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組織講好中國故事一一2021廣東文化論壇暨學術年會主題演講之二
文化學者在當下社會文化建設的自覺與擔當
曾應楓
[摘要] 作者近二十多年來,從文學作者到成為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的帶頭人,親歷了廣州市的民間文化(后稱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瀕危到恢復,從興旺到發(fā)展的幾個階段,參與了搜集、整理、出版、研討等民間文化系列,活動,理論研討活動會。退休后仍盡其所能,不斷進行學習與思考,保持對田野的關注,保持當下的一種的文化自覺與擔當。
關鍵詞:“民間文化”、“非遺”、“關注”、“個人與團體”“文化自覺”
一、轉換角色,拓展文化視野
在此,我想結合自己于1998年-2013年擔任三屆(15年)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期間,帶領一大批會員為搶救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一些總結與感悟。當下,我國社會團體負責人大多數是兼職的,他們本身有“單位”,有自己的業(yè)務專長與研究取向。當他們由于學術的成就了其社會威望,成為協(xié)會(學會)的帶頭人,就應該在繼續(xù)發(fā)揮自己專長優(yōu)勢的同時,作好角色轉換,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會團體的建設上,才能使社會團體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我是個作家,1973年當知青時開始寫作,1993年成為廣州市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所專業(yè)作家,1998年起我當選為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簡稱市民協(xié))這一民間團體負責人,初做協(xié)會工作,可以說是逆勢而上。我的生活與視野,思考與創(chuàng)作,研究與組織等方面發(fā)生很大的變化。那時的市民協(xié)一無經費(每年市文聯(lián)給5千元用來開會員大會),二無專職人員,所有的行政雜務都要自己親力親為,市民協(xié)也是“小眾”,在市文聯(lián)的十大協(xié)會中排名倒數一二,遠不如市作協(xié)、美協(xié)、音協(xié)的影響力大。但這也讓我接觸了過去沒有接觸過的民間文化及社會生活,提升了我對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俗文化、民間工藝等方方面面的認識,認識了曾經孕育了許多精英與典籍文化的母體文化即民間文化的傳播環(huán)境怎樣以口傳身授的方式進行代代傳承,多少回在時代的風雨中幾近飄零而又春風吹又生。認識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中國大地從上到下開展了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十套集成)的意義重大。因此,我在第一屆將工作重點放在兩重點,一是挖掘與培養(yǎng)本土民間文藝人才,壯大我們的民間文藝工作者隊伍。二是出作品,將湮沒多年的流傳于廣州地區(qū)的民間故事,民間諺語搜集、整理為集,出版《羊城人、仙、神》與《廣州話熟語大觀》、《廣州民間歌謠》。這三本書雖然不算暢銷,但是影響相當大,1998年我出訪美國,我到紐約市公共圖書館的國際圖書互聯(lián)網上查閱到,美國現(xiàn)有六大圖書館收藏了這本書,分別是哈佛大學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馬薩諸塞州大學圖書館、俄亥俄大學圖書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和紐約市圖書館。中國的書籍能同時在美國幾大名牌大學圖書館收藏,香港大學和澳門大學圖書館也收藏了此書??梢娛澜鐚χ袊耖g文學的關注?!稄V州話熟語大觀》出版后,香港特首辦公室聘請的專家學者訂購了二十本,澳門的學者也爭相訂購。目前,日本的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收藏了此書。圖書電腦網絡,可見,廣州市民間文學在世界琳瑯滿目的書籍上,占有一席地位。此書榮獲了廣東省第六屆魯迅文藝獎。
2003年,我連任第二屆市民協(xié)主席,有了上屆的基礎努力,加上2003年啟動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我們的工作有了發(fā)展,而是順勢而上。我動員與帶領會員們行動起來,緊跟時勢,對瀕臨失傳的“非遺”進行搜集、調研,并一一進行整理。2004年由我會同與龔伯洪、鄺穗雄主編、出版的第一本25萬字的《廣州民間藝術大掃描》,此書可以說是廣州市民間文化藝術搶救保護的“先聲”之作,是第一本全面介紹廣州市優(yōu)秀民間藝術的書籍。(引自《廣州市非遺志》序言)。
在發(fā)展會員、人才培養(yǎng)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5-2006年間,市民協(xié)在省立中山圖書館舉辦的“民間文化講壇”。發(fā)動協(xié)會的數十位民間文化學者、工藝大師、會員作講師,作講稿(PPT),每周一節(jié),在講壇向社會講解一些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的歷史和現(xiàn)狀,展示其藝術特色,此“民間文化講壇”每周一講,共作了38講,全是義務講座,協(xié)會沒有講課費,但影響深遠,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同時也是市民協(xié)培養(yǎng)人才與發(fā)現(xiàn)的課堂,培養(yǎng)一批能發(fā)言的大師。2005—2006年,當時不少的牙雕、木雕、玉雕、廣繡、廣彩工藝大師是第一次上講壇,不會做PPT,也不怎么會講演人,我就鼓勵他們,讓他們父女、母子齊上陣,如廣繡大師陳少芳母子、廣彩大師許恩福父女等,兩代人通過準備講演互相學習,也得到傳承。后來,這些工藝大師及其子女都能夠不斷地運用講壇或媒體進行傳播與傳承,分別成為國家級、省級與市級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他們至今仍在為廣州的民間文化與非遺的保護工作 做出貢獻。后來我也成為省市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的成員了,省市非遺中心的年輕人都驚訝,我?guī)缀跞サ矫恳惶幱嘘P非遺的單位,都碰到熟人,他們哪里知道,現(xiàn)在這些知名的非遺人,好多是我們當年省市民協(xié)的會員,我與這些會員都是一起從艱難是走過來。我了解他們的過去,也知道他們的現(xiàn)狀。
