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谷《筠清館法帖·雜記二則》
黃山谷即黃庭堅(1045-1105)北宋書法家、文學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其詩書畫號稱“三絕”,與當時蘇東坡齊名,人稱「蘇黃」。治平三年(1066)進士,歷官集賢校理、著作郎、秘書丞、涪州別駕、吏部員外郎。曾與秦觀、張耒、晁補之游蘇軾之門,號稱蘇門四學士。黃山谷又工文章,擅長詩歌,為江西詩派之宗。著有《山谷集》。
黃山谷之父黃庶(字亞父)慶歷二年(1042)進士,仕不得志,遂刻意于文詞,作詩學杜甫,有《伐檀集》傳世。舅父李常(字公擇)也是一位詩人兼藏書家。使黃山谷從小生長在文學空氣濃厚的書香家庭。黃山谷自幼聰穎異常,五歲能背誦五經,七歲寫過一首《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因此黃庶非常喜愛這個孩子。舅父有時亦來黃家,隨便從書架上取書一本查問庭堅,他能對答如流。李常為之驚奇,稱他有“一日千里之功。” 黃山谷黃山谷嘉佑三年(1058年),其父黃庶在康州(今廣東省德慶縣)任上逝世。由于家境不太富裕,黃山谷才十五歲,遂跟著舅父李常到淮南游學。嘉佑六年,他在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認識詩人孫覺(字莘老)。孫覺推崇杜甫,認為杜甫的《北征》詩勝過韓愈的《南山》詩。而另一詩人王平甫卻認為《南山》詩比《北征》詩好,兩人反復爭論,都不能說服對方,時值庭堅在座,兩位老人征求他的意見,他說:“若論工巧,《北征》不及《南山》。若書一代之事,以與《國風》、《雅》、《頌》相為表里,則《北征》不可無,而《南山》雖不作,未害也。“(范溫《潛溪詩眼》)當時庭堅僅十七歲,而他一席之言,使兩位前輩心服口服,結束一場爭論。從此,孫覺非常贊美這位聰穎少年,后來就把自已的女兒蘭溪許配給他。
嘉佑八年,黃山谷首次參加省試,當時傳說他中了解元,住在一起的考生設宴慶賀。正在飲酒間,忽然有一仆人闖了進來告訴大家:這里有三個人考中了,而他不在其內。席上落第者紛紛散去,而庭堅仍若無其事,自飲其酒,飲罷,又與大家一同看榜,毫無沮喪的神色。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黃山谷再次參加省試。詩題是《野無遺賢》,主考李洵看到他試卷中的“渭水空藏月,傳巖深鎖煙”,不禁拍案叫好。說黃山谷“不特此詩文理冠場,他日有詩名滿天下。”就此中了第一名。第二年春天,再到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參加禮部考試,中了三甲進士,登上仕途。初任余干縣主簿,后調汝州葉縣(今河南省葉縣)縣尉,途中寫了一首《沖雪宿新寨不樂》詩:縣北縣南河日了,又來新寨解征鞍。山銜斗柄三星沒,雪共月明千里寒。小吏有時須束帶,故入頻問不休官,江南長盡梢云所,歸及春風斬竿竿。”抒發(fā)開始走向仕途,對小吏生涯郁郁不樂的心情。熙寧五年(1072年),詔舉四京學官,庭堅考得優(yōu)等,被任為北京(今河北省大名縣)國子監(jiān)教授。當時留守北京的大老文彥博很器重他的才學,在他任滿之后,又留他再任,一直在北京度過了七年。七年中,他致力于詩歌創(chuàng)作,在藝術技巧上有較大的提高。元豐元年(1078年)庭堅作了二首古風,投書給當時任徐州的太守蘇軾,以表示仰慕之意。蘇軾讀其詩,認為“超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騎氣,以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由是詩名大震,兩位大詩人也從此結下至死不逾的友誼。
黃山谷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后來受到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又受到焦山《瘞鶴銘》書體的啟發(fā),行草書形成自己的風格。黃山谷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張的長畫,并盡力送出,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fā)散的嶄新結字方法,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在結構上明顯受到懷素的影響,但行筆曲折頓挫,則與懷素節(jié)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圓轉、流暢是草書的基調,而黃山谷的草書單字結構奇險,章法富有創(chuàng)造性,經常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jié)奏變化強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為北宋書壇杰出的代表,與蘇軾成為一代書風的開拓者。后人所謂宋代書法尚意,就是針對他們在運筆、結構等方面更變古法,追求書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黃山谷與蘇軾、米芾、蔡襄等被稱為宋四家。 黃山谷書法
