等地,隨處與人唱和,廣泛結(jié)交本土文士,這對寂寞蕭條數(shù)百年的巴蜀文壇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他們的詩作迅速傳播,在前無漢詩傳統(tǒng)的巴蜀地區(qū),第一次播下詩歌的種子。而畫家吳道子和書法家薛稷入蜀,不但對他們后來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深遠影響,而且也潤化了蜀地美術(shù)、書法的勃然興盛。
公元670年,20歲的才子王勃入蜀,他霍然發(fā)現(xiàn)一個“采江山之俊勢,觀天下之奇作”的巴蜀!贊嘆巴蜀山水乃“宇宙之絕觀”。后人遂用“雄、險、幽、秀”四字來品評巴蜀的自然地理有如神品。他在四川云游兩年,到公元617年秋天離開川北之時,寫下“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復(fù)高風晚,山山紅葉飛”的詩句來抒發(fā)漫游蜀地的心境。
王勃滿眼是“宇宙之絕觀”,他聽到過蜀地杜鵑的呼叫嗎?
至少,還有很多詩人是在杜鵑的叫聲里恨別鳥驚心。
元代伊士珍《甄嬛記》卷上引《成都日事》說,從前曾有一位異鄉(xiāng)的書生來到錦城謝氏家,謝氏的女兒偷偷觀察了這位書生后,學(xué)習(xí)卓文君,開始喜歡上他。沒想到這位書生聽到子規(guī)聲聲催歸的呼喚,便趕忙向謝家告退,匆忙返鄉(xiāng)去,謝氏女感到很遺憾。
后來再聽到子規(guī)鳥啼叫的時候,她就像聽到野豹的鳴叫聲一樣心井亂波,于是叫侍女用竹枝去驅(qū)趕,侍女一邊趕一邊罵:“你這聲如野豹、讓人心神不寧的杜鵑,上回已破壞了我家小姐的美好姻緣,現(xiàn)在怎么還敢到這兒來亂叫呢?”受到這則傳說的影響,所以后來人們又以“謝豹”之名來稱呼杜鵑??纯闯啥嫉墓媚?,風化如此,敢愛敢恨,入蜀的詩人們豈能自持,豈能裝聾作?。?!
祖籍幽州范陽(今北京市)的盧照鄰(約635—約685年)為望族出身,于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入蜀,到咸亨二年(671年)出蜀,他在蜀地生活近6年時光。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新都縣城由今新都區(qū)軍屯鎮(zhèn)附近遷到現(xiàn)址,筑城墻取土,沿城墻內(nèi)側(cè)形成凹地,遂建湖池園林,并設(shè)接待來往官員的驛館于此。因地處縣城之南,故命名“南亭”?!澳贤ぁ敝饾u發(fā)展成為一處衙署園林,作為后來桂湖的一池春水更是碧波蕩漾。新都本地傳說,在公元669年初秋,金風送爽,時任益州新都縣縣尉(掌一縣軍事,逐捕盜賊)的盧照鄰,往桂湖里投了一枚蓮子,成就一湖風動情溢的荷塘。
盧照鄰風流倜儻,與當?shù)匾晃还吓酉鄲郏⑸乱粋€孩子。后來離任之際,他指天發(fā)誓:不日后,定來接走郭氏。結(jié)果出川大約兩年后他也有了新歡,不料又患病癱瘓,郭氏女子以為他背信棄誓,傷心絕望一生……
盧照鄰離開新都后,并沒有離開益州?!昂鬄橐嬷菪露嘉?,秩滿,婆娑于蜀中,放曠詩酒”。(《朝野僉載·卷六》)繼續(xù)“婆娑于蜀中”的盧照鄰,想來目迷五色,忙得不可開交。
第二年,與他齊名的才子駱賓王路過成都北郊的新都縣,終于見到那位癡癡等待的郭氏女。聽完郭氏女的一番講述與控訴,而那個孩子也夭折了,駱賓王與盧照鄰雖是朋友,但他是任俠之人,少年好英俠,不屈節(jié)權(quán)貴,不迎合流俗,很早就顯示出游俠浪漫不羈、獨立不群的自由意識。聞一多先生曾評價說:“他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癡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駱賓王為此怒不可遏,感慨萬端,奮筆疾書寫就一篇64句的長詩:《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詩情滔滔,卷起千堆雪。他以郭氏女的口吻質(zhì)問盧照鄰:“妾向雙流窺石鏡,君住三川守玉人……綠珠猶得石崇憐,飛燕曾經(jīng)漢皇寵。良人何處醉縱橫?直如循默守空名。”