此后,市民協(xié)不斷壯大,把民間文化講壇走進廣州市的中小學校,并在一些中小學校建立了數十個民間文化傳承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地展開講座。開設“民間文化大學堂”。為民間文化的傳播、傳承提供更大的空間。這時的市民協(xié)仍然一無固定經費,二無編制,但靠會員支持,工作順勢而上。
二、順勢而上,調研寫作并進
協(xié)會要出人才,也要出作品。這是我任三屆市民協(xié)主席的要求。說到出作品,我得先說說我這些年創(chuàng)作出版的變化。我于1973年開始寫作,1993年成為專業(yè)作家。前20多年,我是單純地個人寫作,出版的上百萬字小說散文和報告文學,是我對生活的獨特體驗和想象。而后近20年,我不再是個人寫作了,經我手搜集、整理、出版的三百多萬字民間文學作品,也是大家的共同創(chuàng)造。我將本土的民間文化的發(fā)展脈絡理清,將民間工藝的各種藝術特色梳理,把傳承人的生存狀態(tài)寫上,還提出對廣州市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發(fā)展的思考,我將這些分門別類寫成一部部可供大眾閱讀的,兼調研報告與圖文并茂式的民間文化叢書,稱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擺在新華書店的書架上,供大眾閱讀。這些年來,這種文化寫作已經超越了我先前的個人寫作,成了我對廣州市民間文藝事業(yè)發(fā)展的歷史與當今狀況的文化筆記。
從2004年到2013年,我主持寫作、編撰、出版了10多本廣州民間文化叢書,有介紹廣州市非遺文化藝術,如《廣州民間藝術大掃描》。有介紹“廣州牙雕“、”廣州刺繡“、”廣州織金彩瓷“等廣州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還有民俗類的,介紹廣州波羅誕、端午龍舟、廣州乞巧節(jié)等,及搶救和保護民間文化藝術的一個個成果,我都一一編撰成書。也有理論成果,如《從田野到講壇》《廣州民間藝術大會堂》等,我給予一一整理、寫作、出版。改變了以往我們的民間藝術多是以口傳身授代代相傳的形式,在現(xiàn)代社會給予一一立冊,為后代留下文化記憶。
在我組織協(xié)會和參與的一些田野調查,一些活動論壇中,都需要寫論文,做演講,這迫使自己,也要求大家放開視野,去認識、去思考去關注全球經濟一體化下的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多樣性問題。講演和寫作也是自己學習和提高的過程,讓我們的眼睛關注到事象的本能,看到更深層的東西。盡管有些文章不盡成熟,但這也是一種難得的提升。因為協(xié)會其中一條宗旨就是要為多出優(yōu)秀作品多出優(yōu)秀人才搭建平臺,身為帶頭人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激發(fā)會員的創(chuàng)造力,讓他們在各自的文化藝術領域中綻放光彩,這其中也包括理論的提升。
同時,我也在實踐與理論中成長,逐漸從一個文學作者成為一個文化學者。
三.退而不休,力所能及作貢獻
自2013年以,我完成了三屆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的任期,如今在任的只有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副會長今年也免了),還兼任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委員,廣州市人民政府研究館館員。我退休后沒有工作壓力,但保持在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中學習的欲望。我經常參加一些文化活動,經常思考與寫作,為期刊寫些專欄,為非遺保護寫書;參與一些理論研討會,拓展視野;發(fā)揮所長,進行一些線上與線下的文化講座;還不時參與一些社會調查與非遺評審等。近年還參與省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組成的檢查小組,到珠海市、中山市及廣州各區(qū)檢查、調研國家級、省級的等多個項目保護單位情況;參與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春節(jié)(行花街)”的申報文本、專題片的審核工作,該項目申報歷時多年,于2021年6月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拓展項目。
我盡我所能所做的一切,實際上堅持了我以前在協(xié)會對自己提出的兩條要求,一是要不斷進行“形而上”的理論學習與思考,二是“形而下”的保持對田野的關注,所以我才能保存在當下的文化自覺與擔當。我非常感謝廣東省文化學會于2020年11月向我頒發(fā)的“第二屆體育彩票.紅色日記文大賽〞的“最佳筆記獎”榮譽獎牌。我的“廣府文化調查筆記《時代推涌著民間藝術的大潮》”實際是我在市民協(xié)15年來的田野與調研之作,退休后能榮獲這一獎賞,對我是莫大的鼓勵。
如今我將近20年在市民協(xié)這一民間組織中的工作體會作了些回顧,與大家進行交流與分享。我覺得我是幸運的,也很感謝大家。我會秉承求真、求新、求深的文化研究精神,繼續(xù)地學習與實踐,為我省我市的文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
(1991年在花都召開的太平天國民間故事歌謠學術研討會。秦牧、華嘉、唐瑜、楊苗青等領導與廣州的民間文化工作者合影。)
(參與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民價類的“春節(jié)(行花街)”的申報文本、專題片的審核工作)
【作者簡介】
曾應楓,女,廣州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院一級作家。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廣州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曾于1998年—2013年歷任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1999年—2016年歷任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開始從事文學、兒童文學、民間文學等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出版約三百多萬字,代表作有《廣州故事》、《俗話廣州》、《廣州牙雕》、《纖云弄巧擺七夕——廣州乞巧節(jié)》、《千年海祭——廣州波羅誕》、《龍舟競渡——端午賽龍舟》、《織金彩瓷——廣彩工藝》、《舞動南方——南派醒獅》、《廣州民間藝術大會堂》、《七夕天河~夢圓廣州》、《傳承與守望——廣府“非遺”研究與實踐》等著作。
來源:廣東省文化學會
責編:何金德
審定:周建平
發(fā)布:廣東省文化學會何媒工作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