瘛疭、攣急、轉筋、小兒搖頭風是臨床常見癥狀,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高齊民教授常運用芍藥甘草加薏米湯,或者單用薏米煮粥的方法,治療上述諸癥,每每收到較好的效果,現(xiàn)將所記介紹如下。
方藥來源:芍藥甘草湯,原載于《傷寒論》太陽篇第29條之下,第30條亦論及。原文是:“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仲景指出,陰虛致筋脈攣急之證,當用芍藥甘草湯先緩急止痛的治法。高老師認為,但凡各種原因造成的陰之不足,筋脈失養(yǎng),或發(fā)汗所致的陰陽兩虛者,均為本方主治所在。
方藥:白芍30~60g,炙甘草5~15g,薏米30~60g。水煎服,每日1劑。劑量上,成人要重予芍藥、甘草,小兒則酌減劑量。
功用:柔肝舒筋,緩急止痛。
方解:本方由《傷寒論》芍藥甘草湯加味而來。芍藥甘苦,養(yǎng)陰和血,《神農本草經》謂其能“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甘草補中緩急,二藥合用,酸甘以化陰。仲景用其治療辛熱傷營、筋脈失養(yǎng)所致下肢拘急。高老師在原方基礎上加薏米一味,其效大增,適應范圍更廣。
薏米,又名葉珠,味甘微寒,《神農本草經》載其能“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但后世醫(yī)家多只用其健脾利濕、止帶排膿,而忽略其緩解拘攣、培土抑木之功?!毒胗武洝份d其“善治疝氣”,高老師亦常用之,但常與大黃附子湯同用。
效驗案例
病案一:張某,男,2歲半,1982年7月來診。家長代訴:患兒近2個多月來,先是肢體肌肉痙攣,漸漸肢體抽搐,在兒童醫(yī)院檢查血鈣9mg/dl,結果正常,在某院檢查血鈣也正常,服多種鈣片半月余未見好轉,來求高老師一診。望其體胖身健,苔膩,大便質稀軟。師云: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旺風動,濕阻筋脈,故時抽搐。予:白芍10g,炙甘草6g,薏米30g,3副,水煎服;繼予薏米30g煮粥,每日服1次。1周后抽搐止,至今未復發(fā)。
病案二:連某某,男,6歲,發(fā)育尚好,體質較弱,平素經常感冒。每次外感發(fā)燒,體溫均在38℃左右,伴頻繁抽搐,發(fā)病便送醫(yī)院搶救。一日求高老師診治,先予白芍12g,甘草6g,薏米40g,水煎服,兼用薏米粥2個月,病愈。至今已18歲,未再抽搐。
病案三:李某某,男,5歲。家長代訴:患兒自3歲起常出現(xiàn)不自主搖頭,無其他不適。高老師認為,此由外遇風邪客于筋脈,頸部肌肉收縮失調所致。予薏米做粥,每日一兩,連服2個月,以觀其效。后其父來告:果如師言,患兒搖頭已痊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