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五百年前,如今瀕臨失傳——
泥金線畫常用于廟宇、祠堂門上的門神,寺廟的壁畫,祠堂里的祖公像,多見于閩南、粵東、臺灣一帶,是一門流傳了近500年、如今瀕臨失傳的民間老手藝。
在明清時期,泉州、漳州等地百姓大規(guī)模跨海移居臺灣,由于祭祖需要在臺灣修建大量的宗祠、廟宇,他們把泥金線畫這一閩南獨有的民間手工藝也帶到了臺灣。臺灣現(xiàn)存的漆金畫與閩南的泥金線畫類似,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先把金箔貼在畫上,再填上顏色;而后者則是先將彩繪上色,再貼金箔。在很多東南亞華僑、閩臺兩地民眾心里,泥金線畫代表著一股濃濃的親情。
悠久——見證同根
小小祖公像,牽系兩岸情
有了泥金線畫技藝
許躍進作起唐詩虎游刃有余
在晉江龍湖,許躍進是個遠近有名的大忙人,這皆緣于他擁有流傳于500年前的制作泥金線畫的工藝。作為第二批泉州市、晉江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泥金線畫制作技藝的傳承人,他從事這一行近30年,畫過的泥金線畫不計其數(shù),泉州元妙觀、開元寺檀越祠和澳門媽祖廟都請他畫過壁畫,不少臺灣鄉(xiāng)親來閩尋宗認祖,也請許躍進繪制祖公像,將其帶回臺灣。也有一些本地宗親赴臺交流,帶上祖公像作為禮物送給臺灣的宗親。小小的祖公像,從某種意義上說,象征了海峽兩岸同祖同宗的血脈關系,牽系著兩岸同姓宗親游子的心,見證了閩臺兩地血濃于水的淵源關系。
許躍進畫祖公像可不是隨便畫的。他參照的依據(jù)是大姓宗族提供的對祖先生平的文字描述或歷史資料,然后再以此繪上相應的服飾。
鑒于許躍進長期畫百家姓祖公像,日前,臺灣有關方面向他發(fā)出邀請,希望其能把百家姓祖公像泥金線畫帶到臺灣鹿港展出。屆時,將有更多的臺灣鄉(xiāng)親通過祖公像欣賞到老祖宗的面容,不忘自己的“根”。
復雜——蘊藏奧妙
試漆
上色
上金粉
泥金線畫工藝復雜,要經(jīng)過起稿、復稿、制茶、上色、試漆、配漆、描漆線、制金粉、上金粉、上線墨條、整理繪面等。這些繁雜的工藝里,蘊藏著巨大的奧妙——比如,一些古大厝往往不結(jié)蜘蛛網(wǎng),原因就在于很多古大厝梁上的壁畫、門神、祖公像上都加了朱砂;泥金線畫彌久而新,在古色古香中透出雍容華貴,就在于其用到不少金箔和金粉;作畫時要用到一種名為“按金刷”的繪畫工具,它用嬰兒第一次脫落的胎毛制成,不僅有彈性,而且不易粘金粉。
所謂“畫龍點睛”,泥金線畫的眼睛都是留在最后畫的。畫完祖公像必須擇一吉日沐浴更衣,才能舉行開光點眼的儀式。點眼儀式上,族人要置辦三牲水果、香燭等,念上吉祥的“四句”,呼氣后,才由畫師點上祖公像的眼睛,而門神,有一個獨特之處,不論您站在哪一側(cè)觀望,畫中人物的眼睛始終都是看著您。
除壁畫、祖公像外,其余時間,許躍進還自創(chuàng)了唐詩虎,即在老虎的身上,運用老虎斑紋的特點,把文字用斑紋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目前的泥金線畫 堅守者寥寥無幾
