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畫學家、畫家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指出:“國朝畫法,廉州(王鑒)、石谷(王翚)為一宗,奉常祖孫(王時敏和王原祁)為一宗。廉州匠心渲染,格無不備;奉常祖孫獨以大癡一派為法。兩宗設(shè)教宇內(nèi),法嗣蕃衍,至今不變宗風。”后來即將王時敏、王原祁及其傳人稱為“婁東派”,王鑒、王翚及其傳人稱為“虞山派”,構(gòu)成了畫史上的“四王”。他們共同繼承與發(fā)揚了傳統(tǒng)文人畫精髓,在筆墨的經(jīng)營與整合中,開拓了新的境界,是清初繪畫藝術(shù)的重要代表。
被譽為“后學津梁”的王鑒,不僅得董其昌嫡傳,且能自出新意,倡導(dǎo)兼融南北二宗,形成了鮮明的自身特色。弟子王翚在其親授之下,轉(zhuǎn)益多師,形成“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的畫學理念。王翚功力全面、畫藝超絕,為清廷皇室所推崇,成為當時飲譽南北的“畫圣”,受其畫風影響者以及門徒眾多?!坝萆疆嬇伞庇绊懮钸h,清代中晚期的奚岡、戴熙、陸恢、吳谷祥、顧麟士,近代吳琴木、馮超然、吳湖帆、張石園等,皆從此脈絡(luò)化出。
此次展覽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名為“后學津梁”,展出王鑒的作品。王鑒(1598-1677),字玄照,后避清圣祖玄燁諱改字符照,一作圓照,號湘碧,又號染香庵主。江蘇太倉人,王世貞曾孫。他受董其昌繪畫思想影響,崇尚以南宗為主的傳統(tǒng),并能融合北宗畫學,摹古功深,筆法非凡,好提攜后進,有“后學津梁”之譽,王翚便是其入門弟子。過去因其籍貫被視為“婁東畫派”,近年有學者從其創(chuàng)作旨趣,將之列為“虞山畫派”。據(jù)上海博物館書畫專家單國霖介紹,目前所見王鑒最早作品為此次展出的《秋山圖》,當時王鑒時年四十歲。中年時候的代表作品有《仿范中立山水軸》等。到了晚年的時候,王鑒的筆墨由渾厚轉(zhuǎn)為尖利細密,此次展出的《臨巨然溪山圖軸》,此圖用巨然筆法而微帶燕文貴之潤密。
第二部分為“山水清暉”,展出王翚的作品。王翚(1632-1717),初字象文,后易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又號烏目山人、清暉老人。江蘇常熟人。少時拜同里張珂為師,后被王鑒、王時敏相繼收為弟子。對古畫的鑒賞、臨摹功力極深,宋代以來許多失傳的古畫,借王翚的臨摹得以傳世??滴跞辏?691),由宋駿業(yè)、王掞推薦,入京擔任制作《康熙南巡圖》的首席畫師。告竣后,獲皇太子胤礽接見,并賜手書“山水清暉”四字。為“虞山畫派”創(chuàng)始人。單國霖表示,此次展出的王翚《重江疊嶂圖》卷是公認的王翚最好的作品。描繪崗嶺逶迤,巉巖陡壑,山間樹木蔥蔚,云氣蒸騰,隨著山形地勢分別置有竹塢村舍、水榭臺閣、酒店村市、板橋棧道,其畫法融合南北兩大流派為一體。其上還有清弘歷題鑒“王翚重江疊嶂,神品第一”、“國朝第一卷,王翚第一卷”和七律詩一首。卷后有近人陳寶琛題跋。此卷于乾隆時曾入清內(nèi)府,鈐有“養(yǎng)心殿鑒藏寶”等印,后從清內(nèi)府流出。其他的精品還包括王翚《唐人詩意圖》、《臨王蒙竹趣圖》、《六境圖卷》等。
第三部分為“嫡學傳派”。除王翚外,師從并受王鑒畫風影響的畫家另有薛宣、黃柱等,他們中有的甚至為王鑒代筆。而王翚的弟子與受其影響者更多,如這部分中的楊晉、顧昉、宋駿業(yè)、陸道淮、徐溶、釋上睿等;此外,吳暻的《山水圖頁》,似亦受王翚影響。
此次特展涵蓋了“二王”早中期的代表作品,從中觀眾可以極好地了解兩位大家的風格特色與藝術(shù)成就。另一方面,作為“南宗正脈”的姐妹篇,“集古大成”特展的推出,將有助于公眾與學術(shù)界對“四王”總體的藝術(shù)成就與深遠影響,有更加深入、全面地認識與理解。 艾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