長篇七言歌行《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此詩的價值并不在于深情與“聲討”,而是它為唐詩的發(fā)展作出巨大貢獻,是唐代詩壇長篇七言歌行的奠基作之一,開拓了唐人七言歌行的道路??梢?,具有深遠價值的文學(xué)經(jīng)典,往往不是刻意為之的。
真實情況是,盧照齡在離開蜀地后患了風痹,居住在長安附近的太白山中,因服丹藥中毒,導(dǎo)致手足致殘,病情日益嚴重,他遷徙到陽翟的具茨山下,買園數(shù)十畝,預(yù)筑墳?zāi)梗扰P其中。這時,盧照鄰作絕筆《釋疾文》《五悲文》以自傷和自悼,后終因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投潁水而死。在遺作《五悲文》中,盧照鄰提到:“昔時人物都應(yīng)謝,聞道城隍今可憐。忽憶揚州揚子津,遙思蜀道蜀橋人?!逼渲械摹笆駱蛉恕?,就是他在回光返照之際,新都美女郭氏突然涌現(xiàn)于眼前的明眸皓齒……
邊塞詩人高適原籍渤海(今河北景縣),安史之亂后入蜀出任彭州、蜀州刺史,之后轉(zhuǎn)升天府地區(qū)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為蜀中局勢的穩(wěn)定做出一定貢獻。詩人李商隱也曾兩度入蜀,為歷史留下不少描繪巴蜀勝境的詩篇……
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季,安史之亂爆發(fā),唐玄宗避難入蜀。一波動萬波隨,由此造成了空前的入蜀移民潮,在有意無意間,這次移民為蜀地輸入大量一流文化大才。文人們游宴的地點,浣花溪、摩訶池、散花樓、合江亭、西園、北池、武擔山、青城山等地。這一時期入蜀的文人墨客當中,偉大者首推杜甫、黃庭堅。
隨父親入蜀的女詩人薛濤,自入樂籍起直至卒于成都碧雞坊的五十余年時間,正是西川幕府游宴唱和最為興盛的50年,也是唐代成都文場最為熱鬧的50年,這對于晚唐五代以至兩宋時期巴蜀地區(qū)的文化繁榮意義深遠??v觀整個唐朝士人入蜀的歷程,僖宗在蜀時期,算是一個山登絕頂?shù)淖罡叻?。(張仲裁《唐五代文人入蜀考?》)
除了出生在蜀地的詩人陳子昂、李白、唐求等,縱觀三百年唐代文學(xué),巴蜀之外的詩人群體,幾乎都與巴蜀產(chǎn)生過某種關(guān)系。例如“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高適做過四川地區(qū)最高行政長官;岑參做過蜀中嘉州(今樂山市)最高行政長官,其詩集被命名為《岑嘉州集》;“元白詩派”的元稹任監(jiān)察御史,奉使“按察兩川”并在通州(今達州市)做過司馬;白居易在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做過最高長官;“郊寒島瘦”的苦吟詩人賈島,以“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馳名詩壇,他于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入蜀,出任長江縣(今四川省蓬溪縣)主簿,后調(diào)任普州(今四川省安岳縣)司倉參軍,并病老普州。蜀地人民一直懷念這位潦倒一生的異鄉(xiāng)人,賈島之墓至今還靜臥在安岳縣城南的安泉山。
天下詩人皆入蜀,入蜀必定入成都。唐代詩人入蜀者,目前統(tǒng)計的總數(shù)約有73人。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中就有論及這一現(xiàn)象:“唐代中晚以后,地方官吏除法定俸料之外,其他不載于法令,而可以認為正當之收入者,為數(shù)遠在中央官吏之上?!碧旄畤陌捕ǚ睒s,自然會吸引來更多的詩人。