如今,和大多數(sh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一樣,泥金線畫的傳承也陷入無徒可授的困境,這讓許躍進不免失落和傷感。由于畫泥金線畫工序復雜,兩個兒子都不想繼承衣缽,以前的徒弟也改行經(jīng)商。現(xiàn)存于民間的老師傅不多了,閩南較出名的只剩他一人。許躍進甚為擔憂,如果再不對這種傳統(tǒng)技術(shù)加以整理和保護,他擔心祖輩傳下的這門絕技會“毀”在自己手上。
因此,他打算抽出時間,到泉州、晉江的一些中小學校傳授泥金線畫的制作技藝,并爭取讓泥金線畫走入高校,讓這門絕活后繼有人。
民間傳統(tǒng)泥金線畫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藝術(shù)精粹。據(jù)漳州龍海青礁東宮保生大帝主宮)碑文記載,該宮于明正德年間復修,橫梁中留有陳舊的泥金線古畫,系采用唐寅的色彩配方彩繪的。清道光年間,泉州名臣陳慶鏞聘請故鄉(xiāng)民間畫師采用泥金線畫傳統(tǒng)工藝描著一幅重華圣帝畫像,得到了道光皇帝的贊賞?,F(xiàn)存有光緒年間烏金推、泥金線畫古床一張,并有桌椅、櫥柜等一系列配套家具。據(jù)此認定泥金線畫于明清年代已相當普遍,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又據(jù)臺灣畫師李奕興《臺灣傳統(tǒng)彩繪》記載,泥金線畫這一傳統(tǒng)工藝于道光年間由唐山郭姓民間畫師帶到臺灣(臺灣現(xiàn)存的漆金畫與閩南的泥金線畫類同,但工藝上稍有差別,前者先貼金再填顏色,后者則先彩繪后貼金)。
泥金線畫,一是用于漆畫,如寺廟棟梁、楣板、門神、古式家具眠床黑朵等。通過選好的大漆描繪其線條,然后把金箔磨成金粉,在適宜時間內(nèi)用毛筆蘸上描于線條之上,成為金線條,接著沿著金線條填上配好的正漆或油畫顏料,最后,以油墨描出細部。二是用于繪在宣紙上的仿古國畫,如祖先肖像、仿古年畫、裝飾壁畫等。先描摹圖案輪廓,填上顏色,描漆線,擦金粉,繪成人物衣冠及裝飾,再用黑墨加少許涂料進行細部描繪。
泥金線畫一般主要采用正漆和金箔,其制作技藝重視挑選好的描筆(有一種稱為“按金刷”者,用嬰兒第一次脫落的胎毛制成,富有彈性,而且不易粘金粉)。古眠床黑朵描金線,則先用退光粉抹去黑朵表面雜質(zhì),將定好的畫稿拷貝于牛皮紙上,再把調(diào)好的桐油與正漆為粘劑(三至五月份,正漆和桐油的比例1∶1;九至十二月份,正漆和桐油的比例3∶1),用狼毫筆抹上粘劑沿稿線描繪,漆線描好后放在陰涼處。如天氣不適宜,漆線不干,不能貼金,可采用熱水催干法(把描線的圖面距離地面20—30 厘米,然后向地面撒上熱水,讓水汽蒸發(fā),促使快干),24 小時后,手摸漆線不粘手,方可上金粉和金箔,遂成金線條。最后,填上配好的各種顏色。
泥金線畫在國畫上的應用要經(jīng)過設計、選料、實際操作等主要步驟。
1.將所要畫的祖先肖像(或其他圖案),通過想象或放大投影,用鉛筆在牛皮紙上畫出肖像輪廓后,復制在整張宣紙上,使宣紙呈現(xiàn)出凹陷的輪廓,再用底紋筆在輪廓上一遍遍輕輕刷上煮好的焦?jié)獠杷j幐珊?,畫面呈現(xiàn)古茶色,顯得古香古色。
