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面肌痙攣之綜合療法,湯藥療法,食療

(十一)綜合療法,(十四)辨證湯藥治療(十五)食療1.食療方藥2.食療方

        (十一)綜合療法,是指在針灸治療面肌痙攣的基礎上配合使用針灸以外的其他方法。       
       西安紅會醫(yī)院別小華主任提示:
  疾病的治療講究治本.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顱內血管,尤其是動脈血管對面神經根部的長期壓迫,造成局部神經脫髓鞘或/和面神經核團興奮性增加,是導致面肌痙攣的發(fā)病的根部原因.因此,采用外科手術將責任血管從面神經根部移開,是面肌痙攣治療的最根本手段.
  該手術被稱為顯微血管減壓術,通過在耳后發(fā)際內的切口,做直徑約2cm的骨孔,在顯微鏡下將血管用特殊材料墊開以達到治療目的.該術式已經成為面肌痙攣治療的國際通行治療方法,也是唯一真正有效的治療方式.且隨著術式的成熟,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率都十分令人滿意.
  不少病人由于懼怕手術,暫時選擇非手術治療方法.比如肉毒素A的局部注射治療.其機理是以藥物注射來人工阻斷面神經的傳導,盡管能在一定時間內消除面肌痙攣癥狀,但也難以避免的造成面神經的癱瘓.回到前面提到的病因上,這個方法并無法解決血管對神經的壓迫.

 ?。ㄊ模┍孀C湯藥治療
      面肌抽搐或稱陣攣性面肌痙攣(clonic facial spasm),以一側面肌抽搐樣收縮為特點。特發(fā)性病例多見,或為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暫時或永久性后遺癥。本病中醫(yī)學認為系肝風內動或血虛生風,上犯清空,擾亂面部經脈,氣血流行失常所致。就其臨床特點而言,恰與面癱相反。治癱需振奮其氣機,而治痙攣則應以熄風鎮(zhèn)靜為主。故治療應從平肝熄風,滋腎養(yǎng)血,豁痰止痙,解熱除濕等方面考慮。下述諸方,可供臨床參考選用。 
1、解痙湯 
【組成】黨參、黃芪、雞血藤、酸棗仁、柏子仁各15g,白術、雞內金、砂仁、當歸、白芍、五味子、木香、山藥、茯神各9g,甘草6g,朱砂、琥珀各1.5g(均沖服)。
【用法】伴有頭痛加白芷、蔓荊子;耳鳴者加蟬蛻;惡心嘔吐加竹茹、半夏;頭暈加天麻。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療效】本方有益氣養(yǎng)血,安神止痙之功。治療面肌抽搐41例,年齡20~68歲,病程1個月~16年。結果痊愈1例,好轉28例,無效2例。 
【來源】中醫(yī)秘方2外科秘方(137條)
2、建瓴湯 
【組成】山藥、淮牛膝各30g,代赭石24g,生地黃、生龍骨、生牡蠣各18g,白芍、柏子仁各12g。
【用法】血壓偏高、肝陽上亢之頭暈、頭痛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兼見外風癥狀者合牽正散加減;兼見血虛者加首烏、阿膠等補血之品;兼見頭暈、耳鳴等陰虛癥狀者合六味地黃湯加減。每日1劑,用鐵銹水煎2遍,分2次口服。 
【療效】本方有滋養(yǎng)肝腎,平肝熄風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面肌痙攣34例,均為一側發(fā)病,其病程最長者6年,最短者3周。經治療后痊愈28例,好轉4例,無效2例。
【來源】中醫(yī)秘方2外科秘方(137條)
3、愈痙湯 
【組成】熟地、白芍、牡蠣各30g,當歸、炙甘草各15g,蟬蛻10g,全蝎、蜈蚣各3g。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350~400ml,分早晚2次溫服,7天為1個療程,兩療程問休息1~2天。.治療期間不用對該病有治療作用的西藥,但對并存的高血壓病、冠心病等給予必要的西藥治療。 
【療效】本方有養(yǎng)血通絡,熄風止痙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面肌抽搐32例,其中病程最短者3天,最長者2年半。結果痊愈19例,顯效8例,有效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8%。治療最短者1個療程,最長者8個療程,平均2.8個療程。 
【來源】中醫(yī)秘方2外科秘方(137條)
4、熄風養(yǎng)血湯 
【組成】天麻、鉤藤各30g,白芍、黃芪各15g,當歸、川芎、牛膝、杜仲、茯苓各12g,桂枝、獨活各10g,炙甘草6g。
【用法】久病氣虛者加黨參;陰液不足者加生地、麥冬;頭脹耳鳴,肝陽上亢者加草決明、菊花;小便短赤者加木通、車前子;大便秘結者加大黃、蜂蜜。  每日1劑,水煎服,7天為1個療程。若1個療程未愈,可隔3天進行第2個療程治療。   
【療效】本方有熄風止痙,養(yǎng)血滋陰柔肝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面肌痙攣46例,結果痊愈32例,顯效8例,好轉6例。
【來源】中醫(yī)秘方2外科秘方(137條)
5、芍草苡夏湯 
【組成】白芍45g,炙甘草10g,生半夏12g,生苡仁30g。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續(xù)服用2個月。