黃山谷對書法藝術發(fā)表了一些重要的見解,大都散見于《山谷集》中。他反對食古不化,強調從精神上對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繼承,強調個性創(chuàng)造;注重心靈、氣質對書法創(chuàng)作的影響;在風格上,反對工巧,強調生拙。這些思想,都可以與他的創(chuàng)作相印證?! ?br> 流傳黃山谷的書法,小字行書以《嬰香方》、《王長者墓志稿》、《瀘南詩老史翊正墓志稿》等為代表,書法圓轉流暢,沉靜典雅。大字行書有《黃州寒食詩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風閣詩》等,都是筆畫遒勁郁拔,而神閑意秾,表現(xiàn)出黃書的特色。草書有《李白憶舊游詩卷》、《諸上座帖》等,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雋逸,在繼承懷素一派草書中,表現(xiàn)出黃書的獨特面貌。此外黃山谷的書法還有《伯夷叔齊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詩》、《龍王廟記》、《題中興頌后》等。
黃庭堅《楷書無此暇爾帖》
黃庭堅《楷書無此暇爾帖》是宋刻孤本《郁孤臺法帖》黃庭堅七件作品中,唯一一件楷書帖,為“無此暇爾”四字。
延伸閱讀(一)
黃山谷論書85則
1、《東方曼倩畫贊》,筆圓凈而勁,肥瘦得中,但字身差長,蓋崔子玉字形如此,前輩或隨時用一人筆法耳。
2、《黃庭經》王氏父子書,皆不可復見,小字殘缺者,云是永禪師書,既刓缺,亦難辨真贗。字差大者,是吳通微書,字形差長,而瘦勁筆圓,勝徐浩書也。
3、《佛遺教經》一卷,不知何世何人書,或曰右軍義之書。黃庭堅曰:“吾常評此書,在楷法中小不及《樂毅論》爾,清勁方重蓋度越蕭子云數(shù)等。頃見京口斷崖中《瘞鶴銘》大字,右軍書,其勝處不可名貌。以此觀之,非良右軍筆畫也。若《瘞鶴銘》斷為右軍書,端使人不疑。在四五間。
4、章草《千字文》集書家定為漢章帝書,繆矣。章草言可以通章奏耳,乃周興嗣取右軍帖中所有字,作韻語。章帝時那得有之?疑只是蕭子云之最得意者。
5、歐率更書《化度寺碑》,所謂直木由鐵法也,如介胄有不可犯之色,然未能端冕而有德成也。
6、周、秦古器鉻,皆科斗文字,其文章爾雅,朝夕玩之,可以披剝華偽,自見至情。雖戲弄翰墨,不為無補。
7、頃年觀《廟堂碑》摹本,竊怪虞永興名浮于實,及見舊刻,乃知永興得智永筆法為多。又知蔡君謨真、行簡札,能入永興之室也。
8、張長史書《智雍廳壁記》,楷法妙天下,故作草草如。寺僧懷素草工瘦,而長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勁難得也。
9、《石鼓文》筆法如圭璋特達,非后人所能贗作。熟觀此書,可得正書、行草法。非老夫臆說,蓋王右軍亦云爾。
10、柳公權《謝紫絲趿鞋帖》,筆勢往來如用鐵絲糾纏,誠得古人用筆意。
11、《道林岳麓寺詩》,字勢豪逸,真復奇崛,所恨功巧太深耳。少令巧拙相半,使子敬復生。
12、智果善學書,合處不減古人,然時有僧氣可恨。羊欣書,舉止羞澀。蕭衍老翁亦善評書也。
13、、宋儋筆墨精勁,但文詞蕪穢,不足發(fā)其書。自瞻嘗云其人不解此狡獪,書便不足觀。
14、、王侍中學鐘繇絕近,真、行皆妙,如此書乃可臨學。謝太傅墨跡,聞都尉李公照有之,不作姿媚態(tài)度,惜不見爾。
15、、郗方回書,初不減王氏父子,誠不浪語。
16、、鐘太傅表章致佳,世間蓋有數(shù)本,肥瘠小大不同,蓋后來善臨拓本耳,要自皆有佳處。兩晉士大夫類能書,右軍父子拔其萃耳。觀魏、晉間人論事,皆語少而意密,大都猶有古人風澤,略可想見。論人物要是韻勝,為尤難得。蓄書者能以韻觀之,當?shù)梅路稹?/font>
17、右軍真、行、章草、藁,無不曲當其妙處,往時書家置論,以為右軍真、行皆入神品,藁書乃入能品,不知憑何便作此語?正如今日士大夫論禪師,某優(yōu)某劣,吾了不解。古人言:“坐無孔子,焉別顏回”,真知言者。
18、右軍自言見秦篆及漢《石經》正書,書乃大進,故知局促轅下者,不知輪扁斫輪有不傳之妙。王氏來,惟顏魯公,楊少師得《蘭亭》用筆意。
19、宋、齊間士人夫翰墨頗工,合處便逼右軍父子,蓋其流風遺俗未遠,師友淵源,與今日俗學不同耳。王、謝承家學,字畫皆佳,要是其人物不凡,各有風味耳。觀王濛書,想見其人秀整,幾所謂毫發(fā)無遺恨者。王荊公嘗自言學濛書。世間有石刻《南澗樓詩》者,似其苗裔,但不解古人所長,乃爾難到。
20、伯英書小紙,意氣極類章書,精神照人,此翰墨妙絕無品者。
21、張長史《千字》及蘇才翁所補,皆怪逸可喜,自成一家,然號為長史者,實非張公筆墨。余中年來,稍悟作草,故知非張公書,后有人到余悟處,乃當詹耳。
22、顏魯公書雖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軍父子喜法,書家多多不到此處,故尊尚徐浩、沈傳師爾。九方皋得千里馬于沙丘,眾相工猶笑之,今之論書者多,多牡而驪者也。
23、觀魯公此帖,奇?zhèn)バ惆?,奄有魏、晉、隋、唐以來風流氣骨?;匾暁W、虞、楮、薛、徐、沈輩,皆為法度所窘,豈如顏魯公蕭然出于繩墨之外而卒與之合哉。蓋自二王后,能臻書法之極者,惟張長史與魯公二人。其后楊少師頗得仿佛,但少規(guī)矩,復不善楷書,然亦自冠絕天下后世矣。
24、觀唐人斷紙余墨,皆有妙處,故知翰墨之勝,不獨在歐、虞、楮、薛也。惟恃耳而疑目者,蓋難與共談耳。
25、觀江南李主手改表草,筆力不減劉誠懸,乃知今世石刻曾不得其仿佛。余嘗見李主與徐鉉書數(shù)紙,自論其文章,筆法正如此,但步驟太露,精神不及此數(shù)字筆意深穩(wěn)。蓋刻意與率爾為之,工拙便相懸也。
26、常山公書如霍去病用兵,所謂顧方略如何耳,不至學孫、吳。至其得意處,乃如戴花美女,臨鏡笑春,后人亦未易超越耳。
27、《蔡明遠帖》,筆意縱橫,無一點塵埃氣,可使徐浩服膺,沈傳師北面。
28、蔡君謨行書簡札,甚秀麗可愛,至于作草,自云得蘇才翁屋漏法,令人不解。近見陳懶散草書數(shù)紙,乃真得才翁筆意。寒溪草堂待飯不至,饑時書板,殊無筆力。
29、蘇子美似古人筆勁,蔡君謨似古人筆圓,雖得一體,皆自到也。蔡君謨書如《胡笳十八拍》,雖清氣頓挫,時有閨房態(tài)度。
