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對孩子的吸引力,四舍五入約等于各種大牌包包在媽媽們心里的地位。
抑制不住想買的心,控制不了想要擁有的欲望。
昨天接女兒放學,老遠就聽到學校門口的陣陣哭聲。
一位媽媽拽著孩子的手使勁往車上拖,小孩邊哭邊掙扎:“你為什么要丟掉我的小餅干,我就吃一塊都不行嗎?”
旁邊地上,是一袋被踩得七零八碎的動物小餅干,盒子上還有幾個臟臟的腳印。
孩子媽手下不留情,一邊拽一邊罵:“說了不讓吃零食!你還不聽!”
站在一旁的幾個小孩子瑟生生地望著,眼神在地上的餅干和各自的家長身上來回試探,楚楚可憐。
這件事情讓我想起不久前看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課程時,她講過的一件趣事。
她說自己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開一個小賣部,里面放滿自己最喜歡吃的零食,從早吃到晚,自己吃夠了,還要邀請小伙伴來吃。
后來才知道,這個夢想是全班同學的,除了班里的小胖,因為他家就是開小賣部的。
我們那個年代也是,誰擁有當下最流行的小零食,誰就是整個班級的孩子王。
怎么當媽后,當年懷揣著開一個小賣部夢想的我們,在面對孩子手上的零食時,就變得深惡痛絕了呢?
一看到五顏六色的包裝,就想到色素,繼而想到萬惡的添加劑、糖精、防腐劑,瞬間便如臨大敵。
雖然理解父母們?yōu)楹⒆雍玫某踔?,但一味用暴力禁止孩子的零食,真的對嗎?/p>
心理學上有個“匱乏感”的概念,簡單理解,就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零食是兒童世界里最簡單的渴望,想到的總是得不到,或者總是要繞彎、達成某種條件才能得到,就會給孩子帶來深深的匱乏感。
欲望得不到滿足,匱乏便會導致貪婪。
女兒曾跟我說班上有個孩子,大家都笑話她是“跟屁蟲”。
每次有同學在課間時間去小賣部,她總是眼巴巴地跟著,目光盯在貨架上的一排排小零食上舍不得移開。
因為她爸媽從不允許家里有零食出現(xiàn),也不給她任何買零食的機會。
班上誰零花錢最多,她就和誰做朋友。
時間久了,有些孩子就用零食當做籌碼來誘導她,抄一張試卷給一塊巧克力,幫忙寫一份作業(yè)換一袋薯片。
老師知道這件事情后,找了女孩家長溝通,結(jié)果父母不僅沒有反思自己教育方式的問題,反而劈頭蓋臉地一頓罵孩子沒出息,沒羞恥心。
父母走了后,女孩紅著眼上完了當天的課。后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被學校里的部分同學取笑排斥。
在大人看來,零食是一件可有可無的小事,但這卻反映了孩子的內(nèi)心訴求。
網(wǎng)友@chen說,小時候她爸媽也是嚴禁零食,后來高中讀寄宿制學校,幾乎所有的生活費都被她用來買了零食和飲料。
后來上大學,到如今畢業(yè)工作,依然改不了屯零食的習慣。
哪怕知道自己吃不完,哪怕眼睜睜看著那些食物過期發(fā)霉,也要不斷地囤。
一旦發(fā)現(xiàn)家里的零食減少,心里就會莫名的恐慌發(fā)憷。
作家李雪曾在書里寫過,扼殺孩子小小的欲望,會導致孩子對某種事物的極度渴望,產(chǎn)生補償性心理。
小時候匱乏的東西,在成年后會無意識地拼命彌補。
有的人在自己身上彌補,瘋狂的買買買,卻永遠也填補不了內(nèi)心的空虛。
有的人會在下一代身上彌補,從一開始就拉著孩子走上了彎路。
孩子的本質(zhì)是永動機,除了睡覺外,小馬達在一刻不停地運轉(zhuǎn)。
除了心理需求外,零食也是孩子的正常生理需要。
世界衛(wèi)生組織也建議,大于1歲的孩子每天3-4餐,根據(jù)孩子需求可以在兩餐之間增加1-2次零食。
當然,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有貪吃零食的傾向,家長一定要采取措施。
我見過最智慧的媽媽,是這么幫助孩子慢慢戒掉多余的零食的。
她制定了一個特別大膽的計劃:給孩子兩個月的放縱日,想吃什么都買。
第一個星期,她帶著小朋友逛了兩次超市,每次都拎著滿滿幾大袋零食,孩子小臉上每天都洋溢著被寵溺的幸福。
第二個星期,家里又沒了存貨,她主動催著孩子往超市去,小朋友還是挺高興,遇上熟人還炫耀媽媽有多好。
第三個星期......第四個星期......
一個月過去后,小朋友明顯沒有了當初的興奮感,家里的零食往往是拆開了一個包裝袋,就沒人再動了。
超市也不樂意去,偶爾想要吃什么,也只是去樓下的便利店買一點點。
到現(xiàn)在,小朋友對零食幾乎一點興趣都沒了,反而三餐吃得更多。
所有的東西都是越難得到越珍惜,反過來,當零食對孩子來說觸手可及時,他反而就沒有那么向往了。
黃磊曾說過,沒吃過零食的童年是不幸福的。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這么一段話:
“成年人的幸福來源往往就是一頓啤酒炸雞或者夜間的大排檔,如果不行,就兩頓,足以撫平生活中的苦痛。
對各方面都尚未成熟的孩子更是如此,他們不懂權(quán)衡利弊,不懂克己自律,只想要滿足當下的愿望。
他們的愿望可以很大,大到去外太空和外星人捉迷藏;也可以很小,小到僅僅一顆糖果,一小塊蛋糕就可以滿足。
當小孩想要吃零食時,大人要做的,就是幫他們平衡健康和需求之間的關(guān)系。”
去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健康所、中國營養(yǎng)學會共同編制了《中國兒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
從肉蛋、谷物、豆制品、果蔬、奶制品、堅果、薯類、飲料、冷飲9個板塊,分別標注了可經(jīng)常食用、適當食用以及限量食用的零食。
還總結(jié)了七條準則:
吃好正餐,適量加餐,少量零食;
零食優(yōu)選水果、奶類和堅果;
少吃高鹽、高糖、高脂肪零食;
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
零食應(yīng)新鮮、多樣、易消化、營養(yǎng)衛(wèi)生;
安靜進食零食,謹防嗆堵;
保持口腔清潔,睡前不吃零食。
也可以按照“80/20”法則,保證80%的食物是營養(yǎng)豐富的,剩下的20%可以是一些“不營養(yǎng)”的食物。
零食這件事,大概是所有家長的心頭刺。
但吃一根棒棒糖不會馬上蛀牙;吃一口冰淇淋不會立刻拉肚子;吃一片薯片不會立馬影響身體發(fā)育。
孩子對零食的執(zhí)著,某些時刻不只是對食物的依賴,而是通過這種方式,去確定和父母的感情。
“小時候家里窮,但媽媽還每周豪氣地給我買一包杏肉脯解饞。 后來40年過去了,每次回想起來,那些和媽媽一起搶零嘴的時光,都構(gòu)成了我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
寫到這里,突然就想起了孩童時,拿著母親給的幾毛零花錢買糖吃的幸福感。
不管什么年代,小朋友的快樂永遠都是那么簡單。
人生實苦,好在孩子的笑容很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