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運六氣學說,又稱運氣學說,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其內容集中體現(xiàn)于《素問》中的《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至真要大論》七篇,習稱“運氣七篇'。其內容約占《素問》全書的三分之一,足見其在《素問》及整個中醫(yī)基礎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吨嗅t(yī)藥主題詞表》將“五運六氣”列為中醫(yī)理論基礎范疇之一。
方藥中、許家松、高思華等都一再強調:“運氣學說是中醫(yī)學基本理論的基礎和淵源。顧植山教授研究認為:運氣學說不只是在七篇大論,也不僅僅是疾病預測的問題?!饵S帝內經》中到處都是五運六氣,需要用五運六氣來重新認識中醫(yī)基礎理論的許多原理。陰陽五行和五運六氣,首先是古代的自然科學模型,在中醫(yī)學中是具體的醫(yī)學理論。拋開五運六氣,陰陽五行就成為抽象的哲學概念。天人相應是中醫(yī)陰陽五行學說的靈魂,五運六氣是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有了五運
六氣,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醫(yī)陰陽五行學說的天人相應思想。運氣學說內容豐富,不僅包含醫(yī)學內容,還有天文學,歷法學以及物候學等
多學科知識。運氣學說自誕生以來就備受醫(yī)家關注,尤其有宋一代對其重視程度更是達到了頂峰,宋代太醫(yī)局將它定為必受課程和考試科目。金元時期其余溫未消,劉完素、張元素等大醫(yī)家或多或少從中吸取營養(yǎng)而形成自己的醫(yī)學思想。
金元而下,明、清、民國是運氣學說發(fā)展的低潮期,雖不乏研究者,然出新者甚微,大多依經釋義而已。此外,尚有很多反對者對運氣理論持否定態(tài)度,千年以來,或存或廢,仍無定論。
目前,國內對于運氣學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與時間醫(yī)學相結合,發(fā)展出中醫(yī)時間醫(yī)學。誠如劉濟躍等所言,陰陽五行是自然界時間和空間物理特性的高度概括,五運六氣是整體統(tǒng)一的時間醫(yī)學體系,是中醫(yī)理論的核心,對現(xiàn)代時間醫(yī)學的發(fā)展具有借鑒和指導作用。
一是與氣象醫(yī)學相結合,發(fā)展出中醫(yī)氣象醫(yī)學。有學者研究認為:運氣學說包含著豐富的醫(yī)學氣象學內容,對氣象學中氣候、節(jié)令、大氣活動、天氣預報、醫(yī)學氣象等方面均有較深刻認識,其所論述的致病氣象要素包括氣溫、氣壓、濕度、日照、降水、風速等方面,強調大自然氣化對人體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
一是預測時疫的爆發(fā)。2004年,五運六氣研討會召開,會議認為:“五運六氣是一種動態(tài)的復雜變化,要掌握各運氣因子間的相互關系,靈活、辯證地分析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和動態(tài)變化,并進行正確的預測。“然而,遍觀這些研究,多是集中于對運氣學說中干支推演理論部分的探討,而對運氣學說中氣化理論部分的研究則相對較少。
運氣學氣化論在運氣學說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運氣學說的核心內容。方藥中、許家松等就強調,“氣化”是“七篇”的基礎,是“七篇”所論述的中心內容。
運氣學說與《傷寒論》相關性的問題一直是眾醫(yī)家爭論的焦點。有人奉之為圭皋,認為其是研究《傷寒論》理論的重要工具,是傷寒學中湛深的學問,如錢塘二張、陳修園、唐容川等;也有人視之為不經,認為其與《傷寒論》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如章太炎、陸淵雷等。筆者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對五運六氣與《傷寒論》相關性的研究,數(shù)量不是很多,并且研究內容大多局限在對開闔樞以及標本中氣理論的現(xiàn)代語言釋義上。
故本文首先對運氣學說的源流進行了探討,論證了氣化理論在運氣學說中的核心地位,而干支推演只是其發(fā)展之一支,其次,對氣化論與《傷寒論》及其學術的相關性做了探討,并嘗試著論述了其在《傷寒論》理法方藥研究中的意義。試圖借此探討運氣學說和《傷寒論》今后的研究思路。
