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書沒有一個字,完全靠畫面來講述故事,無字書就相當于早期電影的默片。少了一條文字的敘述線,敘述故事的職能責無旁貸地落到了圖畫的身上。而要以純粹的圖畫語言演繹出一個完整的故事,無字書的圖畫就必須具有更強的解說性,就是說,要能讓讀者透過圖畫看懂故事。
分割小圖的敘事作用
在無字書里,常常會看到類似于電影分鏡頭或是漫畫格的分割小圖,這就是最常見的一種解說性畫面。
圖為:《諾亞方舟》封面
彼得·施皮爾(Peter Spier)/圖
松川真弓/譯
評論社/2004年5月20日初版6刷
|
1978年凱迪克獎金獎作品、彼得·施皮爾的《諾亞方舟》,就大量地運用分割畫面,將一個個動作分解在一個個小圖之中。你看諾亞讓一對對動物上方舟這場戲,兩個跨頁,大大小小一共八幅圖,連起來一看,整個過程清清楚楚地被還原出來了。
圖為:《諾亞方舟》(Noah's Ark,1977)的兩個跨頁畫面
|
圖為:《諾亞方舟》的一個畫面
|
再看表現(xiàn)大洪水來臨的四個分割畫面,水面一個高過一個。
形象地講述過程細節(jié)
澳大利亞畫家格雷戈里·羅杰斯的無字書《男孩,熊,男爵,吟游詩人》,說的是一個現(xiàn)代的小男孩無意中走進了一座早已廢棄的劇院,當他沖出幕布時,發(fā)現(xiàn)自己竟站到了莎士比亞時代世界最著名的一個舞臺上,舞臺上正在上演的就是莎士比亞的戲??!氣急敗壞的莎士比亞與小男孩在倫敦的街頭展開了一場追逐。途中,小男孩把一頭和藹可親的熊放了出來,還從倫敦塔上救下來一位膽小的男爵……這是一個現(xiàn)代與過去時空交錯的冒險故事,就是有字書也不容易敘述清楚。為了敘述一個動作或是一場戲,相當多的畫面都被分割成了一個個的小圖。比如小男孩放熊這場戲,如果用文字表述,只要“男孩開鎖把熊放了出來”10個字就行了;但這本無字書,卻用了10個小畫面來形象地講述整個過程——各自思考、捅男孩、對視、舔男孩、指鎖、開鎖、門開了、解鎖鏈、牽手、逃跑……
圖為:《男孩,熊,男爵,吟游詩人》(The Boy, The Bear, The Baron, The Bard,2004)
格雷戈里·羅杰斯(Gregory Rogers)/圖 Roaring Brook Press/2004年
一個個分割畫面,既表現(xiàn)了一個連貫而又完整的動作,又呈現(xiàn)出一種戲劇張力。
|
蒙太奇(montage)
電影常說的蒙太奇是指將一個個鏡頭排列組合,使之產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含義效果的敘事方法。如果把這個概念借用到無字書里來,那么我們就可以說,正是蒙太奇把一幅幅解說性的畫面組合成了一個流暢的、流動著的故事。
圖為:《紅色的書》封面
(The Red Book,2004)
芭芭拉·萊曼(Barbara Lehman)/圖
Houghton Mifflin出版社2004年
|
芭芭拉·萊曼的《紅色的書》是一本形式新穎的圖畫書,它紅色的封面上,還套著一個紅色的護封,上面只畫了一個手拿紅書的小女孩,連一個書名都沒有。這本無字書獲得了2005年凱迪克獎銀獎。故事不復雜:冬天下雪的日子,女孩在摩天大樓之間的街道上撿到了一本紅色的書,翻開一看,書里有一個男孩,在熱帶小島的沙灘上撿到了一本紅色的書。而男孩翻開一看,一個女孩在雪天的街道上撿到了一本紅色的書。后來,女孩抓著氣球飛進了書里的世界,降落到了男孩的身邊……這是一本小開本的無字書,作者運用嫻熟的蒙太奇技巧,將一個個畫面組合起來。你看,開頭第一個畫面是女孩走在兩幢大樓之間的街道,這相當于一個遠景。接下來,畫面推近成了一個中景,女孩快要走近那本紅色的書了。然后,一個近景,女孩停了下來,她看見了紅色的書。隨后,鏡頭一轉,女孩已經把書帶進了教室……
圖為:《紅色的書》的三個畫面
|
連戲(continuity)
連戲也是電影術語,是說觀眾理解蒙太奇,會把前后的鏡頭聯(lián)系起來,去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維持主題及故事邏輯性發(fā)展的理由,這需要觀眾的積極參與。
這個連戲,用到無字書里來就是讀者的想象了。培利·諾德曼在《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里將這種想象與無字圖畫書的暗示作用聯(lián)系到了一起:“圖畫書包含一連串的圖,所以當我們從這張圖看到下一張圖時,就必須想象可能發(fā)生的事,以便來說明我們在圖與圖之間所看到的改變。當然文本的字常告訴我們圖畫間所發(fā)生的事情細節(jié),但只要我們具備策略來尋找這些關聯(lián),即使沒有文字,也能找出關聯(lián),這就是插畫家制作無字圖畫書時所憑借的技巧——只提供一連串互有關聯(lián)的圖來暗示故事?!?/p>
圖為:《7號夢工廠》封面
(Sector 7,1999)
大衛(wèi)·威斯納/圖
格林文化/2004年12月12刷
|
看一看大衛(wèi)·威斯納獲得2000年凱迪克獎銀獎的《7號夢工廠》,就知道想象與畫面的暗示之間是如何發(fā)生作用的了。一個少年在參觀帝國大廈時,乘坐白云,來到了一座宛如中央車站的天空之城7號夢工廠。原來這里一個云霧派遣中心,云霧們會按照領到的圖紙,變幻成卷層云、高積云或是積云飛走。不想,少年更改了圖紙上的形狀,云霧們紛紛變成了魚、水母或是章魚等奇形怪狀的形狀……請看一下這兩個跨頁的畫面,前一個畫面是云霧改變了形狀引來控制室一片驚慌,后一個畫面是管理人員沖出控制室,試圖平息這場騷亂。故事已經全都在圖里了,只要我們前后一聯(lián)想,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圖為:《7號夢工廠》的兩個畫面
|
聲明:新浪網(wǎng)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