【療效】本方有熄風化痰止痙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原發(fā)性面肌抽搐32例,病程半年至5年。結果控制5例,顯效21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8%。 
【來源】中醫(yī)秘方2外科秘方(137條)
6、疏風止痙湯 
【組成】蜈蚣1條,全蝎5g(上兩味微火焙干研末分3次吞服),白附子、僵蠶、白芷、地龍、荊芥、防風、羌活、薄荷、制南星、當歸各8g,刺蒺藜15g,白芍18g,甘草4g。
【用法】氣血虛弱者加黨參、黃芪、熟地;脾弱食少者加淮山藥、雞內金。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服藥期間慎防感冒,7天為1個療程。 
【療效】本方有疏風止痙,活血通絡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小兒面肌痙攣36例,結果全部治愈,其中1個療程內治愈者25例,2個療程內治愈者9例,服藥至3個療程達20劑痊愈者2例。 
【來源】中醫(yī)秘方2外科秘方(137條)
7、鎮(zhèn)痙祛風散 
【組成】白花蛇40g,全蝎8g,蜈蚣15g,威靈仙30g。
【用法】上方中前3味藥共研細末,分為8份,每天沖服1份,8天為1療程,停藥4天,每天取威靈仙30g,清水煎服;第13天繼續(xù)服鎮(zhèn)痙祛風散8天,全療程為20天。 
【療效】本方有祛風止痙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面肌痙攣32例,年齡18~65歲,病程3天~9年6個月。結果服藥2個療程后,痊愈30例,無效2例。
【來源】中醫(yī)秘方2外科秘方(137條)


       面肌痙攣圣方
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畜,其癥狀表現(xiàn)為患者表情肌麻痹,如眼瞼閉合不全,口角向側歪斜,病側面肌不自主抽動,多因感受風寒、情緒激動而誘發(fā)。中醫(yī)治療肝病面肌痙攣,早期以祛風活血為主,病程較長的治宜滋陰養(yǎng)肝,平肝息烽解痙。推薦以下祖?zhèn)餍兄行У闹兴幟胤?,以解患者痛苦?/div>

秘方1、
麻黃3克   防風10克  川芎15克  赤芍10克
全蝎10克  膽南星9克 白芷9克   紅花10克
地龍10克  菊花10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每日一劑 早晚兩次服,此方適用于面肌痙攣早期發(fā)病,初受風寒者。

秘方2、
天麻10克   鉤藤5克   川芎20克     生地12克,赤芍12克   葛根20克  夏枯草15克   蟬蛻12克,僵蠶10克   全蝎10克  石決明20克   赭石30克,丹參15克   甘草5克
水煎服  每日一劑 早晚兩次服  此方適用于面肌痙攣、病程長,反復發(fā)作,情緒激動即病情加重。

秘方三:
黃芪15克   防風10克  川芎20克   當歸12克,赤芍12克  首烏15克   蒺藜30克   葛根20克,蜈蚣2條   水蛭6克    全蝎10克   升麻3克
甘草6克
        加減:
        血壓偏高、頭昏頭痛者加天麻10克  鉤藤18克,夏枯草15克  石決明20克;
         抽動嚴重者加地龍15克  蜈蚣2條 蟬蛻10克水煎服  每日一劑  早晚兩次服  此方適用于面肌痙攣屬于體虛受風、日久不愈者。

        面肌痙攣
1.白芍可治肌肉痙攣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具有養(yǎng)血調經、柔肝斂陰、緩急止痛之功效?,F(xiàn)代藥理證實,白芍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的作用,并有抗炎及抑制平滑肌的作用。
用其治療肌肉痙攣有良好的效果。面肌痙攣白芍45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連續(xù)服用2個月。
2.腓腸肌痙攣
白芍30克,桂枝、甘草各15克,木瓜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一般服藥3~5劑可減輕或痊愈。
3.肌肉痙攣綜合征
白芍30~60克,炙甘草10~15克。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上肢肌痛加伸筋草、桂枝;下肢肌痛加續(xù)斷、牛膝;肩痛、頸項肌痛加葛根、川芎;胸肋肌痛加柴胡、桔梗;腹肌痛加佛手、白術。一般服藥6劑左右,癥狀可全部消失。
4.某醫(yī)院診為面肌痙攣
,予安坦、安定、谷維素等治療數(shù)日,效果不著而求治于中醫(yī)。診見患者左側面部肌肉陣發(fā)性抽搐,上及眼瞼,下及口角,伴心煩,失眠,夢多,舌淡、苔薄而少津,脈沉細而弱。辨證為血虛肝旺,予烏梅四物湯加味,效不顯;復診辨為風陽上擾,予天麻鉤藤飲,效仍不著。后辨為心脾兩虛,肌肉失濡,虛風內動,方用甘麥大棗湯加味。
處方:炙甘草、浮小麥各30g,大棗15枚,龍眼肉10g,炒酸棗仁15g,天麻(沖)5g。水煎溫服,3劑見效,10劑收功。后以逍遙丸合人參歸脾丸以資鞏固。隨訪2年5.
