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用中鋒淡墨為之,竹葉均向上趯,筆墨淡雅,疏密有致,虛實相間,構(gòu)思巧妙,款署:“至大元年春三月廿又五日,為楚國夫人作于碧浪湖舟中。吳興管道昇?!?/p>
水竹圖 元 管道昇 立軸 紙本 墨筆 縱87.1厘米橫28.7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中寫修竹兩竿,奇石玲瓏,新篁叢生。修竹高低有致,一作濃寫,一作淡繪,墨色變化豐富,竹葉下筆略帶藏鋒,撇出先重后輕,葉尖筆鋒突出,較為尖利。奇石略以淡墨勾繪,以皴筆點苔加以渲染,有清新濕潤之感。畫面疏秀空靈,韻味悠長。
雨竹圖 元 高克恭 立軸 紙本設(shè)色 縱121.6厘米橫42.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又叫《墨竹坡石圖》。畫雨竹二竿,挺拔聳立在坡上石旁,一前一后,一濃一淡,后面一竿淡墨寫出,秀勁挺直,前面一竿則用墨較為濃重。
修篁樹石圖 元 李衎 絹本墨筆 縱152厘米橫100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李衎曾遍游東南山川林藪,出使過交趾(今越南),深入竹鄉(xiāng)觀察各種竹子的生長狀況,是一位既具深厚傳統(tǒng)功力,又注師法自然的畫家。此圖題材還是修竹與樹石,修竹清秀流暢,層石形制奇異,樹枝則枯澀古掘,雜以蘭花野草,共同構(gòu)筑了此畫幽雅明快的意境。
四季平安圖 元 李衎 立軸 絹本 墨筆78.5×39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竹雀圖軸 元 李衎 絹本設(shè)色 159×93.4厘米 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
幽篁秀石圖 元代 顧安 立軸 絹本 墨筆 縱184厘米橫10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顧安(1289—約1365)元代畫家。字定之,號迂訥居士,平江(今江蘇蘇州)人,家昆山(今屬江蘇),祖籍淮東。父松江府判官,以蔭授蘭溪(今屬浙江)、龍巖(今屬福建)等地巡檢。后任泉州同安縣尉。擅畫墨竹,常作風竹新篁,行筆謹嚴,遒勁挺秀,用墨潤澤煥爛,畫湖石帶勾帶染,得皺透之姿,在李衍、柯九思外,自有一股蕭疏清逸之氣,成為一格。亦王行、楷書。傳世作品有《幽篁秀石圖》《竹石圖》《墨竹圖》等。圖中湖石危立,玲瓏剔透;石后叢篁林立,竹竿瘦勁,竹葉上仰,綽約多姿;更有稚筍數(shù)雙,穿插叢竹間,一派春意盎然之景色。湖石帶勾帶染,造型雋美,富有立體感和裝飾味。筆法道勁,濃淡相宜,為顧氏墨竹畫之代表作。自識“東淮顧安定之”。
拳石新篁圖 元代 顧安 立軸 紙本墨筆 縱76厘米橫40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寫新篁數(shù)竿,瘦削挺拔,立于石旁,竹葉參差錯落,以濃淡顯出不同層次,線條鋒銳有力,筆墨細膩,生意盎然。
風雨竹圖 元代 顧安 卷 紙本墨筆 縱25.1厘米橫183.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為畫家暮年墨竹名作。以濃淡墨筆畫大葉竹兩竿,枝干斜覆,竹葉下垂,表現(xiàn)了風雨中竹子的枝葉掛滿雨水、縱橫披離、搖曳多姿的自然形態(tài)。用筆瀟灑蒼潤,墨氣濃重,嚴謹自然,勁挺有骨,悉盡筆墨之能事,清潤之氣撲人眉睫。
竹石圖 元代 顧安 立軸 絹本墨筆 縱170.7厘米橫99.7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幾竿修竹挺立,地面新篁叢生,磐石蒼翠點點。以淡墨寫出竹竿,以濃墨撇寫出竹葉。布局疏密有致、毫不紊亂,結(jié)構(gòu)緊密嚴謹。幾棵竹筍,頓挫扭旋,生機勃勃。濃淡相宜,層次井然,有李衍的風范。此圖也是顧安作品中少見的晴竹,筆法細膩,清雅趣濃。
