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極具震撼力的短篇小說即將誕生了?!蔽以谝黄指迳线@樣寫道。但我在第二句話中說:“它仍然不是一部短篇小說。”——蘇珊·哈潑
有位作者要求我把他的短篇小說在班上讀一讀,希望他的同輩人能對其作些評判。
像往常一樣,我把小說大聲朗讀給同學們聽。因為沒告訴大家作者的姓名,所以各種批評都直指作品本身,而并非針對作者本人。
我把小說當成是自己寫的,竭盡全力把它演繹得好些。然后我要求同學們給予評價,首先是哪些地方寫得好(我們經常以此作為開始),接下去是哪些地方看上去有缺陷。
每個人都同意故事有許多優(yōu)點:強有力的人物刻畫、連貫而有說服力的觀點、激動人心的場面等等。
然而,評論突然間變得尖銳起來:“我不喜歡這個結尾”;“我還沒有盡興呢,它就完了”。年輕人七嘴八舌地說道。
“我們能否認為它有一個結尾呢?我覺得它被中斷了,就好像一架就要著陸的飛機,突然從空中掉了下來?!币幻麑W生說。
“你知道它會在哪兒著陸嗎?”另一名學生問。
“不知道。”前面那位承認。
“我也不知道。這個故事沒有任何目的,或者說連一個懸念都沒有,這個人物會不會到達某個地方,不管這地方在哪兒?!?/span>
“是呀,”其余人說道,“并非你不在意,這個主角太過真實了。你不能對他置之不理,但又不知道他要走向何方,或者對他來講什么是重要的。所以當事情在他身上發(fā)生時,你不知道如何來感受他?!?/span>
學生們自發(fā)而又近乎天真的評論揭示了讀者希望從小說里讀到什么。這里并不需要高技巧和炫耀的成分,人們只是在品味自己對小說的感覺。
我想,他們的這種感覺完全回到了童年,甚至回到了人類誕生之初。
在舊金山的一個研習班里,當我們圍坐在長桌旁聽故事的時候,我們仿佛在做一件原始人類做過的古老事情:圍坐在火堆旁,“給我講個故事吧?!?/span>
這意味著什么呢?我用一種只有小孩才有機會發(fā)現的方式來思考它。我父母都出生于擅長講故事的家庭,尤其我父親一直是個講故事的高手。
他有著歷險般的生活經歷,因此他不斷地添上些新的內容,使那些我們聽得最多的老故事成為最好的故事。直到現在,當我們節(jié)假日團聚在一起時,我們仍點名要求聽那些老故事。
“給我講'旁克馬’的故事吧,”我們說?!安?,還是講'火腿、雞蛋和鹵后腿’的故事吧?!边@些都是我們童年時百聽不厭的故事。
但是,每當我們想聽故事時,他會極其高興地給我們講一些笑話,于是我們抗議:“那不是故事?!?/span>
我敢肯定爸爸一定認為我們是些非常沒有幽默感的家伙,然而當時我確實很失望,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
當時我想要聽到有明確觀點的東西,這些東西從A點出發(fā)直奔B點(或是G點、E點),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會感到受了嘲弄。
學生們在我大聲朗讀的故事中尋找著什么?他們想要一個結尾,當然,是一個他們有所準備的結尾。
“一個目的地?!边@可以是一次旅行,或是其他什么,但至少要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形狀,就像一條弧形軌道。
短篇小說布局謀篇的關鍵問題是:“作者的意圖是什么?”這就是讀者想要搞清楚的。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找到作者,他已經迫不及待地要發(fā)表意見了。他說,“小說確實表達了我所希望表達的東西。
我不過是展示了一個生活片段,一段時期的生活,余下的就靠讀者自己去領會了。因此,它就應當讓你感到迷惑不解,讓你直接面對生活,而且讓你獨自進行決斷?!?/span>
“好”,我說,“作者已經完成了他準備要做的工作,他的小說如他所愿地影響了我們。從這種意義上看,他完全達到了目的?!?/span>
但一個根本的問題是:他確實完成了一部短篇小說嗎?這部作品有我們所要求的特性嗎?它還可能是一樣別的什么東西嗎?
“它還可能是什么呢?”有人問道。
答案是它還可能是散文詩、中篇小說、“超短篇小說”、故事簡介或是人物素描。以上每種文體都有自己的本質屬性用以區(qū)別于其他文體。
所謂的生活片段,就是用故事簡潔地表達事件或場景,簡短地描寫當時的時間、地點,少有過程。我感覺咱們談論的這篇文章可能就是故事簡介。
因為它是靜止的,故事簡介不能獨立成篇。在這種意義上,它不能滿足我們對短篇小說的期望。
事實上,短篇小說有些像十四行詩,因為它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和滿足)人們的期望。
即便是最簡單、最單一的形式,即便沒有規(guī)定的字數、行數或者韻腳的限制,它也能嚴格地遵循它的規(guī)則。但它又已經被詮釋了,被作家、讀者、評論家給了寬泛自由的范圍。
它在寬闊的河床里流淌,保持著流動性和其自身的優(yōu)雅。然而,就像包括水在內的其他化合物,它有著能被我們用圖表表示出來的特殊結構,有著能被分解出的特殊元素。
它不是武斷的,也不是隨意的,它們是使短篇小說之所以成為短篇小說而不是故事簡介、散文詩或枯燥平淡的冗長笑話的東西。
就像老的電視廣告中,小孩一邊在外面玩雪,一邊等著媽媽為他準備午餐時喝的湯一樣,有著某種明確的期望。
“湯好了嗎?”小孩大聲地問他媽媽,而媽媽正在灶邊攪拌著鍋里的東西。小孩卻希望擺在他面前的是一種盛在杯子或碗里的熱氣騰騰的液體。
可當他坐下來時,媽媽給他上的卻是茶,也是一種盛在杯子或碗里的熱氣騰騰的液體。他抗議道:“這不是湯!”如果他媽媽端上來的是麥片粥或辣椒糊,結果依然如此。湯就是湯。
我們不會把一篇散文稱作短篇小說,因為它的內容與形式都不是。
我在想,一個受傷的人倒在街上,朝附近的一個嬉皮土喊道:“幫我叫輛救護車廣那個嬉皮士點頭應道:“嗨!先生,你原來是輛救護車呀!”(英語中“Callmeanambulance”既有“幫我叫輛救護車”之意,又有“叫我救護車”之意。)
這個我最喜歡的老笑話充分表明了我是我老爸的女兒。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如果我們不加思索地把什么東西都稱作短篇小說,我們就和那個嬉皮士一樣糟糕。
讓我們看看埃德加·艾倫·坡是怎樣說的吧。他在150多年前對于短篇小說提出的批評至今仍具有重要價值:
整篇文章應該不是詞語的堆砌,否則這種傾向會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作者偏離預先建立起來的構思。
只有通過這種方法,運用這種技巧,即把一幅圖畫詳細地繪制在作者腦海里,才能真正視其為同宗同源的藝術,一種令人滿意的感覺。
“預先建立起來的構思”?'詳細地繪制”?這不是對事件因果的描述,而是一個艱難、復雜的(也可能是漫長的)過程。
而在這方面凡是做得好的,都能被稱為“令人完全滿意的感覺”。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