加減天麻鉤藤
藥物組成:天麻、鉤藤各35g,白芍、黃芪各30g,當歸、川芎、牛膝、杜仲、茯苓各20g,桂枝、獨活各15g,炙甘草10g。
治療面肌痙攣偏方
5.【處方1】組成:
膽南星8克,雄黃3克,醋芫花50克,黃芪30克,馬錢子總生物堿0.1毫克,共為細粉,再噴入白胡椒揮發(fā)油0.05毫升,混勻。
用法:每次取藥粉0.2克,敷臍,常規(guī)法固定。每周換藥1次。
主治:面肌痙攣。
6.【處方2】組成:
天麻、防風、白芷、芥穗、羌活、辛荑、細辛、全蟲、僵蠶、白附子各等份。
用法:上藥共壓細粉,每次取藥粉10-15克納入臍內,外以膠布固定,1日1換。
7.主治:面肌痙攣。
治療面肌痙攣的偏方:取半斤以上的黃鱔魚的血,加上燕巢的泥,混合在一起外涂在面部,然后配合神燈(一種物理治療設備)照射。試過這個偏方,證實確能收到較好療效。
8.通過吃草魚油好了。到菜市場買些草魚油回來,每天用草魚油炒菜,盡量多吃草魚油。在炒菜時,還可以放點生姜進去。一天3次,這樣堅持幾天,應該會見效。為血不養(yǎng)筋,寒痰凝聚,用溫化寒痰,養(yǎng)血潤筋的辦法。
天南星10克,白僵蠶15克,當歸15克,黃芪20克,白附子10克,白芍20克,阿膠10克,紅花15克,川烏5克,草烏5克,全蝎10克,水煎服,
9.每天用6~8g天麻粉服二次即可,3~5周痊愈名醫(yī)、專家經驗方
10.速溶湯治風寒襲絡型(王法昌)組成:羌活、白芷、防風、荊芥、蟬蛻、僵蠶各10g,當歸15g,川芎10g,白芍12g,生地黃、秦艽、葛根各15g,天麻10g,黃芪60g,甘草6g。主治:由感受風寒所致的口眼喎斜、發(fā)熱、惡寒、肢體酸楚不適、苔薄白、脈浮緊等癥。用法:先將上藥用涼水浸泡至透,水適量,以超過藥為度,武火至沸,加蓋,文火煎煮20分鐘,取藥汁溫服;3小時后再沸,服盡;再加水煎二汁,文火煎30分鐘,亦分2次服。
(湯一新,王瑞祥.臨證備要?中國當代名中醫(yī)秘驗方.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58)
11..匡罷湯治肝陰不足風邪入絡型(馮發(fā)祥)組成:
生地黃12g,白芍10g,麥門冬10g,石斛12g,棗仁10g,炙甘草5g,石決明12g,天麻10g,全蝎5g,白附子10g,菖蒲5g,天竺黃10g,茯苓12g,僵蠶6g。功效:滋陰養(yǎng)肝,祛風化痰,通經活絡。
主治:口眼喎斜,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或細弱。
方解:本方以清?費伯雄滋生青陽湯合楊氏家藏方李正散化裁而成。
方中生地、麥門冬、石斛滋陰養(yǎng)液,合白芍、棗仁、炙甘草酸甘化陰、具有滋陰養(yǎng)肝之功效;全蝎、僵蠶、白附子祛風化痰,為治療中風面癱、口眼喎斜良藥,故有牽正之名,加石決明、天麻、天竹黃、菖蒲、茯苓、以增強平肝祛風、化痰通絡之功能。諸藥合用,有滋陰養(yǎng)肝,祛風化痰,通經活絡,扶肝匡罷之功效。
加減:
陰虛加龜板;氣虛加黃芪、黨參;腎虛加棗皮、麥門冬。(柴國劍,李志文,吳秀賢.中華當代名醫(yī)妙方精華.長春:
長春出版社,1993.186)
12..通絡牽正散治風痰阻絡型(郭文顯)組成:白附子9g,僵蠶9g,全蝎9g,鉤藤30g,地龍15g,天麻9g,紅花15g,
赤芍9g。主治:風痰阻絡引起之面癱、顏面麻木、或有面肌抽搐、胸痞不舒、舌苔膩諸癥。
方解:白附子辛熱,可祛頭面游走之風;僵蠶、全蝎、天麻、鉤藤能祛風邪,鎮(zhèn)驚悸止痙攣,升清降濁,散風化痰;地龍能走竄經絡;紅花、赤芍能活血通絡。(湯一新,王瑞祥.臨證備要?中國當代名中醫(yī)秘驗方.成都: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55)
13.牽正散四物湯治風痰阻絡(印會河)組成:
白附子12g,僵蠶9g,全蝎6g,生地黃15g,赤芍15g,川芎9g,當歸15g,桑枝50g,絲瓜絡9g,雞血藤30g。
功效:祛風活血。加減:面麻痹甚者,加蘇木9g,并以醋炒香120g盛于布袋之中,乘熱熨麻痹之處。
(楊思澍,嚴季瀾,王新佩.中國現(xiàn)代名醫(yī)薈海.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47)
14.唐氏驗方治風痰阻絡型(唐成德)組成:
鉤藤、菊花各15g,蟬蛻、僵蠶各10g,全蝎8g,何首烏、白芍、龍骨、牡蠣各15g,雞血藤、珍珠母各20g,夏枯草、桑寄生各12g,天竺黃5g,膽南星10g。