雪竹圖 元代 郭畀 長卷 紙本墨筆 縱31.8厘米橫145.2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大雪紛飛,千里茫茫,雪野之中,竹叢由于積雪的重壓而傾斜向一邊。這一幅作品,雖寫雪竹,但氣勢恢宏,不同一般。畫家以闊筆渲染出背景的空曠和幽遠,雪以留白寫出,墨筆寫竹,摻以赭石使墨色富有變化和層次感。山坡的高低起伏,皆簡筆渲染而成,以點粉作空中之雪,背景筆觸富有變化,似有高山險壑的意境。整幅雪竹十分生動。
清悶閣墨竹圖 元代 柯九思 立軸 紙本墨筆 縱132.8厘米橫58.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號丹丘生、五云閣吏,臺州仙居(今屬浙江)人。博學能文,曾官奎章閣鑒書博士。精鑒賞古物書畫,墨竹師文同。亦擅畫墨花、山水。傳世畫跡有《清悶閣墨竹圖》《晚香高節(jié)》《雙竹圖》等。 此圖畫竹兩竿,依巖石挺拔而立,石旁綴以稚竹小草。竹葉以書法之撇筆法寫之,墨色濃潤,濃淡相間,沉著勁挺。畫風從文同中變出,石用披麻長皴,圓勁渾厚,具有空間及體積感。畫面清雅秀美,神足韻高,自有一股勁挺拔俗的清剛之氣,在元代的畫竹大家中自成一派。
橫竿晴翠圖 元代 柯九思 立軸 紙本水墨 縱51.7厘米橫32.5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
此圖竹枝一竿,取勢自上傾下,又旋而翻上,用筆蒼勁,除主干用墨稍淡外,枝葉皆以濃墨為之,表現(xiàn)出堅韌頑強的精神力量,實是作者寄情筆墨的用心之作。其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乃效擬宋人文同,而較之老辣,富有書法筆意。
晚香高節(jié)圖 元 柯九思 紙本墨筆 縱126.3厘米橫75.2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竹石圖軸 元 鄧宇 紙本墨筆 264.8×60.6cm 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竹石圖 元代 王蒙 立軸 紙本墨筆 縱77.2厘米橫27厘米 蘇州博物館藏
王蒙,生年不詳,卒于1385年,字叔明,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煩外孫。元末官理問,棄官后隱居臨平(今浙江余杭)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明洪武初年出任泰安知州,因胡惟庸案受牽連,死于獄中。工詩文書畫,尤擅畫山水,師法董巨、趙孟煩而有發(fā)展變化,自具風格,為“元四家”之一,其山水畫風對明清山水畫創(chuàng)作具有很大的影響。傳世作品有《林泉清集圖》《春山讀書圖》《丹山瀛海圖》《竹石圖》等。圖繪叢竹和坡石,竹子枝葉疏落,坡石皴筆短促而蒼勁。疏竹布于左上方,坡石居下,中間的空白處以楷書詩題相連,起到了貫穿氣息、參與構(gòu)圖的作用,體現(xiàn)出元代文人畫所強調(diào)的詩書畫相結(jié)合的形式。此圖為王蒙傳世作品中較早的一件。
