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史稿》中這樣評價吳三桂的:“三桂白首舉事,意上方少,諸王諸將帥佐開國者皆物故,變起且恇擾。及聞上從容指揮,軍報迅速,閫外用命,始嘆非所料。制勝於廟堂,豈不然歟?上不欲歸咎建議撤藩諸臣,三桂等奉詔罷鎮(zhèn),亦必曲意保全之。惜乎三桂等未能喻也!”
一講到清朝的歷史、談及吳三桂,有一點是永遠(yuǎn)也避不開的,那就是當(dāng)年的吳三桂為什么會打開關(guān)門引清軍而入?
這是當(dāng)時人為此下的注解是:“沖冠一怒為紅顏”。
然而,事情果真如此嗎?
韓國發(fā)現(xiàn)了一封書信,竟然推翻了明朝百年公案,對此專家稱:引清軍入關(guān)另有主謀!
吳三桂,于1612年生在一個武將世家。因此,他從小便擅長弓馬騎射,并且還曾中過武舉,又蒙蔭為都督指揮。
明末的動蕩多變的政局,給了吳三桂一個展現(xiàn)自己的舞臺,他在歷史選擇的關(guān)鍵時刻,決定了自己的政治歸宿,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明清兩朝的命運和走向。
對于引清軍入關(guān)一事,有人認(rèn)為,在吳三桂打開山海關(guān),只是“為紅顏”可能是杜撰,雖然也可能是確有其事,但充其量也不過是眾多因素中的一個罷了。
吳三桂作為一代梟雄,他的選擇必然是依據(jù)著局勢的變化,因此引清軍入關(guān)是他在經(jīng)過對三方力量的對比,最終做出了對自己最為有利的選擇,他不過是個大漢奸而已。
而在1644年到《清史稿》完成期間,涉及有吳三桂的共計40余種史料,在康熙朝之前有17種,其中除了1種含糊其辭之外,其他的都未稱吳三桂曾降闖。
然而,在三藩之亂后,有22種涉吳三桂史料,而降闖的史料卻多達(dá)14種。
在明清兩朝,來華朝拜的朝鮮使團(tuán)人員,將其在華時的所見所聞著錄成書,而最終這些記實記行的著作,也統(tǒng)稱為為《燕行錄》。
如今,各種有關(guān)韓國保留的《燕行錄》專書,紛紛的翻譯出版,為研究明清時間的歷史有所助益。
而其中,在《燕行錄》中所保留的一封書信,竟然顛覆了原先的記載。
那封書信為《貝勒尚善寄吳三桂書》,其中記載:王在明時,不過一總兵官耳,國破不降,而能請兵滅賊,以復(fù)君仇者,可謂盡忠于明室矣。
在吳三桂起兵反清之后,他與清軍在湖南一帶僵持。而當(dāng)時身為清朝的安遠(yuǎn)靖寇大將軍的尚善,在岳州前線給吳三桂寫了這一封信。
尚善身為清軍大將,而吳三桂已反,因此貝勒尚善是無需為吳三桂隱瞞投降李自成的黑歷史的。因此,這一封信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足以說明吳三桂并未投降李自成。
據(jù)《清世祖實錄》記載:自成于三月二十二日僭稱帝,遣人招降吳三桂,三桂不從,遂自永平返據(jù)山海關(guān)。
在順治實錄也清楚的指出,李自成幾欲招攬吳三桂,但卻都被拒絕了。
顯然,在康熙朝之前,關(guān)于吳三桂的史料記載的非常嗯明確。而為何康熙朝之后,吳三桂就變成了降闖了呢?
其原因很簡單,這是由于漢人士子們,極度的痛恨李自成,所以很可能便是康熙編造了吳三桂降闖的歷史,由此來污蔑吳三桂,最終削弱那些漢人士子對吳三桂的支持,這是康熙對吳三桂的抹黑。
引清兵入關(guān),一般都以為是吳三桂的所作所為。然而,歷史真相是,引清入關(guān)一事,是繞不開明薊遼總督王永吉的,他才是借清兵勤王的決策者。
吳偉業(yè)在《綏寇紀(jì)略》中依史實說真話,而在《圓圓曲》中,卻是亦真亦幻地為王永吉掩飾,他將“沖冠一怒為紅顏”,定格在無數(shù)人的心中,似乎吳三桂正是因此才引“清”入關(guān)的。
由此而替王永吉掩蓋了一段不可告人的歷史秘聞,將臟水全部都潑在吳三桂的身上。
而王永吉也成了一個被歷史塵障遮蔽的隱秘人物。在林奎成所著的《吳三桂與甲申之變》中,單列一節(jié)“王永吉”,主要就是闡述有關(guān)引清兵入關(guān)的事情。
因此,吳三桂可以說是稀里糊涂的,便將改寫歷史的機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上,同時也成為了引清兵入關(guān)的“千古罪人”說來也是有些可憐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貝勒尚善寄吳三桂書》、《清世祖實錄》、《吳三桂與甲申之變》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聯(lián)系刪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