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功能:
心: 心居胸中,為君主之官,主血脈,又主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其華在面,開竅于舌,在體為脈,其經(jīng)脈循肩臂內(nèi)側后緣,下絡小腸,與小腸相表里。
小腸: 小腸具有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的功能。
(二)病理特點:
心?。?主要病理為主血脈和藏神的功能失常,常見癥狀為:心悸、怔忡、心痛、心煩、失眠、健忘、精神錯亂、神志昏迷,以及某些舌體病變等。
小腸病變: 要反映在泌別清濁功能和氣機的失常,常見癥狀為腹脹、腹痛、腸鳴、腹瀉或小便赤澀疼痛、小便混濁等。
(三)常見證型
心:
虛證——多見心血虛證、心陰虛證、心氣虛證、心陽虛證及心陽虛脫證;
實證——多見心火亢盛證、心脈痹阻證、痰蒙心神證、痰火擾神證及瘀阻腦絡證。
小腸: 小腸實證有小腸實熱證,虛證有小腸虛寒證,這里主要介紹小腸實熱證。
1.心血虛證
定義: 指血液虧虛,心失濡養(yǎng),以心悸、失眠、多夢及血虛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
證候表現(xiàn): 心悸,失眠,多夢,健忘,頭暈眼花,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色淡,脈細無力。
證候分析:
病因: 多因勞神過度,或失血過多,或久病傷及營血引起;也可因脾失健運或腎精虧損,生血之源不足而導致。
證候:
①心血虛,心失濡養(yǎng),心動失常,故見心悸;
②心神失養(yǎng),神不守舍,則為失眠、多夢;
③血虛不能上榮頭、面,故見頭暈眼花、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色淡;
④血少脈道失充,故脈細無力。
辨證要點: 心悸、失眠、多夢與血虛癥狀共見。
2.心陰虛證
定義: 指陰液虧損,心失滋養(yǎng),虛熱內(nèi)擾,以心悸、心煩、失眠及陰虛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
證候表現(xiàn): 心悸,心煩,失眠,多夢,口燥咽干,形體消瘦,兩顴潮紅,或手足心熱,潮熱盜汗,舌紅少苔乏津,脈細數(shù)。
證候分析:
病因: 多因思慮勞神太過,暗耗心陰;或溫熱火邪,灼傷心陰;或肝腎陰虧,不能上濟,累及心陰而成。
證候:
①心陰虛,心失濡養(yǎng),心動失常,故見心悸;
②虛熱擾心,神不守舍,故見心煩,失眠,多夢;
③陰虛失滋,故口燥咽干,形體消瘦;
④陰不制陽,虛熱內(nèi)生,故手足心熱,潮熱盜汗,兩顴潮紅,舌紅少苔乏津,脈細數(shù)。
辨證要點: 心悸、心煩、失眠與虛熱癥狀共見。
鑒別: 心血虛證與心陰虛證
相同點: 心血虛證與心陰虛證均可見心悸、失眠、多夢等癥。
區(qū)別:
心血虛證: 以面色淡白,唇舌色淡等“色白”血虛表現(xiàn)為特征;
心陰虛證: 以口燥咽干,形體消瘦,兩顴潮紅,手足心熱,潮熱盜汗等“色紅”及陰虛內(nèi)熱之象為特征。
3.心氣虛證
定義: 指心氣不足,鼓動無力,以心悸怔忡及氣虛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
證候表現(xiàn): 心悸怔忡,氣短胸悶,精神疲倦,或有自汗,動則諸癥加劇,面色淡白,舌淡,脈虛。
證候分析:
病因: 多因素體虛弱,或久病失養(yǎng),或勞倦過度,或先天不足,或年高氣衰等原因而成。
證候:
①心氣虛,鼓動乏力,心動失常,故見心悸怔忡;
②宗氣衰少,功能減退,故氣短胸悶,精神疲倦;
③氣虛衛(wèi)外不固,故自汗;
④動則氣耗,故活動勞累后諸癥加??;
⑤氣虛運血無力,氣血不足,血脈不榮,故面色淡白、舌淡、脈虛。
辨證要點: 心悸怔忡與氣虛癥狀共見。
4.心陽虛證