“亙古男兒一放翁”的宋朝陸游在四川的吟詠與游蹤,與范成大一樣,成為宋代入蜀詩人的高標,他們續(xù)接唐朝入蜀文人的輝煌歷史。從《全宋詩》的記載來看,在北宋人蜀的就有200 多人,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黃庭堅、宋白、張泳、宋祁、石介、丁謂、蔣堂、張方平、趙抃、范純?nèi)实取D纤稳胧竦奈娜藙t有100 多人,其中著名的有王十朋、陸游、范成大等。他們以詩性之光燭照文學(xué),以發(fā)現(xiàn)之眼洞見人生。入蜀者的詩文不僅僅在于文學(xué)成就,更為重要的還在于,褒有那時蜀地人情與生活百態(tài),成為宏大歷史敘事里彌足珍貴的細節(jié)和蹤跡。
物華天寶、地靈人杰的巴山蜀水,入蜀詩人置身其間,眼界大開,文學(xué)創(chuàng)作更上層樓,成為一個入蜀的群體性結(jié)果。正如清乾隆五十五年狀元、大學(xué)者石韞玉《獨學(xué)廬稿》所言:“古之詩人蓋有得江山之助者。江山之勝,世無有過于巴蜀者矣。杜少陵為李唐一代詩人冠冕,讀其詩者謂入蜀后尤奇?!笔裰刑厣r明的地域文化、山川風土、宗教思想等各方面都影響入蜀詩人的創(chuàng)作,為他們帶來創(chuàng)作靈感,提供創(chuàng)作素材,進而改變其創(chuàng)作心境,影響其創(chuàng)作風格。清朝詩人愛新覺羅·永瑆在《詒晉齋集》中,稱這一現(xiàn)象是“詩人入蜀總能工”。
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談資》中進一步總結(jié)道:“蜀之文人才士每出, 皆表儀一代,領(lǐng)袖百家?!蓖砬逶嗡拇▽W(xué)政的張之洞也說過:“蜀中人士聰明解悟,向善好勝,不膠己見,易于鼓動,遠勝他省?!?/p>
巴山蜀水是獨一的。蘇氏兄弟用一副對聯(lián),展示其內(nèi)涵:“何葉能如荷葉圓”“何水能如河水清”。
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自古詩人皆入蜀”,還是“自古文人例入蜀”等說法,正是唐宋時代蜀人特殊的地域意識以及巴蜀文學(xué)繁盛的突出表現(xiàn);反過來也可以說,中原和江南地區(qū)等人文發(fā)達地區(qū)卻沒有類似說法的流行,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些地區(qū)文學(xué)群體在戰(zhàn)爭等影響下的低潮與弱化。而宋代眉山“三蘇”轟然崛起于中國文壇,南充朝廷衡文取士,多以蘇文為范式,以至于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記載當時的諺語:“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意思是三蘇的文章讀熟了,就能考中,可以做官吃肉(做官與吃肉,在民間從來就是如此融為一體);三蘇的文章背得生疏,只能名落孫山喝菜湯。三蘇之外,蜀地善文章者,尚有蘇舜卿、文同、唐庚、韓駒、李燾、李石等,皆名重一時,或為歐陽修所識,或為陸游所賞。
歷代入蜀文人的偉大貢獻,不禁讓我想起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xué)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張載,他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被當代哲學(xué)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移之于歷代入蜀的文人,毫不過譽。
基于這樣的深厚積淀,晚清四川詩人李調(diào)元《送朱子穎孝純之蜀作宰》詩云:
猿啼萬樹褒斜月,馬踏千峰劍閣霜。
自古詩人例到蜀,好將新句貯行囊。
毫無疑問,歷代出蜀后的詩人墨客,為后世奉獻出來的,真是一派璀璨奪目的錦繡山河。
03
韋皋入蜀方知非
必須提到與詩人薛濤具有密切關(guān)系的入蜀官員、詩人韋皋。因為他在蜀地,還有一段奇緣。