30、范文正公書,落筆痛快沈著,極近晉、宋人書。往時蘇才翁筆法妙天下,不肯一世,人惟稱文正公書與《樂毅論》同法。余少時得此評,初不謂然,以謂才翁傲睨萬物,眾人皆側目無王法,必見殺也。而文正待之甚厚,愛其才而忘其短也,故才翁評書少曲董狐之筆耳。老年觀此書,乃知用筆實處是其最工,大概文正妙于世故,想其鉤指回腕,皆優(yōu)入古人法度中。今士大夫喜書,當不但學其筆法,觀其所以教戒故舊親戚,皆天下長者之占也。深愛其書,則深昧其義,推而涉世,不為古人志士,君不信也。
31、司馬溫公天下士也,所謂左準繩右規(guī)矩,聲為律而身為度者也。觀其書,猶可想見其風采。余嘗觀溫公《資治通鑒》草,雖數(shù)百卷,顛倒涂抹,訖無一字作草,其行己之度蓋如此。
32、余嘗論右軍父子翰墨中逸氣,破壞歐、虞、楮、薛及徐浩、沈傳師,幾于掃地。惟顏尚書、揚少師尚有仿佛。近來蘇子瞻獨近顏、楊氣骨,如《牡丹帖》甚似《自家寺壁》,百余年后此論乃行爾。
33、東坡先生嘗自比于顏魯公,以余考之,絕長補短,兩公皆一代偉人也。至于行、草、正書,風氣皆略相似。嘗為余臨《與蔡明遠委曲》、《祭兄濠州刺史及侄季明文》、《論魚軍容坐次書》、《乞脯天氣殊未佳》帖,皆逼真也。此一卷字形如《東方朔畫贊》,俗子喜妄譏評,故及之。
34、余嘗論右軍父子以來,筆法超逸絕塵惟顏魯公、楊少師二人。立論者十余年,聞者瞠若晚識。子瞻獨謂為然。士大夫乃云:蘇子瞻于黃魯直愛而不知其惡,皆此類。豈其然乎!比來作字,時時仿佛魯公筆勢,然終不似子瞻暗合孫、吳耳。
35、東坡簡札,字形溫潤,無一點俗氣。今世號能書者數(shù)家,雖規(guī)摹古人,自有長處,至于天然自工,筆圓而韻勝,所滑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與也。
36、東坡書,彭城以前猶可偽,至黃州后,掣筆極有力,可望而知真贗也。
37、子由書瘦勁可喜,反覆觀之,當是捉筆甚急而腕著紙,故少雍容耳。
38、錢穆父、蘇子瞻皆病余草書多俗筆。蓋余少時學周善部書,初不自寤,以故久不作草,數(shù)年來猶覺湔袯塵埃氣來盡。
39、余嘗論近世三家書云:王著如小僧縛律,李建中如講僧參禪,楊凝式如散僧入圣。當以右軍父子書為標準,觀予此言,乃知遠近。
40、王中令人物高明,風流弘暢不減謝安石。筆札佳處,濃纖剛柔,皆與人意會。貞觀書評,大似不公。去逸少不應如許遠也。
41、唐自歐、虞后能備八法者,獨徐會稽與顏太師耳,然會稽多肉,太師多骨。
42、余嘗評題魯公書,體制百變,無不可人。真、行,草書、隸,皆得右軍父子筆勢。 43、張長史行草帖,多出于贗作。人聞張顛,未嘗見其筆墨,遂妄作狂蹶之書,托之長史。其實張公姿性顛逸,其書字字入法度中也。
44、見顏魯公書,則歐、虞、楮、薛未入右軍之室,見楊少師書,然后知徐、沈有塵埃氣。雖然,此論不當察察言,蓋能不以已域進退者寡矣。
45、或云東坡作“戈”,多成病筆,又腕著而筆臥,故左秀而右桔。此又見其管中窺豹,不識大體。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顰,雖其病處,乃自成妍。
46、東坡書,真行相半,便覺去羊欣、薄少之不遠。予與東坡俱學顏平原,然予手拙,終不近也。自平原以來,惟楊少師、蘇翰林可人意爾。不無有筆類王家父子者,然子不好也。
47、東坡書如華岳三峰,卓立參昴,雖造物之爐綞,不自知其妙也。中年書圓勁而有韻,大似徐會稽;晚年沈著痛陜,乃似李北海。此公蓋天資解書,比之詩人,是李白之流。
48、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至灑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乃似柳誠懸。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至于筆圜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數(shù)百年后,必有知余此論者。
49、蘇翰林用宣城諸葛齊鋒筆作字,疏疏密密,隨意緩急,而字問妍媚百出。古來以文章名重天下,例不工書,昕以子瞻翰墨,尤為世人所重。
50、李西臺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間美女豐肌,而神氣清秀者也,但摹手或失其筆意,可恨耳。宋宣獻富有古人法度,清秀而不弱,此亦古人所難。蘇子美、蔡君謨皆翰墨之豪杰也,歐陽文忠公頗于筆中用力,乃是古人法,但未雍容耳。徐鼎臣筆實而字畫勁,亦似其文章,至于篆,則氣質高古,與陽冰并驅爭先也。
51、王荊公書字得古人法,出于楊虛白,虛白自書詩云:“浮世百年今過半,校他蘧瑗十年遲”。荊公此二帖近之。往時李西臺喜學書,題少師大字壁后云:“枯杉倒檜霜天老,松煙麝煤陰雨寒。我亦生來有書癖,一回八寺一回看。” 西臺真能賞音。今金陵定林寺壁荊公書數(shù)百字,未見賞音者。
52、君謨作小字,真、行殊佳,至作大字甚病。故東坡云:“君謨小字,愈小愈妙,曼卿大字,愈大愈奇”。
53、余嘗評米元章書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所當穿徹,書家筆勢亦窮于此,然似仲由來見孔子時風氣耳。
54、余嘗淪二王以來書藝,超軼絕塵惟顏魯公、楊少師,相望數(shù)百年,若親見逸少。又知得于手而應于心,乃輪扁不傳之妙,賞會于此,雖歐、虞、楮、薛,正須北面爾。自為此論,雖平生翰墨之友聞之,亦憮然瞠若而已。晚識子瞻,評子瞻行書當在顏、楊鴻雁行。子瞻極辭謝不敢。雖然,子瞻知我不以勢利交之、而為此論。李樂道白首心醉《六經》古學,所著書,章程句斷,絕不類今時諸生。身屈于萬夫之下,而心亨于江湖之上。晚寤籀篆,下筆自可意,直木曲鐵,得之自然。秦丞相斯、唐少監(jiān)陽冰,不知去樂道遠近也,當是傳其家學。觀樂道字中有筆,故為樂道發(fā)前論。蔡君謨行書,世多毀之者,子瞻嘗推崇之,此亦不傳之妙也。