主治:適用于風痰壅盛引起的口眼喎斜、頭重如裹、舌苔白膩、脈滑等癥。(楊思澍,嚴季瀾,王新佩.中國現(xiàn)代名醫(yī)薈海.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645)
15.孔氏方治風寒痰濕流注型(孔慶璽)組成:
白附子6g,天麻15g,陳皮10g,半夏10g,茯苓15g,全蝎2條,蜈蚣2條,僵蠶10g,川芎10g,甘草3g。
主治:風寒痰濕流注于頭面經絡所致的面神經麻痹。
方解:白附子辛熱,祛風化痰,散寒通絡,長于祛頭面風痰;僵蠶、全蝎、蜈蚣、天麻,祛風止痙,通絡止痛;川芎理氣活血,其氣上行,取其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陳皮、半夏苦辛通降,通痹開塞,理氣和中,燥濕化痰,取其氣化則溫化,濕去則痰無由而生之意;茯苓、甘草健脾滲濕。
全方健脾、理氣、通絡以治本,祛風化痰、散寒止痙以治標,使邪去正安。
(盧祥之.中國名醫(yī)名方.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1.11~12)五、
16.面神經炎驗方獨活30g,白芷30g,薄荷30g。上藥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3g,每次一丸,每日3次,口含服。適用于風邪傷絡之面神經炎。17.蜈蚣朱砂散蜈蚣18條,朱砂9g。將上2味共為細末,分18包,每次1包,每日3次,每次均以防風15g,煎湯送服,小兒量酌減。6天為一療程。本方適用于瘀血阻滯,郁久化熱之面神經炎。
18.二麻散天麻、升麻各15g,當歸28g,細辛5g。共研細末,每次3g,每日3次,分7日服完,為一療程。該方功能熄風通絡,適用于風痰阻絡之面神經炎。
19.蒲氏番蜜膏番木鱉(即馬錢子)500g、白蜜適量。將番木鱉加水3600ml,煮沸20分鐘,趁熱刮去外皮,取凈仁切片置容器中文火烘酥,研篩為細末,白蜜調成稀糊狀,文火煎熬15分鐘,待溫備用。將藥膏涂患處面部,厚約0.2cm(口眼部不涂),用紗布覆蓋,每日換藥1次,搽藥處3~5天發(fā)生奇癢,6~8天出現(xiàn)皮疹,9~14日若疼痛劇烈,則為向愈先兆,即可停藥。
20.防風蜈蚣散防風30g,蜈蚣2條。蜈蚣研細末,防風煎湯送服,每日一劑,兒童酌減,晚飯后服。適用于風寒阻絡型面神經炎。
21.三白五蟲湯除面癱面神經麻痹又稱面癱,口眼歪斜,是神經內科中常見的一種疾病。
主要癥狀為突然一側面肌癱瘓,眼皮不能閉合,流淚,面部表情動作消失,說話發(fā)音不清,吃飯時漏飯、漏水,額紋消失,不能做皺眉、皺額、鼓腮、示齒和吹口哨等動作,鼻唇溝變淺?;颊唛]眼時,患側眼球轉向外上方,常露出白色鞏膜。風濕、中耳炎、腦部疾患及風邪侵襲、突受寒涼等均可引發(fā)本病。中醫(y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本病多由脈絡空虛,風寒侵襲,以致經氣阻滯,氣血不和,瘀滯經脈,而導致經絡失于濡養(yǎng),肌肉縱緩不收,而發(fā)生本病。筆者自擬三白五蟲湯治療面神經麻痹,屢用屢驗,一般服藥10--15劑即可治愈。
藥物組成:
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蠶15克,蟬蛻15克,炒地龍15克,全蝎10克,防風10克,川芎10克,鉤藤20克,黃芪30克,蜈蚣(另包)2條。
用法:上藥除蜈蚣外,水煎兩次對勻,早晚分服,每日1劑。蜈蚣放瓦上焙焦,研為細末,分2次用藥湯沖服。
三白五蟲湯選用防風、白芷、白附子、鉤藤可祛風散寒,增加組織代謝,減輕炎癥和水腫,促進血液循環(huán)暢通;用五蟲(即蜈蚣、全蝎、僵蠶、蟬蛻、地龍)祛風通絡,加快經絡氣血運行;用白芍、川芎養(yǎng)血活血祛風;黃芪益氣扶正祛風。
諸藥相合,使邪去正復,風寒得除,經絡得養(yǎng),血脈流暢,面癱乃愈。中藥治療面癱療法提供:重慶市榮昌縣婦幼保健院管莉張宗智治療方法:
22.中藥內服治療:
藥物組成:牽正湯加味。白芍20 g,白芷15 g,白附子6 g,僵蠶15 g,蟬蛻15 g,炒地龍15 g,全蝎10 g,防風10 g,仙靈脾15 g,皂角12 g,川芎10 g,鉤藤20 g,黃芪30 g,葛根20 g,紅花10 g,蜈蚣(另包)2條。