竹石集禽圖 元代 王淵 立軸 紙本墨筆 縱137.7厘米橫59.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王淵,生卒年不詳,元代畫家。字若水,號澹軒,一號虎林逸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幼習丹青,經(jīng)趙孟煩指授畫法,山水學郭熙,人物學唐人,尤精繪花鳥和水墨竹石,效黃筌父子鉤勒法,水墨皴染,深淺有致,得寫生之妙;也有設(shè)色富麗,但較少見。傳世作品有《竹石集禽圖》《山桃錦雞圖》《良常草堂》。 此圖又名《花竹禽雀圖》。以墨筆表現(xiàn)杜鵑盛開、修竹挺立的園苑中,禽雀棲息、翱翔之情景。圖中繪兩只角鷹與一塊危石,雄者棲于危石之上,目光炯炯,胸部毛色斑斕。雌鷹半藏于危石后,探出身子,仰頭回眸。幾株盛開的杜鵑和一叢竹枝向上生長,幾只驚恐不安的臘嘴或騰躍翻飛,或作翹首欲飛之勢。在筆墨處理上,根據(jù)物像不同的質(zhì)感、顏色,以鉤勒和水墨皴染等各種手法,表現(xiàn)了湖石的方硬、竹枝的挺拔、花朵的輕柔和色彩的濃淡變化,特別是禽鳥的神態(tài)、羽毛的層次、質(zhì)感無不畢肖。
雙鉤竹及松石圖 元代 張遜 長卷 紙本墨筆 縱43.4厘米橫66.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張遜,生卒年不詳,活動于元至正年間。字仲敏,號溪云,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工詩擅畫,擅畫竹,尤精鉤勒竹,妙絕當世。山水學巨然。 此圖畫陂陀間秀竹數(shù)叢,搖曳多姿,老松一株,橫斜虬曲,與湖石相映成趣。竹子的枝、葉均用雙鉤法,嚴謹工整,筆致勁健,如“鐵勾鎖”。古松、陂陀用圓筆勾皴,以水墨略染,外柔內(nèi)剛,具有董巨的遺風。張遜是元代畫竹名家,但傳世作品罕見。此幀為張氏雙鉤竹孤本,實為可貴。前后隔水有謝希曾跋,后紙有察僅、倪瓚、張坤等十四家題跋。
清風高節(jié)圖 元代 夏杲 立軸 紙本墨筆 縱137.3厘米橫43.3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寫奇石聳立,風竹數(shù)竿。以濃淡二墨寫枝撇葉,繪偃仰起伏、前后穿插之態(tài),有條不紊地刻畫出竹子在清風中飄舉搖曳的情狀,尤其葉梢提筆一轉(zhuǎn),如神來之筆將風竹瀟灑婆娑、楚楚動人之韻盡現(xiàn)紙上。
修筠拳石圖 元代 夏杲 立軸 紙墨筆 縱120.5厘米橫31.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用墨筆畫新篁從秀石之后抽出,枝葉繁茂,秀石以折帶皴筆擦出,顯剝落之狀。新篁巧媚而韻致,用筆勁利,細寫小枝,盡顯新篁清嫩之態(tài),蘊含無限生機。畫面清雅秀逸,雋永優(yōu)美。
奇石修篁圖 元 夏杲 立軸 紙本墨筆 縱275.1厘米橫104.7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之中奇石崢嶸,兩竿新竹并立抽發(fā),枝葉交互縱橫,另有一高竹,由畫外凌空插入,具巍峨之勢。奇石的畫法粗簡寫意,新竹卻以圓勁之法寫干、挺秀之筆寫枝,撇寫竹葉,頗具書法韻味。畫面濃墨淡彩,將修竹之挺拔婆娑、含雨帶露之姿,刻畫得生動鮮明。
竹枝圖 元代 倪瓚 卷 紙本墨筆 縱33.4厘米橫76.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新竹一枝,疏朗多姿,斜伸貫穿整個畫面,生動可愛。竹葉以禿筆濃墨畫成,筆墨瘦勁蒼健。淡墨寫枝,筆力勁辣,偃仰有致。此畫一改倪瓚畫中貫有的疏冷、零落、靜寂的風格,而具有欣欣向榮、清韻撲面的感覺。
武侯高臥圖 明代 朱瞻基 卷 紙本墨筆 縱27.7厘米橫40.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朱瞻基(1399—1435)朱元璋曾孫,建元宣德,在位十年,朝號宣宗。自號長春真人。雅尚翰墨。尤工繪事,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草蟲無不臻妙。嘗作畫贈重臣。傳世人物作品有《武侯高臥圖》。此圖繪諸葛亮敞胸露懷,頭枕書匣,仰面躺在竹叢下,舉止疏狂。當是諸葛亮出茅廬輔助劉備之前,隱居南陽躬耕自樂的形象。人物高臥狂放的情態(tài),刻畫得很生動,線條洗練。墨竹用筆瀟灑,得元人意韻。朱瞻基三十歲作此畫賜給老臣陳暄,反映了明代前期,皇室對賢才的渴求心情。