位于成都市西、溫江區(qū)以東永寧鎮(zhèn)古峰村,那里有一個大墳壩,這里就是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之墓。清乾隆《溫江縣志》載:“邑東北十里,地名'大墳壩’,相傳白馬將軍墓?;蛟?,白馬將軍即唐節(jié)度使韋皋也?!表f皋的文治武功在中唐尤其是蜀地彪炳史冊,而溫江人所知的大概也就是關(guān)于“辦九大碗”的民俗,頭一天到大墳壩前焚香禱告,求借一定數(shù)量的方桌板凳、碗碟,然后第二天一早相應(yīng)的桌椅板凳等就放在墳前供你使用……在民國時期,韋皋墓封土高達十數(shù)米,在周圍兩三百米的封土圈上,砌有各種圖案的畫像磚,柏樹森森。后來農(nóng)民造房墊基在此取土,并隨意取墓地的方磚用來鋪豬圈……
韋皋(746年-805年),字城武(一作武子),京兆府萬年縣(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唐朝中期名臣、著名詩人。韋皋出身于“東眷韋氏鹛城公房”,排行第二十三。清朝王謨輯本韋氏《三秦記》,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說,是指唐代京城的韋、杜兩大家族世代為望族,勢力頗大。韋氏所居名韋曲,杜氏所居名杜曲,位于長安的城南,所以當時有歌謠曰:“城南韋杜,去天尺五。”據(jù)說,韋皋出生三日,家中宴請賓客,有胡僧不請自到,與韋皋打招呼說“別來無恙”,嬰兒韋皋微笑作答。面對家人的絕大疑問,胡僧解釋:此小兒乃諸葛武侯之后身,武侯生當東漢末年,作了西蜀丞相,蜀人長久受之恩惠。如今武侯又降生在世上,將來要成為蜀之統(tǒng)帥,而且也會受到蜀人祝福,我往年在劍門,與這個小兒交好,如今聽說他降生在韋家,我才不遠千里而來……后來韋皋在蜀治蜀若干年,果然應(yīng)了這僧人的話。
這些記載怪力亂神,都是為了凸顯韋皋的種種不凡。
唐代宗時,韋皋以“挽郎入仕”(皇帝駕崩以后征召的出殯時像征性牽拉挽繩、哭喪的官員,要求品行與相貌端正),后來升為監(jiān)察御史,知隴州行營留后事(管屯田的官員)。于其任上,恰逢鳳翔節(jié)度使朱泚叛亂,韋皋用計誅殺朱泚部將牛云光并所部士卒,并召集義兵穩(wěn)定地方,宣誓討賊,因功詔為左金吾衛(wèi)將軍、遷升大將軍。貞元元年(785年)韋皋拜檢校戶部尚書、兼成都府尹、御史大夫、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
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引用于慎行《榖山筆麈》中觀點:“唐都長安,每有寇盜,輒為出奔之舉,恃有蜀也。所以再奔再北,而未至亡國,亦幸有蜀也。長安之地,天府四塞,譬如堂之有室;蜀以膏沃之土,處其圃閣,譬如室之有奧也,風雨晦明,有所依而避焉。自秦漢以來,巴蜀為外府,而唐卒賴以不亡,斯其效也?!币虼?,唐王朝把秦隴視為關(guān)中的屏障,把蜀川視為京師“外府”。如此,也正如盧求《成都記》序所說“非上將賢相殊勛的人物,不能為劍南節(jié)度使?!?/p>
韋皋到蜀之前,自唐代宗開始,劍南西川歷經(jīng)韋倫、嚴武、郭英義、崔寧、張延賞力道各異的治理。在756年玄宗南行之時,韋倫時任劍南節(jié)度、行軍司馬,以自身清儉相約束,蜀川咸賴興治,而韋倫則因愛民而遭到宦官的流言蜚語攻擊,最后遭到貶官。其后是嚴武,肅宗寶應(yīng)元年(762年)為西川節(jié)度使。嚴武孔武有力,肆志逞欲,恣行猛政,名聲不佳。
據(jù)傳,據(jù)說韋皋在到達成都赴任時,考慮到一直看不起自己的老丈人張延賞的感受,女婿就是來接你班的!于是他化名為韓翱。直到離成都府還有30里的天回驛,才有人向張延賞報告:“來接替你的是金吾將軍韋皋,而不是韓翱。”丈母娘苗夫人在一旁聽了,就說:“若是韋皋,那一定就是我家的女婿了。”張延賞不以為然,說:“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多了,你那個女婿恐怕早已死在山溝里了,怎么可能來接替我的位置?真是婦人之見!”第二天一早,張延賞得到消息,韋皋已從天回驛啟程,往成都而來,他立刻親率城中大小官員出城相迎。當張延賞發(fā)現(xiàn)新任節(jié)度使果真是3年前被自己趕走的女婿時,頓覺羞愧難當,頭也不敢抬,自言自語:“我真是無知人之明??!”
