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老子,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道家學派。其實,所謂的道家學派是以老莊學說為中心的學術(shù)派別。形成于先秦時期,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范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jù)”。
殊不知,東周諸子百家源遠流長,在長期的發(fā)展中這些學派亦發(fā)生了交融,產(chǎn)生了共同。單就老子思想的傳承而言,“道”的思想就已融入到諸多學派。
道家的核心,便是“道”的思想。
不論是大道無為,還是道法自然,都是道家學者主張的核心所在。這種樸素的辯證思想,雖然不像儒家思想一樣盛行,但亦是諸子百家中相當重要的一門哲學流派。因為道家思想具備“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特點,所以在不知不覺間,“道”的思想已逐漸融入到其他學派中,受到百家學者的借鑒。
司馬談眼中的道家,具有“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的特點。當黃老道家橫空出世,這一學派將儒家、墨家、法家等學派兼收并蓄,豐富了道家思想本身的理論體系,同時也讓道家思想更貼合于社會實際,對其它學派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但凡統(tǒng)治者采用了黃老道家思想作為治國之本的王朝,皆是文化興盛、思想開放的時期。
繼先秦以后,道家思想產(chǎn)生了兩大分支。
在魏晉玄學興起之前,黃老道家始終處于主導地位,不過隨著魏晉空談派的崛起,老莊派日漸取代了黃老道家。不過不論是黃老道家還是老莊道家,其本質(zhì)都是老子思想。《道德經(jīng)》與《莊子》這兩部道家經(jīng)典并駕齊驅(qū),分別代表了道家的兩大分支。實際上,《道德經(jīng)》就是老子原始思想與黃老思想的有機結(jié)合,而《莊子》里亦不乏黃老思想的精神元素。
從學術(shù)源流上來看,法家其實是老子思想的延伸。
當然,除了老子思想外,法家還借鑒了其它學派,并孕育了獨樹一幟的思想內(nèi)涵。法家借鑒得最多的,就是老子思想對“道”的規(guī)律性的論述。法家在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chǔ)上,剖析了“道”與“理”之間的聯(lián)系。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法家就是老子思想的另一種延伸。至于韓非子整合后的法家,其中頗具特色的“術(shù)”與“勢”,其源頭仍在黃老道家。
熟悉法家思想的朋友一定知道,法家思想中的許多觀念與老子思想不謀而合,這兩大學派均為“人君南面之術(shù)”。不過,從學派思想的原則性來看,道家堅持“道本清凈”的原則,這一原則無疑與法家思想背道而馳,這也是兩大學派最大的不同之處。除此之外,道家對其他學派采取兼容并包的態(tài)度,而法家則提倡禁絕百家,這亦是兩學派的分歧所在。
那么,先秦以后最盛行的儒家,又與黃老道家有怎樣的關(guān)系呢?
前文我們提到,黃老思想的包容性相當強,對各學派的精髓都進行了整合和吸收。儒家的階級制度及仁義思想,被黃老思想化作己用。此外,黃老思想還借鑒了部分法家思想,因而,提出了“刑德并用”的新主張。這一主張對儒家、法家的發(fā)展又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單純地使用儒學治國,無疑會引發(fā)王莽篡漢之類的災難。因此,后世的統(tǒng)治者皆兼收多學派,而不是選擇偏聽一家之言。漢代以后的統(tǒng)治者,大多實行“外示儒家,內(nèi)施黃老”的方針,亦或是“外儒內(nèi)法”的政治主張。尤其是在王朝建國之初,黃老思想與儒家思想兩相結(jié)合,能夠讓統(tǒng)治者在與民休息的同時完成對臣民的教化,讓社會經(jīng)濟文化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復蘇。
由于,黃老思想來者不拒,將諸子百家思想兼收并蓄,所以黃老思想呈現(xiàn)出一種相當駁雜的表象。后世學者研究黃老思想的同時,常常會將其與雜家混為一談。實際上,黃老思想雖借鑒了其它學派的思想,但其本質(zhì)仍是道家思想,這一核心是亙古不變的。
例如《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以道家思想為主導的作品,雖吸收了諸子百家的思想,但其主干仍是道家思想。至于《晏子春秋》,則是一部純粹的雜家之作,在這部著作中我們無法找到其中的主干。
因此,黃老思想雖然與雜家思想一樣兼收并蓄,但二者的本質(zhì)仍有區(qū)別,不可混為一談。
參考資料:
【《道德經(jīng)》、《莊子》、《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