55、士大夫學荊公書,但為橫風疾雨之勢,至于不著繩尺而有魏、晉風氣,不復仿佛。學子瞻書,但臥筆取妍,至楊方駕則未之見也。余書姿媚而乏老氣,自不足學,學者輒萎弱不能立筆。雖然,筆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須其韻勝耳,病在此處,筆墨雖工,終不近也。又學書端正則窘于法度,側筆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正書如右軍《霜寒表》、大令《乞解臺職狀》張長史《郎官廳壁記》皆不為法度病其風神。至于行書,則王氏父子隨肥瘠皆有佳處,不復可置議淪。近世惟顏魯公、楊少師特為絕倫,甚妙于用筆,不好處亦嫵媚,大抵更無一點一畫俗氣。比來士大夫,惟荊公有古人氣質而不端正,然筆間甚遒。溫公正書不甚善,而隸法及瑞勁以其為人。
56、歐陽率更書,溫良之氣襲人,然即之則可畏,頗似吾家叔度之為人。比來士大夫學此書,好怍芒角鐮利,正類阿巢爾。
57、東坡少時,規(guī)摹徐會稽,筆圓而姿媚有余,中年喜臨寫顏尚書,真行造次為之,便欲窮本;晚乃喜李北海書,其豪勁多似之。往時唯唐林夫學書知古人筆意,少所許可,甚愛東坡書。此與泛泛好惡者不可同年而語矣。
58、右軍筆法如孟子道性善,莊周談自然,縱說橫說,無不如意,非復可以常理拘之。
59、學書端正,則窘于法度;側筆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古人作《蘭亭敘》、《孔子廟堂碑》,皆作一淡墨本,蓋見古人用筆,回腕馀勢。若深墨本,但得筆中意耳。今人但見深墨本收書鋒芒,故以舊筆臨仿,不知前輩書初亦有鋒鍔,此不傳之妙也。
60、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草書妙赴,須學者自得,然學久乃當如之,墨池筆冢,非傳者妄也。
61、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直須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倚筆,則有力。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學字既成,且養(yǎng)于心中無俗氣,然后可以作,示人為楮式。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于心,自得古人筆法也。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不難工矣。
62、余在黔南,未甚覺書字綿弱,及移戎州,見舊書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今方悟古人沉著痛快之語,但難為知音爾。
63、元符二年三月十二日,試宣城諸葛方散筆,覺筆意與黔州時書李太白《白頭吟》筆力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后百年如有別書者,乃解余語耳.張長史折釵股,顏太師屋漏法,王右軍錐畫沙、印印泥,懷素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索靖銀鉤蠆尾,同是一筆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若有心與能者爭衡后世不朽,則與書工藝史同功矣.
64、右軍嘗戲為龍爪書,今不復見。余觀《瘞鶴銘》,勢若飛動,豈其遺法邪,歐陽公以魯公書《宋文貞碑》得《瘞鶴銘》法,詳觀其用筆意,審如公說。
65、書家論徐會稽筆法;“怒猊抉石,渴驥奔泉”。以余觀之,誠不虛語。如季海筆,少令韻勝,則與稚恭并驅爭先可也。季海長處正是用筆勁正而心圓。若有工不論韻,則王著優(yōu)于季海,季海不下子敬。若論韻勝,則右軍、大令之門誰不服膺?往時觀“怒猊抉石,渴驥奔泉”之論,芒然不知是何等語,老年乃于季海書中見之,如觀人眉目也。“三折肱,知為良醫(yī)”,誠然哉,季海暮年乃更擺落到氏規(guī)摹,自成一家,所謂盧蒲嫳其發(fā)甚短,而心甚長,惜乎!當時君子莫能以短兵伐此老賊也。前朝翰林侍書王著,筆法圓勁,今所藏《樂毅論》、周興嗣《千字文》皆著書墨跡,此其長處不減季海,所乏者韻爾。
66、《蘭亭》雖真行書之宗,然不必一筆一畫為準。譬如周公、孔子不能無小過,過而不害其聰明睿圣,所以為圣人。不善學者,即圣人之過處而學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學《蘭亭》者,多此也。魯之閉門者日:吾將以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可以學書矣。
67、王氏書法,以為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耳。承學之人更用《蘭亭》“永”字,以開字中眼目,能使學家多拘忌,成一種俗氣。要之右軍二言,群言之長也。
68、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致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嘗言,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yī)也。
69、肥字須要有骨,瘦字須要有肉。古人學書,學其二處,今人學書,肥瘦皆病。又常偏得其人丑惡處,如今人作顏體,乃其可慨然者。
70、晁美叔嘗背議予書唯有韻耳,至于右軍波戈點畫,一筆無也。有附予者傳若言于陳留,予笑之日:“若美叔則與右軍合者,優(yōu)孟抵掌談說,乃是孫叔敖邪,”往嘗有丘敬和者摹仿右軍書,筆意亦潤澤,便為繩墨所縛,不得左右。予嘗贈之詩,中有句云:“字身藏穎秀勁清,問準學之果《蘭亭》大字無過《瘞鶴銘》,晚有石崖《頌中興》小字莫作癡凍蠅,《樂毅論》勝《遺教經》,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不知美叔嘗聞此論乎?