雙鉤竹圖 明代 金浞 立軸 絹本設(shè)色 縱150.5厘米橫83.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金浞,生卒不詳,明正統(tǒng)間人。字本清,號朽木居士,又號太瘦生,鄞(今浙江寧波)人,任中書舍人。官至太仆。篆、隸、行、草皆佳,綽有漢晉人風度。擅摹印篆,寫竹石甚佳,其鉤勒竹尤妙。此圖繪坡上石畔高挺兩竿修竹,枝干挺勁,竹葉茂盛,向背俯仰交錯,濃淡相映成趣。石隙、草坡,新篁叢生,呈雨后勃發(fā)之勢。雙鉤線條細勁,填染色彩清雅,頗得修竹新篁的秀勁瀟灑之韻。此圖為畫家極少見的存世作品了。
題竹圖 明 杜堇 紙本墨筆 縱191厘米橫104.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右上自題七絕一首,署款“檉居杜堇”。從題詩悉知此圖繪宋代著名詩人蘇軾題竹的故事。畫面正中高帽長須、執(zhí)筆題竹者即為蘇軾。人物衣紋作蘭葉描,又稍見轉(zhuǎn)折和頓挫,纖細而有力。墨竹主干細加暈染,逐節(jié)分明,筆墨亦顯細秀特色。唯山石勾皴較隨意,多尖峭折角和方向不定的短皴,近似“浙派”戴進的山石,其畫法似乎與“院體”、“浙派”有一定關(guān)系。杜堇的畫風也反映了成化、弘治時期繪畫所具的時代性。
風竹圖 明 歸昌世 立軸 水墨紙本 縱146.2厘米橫44.7厘米 廣州美術(shù)館藏
歸昌世畫竹,《無聲詩史》稱:“枝葉清麗,逗雨舞風,有渭川淇澳之思?!贝藞D竹竿剛勁,竹葉隨風,搖蕩不止,而竹竿挺直不屈。筆勢挺拔,著意表現(xiàn)竹的堅強氣質(zhì),并含有清麗縱逸的情意,得宋元人墨竹的意態(tài)而自具新意。此畫為其晚年之作。
修竹仕女圖 明 仇英 立軸 絹本 設(shè)色 縱88.3厘米橫62.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工整纖麗,飄逸優(yōu)雅。庭院內(nèi)修篁疏淡,奇石臥立,一仕女,寬袖長裙,信步閑踱,凝視遠方。畫家用細膩的筆墨,刻畫仕女脈脈含情的心理狀態(tài),也透露出其空虛、無聊的精神面貌。此圖吸收唐宋仕女畫的技法,人物線條用蘭葉描而又稍細,勁挺流暢。高聳的發(fā)髻,豐滿的體態(tài),似周昉筆下的唐代貴族婦女形象。
淇渭圖 明代 王紱 立軸 紙本墨筆 縱78.2厘米橫34.5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寫倒掛竹一枝,姿態(tài)秀妍,頗有臨風弄月的風致。其墨竹畫法,繼承文同、柯九思和倪瓚等的傳統(tǒng),著重表達蕭散清逸的意韻。淡墨寫枝,濃墨捺葉、葉端輕輕彎折,翻轉(zhuǎn)自如,如神來之筆,盡顯竹葉靜中有動的態(tài)勢。此圖用筆在遒勁中出姿媚,縱橫外見灑脫,開元末明初畫竹的新風格。 |
墨竹圖 明代 王紱 立軸 紙本墨筆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紱(1362—1416),一名芾,又作黻,字孟端,號友石,江蘇無錫人,曾隱居九龍(今惠山),自號九龍山人。洪武時生員,永樂初以善書被薦,供事文淵閣,宮中書舍人。以墨竹名天下,筆致縱橫灑脫,得文同、吳鎮(zhèn)遺法。山水多學王蒙,風格蒼郁,平遠之景則近倪瓚。傳世作品有《瀟湘秋意圖》《隱居圖》《墨竹圖》等。 此圖中寫新竹三竿,清韻蕭蕭,含雨帶露,枝葉飄搖,有瀟灑出塵之致。畫家以圓勁之筆法畫竿,以挺秀之筆法寫枝,隨手撇寫竹葉,俯仰向背,皆存書法意韻;又以墨之濃淡、筆觸之大小來表示空間上立體感,使畫面清雅秀逸,不同一般。
秋林聚禽圖 明代 林良 立軸 絹本沒色 縱153厘米橫77厘米 廣州美術(shù)館藏
