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zhàn),兩軍陣前,袁曹會晤
建安五年十月,河北官渡地界,秋末,不知覺間,已有了寒意。是日夜里二更,烏云密布,大地一片漆黑,寂靜。濮水沿岸,蘆葦蕩側(cè),黑窣窣一陣響,一支軍隊,正加緊行軍。他們的目標(biāo),是袁紹屯糧的烏巢;他們的任務(wù),是燒了那里。領(lǐng)軍一將,不是別人,正是曹操。
曹操一生戎馬倥傯,歷戰(zhàn)無數(shù),而親自上陣之戰(zhàn),不多。但逢關(guān)鍵戰(zhàn)役,他卻是每每不落的。汴水擊董卓,手上五千人馬是他初起兵時的全部家當(dāng),他當(dāng)然要上;東征擊陶謙,自己父親被殺,自然也要去。而燒烏巢一戰(zhàn),近觀,是袁曹北方爭霸一決雌雄之戰(zhàn);遠(yuǎn)看,后世北方兩百年大一統(tǒng),就是這一仗,決定的。
曹軍到達(dá)烏巢,準(zhǔn)備發(fā)動進(jìn)攻
卻說曹操這一戰(zhàn),共帶五千精兵,皆身披袁軍軍裝,每人口中銜一樹葉,以防支聲。趁夜幕掩護(hù),一路北上奔襲,繞過袁紹守軍,到了烏巢南面。于是:全軍伏于洼地,站定陣腳,騎兵在前,步兵在后,騎兵突營,步兵燒糧,待一切就緒,突然殺出,直奔烏巢大營。
曹軍殺入烏巢
烏巢守將淳于瓊,于營外抵擋一陣后,撤入大營守衛(wèi);曹操親率數(shù)十精騎,直取中軍淳于瓊,力斬之。
袁紹反應(yīng)亦不慢,但見烏巢火起,速派騎兵往烏巢,急救淳于瓊。待軍到,兩下夾攻曹軍,曹操帶兵,奮力死戰(zhàn),終于擊退袁軍,燒毀烏巢。
烏巢糧草被燒
后來的事,諸位知道:袁紹大敗,遁走北方,死。又不數(shù)年,曹操終于蕩平河北。
官渡之戰(zhàn)曹軍燒烏巢這事,千百年了,說也說不倦?!度龂萘x》的文字,是精彩了,合著正史這事,也不遜色,且看:
《三國志武帝紀(jì)》┃曹操留下曹洪守官渡,親率步騎五千人,趁夜往烏巢去,及近白晝,方至。淳于瓊見曹操兵少,出營迎戰(zhàn)。曹操猛攻淳于瓊,淳于瓊退守大營,曹操繼續(xù)攻打。袁紹派騎兵救淳于瓊。曹操手下說:“敵軍騎兵越來越近了,請分兵拒之”。曹操大怒:“敵軍到了背后,再說!”曹軍于是盡皆死戰(zhàn),大破淳于瓊軍,皆斬之。
《三國志袁紹傳》┃淳于瓊扎陣烏巢,距袁紹大軍四十里。曹操留曹洪守官渡,親率五千步騎,夜里潛往攻淳于瓊。袁紹派騎兵救援,被曹軍大敗。曹軍破斬淳于瓊等。
不遜演義吧?
然而,細(xì)細(xì)推敲《三國志》所載,有頗令人疑惑之處:
諸位看出端倪否?
是了,一句話:烏巢四十里外,有袁紹幾萬大軍扎那兒呢,怎么就能讓曹操五千人得逞了!
曹操在烏巢之戰(zhàn)
哪位反駁了,說:《三國志》是前四史,記載之權(quán)威還用說么:“長于敘事,文筆簡潔,剪裁得當(dāng),深受贊許。同時代寫三國的夏侯湛《魏書》,見了陳壽《三國志》,直接燒掉《魏書》。后來,《三國志》終于成為前四史的光榮一員,流傳至今。”
……
其實根本不用反駁。三國志歷經(jīng)兩千年而不衰,任何一個維護(hù)它的字,都是多余。
但我們就盡信書而不批判了么?我也以為不然。關(guān)于上面那處端倪,我試著給出自己的分析。一家之言,諸位姑妄聽之。
先上結(jié)論,我認(rèn)為《三國志》里:袁紹烏巢救兵被曹軍打敗一事,記載有問題。
論證之前,先做幾個準(zhǔn)備。
官渡之戰(zhàn)
注:圖中紅色為袁紹軍隊部署;藍(lán)色為曹操軍隊部署和行軍路線。南面是曹操官渡大營,緊鄰的北面是袁紹官渡大營;東北角是烏巢,曹軍距離烏巢四十里。
史料記載的官渡之戰(zhàn)中,曹軍燒毀烏巢的大致時間序列是:
夜間奔向烏巢→黎明時到達(dá)→突襲→點火燒糧草→袁紹派騎兵救援。
袁紹軍隊:
《三國志袁紹傳》┃袁紹起兵,以審配、逢紀(jì)統(tǒng)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軍,率精銳十萬人,馬一萬匹,進(jìn)攻許都。