71、往年定國常渭予書不工。書工不工,大不足計較事,由今日觀之,定國之言,誠不謬也。蓋字中無筆,如禪句中無眼,非深解宗理者,來易及此.古人有言:“大字無過《瘞鶴銘》,小字莫作癡凍蠅。隨人學人成舊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今人字不按古體,惟務排疊字勢,悉無所法,故學者如登天之難。凡學字時,先當雙鉤,用兩指相疊,蹙筆壓無名指,高提筆,令腕隨己意左右。然后觀人字格,則不患其難矣,異日當成一家之法焉。
72、藏書務多而不精別,此近世士大夫之所同病。唐彥猷得歐陽率更書數(shù)行,精思學之,彥猷遂以書名天下。近世榮咨道費千金聚天下奇書,家雖有國色之妹,然好色不如好書也,而榮君翰墨,居世不能入中品。以此觀之,在精而不在博也。
73、學書之法乃不然,但觀古人行筆意耳,王右軍初學魏夫人,小楷不能造微入妙,其后見李斯、曹喜篆,蔡邕隸、八分,于是楷法妙天下。張長史觀古鐘鼎鉻、科斗篆,而草圣不愧右軍父子。
74、余書不足學,學者輒筆軟無勁氣。今乃舍子瞻而學余,未知為能擇術也。
75、今時學《蘭亭》者,不師其筆意,便作行勢,正如美西子捧心而不自寤其丑也。余嘗觀漢時石刻篆、隸,頗得楷法,后生若以余說學《蘭亭》,當?shù)弥?/font>
76、王著臨《蘭亭序》、《樂毅論》,補永禪師、周散騎《千字文》,皆絕妙,同時極善用筆。若使胸中有書數(shù)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自勝李西臺、林和靖矣。蓋美而病韻者王著,勁而病韻者周越,皆渠儂胸次之罪,非學者不力也。顏太師稱張長史雖資性顛佚,而書法極入規(guī)矩也,故能以此終其身而名后世。如京洛間人,傳摹狂怪,字不入右軍父子繩墨者,皆非長史筆跡也。蓋草書法壞亞棲也。
77、昔余大父大大公,及外祖特進公,皆學暢整《遺教經》及蘇靈芝《北岳碑》,字法清勁,筆意皆到,但不入俗人眼耳。數(shù)十年來,士大夫作字尚華藻,而筆不實。以風檣陣馬為痛快,以插花舞女為姿媚,殊不知古人用筆也??陀谢葑匦纳日撸钇涮珮?,與之藻飾,書老杜《巴中十詩》,頗覺驅筆成字,都不為筆所使,亦是心不知手,手不知筆,恨不及二父時耳。下筆痛快沈著,最是古人妙處,試以語今世能書人,便十年分疏不下,頓覺驅筆成字,都不由筆。
78、東坡先生云: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馀。如《東方朔畫像贊》、《樂毅論》、《蘭亭楔事詩敘》、先秦古器,科斗文字、結密而無間,如焦山崩崖《瘞鶴銘》,永州磨崖《中興頌》、李斯嶧山石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近世兼二美,如楊少師之正書行草,徐常侍之小篆。此雖難為俗學者言,要歸畢竟如此。如人眩時,五色無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黃皂白,亦自粲然。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79、凡書耍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婦子妝梳,百種點綴,終無烈婦態(tài)也.
80、幼安弟喜作草,求法于老夫。老夫之書,本無法也,但觀世間萬緣,如蚊蚋聚散,未嘗一事橫于胸中,故不擇筆墨,遇紙則書,紙盡則已,亦不計較工拙與人之品藻譏彈。譬如木人,舞中節(jié)拍,人嘆其工,舞罷,則又蕭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81、余寓居開元寺之怡偲堂,坐見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顛長史、狂僧,皆倚酒而通神入妙。余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厥,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
82、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彌覺成就爾。所以中間論書者,以右軍草入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嘗以右軍父子草書比之文章:右軍似左氏,大令似莊周也。由晉以來,難得脫然都無風塵氣似二王者,惟顏魯公,楊少師仿佛大令爾。魯公書今人隨俗多尊尚之,少師書口稱善而腹非也。欲深曉楊氏書,當如九方皋相馬,遺其玄黃牝牡乃得之。
83、余學草書三十余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后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今來年老,懶作此書,如老病人扶杖,隨意顛倒,不復能工。顧異于今人書者,不扭捏容止,強作態(tài)度耳。
84、少時喜作草書,初不師承古人,但管中窺豹,稍稍推類為之,方事急時,便以意成,久之或不自識也。比來更自知所作韻俗,下筆不瀏離,如禪家粘皮帶骨語,因此不復作。時有委縑素者,頗為作正書,正書雖不工,差循理爾。今觀鐘離壽州小字《千文》嫵媚而有精神,熟視皆有繩墨,因知萬事皆當師古。
85、楷法欲如快馬入陣,草法欲左規(guī)右矩,此古人妙處也。書字雖工拙在人,要須年高毛硬,心意閑澹,乃入微耳。
黃山谷《香嚴十九頌卷》
《香嚴十九頌卷》文字見載于《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九,十九頌標題依次為:一、《授指》;二、《最后語》;三、《暢玄與崔大夫》;四、《達道場與城陰行者》;五、《與薛判官》;六、《與臨濡縣行者》;七、《顯旨》;八、《三句后意》;九、《答鄭郎中問二首》;十、《談道》;十一、《與學人玄機》;十二、《明道》;十三、《玄旨》;十四、《與鄧州行者》;十五、《三跳后》;十六、《上根》;十七、《破法身見》;十八、《獨腳》。
現(xiàn)存《香嚴十九頌卷》殘拓計十五開,草書九十四字,楷書七十四字,按原文順序整理釋文如下:答鄭郎中問二首語中埋跡,聲前露容。即時妙會,古人同風。響應機宜,無自他宗。訶起騃蟒,奮迅成龍。語里埋筋骨,即時才妙會,音聲染道容。拍手趁乘龍。談道的的無兼帶,獨運何依賴,路逢達道人,莫將語默對。與學人玄機妙旨迅速,言說來遲才隨語會,迷卻神機揚眉當問,對面熙怡。是何境界,同道方知。明道思思似有蹤,明明不知處。借問示宗賓,徐徐暗回顧。玄旨去去無標的,來來只么來。有人相借問,不語笑咳咳。與鄭州行者林下覺身愚,緣不帶心珠。開口無言說,筆頭無可書。人問香嚴旨,莫道在山居。三跳后三門前合掌,兩廊下行道。中庭上作舞,后門外搖頭。上根咄哉莫錯,頓爾無覺??仗幇l(fā)言,龍驚一著。小語呼召,妙絕名貌。巍巍道流,無可披剝。破法身見向上無耶娘,向下無男女。獨自一個身,切須了卻去。聞我有此言,人人競來取。對他一句子,不道無言語。 有獨腳一首,紙盡不書。香嚴智閑十九頌,所謂十二部經清凈法眼目,《傳燈》備載而《玉英集》止取五頌,不知具何種擇法眼也?! ?br> 對照現(xiàn)存拓片可知,《十九頌》前十首僅剩兩個標題《答鄭郎中問二首》,《談道》)和七個殘字:即《答鄭郎中二首》之二末尾二字“乘龍”一各本均誤釋為“華嚴”二字,這便是前述水賚佑先生所定(華嚴帖》之原由)及《談道》)首句“的的無兼帶”。不過自第十一首《與學人玄機》的第二句末字“遲”字起,一直到帖尾題跋卻保存完好。這使我們得以欣賞這件山谷草書杰作的最后精彩一段?! o論是書寫格式,還是書法的氣息神韻,《香嚴十九頌卷》都與《談道章卷》驚人地相似,看來這也是《郁孤臺法帖》殘拓的收藏者無法分辨兩件作品,造成裝裱次序嚴重混亂的直接原因。不過,由此我們也得出一個推論:大抵兩件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間、背景應該基本相同。
與《談道章卷》相比,《香嚴十九頌卷》的流傳情況則不甚了了。目前所掌握的資料,除元末明初人謝應芳(1296-1392)《龜巢集》卷十八著錄此作并有一段題跋外,沒有更多關于此作的著錄。謝應芳跋云: 宋高宗謂書學廢于五季,至本朝蔡襄等方入格律,蘇、黃、米、薛各有旨趣。然山谷之書為一代名筆,豈易得哉?
