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王維的這首詩深深地表達了身在異鄉(xiāng)的游子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
思鄉(xiāng)之苦和生活的不易都在此刻涌上心頭,在傷感之際,來一杯醬酒緩解心中郁悶是最好不過了。
在此佳節(jié),叫上三五好友,把盞閑話,在異鄉(xiāng)也能體會家的溫暖。
01
“重陽下沙”
醬酒和重陽節(jié)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重陽節(jié)下沙是醬香型白酒的釀造工藝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因為白酒發(fā)酵過程中氣溫太高的話,生酸的幅度就會加大,過程中也不易控制發(fā)酵升溫的速度,這些對醬酒的品質和出酒率都有很大的影響。
重陽節(jié)過后,隨著地溫的下降,再投糧入池發(fā)酵,這個溫度就比較容易控制,從而感染雜菌的幾率就會變小,生酸的幅度控制住了,酒的質量就有了保證。
同時,重陽節(jié)也是一個少雨的季節(jié),赤水河河水清澈時,更利于下沙,糙沙時選擇優(yōu)質水,利于吸收水中的微量元素,從而保證酒質。
02
“沙”是什么?
這里的沙不是沙子,而是貴州茅臺鎮(zhèn)特有的紅纓子高粱,因為顆粒飽滿、皮厚耐蒸煮、所以被稱之為“沙”,非常適合做釀造醬香酒的原料。
醬香酒的釀造工藝也分為幾種:坤沙、碎沙、翻沙和串沙。
鄭氏古法釀造工藝,屬于坤沙酒工藝釀造、是正宗的優(yōu)質醬香酒,嚴格遵守一年一個生產(chǎn)周期,選取優(yōu)質紅纓子作為原料,進行兩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fā)酵,七次取酒,再窖藏三至五年。
正宗醬酒的釀造周期長,出酒率低,釀造時間成本高,口感醇厚綿長,醬香味突出,是醬香典范。
碎沙酒與坤沙酒相比來說,釀造周期短,出酒率高,不需要嚴格的“回沙”工藝,所以這樣釀造出來的醬酒,酒體單一,沒有坤沙酒的濃郁。
翻沙酒是用坤沙酒第九次蒸煮后被丟棄的酒糟釀造的,翻沙酒比普通的白酒多了一點醬香味,一般低端的酒會使用這種工藝。
串沙酒其實就是酒精在坤沙酒糟里翻了一個身,身上沾了些坤沙酒的氣息,并不符合醬酒的釀造標準,是醬香酒中的偽裝者。
03
“醬酒賽道”
近些年來,醬酒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存在度越來越多高,醬酒已經(jīng)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
在這個醬酒熱的發(fā)展趨勢下,有很多愛酒人士和酒商都想趁著這次熱度進入賽道。
市面上醬酒品牌也是層出不窮,愈來愈多,想要在眾多品牌中選擇出最值得收藏和合作的,一定要做足了功課。
1、了解歷史
進入一個賽道前,一定要了解他的前世今生,它的發(fā)展歷程是否值得我們跟隨腳步走下去。
提起醬酒,大家第一時間肯定會想到茅臺,茅臺就是正宗的優(yōu)質醬酒,那大家知道茅臺的發(fā)展歷程是什么樣子的嗎?
1857年,華聯(lián)輝因孝在茅臺鎮(zhèn)的廢墟上重建了一座釀酒燒坊,影響后世的“成義燒坊”就此開創(chuàng)。
后來在1915年的時候,華聯(lián)輝之子攜帶“成義燒坊”釀造的醬香酒參加了萬國博覽會,一舉獲得了金牌。
1935年,紅軍四渡赤水,“成義燒坊”在危難之際貢獻出家中藏酒,搬來給受傷的戰(zhàn)士們消毒治療,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后來成義酒被稱之為“隨軍酒”。
1949年被正式定為國宴用酒后,政府將“成義燒坊”收購合并公有化,從此“成義燒坊”便更名為“茅臺酒廠”,成義燒坊的三大酒師--鄭興義、鄭永福、鄭銀安進入茅臺酒廠,被稱為“茅臺三鄭”。
鄭永福的第七代傳承人方廷本,成了鄭氏釀酒技術的最后嫡傳,并注冊了“成義燒坊”的商標。
方廷本大師一直堅守“成義燒坊”的歷史傳承,嚴格要求傳統(tǒng)醬酒工藝的釀酒文化,潛心研究釀酒的核心技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