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記者 顧志敏
憨態(tài)可掬的彌勒佛,端莊典雅的觀音像,活靈活現(xiàn)的飛禽走獸……學士花園張小碗家中客廳里,擺滿了各色令人贊嘆的木雕作品,而這些,都是他多年來的得意之作。
今年64歲的張小碗與木雕打了大半輩子交道,但卻從未成為一名正式的木雕匠人。20歲時,學了幾年木雕的他被蘇州本地的一家建筑公司錄用。在建筑公司,他沒用上木雕手藝;學木雕時掌握的繪畫技巧,反而讓他成了公司的一名政治宣傳員,主要負責工程隊的版畫設計。幾年后,張小碗調(diào)到建筑機械廠,這回他成了一名模具工人,總算是重新和木頭打起了交道,也和木雕行當保持著一絲似斷不斷的聯(lián)系。
工作中用不上木雕,但張小碗私下里卻從未丟下老手藝??臻e時總要拿出刻刀過過癮,雕幾件小玩意留作自己把玩。時間久了,一把刻刀玩得愈加純熟,雖然除了偶爾送送朋友,作品從不出售,張小碗有一手木雕手藝的名聲也漸漸在朋友圈中傳開來。
45歲時,張小碗從機械廠內(nèi)退,每月300元的退休金根本不夠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這時候,原先在建筑公司的同事找上門。原來,這名同事在皮市街開了一家紅木家具修理店,不少客戶送來修補的蘇式傳統(tǒng)家具都上了年頭,家具上的木雕圖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毀壞,知道他對木雕有一定造詣,想請他去幫忙,待遇從優(yōu)。
能夠干回老本行,張小碗欣然接受。但只是修修補補難以滿足張小碗的創(chuàng)作的欲望,收入高了,他會買來好的木料,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在他看來,這也是蘇州木雕匠人的特點,在作品題材的選擇上心思很活,不局限于傳統(tǒng)的造型,花鳥蟲魚,一切皆可通過手中的刻刀展現(xiàn)。同時在構思的巧妙上也十分獨到,白菜上爬一只小蟲,黃楊木雕成竹節(jié)狀等等,不一而足。
年輕時,張小碗創(chuàng)作的木雕多是大個頭,如今上了年紀,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作品越來越小。家中收藏的最小的作品是一頭側臥的黃牛,尚不足一節(jié)大拇指大。但造型雖小,但技藝和花的心思卻絲毫沒有減弱。要先在紙上畫出樣式,覺得滿意了再描到木頭上,如果不滿意還要擦掉重新再來,單就畫這道工序就要經(jīng)歷幾十遍的反復修改。
雕刻中,越細小的部分越要功底,不能有絲毫的差錯,稍有不慎,作品就有瑕疵了,前功盡棄。刻完還要反復打磨光滑,一件作品,總要耗費半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