《三國志袁紹傳》注引《世語》┃袁紹步卒五萬,騎兵八千。孫盛評論:冀州兵力已如此,何況更兼幽州、并州和青州?袁紹大舉興兵,必然悉師而起,能起兵十萬之眾,沒什么問題。
《三國志武帝紀(jì)》┃當(dāng)時袁紹已經(jīng)兼并四州之地,有十多萬兵眾……八月,袁紹連營稍微向前進(jìn)了一些,東西數(shù)十里。
袁紹軍力十萬,東西連營幾十里一說,歷來爭議不大。
但曹操軍力的爭議,很大:
《三國志武帝紀(jì)》┃當(dāng)時曹操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
曹操兵力不到一萬人,其中還包括十分之二、三的傷員,疑點就在這里??磁崴芍趺凑f:
《三國志武帝紀(jì)》注引裴松之案┃曹操剛起兵時,已有五千人馬,之后幾乎百戰(zhàn)百勝,敗仗很少。而且攻破黃巾軍一戰(zhàn),受黃巾軍降卒三十余萬,曹操吞并的軍隊,不可勝數(shù);雖然征戰(zhàn)損傷,也不應(yīng)該只有這么點兵。而且,駐軍守備大營,和帶兵決戰(zhàn)不同,曹操本紀(jì)說:“袁紹有十余萬兵力,屯營東西數(shù)十里?!辈懿儆帽?,雖然機(jī)變無方,略不世出,怎么可能以數(shù)千之兵,抗衡袁紹十萬大軍呢?從情理上,也說不過去。袁紹東西連營幾十里,曹操能分營抗拒袁紹,就說明曹操兵力不可能這么少,這是第一。袁紹兵力如果是曹操的十倍,理當(dāng)全力圍攻曹操,使曹軍出入斷絕,而曹操卻能讓徐晃等將領(lǐng),襲擊袁紹運糧車,曹操還能親自出擊淳于瓊,且大勝而歸,揚旌往還,這明顯是知道袁紹分身乏術(shù),力不能制,才會這么做的,由此觀之,曹操兵力也不可能這么少,這是第二。以及,各種記載都說,曹操后來坑殺了袁紹八萬士卒,有的說七萬。然而,八萬人奔散,豈是八千人能束縛住的?袁紹的大軍,難道都拱手就戮嗎?可見,曹操兵力不可能這么少,這是第三。之所以史料記載曹操這么點兵,可能是史官想要以少見奇(突出曹操厲害),而并非當(dāng)時真實情況。而且鐘繇傳里說:“曹操與袁紹相持時,鐘繇曾經(jīng)送馬二千余匹給曹操,以補(bǔ)充軍力?!辈懿俦炯o(jì)和世語卻說,曹操當(dāng)時,只有馬六百余匹,那鐘繇的馬,哪去了?
所以,曹操當(dāng)時的機(jī)動部隊,絕非史料所載,只有不到一萬人。估計,至少也有三萬左右。
曹軍人馬
好,現(xiàn)在分析上面的疑點:
先說位置關(guān)系:袁紹大營距離烏巢四十里,袁紹軍隊東西連營幾十里,烏巢在袁紹大營正北偏東。
再看行軍速度:曹操大營離烏巢四十里,曹操五千人馬夜晚從大營出發(fā),快黎明時到烏巢,行軍時間5到7小時。即,當(dāng)時的行軍速度,在每小時6到8里左右。
最后,淳于瓊當(dāng)時的守軍,有一萬人。
好,現(xiàn)在這事成了這樣:
回顧《三國志》記載:
袁紹派騎兵救淳于瓊,曹操手下說:“敵軍騎兵越來越近了,請分兵拒之”。曹操大怒:“敵軍到了背后,再說!”曹軍于是盡皆死戰(zhàn),大破淳于瓊軍,皆斬之。
這是什么意思?曹軍和淳于瓊軍打了五個小時,還沒打敗淳于瓊呢,說明淳于瓊軍并沒因為曹軍偷襲而奔潰,而且戰(zhàn)斗力絲毫不遜色曹軍。好,袁紹救兵一到,曹軍最后還能打敗淳于瓊軍和袁紹救兵。敢問:曹操偷襲烏巢的兵力不過五千,淳于瓊的兵力已有一萬,袁紹又派了人馬救烏巢(至少也得有幾千人吧),加一起,好歹也比曹操兵力多出快三倍了,何至于還打不過曹操?就算還打不過,相隔四十里,袁紹續(xù)派大軍有何難?何至于曹軍還能把淳于瓊等“盡斬之”?
說到這,《三國志》這段歷史的記載,諸位都有自己的見解了吧?
個人淺見:當(dāng)時曹操五千人,不過就是用了很短的時間,解決掉了戰(zhàn)斗,然后就撤,而已。沒有《三國志》里寫的什么曹操作戰(zhàn)如何勇猛,又如何既打敗了淳于瓊,又打敗了袁紹救兵那些事兒。袁紹派救兵去是肯定的,但救兵到烏巢時,曹操在不在,都是問題,更不用說和曹軍激烈交鋒,甚至曹操那些堪比典韋在濮陽之戰(zhàn)時的表現(xiàn)了。
烏巢之戰(zhàn)舊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