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虛損,上損心肺、中損脾胃、下?lián)p肝腎,分三位六臟,葉桂老人調理上下二損肺、腎,無特殊新釋,對中損傷胃納呆、咽干、舌絳、口渴、煩熱、大便干燥、饑不欲食,則主張滋養(yǎng)胃陰,壯水生液補充虧耗,使“甘守津還”。常投甘寒藥物,兼以保護元氣,補潤陽土,助力中州。所開養(yǎng)胃湯,流傳不一,出入較大,然遣用之品,僅有二十來味,如人參、扁豆、山藥、麥冬、蓮子、石斛、天花粉、瓜蔞、沙參、玉竹、蜂蜜、烏梅、天冬、甘草、膠飴(麥芽糖漿)、甘蔗水、桑葉、生地黃、白芍、麻仁、枸杞子、海參、阿膠、淡菜(海紅,東方夫人)、大棗。老朽曾師其意,組一小方:西洋參6g、麥冬6g、玉竹9g、山藥9g、石斛6g、麻仁6g、甘草6g、大棗15枚(劈開),水煎分3次服,療效頗好,名化胃飲。胃酸缺乏加山楂9g。適于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腸功能紊亂、干燥病、胃神經(jīng)官能癥。
小郎中按:葉天士是中醫(yī)史上一位重要的醫(yī)家,他不僅創(chuàng)立了衛(wèi)氣營血辨證方法,開創(chuàng)了溫病學派,還在一些雜病的論治方面提出了很多前人未闡明的理論觀點,其中關于脾胃的認識尤其重要。他閘發(fā)了“脾升胃降”,創(chuàng)立“養(yǎng)胃陰”之說,以補東垣之不足。葉氏重視脾胃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點,認為脾和胃同屬中土,但兩者不能混為一談。蓋“臟宜藏,腑宜通,臟腑之體用各殊也?!?/span>脾為五臟之一,主運化,化生精微,藏而不瀉,以升為補,胃屬六腑之一,主納食,司傳導,瀉而不藏,以通為用。故葉氏說:“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建,胃宜降則和”?!捌⒃趧傇?,胃在柔潤”,“太陰濕土,得陽則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币虼?,脾和胃在生理、病理、治法上兩者大較,不能統(tǒng)論,應該分治。故治脾可宗東垣甘溫升發(fā),治胃則宜甘涼通降。
脾胃分治是葉氏的真知灼見,葉氏治胃的通降法,并非一般辛開苦降,也不是苦寒下奪,乃是“甘平或甘涼柔潤以養(yǎng)胃”以適用于“脾陽不虧,胃有燥火”的病證。凡是素稟水虧火旺,或熱病傷陰,或虛勞久嗽,或暑熱傷陰以及消渴郁火之病,見到痞、不食、舌絳、咽干、煩渴、不寐、肌燥、熇熱、大便不通諸證,皆可甘養(yǎng)胃陰,以使通降。處方多以仲景麥門冬湯之意化裁,藥如沙參、麥冬、石斛、扁豆、玉竹、甘草之類。葉氏明確提出“胃喜潤惡燥”的觀點和脾胃分治的主張,其門人華岫云則將其思想,總結為“脾喜剛燥,胃喜柔潤”。
葉氏還探討了脾胃與其它臟腑的關系。他說:“土旺四季之末,寒熱溫涼隨時而用。故脾胃有心之脾胃、肺之脾胃、肝之脾胃、腎之脾胃,認識門路,寒熱溫涼以治之,未可但言火能生土而用熱藥?!比缧膶倩?,心之脾胃熱,治之以寒;腎屬水,腎之脾胃寒,治之以熱;肝屬木,肝之脾胃溫,治之以涼,肺屬金,肺之脾胃溫,治之以清。葉氏從辨證的角度提出這些論點是比較全面并切合實際的,足以補東垣之所不足,給后世僅執(zhí)“補火生土”一法,以治療一切脾胃病的看法,開拓了眼界。
張老根據(jù)葉天士甘平或甘涼柔潤以養(yǎng)胃的原則,參照葉氏常用藥物,組成新方化胃飲,針對陰虛胃燥證,療效頗佳。方中藥物用量較小,且建議一日3次服用,因此此方可作為平素胃陰虧虛人群的調養(yǎng)脂肪,可長期服用,此類人群臨床癥狀以口干,口渴,納差,時有身灼熱,午后明顯,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少苔為主癥,以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腸功能紊亂、干燥病、胃神經(jīng)官能癥為多發(fā)病。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醫(yī)生參考學習,患者請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勿盲目試用,因自行試用產(chǎn)生的任何問題,本號不承擔由此產(chǎn)生的任何責任!
飛雪初降已暮天
燭影搖紅憶殘年
春來人言無限好
吾愛書城不羨仙
志存高遠修仁術 勤勉篤行勵后學
一襟明月,抱拙博覽古今書
兩袖清風,懸壺濟世百年業(y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