林良(約1416—1480),字以善,南海(今廣州)人。弘治時拜工部營繕所丞,直仁智殿改錦衣衛(wèi)百戶。與呂紀先后供奉內(nèi)廷。擅畫花果、翎毛,著色簡淡,備見精巧。其水墨禽鳥、樹石,繼承南宋院體畫派放縱簡括筆法,遒勁飛動,有類草書,墨色靈活,為明代院體花鳥畫的代表作家,也是明代水墨寫意畫派的開創(chuàng)者。傳世作品有《山茶白羽圖》《灌木集禽圖》《雙鷹圖》等。此圖是林良寫意花鳥畫中的佳作。構(gòu)圖周密嚴謹,一群鳥雀棲于烏桕樹和竹叢之間。以粗筆濃墨畫烏桕樹的主干和一群白頭鴉,筆勢縱橫豪肆,墨色蒼勁淋漓;又以放筆淡墨畫竹子和小雀,畫面的繁簡、濃淡、疏密、虛實,都有獨到之處。淺紅淡綠,著色簡潔,自然生動。此畫表現(xiàn)了林良水墨花鳥畫言簡意駭?shù)乃囆g(shù)特點。
竹石圖 明代 姚綬 軸 紙本墨筆 縱83.9厘米橫35.1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姚綬(1422—1495),字公綬,號丹丘,又號谷庵、云東逸史,浙江嘉興人。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授監(jiān)察御史,官江西永寧知府。工書畫,兼能詩,山水宗吳鎮(zhèn),也取法趙孟煩、王蒙,好作沙坳水曲景色,墨色蒼潤,間寫竹石,筆致瀟灑。傳世作品有《桂菊山禽圖》《竹石圖》等。此圖以竹、石入畫,以濕筆直接皴寫山石之向背起伏。兩枝新篁以濃墨寫出,枝葉繁茂,俯仰欹正,筆筆有神,墨韻生動。
竹石圖 明代 姚綬 立軸 紙本設(shè)色 縱150.5厘米橫56.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山坡上湖石聳立,石后翠竹兩竿迎風挺立,石下蘭草叢生。湖石用筆豪放簡勁,橫皴平點,墨色濃淡相宜。竹以花青色淡寫,筆力勁挺秀拔,有風姿綽約之感,得淡雅清逸之致
仿蘇軾壽星竹圖 明代 項元汴 絹本設(shè)色 縱56.8厘米橫29.2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斜坡之上,兩竿秀竹挺立于文石之后。文石用筆圓潤瑣碎,風格特異,濃墨點綴,蒼勁秀峭。秀竹濃淡相攜,意境古拙天真。
竹石圖 明代 徐渭 立軸 紙本墨筆 縱122厘米橫38厘米 廣東省博物館藏
此圖畫雨竹,作者抓住雨中竹石的濕潤形態(tài),以一枝飽蘸水墨之筆,在半生的紙上,用嫻熟的草書筆法盡情揮寫,充分顯示出駕馭水墨技巧的水平,特別是那塊以淡墨染面,以濃墨積陰的石頭,確有玲瓏剔透的效果,不愧為徐渭的佳作。
菊竹圖 明代 徐渭 立軸 紙本墨筆 縱90.4厘米橫44.4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圖寫菊花昂立,菊葉垂聚,花朵簇擁,生機勃勃。菊葉以大筆刷寫,揮灑自如。旁依修竹,竹梢低垂,與菊花相呼應(yīng),饒有趣味。竹葉用筆瀟灑。菊、竹下端襯以葉草,清姿逸態(tài),淋漓盡致。筆墨干濕濃淡相宜相輔,一氣呵成,韻味雋永。
竹爐山房圖 明代 沈貞 立軸 紙本設(shè)色 縱115.5厘米橫35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沈貞,生于1400年,卒年不詳,明代畫家。一名貞吉,號南齊、陶然道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工唐律,善繪事,山水取法董源,略具煙林清曠、平淡天真之趣。此畫山峰聳立,山巖腳下,叢竹蒼翠,清溪湍流,雜樹、山房、水榭、庭院錯落其間,竹房內(nèi)有人對坐閑談,頗得清幽之趣。沈貞師法董源,又取元諸家之長,山水精妙,直逼宋人。此圖筆墨工整縝密、清新秀逸。
竹圖 清代 金農(nóng) 立軸 紙本墨筆 縱112厘米橫30.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作者在自題中說自己所畫此竹“無瀟灑之姿,有憔悴之狀”。畫中竹葉晦暗粘連,似蒙塵厚重,蒼涼凄婉。濃淡墨色營造出空瀠深遠的意境。構(gòu)圖婉麗可人,秀逸不凡。