謝應芳轉述高宗趙構評宋人書法的原話,見《翰墨志》,而其謂“山谷之書,為一代名筆”則應是一個時代話語特征的反映。因南宋以降,山谷書法倍受尊崇,深識書者,往往宗其為宋代以來第一大家,尤其在談到山谷草書成就時,更幾乎是眾口一詞,有如上述謝應芳語?! ?br> 大字行楷書與狂草的交替,是《香嚴十九頌卷》給人的強烈印象,可以說這也是山谷晚年草書形成的一種基本模式。試看他的許多草書名作,無不有大段的楷書題跋,而這一件《香嚴十九頌卷》,不管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是否有意,客觀上突顯了山谷老人兩種代表書體交相輝映的特殊情景。
黃庭堅行書《沈睿達詩評》
黃庭堅行書《經伏波神祠》
《經伏波神祠》行書 紙本 33.6 × 82.6cm,凡16行,166字。書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五月。曾經宋養(yǎng)正善、明沈周、項元汴、清成親王、劉文清及現(xiàn)代葉恭綽、張大千等人收藏?!肚搴訒嬼场?、《珊瑚網》、《平生壯觀》等著錄?!堵犛陿翘?、《詒晉齋法帖》、《小清秘閣帖》等收錄?,F(xiàn)藏曰本東京細川護立氏。
《郁孤臺法帖》山谷書跡
南宋聶子述所刻《郁孤臺法帖》是一部帶有一定神秘色彩的法帖。該帖在清代以前的各種文獻中皆不見著錄,故世不知其名。清人方溶頤訪得此帖殘拓,定為南宋原物,后拓本相繼為李葆恂、龔心釗所藏,此帖歷經后人一再重裱,其中次序多有錯亂。現(xiàn)存于上海圖書館的兩大冊拓本是一九三五年龔心釗請王儀堂在上海重裱的。帖心長三十九點五厘米,寬二十二點七厘米,形制之巨在歷代刻帖中僅見。帖中原似有楊守敬、李葆恂跋,其中李跋經龔心釗抄錄得以保存。龔心釗還對殘拓進行了前期研究,包括考定題記和各帖文字出處,對草書作了釋文,雖然這些工作還不算準確,但篳路藍縷,功不可沒。現(xiàn)存《郁孤臺法帖》殘拓中,屬山谷書法作品應為如下七件:一、《草書談道章卷》;二、《草書香嚴龔燈大師智閑授指十九頌卷》簡稱《香嚴十九頌卷》或《香嚴謁卷》三、《草書杜甫秦州雜詩卷》;四、《草書杜甫西郊詩卷》;五、《草書杜甫別李義詩卷》;六、《草書雁過長空帖》;七、《楷書無此暇爾帖》?!?/font>
延伸閱讀(二)
論黃庭堅的書法
書道下衰與宋四家的興起
傳世許多漢魏南北朝至隋唐的著名碑版,有不少是出于無名書家之手.但往往為后代書家力學所不能及。北宋時的黃伯思在其所著《東觀余論》中說:“唐中葉以后,書道下衰。”歐陽修則謂:“余常與君漠(蔡襄)論書,以謂書之盛,莫盛于唐。書之廢,莫廢于今。今屈指可數(shù)者,無三四人。”
書道下衰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國在盛唐以前,人們生活起居習慣,皆席地而坐。即使有鋪紙的幾案,也是很低的。因而居高臨下.腕臂天然懸空。下筆中鋒直落,臨空提按,不費氣力。后來有了桌椅,作書確較方便省力了。但腕肘靠住桌面,失去了臨空提按的鍛煉。人們肩肘肌肉松弛,不能再發(fā)揮腕肘提按的作用。至于歐陽修所說:“書之廢,莫廢于今。”是與北宋時的客觀情況,及學書者的風氣有關。雖宋太宗趙光義好書,授旨集刻《淳化閣帖》,分賜大臣。一時風從?!堕w帖》又經輾轉翻摹輯刻,人們取為學書典范。但《閣帖》本身所刻古人法書,多半是偽跡。經過翻摹,更失其原形。同時在這段時間里,書法藝術的學風,都取媚當朝。例如李宗諤主文既久,士子皆學李書,肥扁樸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宋綬作參政,傾朝皆學其書,號曰“朝體”。韓琦好顏書,士子皆學顏。及蔡襄顯,士庶皆學之。王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學其體。此皆見于米芾《書史》。由于取法不高,學者又無創(chuàng)新宏志。故即偶有矯矯,以書名世者,都不能擺脫唐人窠臼,創(chuàng)出具有宋朝時代風格的書法。直至北宋晚期,才出了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人。后世稱為“宋四家”。
四家之中,除蔡襄外,蘇軾、黃庭堅、米芾三家,都跳出了唐人尚法的舊作風,以意取勝,上窺南北朝。用筆大起大落結字及布局奔放錯落。三家之中,蘇米造詣在行書,而黃庭堅則行、草、正三體具妙。至于蔡襄、則尚未越出顏真卿籠罩。在北宋,能振書道之衰者,確只三、四人。而蘇、黃、米三家,是其顯著的代表。
黃庭堅在書法藝術上的貢獻
歷史上杰出的書法家,他們不僅創(chuàng)造了自己獨特風格的書法,更重要的是能對后代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發(fā)展提高,起引導推動作用。黃庭堅在這兩方而的貢獻,都很突出。
