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賢(1618-1689),又名豈賢,字半千,又字野遺、豈賢,號半畝,又號柴丈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山水畫家兼詩人。明末清初,活躍于南京畫壇上的八位著名畫家,即龔賢、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史稱“金陵八家”。而龔賢就是“金陵八家”之首。
龔賢的一生經(jīng)歷可謂是震天動地,遭受了明末社會政治的腐敗,外族的入侵以及清初新統(tǒng)治者的民族壓迫。他出生于官宦之家,但由于朝代的更替,家業(yè)衰敗,終生都過著貧苦的生活。龔賢在《將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中寫道:“壯游雖我志,此去實悲辛,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睆脑娋渲胁浑y看出龔賢當時遭遇之悲慘。他曾寓揚州、海安等地,后定居南京,位居“金陵八家”之首。
明亡前,龔賢直接參與了“東林眉目”范璽卿的秦淮結(jié)社活動,同擅權(quán)的閹黨勢力作斗爭。入清后,他操守氣節(jié),棲處清涼山半畝園,登眺傷心處,感山河依舊,嘆人事已非。最終懷著慷慨悲憤的心情,隨復社成員離開了南京。在長達20年的漂泊生涯中,龔賢始終不渝學習繪畫藝術,將藝術造詣提升到很高的水平。
龔賢繼承了其老師董其昌的“南宗”思想,以董源為山水畫鼻祖,師法眾多,他在一首題《云峰圖》詩中就敘及他臨仿借鑒的畫家共有二十三位,其詩曰: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吞牛力如虎。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后來獨數(shù)倪王黃,孟端石田抗今古。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吾生及見董華亭,二李揮皴尤所許。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tài)能歌舞。我于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友人索畫云峰圖,菡萏茉莉相竟吐。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圃?!?/p>
龔賢的畫作通常沉雄深厚。章法中常有奇趣,善用積墨,非常濃密。程青溪贊其“半千用筆如龍馭鳳,似云行空,隱現(xiàn)變幻,渺乎其不可窮,蓋以韻勝,不以力雄者也”。他的《春山高閣圖》、《木葉丹黃圖》、《清涼環(huán)翠圖》及《柴丈山水冊》等,都可以見其揮毫灑墨的自如。
他筆下的山水宗法宋元,重視寫生,深得造化神韻,并廣采博取、大膽變革,進一步發(fā)展了墨豐筆健的畫法,鑄就了自己渾厚、蒼秀、沉郁的獨特畫風。所畫重巒復岫、密林雜樹、平流大江、澤國水鄉(xiāng),紙墨相發(fā),萬千氣象。
龔賢早期的繪畫風格代表樣式非常獨特,后世通常稱約1655年以前龔賢的繪畫為“白龔”階段,;約1655至1669年前后風格轉(zhuǎn)變的“灰龔”時期;約1669至1689年前后的風格成熟時期,即“黑龔”時期。從“白”到“黑”,龔賢的繪畫風格經(jīng)歷了一個由簡單過渡到濃重繁密的過程。,并不僅僅是墨色上的變化,更多的是精神內(nèi)涵和審美觀念的升華。
由于積墨法的使用,龔賢山水畫中的山川、林木等物象具有渾厚的團塊感,加上他習慣將云、水留白,不染一筆的作畫習慣,使他畫中物象分割明晰,黑白有致。這種物象高度整合的秩序感使畫面的塊面感、節(jié)奏感與黑白對比強烈,具有完全不同于同時代畫家的獨特形式美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