通過以上的論證,我們對運氣學說氣化理論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到其為運氣學說的核心。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的它,有必要對其概念及其內容作一介紹。
一 氣化理論的概念
氣化理論是以氣的運動變化來論述人體生命過程的一門學問,衍生于先秦的氣學哲學思想。氣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先秦諸子百家皆言氣:《左傳》論“六氣”,《國語》言天地陰陽之氣,可以看出氣已經是一個涵蓋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普遍概念。在氣學極度普遍的前提下,諸子認識事物,皆從氣始,認為氣構成萬物?!兑讉鳌は缔o上》言“精氣為物’’,《文子·下德》篇說:“陰陽陶也,萬物乘一氣而生”等等,氣學之構成論日漸成熟。其后,又有《莊子·知北游》以氣的變化論生命的發(fā)生:“雜乎芒芴之間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茍子》又進一步發(fā)展為:“人有氣,有生,有知,亦有義,故為天下貴也。一意思是說人的生命就是以氣為基礎,由于氣而生發(fā),由構成論發(fā)展為生成論。
中醫(yī)學者吸收并發(fā)展了這一思想,最終形成中醫(yī)學的氣化理論??肌饵S帝內經》諸篇,對于氣化理論的運用隨處可見,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膀胱者,州都之官j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一用以說明氣化功能在人體津液生成、輸布和排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又如《靈樞·營衛(wèi)生會》說:“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span>
指出了水谷精微化生血液過程中的形氣互化問題??然而,各篇均為散在的提及,并無系統(tǒng)的專論以闡釋氣化理論,倒是在運氣七篇里,系統(tǒng)地論述了其哲學、天文學的來源和氣化規(guī)律。
《素問·天元紀大論》開篇即日:“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摁統(tǒng)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日陰日陽,日柔日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成張。'這是以元氣為資始,繼而發(fā)生五運,再而星耀,又而陰陽,化為世間萬物的宇宙生成論,宇宙萬物因氣而生,因氣而成,所謂“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素問·六微旨大論》指出萬物皆賴氣化而生,氣化而成:“夫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薄端貑枴饨蛔兇笳摗窂娬{萬物“各從其氣化也'。
氣化理論以氣的運動變化來闡釋人之生命過程。它認為氣是構成萬物的基礎,并且認為萬物的生長壯老己,無出氣之變化。氣是氣化的物質基礎,氣化是氣的功能概括。氣化理論是運氣學說的核心,是中醫(yī)學的重要基礎之一。
二 氣化理論的內容
孟慶云曾撰文對運氣學所提出的氣化論綱領做了概括,認為主要有六個方面:(1)升降出入;(2)五運及六氣皆因時、因盛衰而化,又皆應人應臟腑、六氣之化為三陰三陽,有開闔樞之變;(3)氣在自然及人體中皆有循行,人體有營衛(wèi)等諸氣在十二經中依時序而循行;(4)人氣有食飲之化,氣有精氣神之化;(5)氣化有亢害承制規(guī)律;(6)氣化之天人相應,有標本中見之別;(7)五運和六氣兩種氣化五六相合之周期,氣化異常致病也有周期,周期可呈現(xiàn)規(guī)律性與可預測性,即“順天之時,疾病可與期'。筆者對其加以概括及組合,認為運氣學說氣
化論主要介紹了兩個理論:一個是升降出入理論,·個是從化理論。
1 升降出入理論
升降出入是氣化的基本機制,見于《素問·六微旨大論》:“帝日:其升降何如?岐伯日: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睆埦霸澜忉屨f:“天無地之升則不能降,地無天之降則不能升,故天地更相為用?!币饧瓷抵g是相互為用,相互依存