定義: 指心陽虛衰,溫運失司,虛寒內(nèi)生,以心悸怔忡或心胸疼痛及陽虛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
證候表現(xiàn): 心悸怔忡,胸悶氣短,或心胸疼痛,畏寒肢冷,自汗,神疲乏力,面色?白,或面唇青紫,舌質(zhì)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脈弱或結、代。
證候分析:
病因: 多因心氣虛進一步發(fā)展而來;或因其他臟腑病證損傷心陽而成。
證候:
①心陽虛衰,推動、溫運無力,心動失常,輕則心悸,重則怔忡;
②心陽虛衰,宗氣衰少,胸陽不展,故見胸悶氣短;
③心脈失其溫通而痹阻不暢,故見心胸疼痛;
④陽虛溫煦失職,故見畏寒肢冷;
⑤陽虛衛(wèi)外不固,故見自汗;
⑥溫運乏力,面部血脈失充,血行不暢,故見面色?白或面唇青紫,舌質(zhì)紫暗,脈弱或結或代;
⑦陽虛水濕不化,故舌淡胖嫩,苔白滑。
辨證要點: 心悸怔忡、或心胸疼痛與陽虛癥狀共見。
5.心陽虛脫證
定義: 指心陽衰極,陽氣欲脫,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脈微欲絕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
證候表現(xiàn): 在心陽虛癥狀的基礎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劇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脈微欲絕。
證候分析:
病因: 多為心陽虛證進一步發(fā)展形成;亦可因寒邪暴傷心陽,或痰瘀阻塞心脈引起;還可因失血亡津,氣無所依,心陽隨之外脫而成。
證候:
①心陽衰亡,不能外固,故冷汗淋漓;不能溫煦四肢,故見四肢厥冷;
②宗氣外泄,不司呼吸,故見呼吸微弱;
③陽氣外脫,脈道失充,故面色蒼白無華;
④陽衰血脈失于溫通,則見心痛劇烈,唇舌青紫;
⑤心神渙散,則見神志模糊,甚則昏迷;
⑥心陽衰竭,故脈微欲絕。
辨證要點: 心悸胸痛、神志模糊或昏迷與亡陽癥狀共見。
鑒別: 心氣虛證、心陽虛證和心陽虛脫證
聯(lián)系: 心氣虛證、心陽虛證和心陽虛脫證有密切聯(lián)系,可以出現(xiàn)在疾病過程中的輕重不同階段。
區(qū)別:
(1)心氣虛證: 以心悸怔忡為主癥,同時出現(xiàn)心臟及全身機能活動衰弱的癥狀,如氣短胸悶、神疲自汗等,且動則諸癥加??;
(2)心陽虛證: 在心氣虛證的基礎上出現(xiàn)虛寒癥狀,以畏寒肢冷為特征,且心悸加重,或出現(xiàn)心胸疼痛、面唇青紫等表現(xiàn);
(3)心陽虛脫證: 是在心陽虛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亡陽癥狀,以冷汗肢厥,或心胸劇痛,神志模糊甚或昏迷為特征。
6.心火亢盛證
定義: 指心火內(nèi)熾,擾神迫血,火熱上炎下移,以心煩失眠、舌赤生瘡、吐衄、尿赤及火熱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
證候表現(xiàn): 心煩失眠,或狂躁譫語,神識不清;或舌上生瘡,潰爛疼痛;或吐血,衄血;或小便短赤,灼熱澀痛。伴見發(fā)熱口渴,便秘尿黃,面紅舌赤,苔黃脈數(shù)。
證候分析:
病因: 多因情志抑郁化火;或火熱之邪內(nèi)侵;或過食辛辣刺激食物、溫補之品,久蘊化火,擾神迫血而成。
證候:
①心火熾盛,熱擾心神,故心煩失眠;
②火熱閉竅擾神,故狂躁譫語,神識不清;
③火熱迫血妄行,故見吐血,衄血;
④心火上炎舌竅,故見舌上生瘡,潰爛疼痛;
⑤心火下移小腸,故見小便赤澀,灼熱疼痛。
⑥熱蒸于外故發(fā)熱;
⑦熱盛傷津故口渴,便秘尿黃;
⑧火熱內(nèi)盛,故面紅舌赤,苔黃脈數(shù)。
辨證要點: 心煩失眠、舌赤生瘡、吐衄、尿赤與實熱癥狀共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