金農(nóng)(1687-1764)清代著名畫家。字壽門,號冬心。別號很多,有:金牛、老丁、古泉、竹泉、曲江外史、稽梅主、蓮身居士、龍梭仙客、恥春翁、壽道士、金吉金、蘇伐羅吉蘇伐羅(佛家經(jīng)典上“蘇伐羅”即漢文“金”字,蘇伐羅吉蘇伐羅就是金吉金)、心廿六郎、仙壇掃花人、金牛湖上會議老、百二硯田富翁等。原籍浙江仁和(今杭州),久居揚州。平生未曾做安。性好游歷,“足跡半天下”。他嗜奇好學,工于詩文書法,詩文古奧奇特,并精于鑒別。書法創(chuàng)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時稱“漆書”。
竹石圖 清 羅聘 立軸 紙本 墨筆 縱121.8厘米橫58.8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畫中以濃淡二墨寫竹竿枝葉,水墨撇脫,隨意揮灑,以濃淡枯潤的變化,盡現(xiàn)竹之風致意態(tài),有云霧迷瀠之感。畫意空靈濕潤。小溪之畔,怪石嶙峋,以干筆濕墨勾染點皴,色澤凝重,富有體積感。此畫反映了作者駕御筆墨的高超水平,是不可多得的一幅寫竹佳作。
墨竹圖軸 清 羅聘 紙本水墨 132.2×42.5厘米 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
雪景竹石圖 清 高鳳翰 立軸 紙本設(shè)色 縱139.1厘米橫61.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寫天氣清寒,湖石罩雪聳立,在皚皚白雪中,高竹枯草,隨風搖曳。雪景用水墨從背景拓出,濃淡掩映得宜。白雪覆蓋著幾枝綠竹,生意盎然,顯得雪意更足。
高鳳翰(1683-1748),字西園,號南村,自稱南阜山人,山東膠州人。揚州八怪之一。雍正十一年官泰州巡鹽分司。去職后流寓揚州。工于山水,花卉,山水師法宋人,近趙令穰、郭熙一路,中年以后,到了江南,與揚州畫派畫家如金農(nóng)、鄭燮、高翔、李方膺、邊壽民等相往還,畫風相互影響,多作花卉樹石,筆法奔放,縱逸不拘成法。亦能畫人物,造型準確,神態(tài)瀟灑秀逸。晚年則趨于奔放縱逸。乾隆二年丁巳右臂病發(fā),堅持用左臂,自號后尚左先、丁巳殘人,艱苦力學,書、畫為之一變,生拗蒼勁,更富奇趣,為時所稱。傳世畫跡有南京博物院藏《層雪爐香圖》軸、中央美術(shù)學院藏《秋山讀書圖》軸等。
瀟湘風竹圖 清 李方膺 紙本 墨筆 縱168.3橫67.7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圖以禿筆濕墨逆筆取勢畫風中之竹,通過竹葉的獨特造型,表現(xiàn)出狂風大作的動態(tài)。作者成功地使不可見的風有了可視的形象,正如作者詩云“畫史從來不畫風,我于難處奪天工。請看尺幅瀟湘竹,滿耳丁東萬玉空”。末識“乾隆十六年寫于合肥五柳軒,李方膺”。鈐“晴江”白文方印,“李生”朱文方印等。按乾隆十六年為公元一七五一年,作者時年五十七歲。
蓮塘納涼圖 清 金廷標 軸 絹本設(shè)色 縱56.9厘米橫65.1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寫唐杜甫五律《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之一的詩意。原詩中有“竹深留客處,荷凈納涼時。公子調(diào)冰水,佳人雪藕絲”兩聯(lián)句,圖中景物與詩意相吻合。筆墨工細,人物動態(tài)悠閑自在,衣褶用濃墨鉤勒,略似折蘆描法,筆勢流暢;布景簡潔,設(shè)色雅淡。山石用小斧劈皴,鋒楞多姿,墨色富有層次,別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