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五林程的家族往事



人世間 

開枝散葉五林程

在陽新縣洋港鎮(zhèn)上畈村村委會不遠處,矗立著一座宏偉的建筑,這便是“五林程氏”宗祠。這個祠堂和它背后的故事,是研究鄂東南乃至中國的姓氏文化、移民文化、宗族文化和祠堂文化不可多得的標本。

五林程氏的來歷

五林程氏來自徽州篁墩。在中國姓氏史、移民史和文化史上,篁墩是一個顯赫的存在。它是新安士族的發(fā)源地,當?shù)乇娦眨猿淌献顬轱@赫。程氏自晉代始遷祖程元譚徙居新安,任新安太守,居篁墩。至南朝,其裔孫程靈洗也出任新安太守。程朱理學的奠基人程顥、程頤兄弟倆就是程靈洗后裔,朱熹先祖入徽的第一站也是篁墩。

南宋末年,歙縣篁墩人程澤被朝廷派往黃州擔任知州。其時,蒙古南侵,戰(zhàn)亂頻仍,在蒙古鐵騎強大的攻勢下,黃州州城失守,軍民被禍,程澤亦在殉難之列。

程澤的妻子汪氏和五個兒子程鄴、程郾、程鄎、程鄱、程鄮,匆匆將他掩埋,便與仆從數(shù)人一同逃難。他們渡過長江,稍作喘息,風聞蒙古軍即將渡江,只得繼續(xù)轉移。一家人慌不擇路,來到興國軍朝陽里(大約在今陽新縣龍港鎮(zhèn)、洋港鎮(zhèn)一帶),在一個叫王家鋪的地方落腳。住了兩年,受當?shù)赝林用衽懦?,一家人只好化整為零,各自尋找謀生之地。

程澤長子程鄴,又名法通,居興國軍朝陽里大林,即今陽新洋港鎮(zhèn)上畈村程家棟。次子程郾,又名法隆,居興國軍朝陽里株林,即今陽新龍港鎮(zhèn)月臺村瓦窯垅。三子程鄎,譜名法興,居興國軍仁義里(今陽新木港鎮(zhèn)一帶)青林。四子程鄱,又名法現(xiàn),居通山柳林,即今湖北通山縣九宮山鎮(zhèn)程許村。五子程鄮,又名法玄,居江西武寧縣桃林(在今武寧大洞鄉(xiāng))。程澤之妻汪氏與第三子程鄎一同生活,歿后葬木石港東春鄉(xiāng),其地今名程澤畈,正是以程氏而得名。因五處地名中都有“林”,這一支程氏后來便被稱為“五林程”。

程澤的生前身后事

程澤是五林程氏的湖北始祖,關于他,有三個問題尚待厘清:其一,他是否進士出身?其二,他是否曾任黃州太守(知軍)?第三,他是否于城破之時遇難?

在五林程氏的多種資料中,都介紹程澤考取進士,登第之時,一說在景祐年間(1034-1038),一說在景定年間(1260-1264)。然而筆者在安徽歙縣自宋至清的進士錄中查不到他的名字。說他是黃州知府,但歷代《黃州府志》也查不到他的名字。乾隆黃州府志所載秩官數(shù)量稍多,其中宋代知軍32人,并無程澤。光緒黃州府志中,宋代知軍增加了一人,依然沒有程澤。當然,兵火戰(zhàn)亂,導致載記缺失,文獻零落,進士、秩官名錄不全,是常見之事,不可據(jù)此斷定宗譜所載失實,但若要證實,亦須進一步查考。

程氏五林一宗譜載:“程澤,宋景定間進士及第,出守黃州,卒于官?!边@里亦稱程澤為黃州太守,但未說殉城死難。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立的程澤墓碑記則稱,“公字閏父徽歙篁墩人宋景佑登進士第出守黃州殉亂卒于官不得歸歙”,稱其“殉難”。那么他是壽終正寢還是城破殉難呢?

程澤的墳墓就在當時的黃州府城清淮門外,定惠院之西杏花園,且有碑志在。如果死于城破之時,則當時兵慌馬亂,應該是沒有條件擇地安葬的。據(jù)此推測,他“卒于官”但未死于難。不過,或許的確是殉城而死,且被草葬,亂平后重新建墓。而宋元易代之后,在蒙古異族統(tǒng)治下再稱殉難,就犯了大忌,故后人在碑刻家譜中不得不隱飾其事,改稱“卒于官”;明興元亡,這種忌諱就沒有了,因此又恢復“殉難”之說。這也是有可能的。