前而已說明了“唐中葉以后,書道下衰”的原因之一,是人們廢除了席地作書習慣所帶來的缺點。黃庭堅就針對這個實際,在執(zhí)筆方法上,正確地提出了“高執(zhí)筆,令腕隨己左右”來補救。隨著米芾繼之。經過后來書家在共同的實踐巾,證明并公認了懸腕作書,是學好書法的必要途徑?!?br> 除此之外,對具體作書方而,他又提供了重要心得。說“古人作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他用筆的心得是,充分掌握各種毛筆的不同性能,極力操縱,因勢利導。使“鋒在筆中,意在筆前”,“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指出用筆“要知擒縱,要字中有筆。”深得捉筆回腕,法度甚嚴”、“于左右之體、點畫之間,既能精神不病,要且遒勁兩全”。所以他妙能不擇筆。他在被貶謫期間,物質條件很壞,用三錢買雞毛筆,還是寫字。說“雞毛筆亦堪作字”“蓋能書者,有時亦乘興不擇佳筆墨也。”黃庭堅用雞毛筆寫的字,我們雖然無法辨出。但流傳著名的《松風閣詩》后有南宋向立跋云.“此松風閣詩,乃晚年所作。筆墨雖不相副……然書法具存.章章乎羲獻父子之問。”我們在這件墨跡中,可以看出他高懸肘腕,用提按和筆管向八而起倒,隨勢操縱的方法。制服了倔強難馴的劣筆,寫出了不朽的名跡。
黃庭堅在書法藝術上的更大貢獻是:預示未來,啟發(fā)后人使用羊毫筆的門法。在古代,包括黃庭堅時代,作書普遍用兔毫。直至清乾隆時,梁同書等才提倡使用純羊毫。但兔毫屬硬毫,羊毫屬軟毫,筆性不同。若不掌握羊毫特性及它的使用方法,學古人書,根本無從學入,莫論超越古人。清張廷濟在《清儀閣題跋》中,跋《漢曹全碑》下有一則云“(此碑)陳香泉(弈禧)有臨本,……頗得筆意。然以弱毫摹其形,以雋逸則有之。遒勁則未也。”足見羊毫學古人書之難,關鍵在于比兔毫柔軟,手腕提按揮運,筆鋒不如硬毫之感觸敏捷。而雞毫筆之軟弱,更甚于羊毫。黃庭堅既善用雞毫,以其法施之于羊毫,則如手有千鈞之力,舉折枝之勞,無可疑矣。因此黃氏的用筆方法,實為后人使用羊毫,打開了門法。他有詩云:“化我霜毫作鵬翼”正說出了他能使弱毫化成鐵翼的實際情況。我們使用羊毫,學古人書,因筆毫剛柔性能不同,不可能盡似。譬如生產工具不同,所出產品亦異。要在能充分發(fā)揮羊毫之功能,在書法風格上,接受古人傳統(tǒng),自能產生新貌。所以黃氏的貢獻,對后代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在技法上,打開了廣闊的道路。
黃庭堅書法作品的評述
黃庭堅的書法,可分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即他自稱的元祐間書。是繼承各家,融化為己。后一階段,則極力創(chuàng)新。他對自己要求很高很嚴格,常否定元祐間即四十九歲前所寫的作品。說:“元祐間書,筆意癡鈍,用筆多不到。”甚至在被貶戎州時說:“見舊書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但我們從現(xiàn)今存世的黃書來看,只有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四十六歲時寫的正書《伯夷叔齊廟碑》貌近褚遂良,尚未樹立獨特的風格。然他參用薛稷學褚的方法,步步頓挫,力避學褚不成,流入浮滑之病,最初奠定了他后來作品中用筆到處擒縱,筆筆凝練的基礎。至于他的大字,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三十九歲時所書《游青原山詩石刻》,縱橫開闔,浩逸雄偉,深得《瘞鶴銘》神髓.并融會成自己的面目。勝過古人羊欣學王羲之、薛稷學褚遂良的步趨惟肖。又如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四十二歲時,所書的《王長者墓志稿》,行楷妙得《蘭亭》筆意。近年出土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即他四十三歲時正書《王純中墓志》和行書《糟薑帖》又受到蘇軾影響。但他用中鋒直落的方法,糾正了蘇軾“腕著而筆臥”的缺點?!端幏健穭t筆筆欲飛,后二行隨意草草,置諸顏真卿《祭侄文》、《爭坐位帖》兩稿中,幾莫辨出于兩手。由此足見他學古人功力的深邃。但他在認真創(chuàng)作時,即立意創(chuàng)新,不屑蹈前人的陳跡。馀如《華嚴疏》、《發(fā)愿文》等,尚未力趨險絕,可斷定為元祐中書,采用顏真卿大字筆意,而把顏體縮短的筆畫展之使長,成自己的面目。事實上黃庭堅書,在元祐間早已成家。但他志高氣昂,沒有絲毫自滿。反而貶低了以往取得的成績。他在書法藝術中,汲取了古今人之優(yōu)點,融為己有后,還進一步不斷改造,力創(chuàng)新奇,成為他晚年前無古人的獨特風格。在《山谷文集》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晁美叔嘗背議予書唯有韻耳,至于右軍波戈點畫,一筆無也。有附予者傳若言于陳留,予笑之日:“若美叔則與右軍合者,優(yōu)孟抵掌談說,乃是孫叔敖耶?”往嘗有丘敬和者,摹仿右軍書,筆意潤澤,便為繩墨所縛,不得左右。予嘗贈以詩,中有“字身藏穎秀勁清,向誰學之果《蘭亭》。大字無過《瘞鶴銘》晚有石崖《頌中興》。小字莫作癡凍蠅,《樂毅論》勝《遺教經》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不知美叔嘗聞此論乎? 從這里可以看出黃庭堅對書法藝術,學古而不寄古人籬下,立志創(chuàng)新的宏志。他晚年所書《松風閣詩》盡管筆不稱手,仍阻止不了他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才能。《經伏波神祠詩卷》是病后筆,自稱合作。