用法:上藥除蜈蚣外,水煎3次兌勻分服,每日1劑。蜈蚣放瓦上焙焦,研為細末,分3次用藥湯沖服。
23.中藥外敷治療:
馬錢子粉貼敷法。馬錢子粉10 g,用適量白酒調成稠糊狀,放入密閉容器中備用。風濕膏剪成約1 cm×1 cm大小方塊,將適量馬錢子粉糊置于膏藥中央,貼于陽白、太陽、頰車、牽正、下關、地倉等穴,每次3~5個穴位,稍加按壓。每日按摩穴位3次,每次5分鐘,以促進藥物吸收。一般貼藥后患者即感面部有牽扯感,感覺越強烈,治療效果越好。7天一療程。
24.方1.適用于面肌痙攣早期發(fā)病,
初受風寒者。方藥組成:麻黃3克,防風10克,川芎15克,赤芍10克,全蟲(蝎子)10克,膽南星9克,白芷9克,紅花10克,地龍10克,菊花10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日服1服,日服2次。
25.方2.用于面肌痙攣,病程長,反復發(fā)作,情緒激動即病情加重。方藥組成:天麻10克,鉤藤5克,川芎20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葛根20克,夏枯草15克,蟬蛻12克,僵蠶10克,全蟲10克,生石決明20克,代赭石30克,丹參15克,甘草5克。用法:水煎服,日服1服,日服2次。
26.方3.用于面肌痙攣,屬體虛受風,常見于中老年人,日久不愈。
方藥組成:生黃芪15克,防風10克,川芎20克,當歸12克,赤芍12克,制首烏15克,白蒺藜30克,葛根20克,蜈蚣2條,水蛭6克,全蟲10克,升麻3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日服1服,日服2次。
辨證用藥,酌情加減,血壓偏高、頭暈頭痛者,可加天麻10克、鉤藤18克、夏枯草15克、生石決明20克等;抽動嚴重者,加地龍(蚯蚓)15克、蜈蚣2條、蟬蛻10克等b)另一部分患者為原發(fā)性的面肌痙攣,由于治療方法不當(如封閉注射治療)或痙攣時間長而引起面部肌肉的癱瘓。
27.解痙湯
    黨參、黃芪、雞血藤、酸棗仁、柏子仁各15g,白術、雞內金、砂仁、當歸、白芍、五味子、木香、山藥、茯神各9g,甘草6g,朱砂、琥珀各1.5g(均沖服)。伴有頭痛加白芷、蔓荊子;耳鳴者加蟬蛻;惡心嘔吐加竹茹、半夏;頭暈加天麻。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益氣養(yǎng)血,安神止痙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面肌抽搐41例,年齡20~68歲,病程1個月~16年。結果痊愈1例,好轉28例,無效2例。
28.建瓴湯
    山藥、淮牛膝各30g,代赭石24g,生地黃、生龍骨、生牡蠣各18g,白芍、柏子仁各12g。血壓偏高、肝陽上亢之頭暈、頭痛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兼見外風癥狀者合牽正散加減;兼見血虛者加首烏、阿膠等補血之品;兼見頭暈、耳鳴等陰虛癥狀者合六味地黃湯加減。每日1劑,用鐵銹水煎2遍,分2次口服。
    本方有滋養(yǎng)肝腎,平肝熄風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面肌痙攣34例,均為一側發(fā)病,其病程最長者6年,最短者3周。經治療后痊愈28例,好轉4例,無效2例。
29.愈痙湯
    熟地、白芍、牡蠣各30g,當歸、炙甘草各15g,蟬蛻10g,全蝎、蜈蚣各3g。每日1劑,水煎取汁350~400ml,分早晚2次溫服,7天為1個療程,兩療程問休息1~2天。.治療期間不用對該病有治療作用的西藥,但對并存的高血壓病、冠心病等給予必要的西藥治療。
    本方有養(yǎng)血通絡,熄風止痙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面肌抽搐32例,其中病程最短者3天,最長者2年半。結果痊愈19例,顯效8例,有效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8%。治療最短者1個療程,最長者8個療程,平均2.8個療程。
30.平肝活血湯
    當歸、川芎、黃芪各20g,全蝎、僵蠶、制南星、天麻、鉤藤各15g,柴胡、細辛、甘草各10g。每日1劑,水煎服。