雖然改朝換代,國事屢經(jīng)變易,程澤之墳一直有人祭掃。至明代,黃岡人奚世亮,任福建延平府同知,攝興化府事,拒倭寇月余,力戰(zhàn)而死,朝廷感其忠義,賜右參議,歸葬黃州,其葬地正在程澤墓旁。至清代,程墓碑刻尚存。再后來,程澤墓地四周為人侵占,成為民居和菜地。當時該地又多了個名字——槐樹崗。清乾隆三十二年,程氏后人程士棠等將墓地周圍買下,立據(jù)為憑:“黃岡縣夏漢文同男必宏,……花地一灣,共計三塊,坐落土名槐樹崗定惠院之西杏花園,切近興國州程姓之祖,程澤太守之墓側,父子商議,央托中鄰,三面踩明四界,情愿出賣與程太守后裔,程法通、法隆……五戶子姓眾等為業(yè),當日得收,時值價銀陸兩正入手收訖,其地賣后,契明價足,聽從管業(yè),……今欲有憑,立此大賣契,永遠為照?!背淌虾笕擞謴臈钚?、郭姓等另外幾戶買得程澤墓周圍其他零碎地塊,各立據(jù)為憑。

然后,程士棠根據(jù)黃岡縣修志示諭“遺宦職官墓域有家譜可核令采入志”的規(guī)定,懇請縣府將程澤墓載入縣志。其時縣志已經(jīng)成書,故未能如愿。程氏固爭,釀成糾紛,激怒縣令楊某,程士棠被押回原籍興國州收管。清道光二年,程澤后裔、漢陽府學教諭銜管訓導事程才濂再次向湖北學使陳情吁請。經(jīng)不懈努力,程澤墓終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被采入黃岡縣第四部縣志,但《秩官志》中仍未收錄其姓名事跡。程澤墓1949年前后還在,墓址在今黃岡市黃州區(qū)青磚湖路黃州老汽車大修廠內(nèi)。

程氏宗祠的遷變

程澤后裔在鄂東南開枝散葉,瓜瓞綿延,逐漸繁衍壯大。

程澤長子程法通定居的興國軍朝陽里大林,在今洋港鎮(zhèn)上畈村一帶。程法通的九世孫程廷富,生有七子,各子又各傳其后,至明洪熙、宣德年間,已成一方大姓。程廷富的三世孫程萬慶、程萬迪兄弟二人領銜,于明宣德八年(1433)動工興建家祠,正統(tǒng)元年(1436)竣工,面積約80平方米,名曰“富公祠”。大林程氏以此家祠為紐帶紀念先祖,敬宗收族。

富公祠建成之初,供奉程伯符、程嬰、程靈洗、程澤、程法通、程廷富共六位程氏先祖的神主。這六人的選擇頗有講究:程伯符為顓頊后裔,周代諸侯,程國開國之君,國亡,子孫遂以國為姓。他是程氏得姓始祖。程嬰更是名垂青史的義士。晉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賈殺趙盾,滅其族,趙氏門客公孫杵臼、程嬰二人矢志為主公報仇,一慷慨赴死,一撫孤成人。后景公立趙氏后,誅屠岸賈,程嬰則殺身以報杵臼。程靈洗,新安郡海寧人,南陳名將。先隸王僧辯帳下,后隨陳霸先南征北戰(zhàn),累官至安西將軍、郢州刺史,封重安縣公,后世累封至忠烈王。程澤為程氏入鄂始祖,程法通是大林落業(yè)祖,程廷富是發(fā)家之祖。因此,雖名富公祠,其實祭祀的是程氏歷代名人。

天長日久,富公祠逐漸傾圮,明成化元年(1465)毀于火災。明弘治元年(1488)程廷富后裔集資重修,新祠堂面積擴大到三百多平方米,一進三重。因程廷富字汝發(fā),重修后的家祠易名為程發(fā)祠堂。明隆慶三年(1569),程澤的十六世孫程國君率族人重建祠堂,將祠基進一步擴大,并易名為程氏宗祠。

明末,程氏宗祠毀于戰(zhàn)亂。清康熙三年(1664),族人再次重修,并增建牌樓。乾隆六年(1741)、道光八年(1828)、光緒二年(1876)三次重修。至民國二十七年(1938),祠堂毀于侵華日軍之手,祠內(nèi)一切陳設付之一炬。1946年祠堂重建,因資金匱乏,內(nèi)戰(zhàn)繼起,至鼎革之際尚未完工。

2005年,程氏族人集資修復宗祠,主體由磚木結構改為鋼筋水泥結構,且擴大到800余平方米,工程費時五年,于2010年基本竣工。2012年元旦,來自全國和北美、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的近千名程氏族人齊聚上畈村,參與了程氏宗祠落成典禮。

從程氏宗祠的重修和名稱演變可以看出,該祠起先名富公祠,是五林程氏之程法通裔孫程廷富一支的家祠。(鄂東南一般稱祖堂,也稱正堂、宗堂。)后來易名為程發(fā)祠堂,再后來易名為程氏宗祠。隨著名稱的改變,祠堂規(guī)模越來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高:它由大林程氏其中一支后裔的支祠,發(fā)展成為大林程氏共同的支祠,再發(fā)展成為五林程氏共同的宗祠。這種變遷,既反映了一姓繁衍壯大的歷程,也是時代嬗變、經(jīng)濟發(fā)展和民生改善的生動體現(xiàn),可以說是社會變遷和姓氏繁衍的活標本。