為此,唐朝詩人郭圓有這樣一首《詠韋皋》詩:
宣父從周又適秦,昔賢誰少出風塵。
當時甚訝張延賞,不識韋皋是貴人。
韋皋首先對蜀地百姓重加賦斂,大量上貢以固皇帝之寵信,大方賞賜以安撫士卒。每逢士卒家里辦紅白喜事,韋皋都提供資費,因此士卒均樂意為他效勞賣命。他的幕僚積年升遷品級較高的,就上奏保舉他們?yōu)閷傧轮菘さ拇淌?,或者干脆調(diào)回自己身邊,反正不讓他們還朝,以免泄露他的這些手段。等到府庫充實之后,他再減輕賦斂,三年一交。
鑒于蜀地交通不便,廣修道路是韋皋為政的一個特點?!绊f皋在四川開清溪道,以通群蠻,使由蜀入貢?!睘樵坛鍪鼓显t,貞元十年,韋皋乃遭巡官監(jiān)察御史馬益開石門路,置行館。這樣一來,由唐朝入云南也就有了兩條主要的通道——清溪路和石門路。清溪路經(jīng)雅州、清溪關(guān)、臺登、菁州、會川、弄棟、安寧至南詔都督所在地通海。石門路由戎州(宜賓)、石門、威寧、宣威、石城(沽益)、曲靖、安寧去達通海。這兩條道路開通加強了唐室與南詔的聯(lián)系,有利于對邊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管理,方便各地商旅往來,同時,在撫南詔、抗吐蕃這一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韋皋坐鎮(zhèn)成都21年,時中原喪亂,蜀中安定,“兵休邊陲,人獲富庶”,為中唐以后唐朝西南邊陲的鞏固穩(wěn)定、為成都的發(fā)展,建立不朽功勛。韋皋坐鎮(zhèn)西南,對于那些邊地風起云涌的覬覦者,在十數(shù)年的時間內(nèi)與南詔贏得和平相處之余,同時出兵連敗吐蕃,《新唐書》與《舊唐書》述其為:“數(shù)出師,凡破吐蕃四十八萬,擒殺節(jié)度、都督、城主,籠官千五百,斬首五萬余級,獲牛羊二十五萬,收器械六百三十萬,其功烈為西南劇”。韋皋鎮(zhèn)蜀雖有一方“坐大”之嫌,卻從無背叛朝廷之念。毫無疑問,韋皋是中唐朝廷倚重的封疆能吏,亦并非溢美。
韋皋能詩,《全唐詩》收有韋皋詩歌數(shù)首;他諳音樂,由韋皋改編的《南詔奉圣樂》為唐代宮廷十四部樂之一。
韋皋到成都任節(jié)度使時,薛濤也就略大于“及笄”之年。
對于薛濤才藝,韋皋驚為天人。為此,他大致做了幾件事:
一是入樂籍:韋皋召薛濤賦詩侑酒之后,令其入樂籍,也就是官府的樂伎。薛濤入樂籍以后,官場的唱酬往來,與文人們的交往無疑為其文學(xué)修養(yǎng)、知名度的提高,視野的擴大起了決定性作用。
第二,韋皋準備奏請朝廷授予薛濤“校書郎”之職,這是唐朝的九品官職,掌管圖書、??蔽墨I、典籍資料的官員。何光遠《鑒誡錄》與葉廷珪《海錄碎事》記載:韋皋因薛濤過人的才華和對她的喜愛,欲奏請朝廷封授薛濤“校書郎”之職,因部下護軍從事等的勸阻而作罷,由此而薛濤有“校書”之名。后來王建有詩《寄蜀中薛濤校書》:“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巷里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lǐng)春風總不如?!比绱瞬ド⑺囊埃芭泵麧M天下,似乎成了“確有其事”。