的,是互根的。《黃帝內經》重點給我們介紹了升降出入理論的普遍性,重要性和其方式。
(1)升降出入是普遍規(guī)律
《素問·六微旨大論》云:“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睆埥橘e認為:“凡物之成形者,皆日器。'也就是說,器,在這里泛指一切事物?!秲冉洝氛J為,只要是物質,就存在著升降出入的運動,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span>
(2)升降出入是重要規(guī)律
任何物質都遵循著氣之升降出入的規(guī)律,任何事物也離不開氣之升降出入。它直接關系到事物之發(fā)生發(fā)展和消亡,如《六微旨大論》所言:“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己;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以否定句式向我們揭示了升降出入機制對于物質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升降出入重在維持氣的暢通,誠如《六微旨大論》言:“化有大小,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若其任何一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反常,則“災害至矣”,甚至于“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事物逐漸走向消亡。
(3)升降出入的主要形式
升降出入的主要方式是“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在天地間,氣機升降形成了氣候變化:地氣上升為云,天氣下降為雨。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上下互為升降的過程,就是互為消長的量變過程。天氣流于地,地氣騰于天,升降互為因果,就是互相轉化的質變過程。升與降不但符合陰陽變化的四種基本規(guī)律,而且是以陰陽的基本變化規(guī)律為根據(jù)的,也就是說,這個就是陰陽之間的對立、互根、消長、轉化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有規(guī)律的運動形式。自然界正是由于有這種升降運動,才能使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如果自然界沒有這種升降運動或者這種升降運動失于常態(tài),那么自然界的生機就會熄滅或者受到影響。
人與天地相應。比之于人體,則清陽為天,濁陰為地,互為升降,以完成正常的新陳代謝。在人體各臟腑之氣機是,脾陽主升清,胃陰主降濁,肝陽主升發(fā),肺陰主肅降,腎陽主升騰,腎陰主降斂。氣機的內外交換是出入。
升降出入是《周易·泰卦》交泰的發(fā)揮,主旨是開放。《內經》把人作為自然界中的開放體,是耗散結構的思想,科學地論述了生命物質的特征。
這里的升降出入理論詳于言天,而略于言人。“本著善言天者,必有應于人”的觀點,眾多醫(yī)家對升降出入理論多有發(fā)揮和發(fā)展。早在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就有闡發(fā),后世李東垣又結合臨床實踐提出脾胃為升降出入之樞紐的觀點,突出了脾胃在人體疾病辨治中的重要作用。
二 從化理論
從化理論在“七篇大論”中有著十分豐富的內容,內涵頗多,如六氣從化、五行運化、同化、六氣標本中氣從化等含義。本文著重對標本從化和六氣從化加以介紹。
1 標本從化理論
標本從化理論的具體內容見于《素問·六微旨大論》和《素問·至真要大論》,主要可概括為分配規(guī)律和從化規(guī)律。
(1) 分配規(guī)律
《素問·六微旨大論》以六氣分主六經,區(qū)分六經的性質,并據(jù)以提出六經之間互為中見的特定關系,如“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六氣在三陰三陽之上,故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這里主要揭示了六經的性質:少陽的性質為火,陽明的性質為燥,太陽的性質為寒,厥陰的性質為風,少陰的性質為熱,太陰的性質為濕。少陽相火與厥陰風木,陽明燥金與太陰濕土,太陽寒水與少陰君火,是臟腑、表里、陰陽的關系,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因而互為中見。
(2) 從化規(guī)律