2015年,程氏宗祠與眾多祠堂一樣,在政府文化部門的指導下,被改造為上畈村文化禮堂,在新時代增加了新的功能,成為村民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這是祠堂文化的又一次嬗變,其意義也非比尋常。

五林程的繁衍和凝聚

因為程氏祠堂的凝聚作用,自明代中期以后,興國州朝陽里發(fā)源于大林的程氏各莊,便被統(tǒng)稱為程發(fā)。

明嘉靖年間,朝陽里程氏各莊已有2700余眾。而鄂東南七山二水一分田,其時地瘠民貧,為謀生路,族人不得不漸次外遷。陽新縣陶港鎮(zhèn)、三溪鎮(zhèn)、大王鎮(zhèn)和大冶市陳貴、金山、羅橋、金湖、茗山以“程發(fā)”為名的村莊,均由朝陽程氏發(fā)旺衍生而成。留在朝陽里當?shù)氐某贪l(fā)各莊,分列于朝陽河上游兩岸丘陵低山地區(qū),至今已經(jīng)繁衍24個莊門,其中楓樹下莊屬于龍港鎮(zhèn)大力村,其他23個莊均在洋港鎮(zhèn)境內(nèi),包括上畈村14個,燕窠村7個,中羅村2個。24個莊共計4500余人。

現(xiàn)在,黃石境內(nèi)的五林程氏支脈有180多個莊門,湖北通山、蘄春、鄂州、鄖縣,江西、陜西、重慶、河南、四川、云南、貴州等地,都有五林程后裔,可謂枝繁葉茂,遍布全國,延及海外。

程澤第五子程鄮(法玄)的22世孫程萬年, 譜名英梁,武昌府興國州下雙遷里(即今通山縣燕廈鄉(xiāng))上湖畔莊人,系五林程氏之桃林程后裔。程萬年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中武舉,乾隆二十六年(1761)中恩科武進士。藍領侍衛(wèi)加一級銜。任廣西賓州參將、賓州武備,升四川敘馬營游擊。奉檄出征金川,平定苗民反叛,繼統(tǒng)兵入藏,撫定察木多部諸番,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作出了貢獻。

鄂東南的一些族姓,分枝散葉,人多面廣,為維持族人的世代團結和血脈親緣,前人設計了包括建立祠堂、共祭先祖等重要的活動和儀式。例如,在陽新、大冶一帶,“接太公”就是一種普遍流行的聚族娛親方式?!敖犹庇址Q“太公過案”,大冶的彭、陳、張姓,陽新的柯、趙姓等,都按照一定的章程舉行儀式,鄂州沼山的楊姓、花湖的梅姓等也定期舉行“接太公”儀式。陽新縣太子鎮(zhèn)的“接太王”則將本姓太公擴大到徐、費、李、黃、何等五姓,而且衍生出一些神奇的傳說。還有些鄉(xiāng)鎮(zhèn),“接太王”接送祭祀的實際是孫權、甘寧等歷史名人,大冶果城里的“土主會”則是另一種形式的民間神祇崇拜。

五林程氏也有“接太祖”的成例,而且活動頗有規(guī)模,程發(fā)一系自明弘治年間起就按24莊輪流祭祖并“過案”。每年清明期間,該年當值莊門與上年當值莊門辦理交接手續(xù),以木轎接送太公木神像,敲鑼打鼓到派下各莊巡游,巡游結束后在接案莊的祖堂安放神像,舉行莊嚴的祭祀儀式。來年繼續(xù)這一儀式,輪回不息。

五林程氏的朝陽里宗親還有吃長壽面的獨特風俗,也是始于明代,但不是年年舉行,而是量力而行,不定期舉辦,逢承平無事、五谷豐登才大辦一次。具體做法是,重陽節(jié)當天,邀請族中耆老在宗祠相聚,共話親情,同吃長壽面。被邀者須是年滿六旬的男性族人。其間因戰(zhàn)亂和饑荒影響,有些年份參與其事的耆老人數(shù)極少,不得已將年齡下限改到55歲。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均壽命的增長,年滿六旬的族人越來越多。自2015年起,女性族人也在邀請之列,但受邀者不論男女,必須達到70歲以上。

與時俱進,不斷革新,但血脈相連,親情不斷,五林程氏收族敬宗之習俗,意味深長,值得進一步挖掘和研究。

(原載東楚晚報2020年4月22日第16版)


    

有態(tài)度,有溫度

鏈接

我是個罪人

張德芳的書法人生

周棄子:大冶詩人,臺灣首席

甘寧在陽新:由人而神的傳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胡氏宗祠對聯(lián)
四川廣安秦氏及幾點存疑
宋史留痕的泉州“呂氏兄弟”
?葉茂根深南海顏峰村:葉氏大祠堂
尋根
江西吉安油田鎮(zhèn)《新陂余氏宗祠》重建落成竣工慶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