第三,韋皋罰薛濤赴邊。薛濤入樂籍之后,得到韋皋的寵愛大約有5年時光,后因事觸犯韋皋而被罰赴邊。此事有兩種說法。何光遠《鑒誡錄》謂之“薛濤每承連帥寵愛,或相唱和,出入車輿,詩達四方。唐銜命使臣每到蜀,求見濤者甚眾。而濤性也狂逸,遺金帛往往受之”。這是說,薛濤因韋皋的寵愛而變得“狂逸”起來,她飛紅流翠,與官員、文人們的交往中往往有令韋皋嫉恨的地方,官員文人們送她的大量金帛又私下“收納之”。因此,受到韋皋的處罰?!度圃姟肪幷咦⒀度x主》詩說:“濤因醉爭令擲注子,誤傷相公猶子去幕,故云?!?/p>
第四,在我看來,二者都應(yīng)該是事實。從《十離詩》來看,薛濤在詩中分別把自己比作犬、筆、馬、鸚鵡、燕、珠、魚、鷹、竹、鏡,把韋皋比作犬的主人、握筆之手,養(yǎng)馬之廄、鸚鵡棲息之籠、燕子之巢、玩珠之掌、養(yǎng)魚之池、鷹停之臂、竹旁之亭、置鏡之臺,皆因自己的一連串不是而被主人遺棄。
也許,一個女人的風韻是從投射在歷史天幕上的背影中散發(fā)出來的。她的背影與逆向的光線、空氣、樹枝、屏風達成和解,并熏染到人與事的價值判斷。她的背影讓自然與歷史為之添彩生輝,因而絲毫沒有顯露出突兀之處。
歷史就是一面哈哈鏡,史書對于韋皋的評價出現(xiàn)了南轅北轍的情況。《新唐書》記載:“始,果務(wù)其民,列州互除租,凡三歲一復(fù)。皋沒,蜀人德之,見其遺像必拜。凡刻石著皋名者,皆鑲其文尊諱之?!薄缎绿茣酚州d:“始,天寶時,李白為《蜀道難》斥嚴武,(陸)暢更為《蜀道易》(“蜀道易,易于履平地?!保┮悦栏扪伞薄T谖铱磥恚f皋善于撫眾,在于他厚待蜀人,應(yīng)屬可信。
唐順宗即位后,下詔任命韋皋為檢校太尉。適值王叔文等人干擾朝政,韋皋派劉辟到京師拜見王叔文陳情:“太尉派我私下與你交好,請求兼統(tǒng)整個劍南地區(qū),這樣肯定會報答你。不這樣的話,自然也會怨恨于你的?!蓖跏逦母械揭还闪鑵柕耐{,準備殺掉劉辟,劉辟立刻逃跑了。韋皋知道王叔文樹敵很多,又認為自己是大臣可以參議國家大政,就上表請皇太子監(jiān)國,又給皇太子遞上一份秘密箋書,揭露王叔文的奸惡,并勸太子即位。正趕上朝中大臣也相繼請求皇太子監(jiān)國,太子于是接受禪代,流放處置了奸黨。眼見一派大好,不料在韋皋61歲之際暴亡成都!這一情形與前任節(jié)度使嚴武何其相似!這其中必有曲折,死于仇敵暗算也極有可能,似可以推測他之所以沒有回原籍安葬的原因。
朝廷聞訊,追贈太師,謚號“忠武”。韋皋得到后世四川百姓的頌揚、祭祀,由此成為了蜀地的“土神”。
韋皋并非職業(yè)詩人,在《全唐詩》卷三百十四中,收錄韋皋詩三首,最末一首乃一首絕句《憶玉簫》,隱含了一段悱側(cè)而纏綿的真人真事:
黃雀銜來已敖春,別時留解贈佳人。
長江不見魚書至,為遣相思夢入秦。
這是少年韋皋在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兩三年,與姜刺史的兒子姜荊寶相伴讀書期間發(fā)生的一段情事。唐代范攄《云溪友議》記載此詩的背景頗為詳詳細:“西川韋相公皋游江夏,止于姜使君之館,姜氏孺子曰荊寶……有小青衣曰玉簫,年才十歲,常令只候侍于韋兄……玉簫年漸長,因而有情。時廉使陳常侍得韋君季父書……發(fā)遣歸覲……”這樣,韋皋依依不舍地與玉簫別離,“遂與言約,少則五載,多則七載,取玉簫。因留玉指環(huán)一枚,并詩一首……”