在分配規(guī)律基礎上,《素問·至真要大論》進一步闡釋了六經之從化:“氣有從本者,有從標本者i有不從標本者也??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從本者,化生于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一所謂本,指病理變化以本氣為主,所以說化生于本。
少陽的性質為火,太陰的性質為濕,標本性質相同,故從本化;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寒而標陽,本標異氣,既可以從陽化熱,也可以從陰化寒,所以說有標本之化;陽明中見為太陰濕土,燥從濕化,厥陰中見為少陽寒水,木從火化,所以以中氣為化。
標本中氣從化理論揭示了三陰三陽內在的聯(lián)系,結合六經,則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六經的病理機轉,推斷六經的病變趨向,對于分析人體之生理病理及臨床治療,有著一定的意義。
2 臟腑從化理論
運氣七篇中,有一段是用來闡述歲運不及之年,氣候、物候、病候隨其五行屬性之生克而變化的內容,共有五處。如《素問·五常政大論篇》有云:“委和之紀,是謂勝生,生氣不政,化氣乃揚??從金化也??其病支廢癰腫瘡瘍??'此處“從金化”指木運不及,金來乘之,木被金同化而表現(xiàn)為金的特性。就氣候而言,春在五行屬木而秋屬金,木運不及則春行秋令,春天里應溫不溫,出現(xiàn)清涼的現(xiàn)象。
其余四處如“??從水化也'、“.?”從木化也'、“??從火化也'、“??從土化也”其意均同“從金化',指歲運不及之年,五行所勝者要被所不勝者同化。
人與天地相參。天地有此變化,則人亦有此變化。五臟中,肝屬木,而肺屬金,若肝木不及,除了出現(xiàn)相應的肝病之外,也可表現(xiàn)出一些肺病的癥狀,這個就是臟腑從化理論。
三 六氣從化理論
《素問·六微旨大論》有云:“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六氣正常的運動變化是天地萬物正常生化的必要條件,若其中一氣過亢,就會破壞整體六氣運動變化的正常進行,威脅到天地之間正常的生化,即所謂“亢則害'、“害則敗亂,生化大病”。承制的意義在于使每一氣的活動都受到監(jiān)控,一旦某一氣過亢,則能夠制約該氣的那一氣要起而制約之,使其不能亢而為害,從而保證整體六氣運動變化的正常進行,使生化復常,即所謂“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這段話為我們揭示了“亢害承制“的基本規(guī)律,筆者認為它還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六氣性質并非一成不變,在~定條件下可以發(fā)生變化,如隨人之稟賦而變化,亦或相互之間的轉化。
1 從人之稟賦而化
《靈樞·五變篇》提出:“一時遇風,同時受病,其病各異?!庇秩纭端貑枴わL論》所言:“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其病各異,其名不同?!焙我?誠如《醫(yī)宗金鑒》言:“人感受邪氣雖一,因其形藏不同,或從寒化,或從熱化,或從虛化,或從實化?!备惺芡恍皻夂螅捎谒伢w有寒、熱、虛、實之不同,邪氣性質會發(fā)生不同的變化,如:素體陰虛陽亢者,受邪后多從熱化;素體陽虛陰盛,受邪后多從寒化;素體津虧血耗者,易致邪從燥化熱化。若氣虛寒濕偏盛者,受邪后多從濕化寒化。
2 六氣可相互轉化
“運氣七篇'并無專篇對此加以論述,這一觀點主要在于后世醫(yī)家深研運氣學說之后得出,如劉完素研究運氣學病機十九條,認為“六氣皆從火化'等等。
現(xiàn)代匡調元研究六氣之間的轉化認為其主要有“風從寒化、風從熱化、濕從寒化、濕從熱化、寒從熱化、燥從熱化、燥從寒化”等六種形式。
總之,運氣學氣化論是運氣學說的核心,同時也是重要的中醫(yī)理論之一。它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升降理論,一個是從化理論。兩者對于認識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治療都有著很高的價值,曾在中醫(yī)學發(fā)展過程中起到過重要的作用。近世不少學者(如任應秋等)認為,金元時期不同醫(yī)學學派的形成,或多或少地,直接間接地和醫(yī)家對五運六氣理論(主要指氣化理論)的理解與創(chuàng)新有關,如劉完素的火論,李東垣的脾胃論等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