    同時運用電針療法:主穴取地倉透頰車、下關透巨髎、四白透迎香,配用合谷、足三里、陽白、翳風、太陽、聽宮等。每次選2個透穴4個單穴,交替運用。接電針治療儀,輸出強度以強刺激和慢頻率為原則,使面部肌肉出現(xiàn)抽動且以患者能耐受為限度。每日1次,每次30分鐘,10次為1
31.熄風養(yǎng)血湯
    天麻、鉤藤各30g,白芍、黃芪各15g,當歸、川芎、牛膝、杜仲、茯苓各12g,桂枝、獨活各10g,炙甘草6g。久病氣虛者加黨參;陰液不足者加生地、麥冬;頭脹耳鳴,肝陽上亢者加草決明、菊花;小便短赤者加木通、車前子;大便秘結者加大黃、蜂蜜。  每日1劑,水煎服,7天為1個療程。若1個療程未愈,可隔3天進行第2個療程治療。   本方有熄風止痙,養(yǎng)血滋陰柔肝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面肌痙攣46例,結果痊愈32例,顯效8例,好轉6例。 
32.芍草苡夏湯
    白芍45g,炙甘草10g,生半夏12g,生苡仁3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續(xù)服用2個月。
    本方有熄風化痰止痙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原發(fā)性面肌抽搐32例,病程半年至5年。結果控制5例,顯效21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8%。
33.疏風止痙湯
    蜈蚣1條,全蝎5g(上兩味微火焙干研末分3次吞服),白附子、僵蠶、白芷、地龍、荊芥、防風、羌活、薄荷、制南星、當歸各8g,刺蒺藜15g,白芍18g,甘草4g。氣血虛弱者加黨參、黃芪、熟地;脾弱食少者加淮山藥、雞內金。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服藥期間慎防感冒,7天為1個療程。
    本方有疏風止痙,活血通絡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小兒面肌痙攣36例,結果全部治愈,其中1個療程內治愈者25例,2個療程內治愈者9例,服藥至3個療程達20劑痊愈者2例。
34.加減胃風湯
    黨參、白術、茯苓、當歸、地龍各9~12g,川芎、全蝎各6~9g,白芍9~15g,肉桂3~6g,蜈蚣1~2條。氣虛甚者加黃芪;血虛甚者加熟地黃;陰虛陽亢去肉桂,加龜板、鉤藤、天麻;兼外風者加防風、蟬蛻;痰濁阻滯加白芥子、膽南星;瘀血者加桃仁、紅花。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30天為1療程,間隔3~5天再服第2個療程。
    本方有益氣養(yǎng)血,祛風化瘀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陣攣性面肌痙攣5例,結果痊愈3例,好轉2例。其中2例服藥1個療程而愈;1例在第1療程治療中癥狀基本消失,但停藥后2月而復發(fā),重復用藥仍有效;其余2例服藥2個療程,1例痊愈,1例好轉。
35.加味芍草湯
    白芍、生牡蠣(先煎)、雞血藤各30g,炙甘草10g,全蝎8g。若肝氣郁結而見急躁、頭暈、哭鬧、舌質紅、脈弦緩者,加柴胡、梔子各10g,香附12g;肝風內動每遇憤事抽搐加劇,舌暗紅、脈弦細有力者,加鉤藤15g,天麻10g,羚羊角2g(另煎);肝血不足,目昏,舌質淡、脈弦細無力者,加當歸12g,熟地黃15g;風邪阻絡,頭痛,鼻塞,惡寒,舌質淡、苔薄白、脈浮者,加荊芥、白芷各10g,防風8g;風痰阻絡,患側面肌發(fā)麻,咳痰,脈弦滑、舌體肥大、苔薄白者,加制南星、制半夏各8g;久病瘀滯,舌質瘀點或紫暗、脈細澀者,加姜黃、穿山甲各10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養(yǎng)血祛風,緩急止痙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多例顏面肌抽搐,療效滿意。
36.鎮(zhèn)痙祛風散
    白花蛇40g,全蝎8g,蜈蚣15g,威靈仙30g。上方中前3味藥共研細末,分為8份,每天沖服1份,8天為1療程,停藥4天,每天取威靈仙30g,清水煎服;第13天繼續(xù)服鎮(zhèn)痙祛風散8天,全療程為20天。
    本方有祛風止痙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面肌痙攣32例,年齡18~65歲,病程3天~9年6個月。結果服藥2個療程后,痊愈30例,無效2例。