事情沒有結(jié)束,還有進一步發(fā)展。
貞元元年(785年),韋皋鎮(zhèn)守成都。到任第三天,他重新審訊獄中囚犯,為含冤者平反昭雪。有囚犯身負重枷,上堂一見韋皋大人,高聲喊道:“韋兄,我是荊寶??!”韋皋大驚,問他犯了什么罪,他說:“我做青城縣令時,家人誤將公署房舍、倉庫等燒毀,我也受了牽連?!表f皋當即為他免罪,并下令交還縣令官印,還為他奏請眉州刺史之缺。韋皋自然要問起玉簫,荊寶如實相告。當年分別之后,到第8年,美女玉簫“郁念成疾死”。韋皋聽罷痛悔不已,此后在蜀地捐資抄經(jīng)書、造佛像,以報玉簫的一片癡情。此可見韋皋情感世界的一個側(cè)影。正因為具有痛失玉簫的經(jīng)歷,他才能夠在薛濤那里,發(fā)現(xiàn)往事的留痕與內(nèi)卷的暗香……
但是,玉簫的故事還沒有結(jié)束。
范攄《云溪友議》繼續(xù)寫道:每當韋皋想念起玉簫,就沒有娶妻的念頭了。當時有個叫祖山的人,能通陰陽法術(shù),能使人與死去的人相會。但是必須讓韋皋齋戒7天。如此到了半夜,玉簫就亭亭玉立于韋皋眼前。他對韋皋說:“感謝您憑借著佛法的力量,不久我就會投胎了。等到12年后,我再嫁給您,來報答您對我的大恩?!?/p>
韋皋說:“是我自己薄情寡義,所以才讓人生死兩隔啊”。后來,韋皋治蜀功勞很大,百姓也安居樂業(yè)。過了很多年,韋皋屢次升遷,當上中書令平章事。當時很多人都歸附于韋皋。當他生日慶典時,很多官吏都送來貴重禮物。唯獨東川的盧八座給他送來一名歌姬,年齡未滿16歲,也叫“玉簫”。韋皋仔細打量,不得了!這確實就是姜家的玉簫啊,因為她的中指確實有肉形環(huán)隱隱顯現(xiàn)出來,與自己留給玉簫的玉戒指一模一樣。
韋皋仰天嘆氣:“我終究知道生死之際,一來一往。天理昭彰,報應(yīng)不爽;玉簫的誓言,終究實現(xiàn)了!”
很難說,這樣的筆記是否真實。但恰恰是私人筆記,才讓我們洞悉一樁撼動心肺的蜀地往事。
《新唐書·憲宗紀》載:“永貞元年(805年)八月癸丑(十七日),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卒……”韋皋是因急病而逝的,享年61歲。
總體而言,歷代的入蜀詩人,不僅將身心浸潤于巴山蜀水的環(huán)境,而且在入蜀者心靈深處也同樣造成多重文化的碰撞。自司馬相如、揚雄、王褒以來,他們的才學(xué)賦予巴蜀層層謎一樣的暈光,如今置身其間,他們終于獲得更為細膩、深刻的體驗:司馬相如的綺麗、揚雄的淵博、王褒的詼諧,宛如霧中的山水與植物,似乎伸手可及。巴蜀賦予他們奇山麗水的滋養(yǎng),似乎缺乏更深刻的感情維系。因此,作為他者,作為過客,他們在巴蜀文化里更多的是一種若即若離的漫游者身份,畢竟盧照鄰、韋皋是個案,他們少了一些撼動骨髓的真情歸附與體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