2.泥金線畫一般采用正漆和金箔。①首選云貴地區(qū)原始正漆,輾去雜渣,在太陽(或太陽燈)下曬,讓漆中水分蒸發(fā)。根據(jù)氣候的變化,加適量的熟桐油,攪拌均勻,調(diào)少量的朱砂或黃粉。將調(diào)好的漆抹在玻璃瓶上,24 小時后如不黏手即可使用。③金箔主要采用福州工藝廠出品的“福頂紅”(含量98%),將金箔去掉外套,放入瓷杯,封上牛皮紙,留一小孔,用棉球棒研成粉狀。
3. 在肖像輪廓上填礦物質(zhì)顏料,逐步描繪出臉部的鼻、眼、嘴、耳等器官以及服飾、帽冠的各種顏色。服飾、帽冠力求接近“金聰繡”效果,必須采用泥金線畫。先挑選描筆,筆端抹少許調(diào)好的大漆,沿拷貝好的線條描繪(運筆要一氣呵成,方能線條均勻)。待到適宜時間,在漆線上按金箔或抹金粉,就成了金色線條。然后,沿著金線條內(nèi)側(cè)描上調(diào)好的色漆或國畫原料,細筆修整,使整個圖畫達到完美的效果。
如畫祖公像,完成之后還要擇一吉日舉行點眼:主辦方置辦三牲水果、香燭、花枝水、鹽米、銀珠、毛筆,參與者(家中遇有紅白喜事者需回避)淋浴更衣,由族長主持祭祀。眾族人呼氣后,畫師口念吉祥四句,依次點上祖先肖像的眼、鼻、嘴等。
在這些繁雜的工序里蘊藏著一些奧妙,比如,古大厝往往不結(jié)蜘蛛網(wǎng),關鍵在于很多古大厝大梁上的壁畫、壁墻、門楣、廳中懸掛的祖公像在作畫時加入朱砂(蜘蛛的克星)作為顏料。泥金線畫制作技藝產(chǎn)生于五百多年以前,與泉南濃厚的民俗風情息息相關,歷史悠久。泉南泥金線畫廣泛應用于古建筑、古家具和古典肖像的衣冠服飾,不但金碧輝煌,而且經(jīng)久不褪色,畫面華麗堂皇,又不落入俗套,滿足民間彩繪的需要,具有歷史文化科學研究價值。20 世紀20 年代被日本首相稱為“畫虎司”的李木師祖,在泉臺兩岸名氣極大,徒弟眾多,如蔡敦山、蘇木水在古床、門神、橫梁的泥金線畫應用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晉江龍湖鎮(zhèn)的許躍森在泥金線畫技藝運用到肖像描繪上,取得了突破和成功,曾榮獲世界華人聯(lián)展一金一銀的獎勵,得到港澳臺同胞及東南亞僑胞的認可和收藏。
泥金線畫常用于廟宇、祠堂門上的門神,寺廟的壁畫,祠堂里的祖公像,多見于閩南、粵東、臺灣一帶,是一門流傳了近500年、如今瀕臨失傳的民間老手藝。
在明清時期,泉州、漳州等地百姓大規(guī)??绾R凭优_灣,由于祭祖需要在臺灣修建大量的宗祠、廟宇,他們把泥金線畫這一閩南獨有的民間手工藝也帶到了臺灣。臺灣現(xiàn)存的漆金畫與閩南的泥金線畫類似,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先把金箔貼在畫上,再填上顏色;而后者則是先將彩繪上色,再貼金箔。在很多東南亞華僑、閩臺兩地民眾心里,泥金線畫代表著一股濃濃的親情。
制作一幅完整的泥金線畫,要經(jīng)過起稿、復稿、制古、上色、試漆、配漆、描漆線、制金粉、上金粉、上線墨條、整理繪面等步驟。不但工藝繁雜,難度也相當大。因為泥金線畫所用的漆是正漆,需要一定的濕度(水分)才容易干,所以在描漆線的時候,要根據(jù)天氣調(diào)和適量的漆。又要隨著天氣的變化,改變室內(nèi)的濕度,每個步驟都要做到恰到好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