42.  中醫(yī)治療面肌痙攣方法1.適用于面肌痙攣早期發(fā)病,初受風寒者。
  方藥組成:麻黃3克,防風10克,川芎15克,赤芍10克,全蟲(蝎子)10克,膽南星9克,白芷9克,紅花10克,地龍10克,菊花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服,日服2次。
43. 中醫(yī)治療面肌痙攣方法2.用于面肌痙攣,病程長,反復發(fā)作,情緒激動即病情加重。
  方藥組成:天麻10克,鉤藤5克,川芎20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葛根20克,夏枯草15克,蟬蛻12克,僵蠶10克,全蟲10克,生石決明20克,代赭石30克,丹參15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服,日服2次。
44. 中醫(yī)治療面肌痙攣方法3.用于面肌痙攣,屬體虛受風,常見于中老年人,日久不愈。
  方藥組成:生黃芪15克,防風10克,川芎20克,當歸12克,赤芍12克,制首烏15克,白蒺藜30克,葛根20克,蜈蚣2條,水蛭6克,全蟲10克,升麻3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服,日服2次。
 辨證用藥,酌情加減,血壓偏高、頭暈頭痛者,可加天麻10克、鉤藤18克、夏枯草15克、生石決明20克等;抽動嚴重者,加地龍(蚯蚓)15克、蜈蚣2條、蟬蛻10克等。
45.中醫(yī)治療面肌痙攣 面癱的前兆臨床常用牽正散治療,急性期也可用經驗方:
   制白附子6g 僵 蠶9g 白 芷9g 全 蝎3g  地 龍9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藥渣趁熱用紗布包好,敷熨患側,可增加藥效。
  
46.  近年有醫(yī)家根據(jù)面神經周圍水腫受壓迫的病理改變,主張清熱解毒以消除局部水腫,提高了療效。凡面神經炎具有咽痛紅腫或耳后莖乳突壓痛者均可服用本方。經驗方:   金銀花30g 連 翹25g 薄 荷10g 牛蒡子15g   生地黃20g 大青葉20g 地 丁20g 山豆根10g  板藍根30g 蘆 根30g 生甘草10g 生石膏30g  玄 參30g  水煎服,每日2次。發(fā)病1周內服用為好?!?恢復期及后遺癥期,一般指發(fā)病2周以后,則可選用:  生黃芪15g 當 歸12g 赤 芍12g 川 芎15g  生地黃30g 紅 花10g 地 龍12g 全 蝎6g  僵 蠶12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除內服藥外,還可以配合外用藥提高療效。急性期取  自芥子10g 全 蟲6g 白附子10g 僵 蠶10g  蜈 蚣3條 黃 芪55g 防 風10g 連 翹10g  桅 子10g 桃 仁10g
   上藥共研細末,外敷時用少許面粉、雞蛋清、白酒將藥粉拌成糊狀;用紅花油搽劑將陽白、太陽、牽正、顴?、地倉、頰車、風池搓紅;或用熱毛巾敷面部;或用手法將上述穴位按摩后,每穴以6g左右的藥物置于直徑5cm的傷濕止痛膏上或膠布上,將藥固定并貼于穴位上。敷藥后面部即有緊抽、牽拉、發(fā)熱的感覺,一般持續(xù)2—4小時。每日更換一次,十天為一療程。以痊愈為度?;謴推诳扇∧凵<?0cm.槐枝60cm,艾葉、花椒各15g,煎湯頻洗面部,先洗患側,后洗健側,療效可靠。
47.大秦艽湯治療眼肌麻痹50例
臨床資料
   50例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齡19-67歲,病程2天-3個月。伴糖尿病者4例,腦血栓者5例,外傷者3例,均為單眼發(fā)病,其中右眼35例,左眼15例。復視像檢查:水平復視46例,垂直復視4例。50例患者均有眼球活動受限、復視、頭暈、惡心等癥狀。
治療方法
   以《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大秦艽湯為基本方劑:秦艽、羌活、獨活、防風、白芷、當歸、熟地、川芎、白芍、細辛、白術、黃芩、生地、茯苓、石膏。辨證加減:無內熱者去石膏、黃芩,加白附子、全蟲祛風痰、通經絡;舌有瘀點、瘀斑者加桃仁、紅花;舌苔厚膩脈滑者可去地黃,加半夏、南星、橘紅以祛痰燥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0天為1個療程。 服藥1個療程后8例痊愈,服藥2個療程后23例痊愈,服藥3個療程后9例痊愈,經3個療程治療