其后自題云:“若持到淮南,見余故舊,可樂之,何如元祐中黃魯直書也?”以及《蘇軾寒食詩卷后跋》,《范滂傳》都是晚年合作?!斗朵鑲鳌肥撬詈笾喚右酥輹r所書,旋即身卒。老筆更為遒練。黃庭堅草書的成就,在宋人中是最突出的。《宋史.黃庭堅傳》中著重提出他“善草書”他自己說:“余學草書三十余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后又得張長史(旭)、僧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被謫四川入峽時,看到“長年盪漿,群丁拔掉”又見到石揚休家藏的《懷素自敘帖》,“縱觀不已,頓覺超異”才悟到了藏真(懷素別號)筆法的三昧。脫去了“俗氣”。張旭、懷素、高閑是以狂草聞名的。黃庭堅淪書以為:“楷法欲如快馬入陣,草法欲左規(guī)右矩。”我們在其所書《李太白憶舊游詩》《諸上座帖》中可以看到他的狂草,雖滿紙云煙,飛花亂墜。而格律很嚴,筆筆周到,無一筆輕率繚繞?!稇浥f游詩》中的一個“樓”字,競參用了繪畫線條的筆法?!吨T上座帖》則如輕云緩行,凌霄萬變。而《花氣詩帖》乃作草如正書,一變旭、素舊法,達到了極高的成就。黃庭堅的正書盈尺大字《明瓚詩后題卷》,更明顯地啟示了后人掌握羊毫筆,發(fā)揮兔毫勁健作用的門法。小楷《李公麟五馬圖題字》,點畫結字,可展至尋丈不失。真達到了“小字如大字”的高度藝術造就。黃庭堅書的特點,在“筆陣”中,猶如嚴陣行軍,步步為營,萬弩張弦,相機齊發(fā)。步步為營言其點畫之周到圓滿,無一筆涉于輕佻。在作戰(zhàn)中保證無失;張弦待發(fā),言其取勢之險,奇兵出襲,百戰(zhàn)百利,以大自然界現(xiàn)象來比,其在靜的方面,如崗巒起伏,奇峰爭險。動的方面,如云岫環(huán)山,變化無際。黃庭堅在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構思,取得了動靜兩方面矛盾的統(tǒng)一。若以黃書比之蘇米,以唐詩為喻,蘇猶李白,才氣出于天然,“云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不求細琢而自工,黃如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米則錦囊集句,到處雕蟲,猶李賀鬼才,因此不便初學。學三家書,當以蘇黃為體,米芾為用。詩宗杜甫,繼讀百家??擅庋雠什患?,誤入歧徑。凡事都應一分為二,大醇小醨,不可避免。要從整體和主流上著眼。蘇黃之間,蘇屬前輩。黃對蘇的文章道德,包括書法,都極欽佩。當時有人對蘇書提出缺點:“東坡作戈多病筆,又腕著而筆臥。”黃氏以為“管中窺豹,不識大體。”黃氏書亦吸收蘇法。但在南宋汪應辰所刻《成都西樓蘇帖》中,可以看到蘇書《贈秦少章序》大似黃體。說明他們之間,是相互學習,各取所長,彼此影響的。黃氏之書,至晚年,在一意創(chuàng)新過程中,過分求變,也帶來了些習氣。他把顏真卿正書中某些特別縮短的筆畫放長,是他善變的一面。但有時放得逾制了。最顯而易見的,如在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五十五歲時,所寫《張大同乞書卷》的“舍”字上帽。這類習氣,有人把它形容如長蛇掛樹,舟人執(zhí)篙。善學黃書者,也要酌量求變,不宜照畫葫蘆,瑕瑜兼納。
黃庭堅的字外工夫
黃庭堅書法的成就,不是孤立的。單從文藝方面來講,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書法外,他的文章,散文古賦都學西漢人,骨力既強,法度更謹。對古代繪畫的鑒賞力極高。當時鄧椿稱頌他的評論古書畫,有時比米芾還要切實。他的小詞,也成為宋之一家。特別是詩的成就,與蘇軾齊名,并以他為首,開創(chuàng)了江西派-宋詩的新面目,對后代詩壇影響很人。“詩以言志”書為心畫‘黃庭堅在詩、書兩方面,都獲得了極大的成就。黃庭堅一生的遭遇,多半處于困厄之境。由于他能比較客觀地批判時政的得失,不茍附進。并與蘇軾交誼甚篤,始終不渝,以致在蘇軾被貶的時候,他也被帶累了。在他被謫黔南,遷居僰道時的生活,是極端艱苦的。“蓬藿拄宇.(左鼠右牛)鼯同徑。”但仍然關心培養(yǎng)后學。他非常贊揚:“杜子美(甫)一生窮餓,作詩數(shù)千篇,與日月爭光。永州僧懷素學草書,坐臥想成筆畫,三十年無完衣被,乃得自名一家。”最后他被除名羈管宜州(今廣西宜山),困厄更甚了。途徑洞庭青草湖時,有詩云.“我雖貧至骨,猶勝杜陵老。憶昔上岳陽,一飯從人討。”所指“上岳陽”即指杜甫的名詩《泊岳陽城下》。到了宜州被羈管,在譙樓(即門樓)上,為余氏二子一氣默書《后漢書.范滂傳》全文一千一百余字,都能記憶。人為之驚奇。他說:這等書那可不熟讀?范滂是東漢末,不畏強暴,深得民心而遭慘害的官吏。于此可以想象黃庭堅之品格氣節(jié)。他自己論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叮貴。”認為胸中有萬卷書,筆下才得無一點塵俗氣。他的作風認真:從書法作品上來看,未見有任意草率的筆札。甚至是文稿,如元祜間作《王長者墓志稿》,和晚年的《史詩老墓志稿》都可看出他一筆不茍,全神貫注的認真精神。 (翁闿運)
宋刻《鳳墅帖·黃庭堅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