后有效者8例,無效2例。50例中,3個療程后痊愈率80%,有效率16%,總有效率為96%。
【組成】秦艽90克 甘草60克 川芎60克 當歸60克 白芍藥60克 細辛15克 川羌活 防風 黃芩各30克 石膏60克 吳白芷30克 白術30克 生地黃30克 熟地黃30克 白茯苓30克 川獨活60克   【用法】上十六味,銼。每服30克,水煎,去滓溫服,不拘時。 
【組成】秦艽三兩(9克),川芎、獨活、當歸、白芍、石膏、甘草各二兩(各6克),羌活、防風、白芷、黃芩、白術、茯苓、生地、熟地各一兩(各3克),細辛半兩(2克)
【功用】祛風清熱,養(yǎng)血活血?!局髦巍匡L邪初中經絡證??谘蹎J斜,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動,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
48.李某,女,30歲,左眼瞼跳動,三月不愈,西醫(yī)診為眼肌痙攣,治而乏效。舌質正常,無苔,脈細而數(shù),神情煩躁,唇淡口和,溲清便潤。自云病后服螞蟻、全蝎等藥反益劇。
   此虛風妄動也。宜靜以制動,施以龍牡,今反以蟲類搜之,其氣益張,無怪其投而弗效也。余予仲景桂甘龍牡湯,復陽寧風,并加白附子引入頭面,2劑而愈?!秲冉洝吩?;“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神安筋柔,肌不再動矣.
【組成】桂枝3~9克、甘草9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 
49.患者有左側面癱病史。左眼瞼跳動半年余,每日除睡覺外,少有停歇。睡眠不佳及情志不舒則癥狀加重,他人肉眼可見?;颊咔榫w低落,曾到多家醫(yī)院求診,均診為面神經痙攣,先后給予針灸、局部封閉,及緩痙藥物(藥名不祥)治療,收效甚微。給予芍藥甘草湯加味:白芍40克,炙甘草12克,白頭翁20克,蜈蚣3條(研沖)。日1劑,6劑后癥狀消失。上方不變,繼服6劑加以鞏固,隨訪兩周未復發(fā)。
面 肌 痙 攣 治 驗
李某,男,38歲,1996年6月5日初診?;甲髠让婕’d攣2年余,多方治療無明顯效果,遂至我院就診。自訴病因不明,頭顱CT掃描無異?!,F(xiàn)左側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動,每3~5分鐘發(fā)作1次,每次持續(xù)30秒左右,進食及說話時癥狀加劇。夜不能寐,發(fā)作間歇面頰及口眼均無異常??淘\:面色無華,精神倦怠,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擬四物湯合牽正散化裁:當歸20g,天麻、白芍、熟地各15g,川芎、僵蠶、白附子、地龍、防風各10g,全蟲、制南星、甘草各6g。水煎,分3次溫服,1劑/d。
6月9日復診:服上方3劑,左側面肌痙攣明顯減輕,每天偶發(fā)1~2次,持續(xù)時間僅3~4秒。精神轉佳,舌、脈無變化,藥已應癥,效不更方,守上方5劑煎服。藥盡癥除,隨訪1年余未復發(fā)。
體會:筆者認為本癥主要是風邪所致,屢發(fā)屢止,具“風”之特性,又“傷于風者上先受之”。病程長,病久多虛,風邪乘虛夾痰夾瘀上犯,阻滯面部經絡,陰血不足,經絡阻滯,百脈失養(yǎng),加之肝風鼓動,導致面部肌肉痙攣。方中當歸、白芍、熟地、川芎養(yǎng)血柔肝,既充養(yǎng)百脈又養(yǎng)陰止痙;白附子、全蟲、僵蠶、天麻、南星、地龍、防風祛風通絡、熄風止痰,甘草調和諸藥。兩方合用,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傷正,標本兼治,故療效顯著

      1.陰虛風動
      癥狀:突然一側眼瞼及面頰肌肉抽動,時發(fā)時止,情緒激動時加重,伴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紅,苔薄黃,脈弦細。
      治法:滋陰息風。
      方藥:芍藥甘草湯加減。白芍 20g,甘草 6g,石菖蒲 9g,生地 15g,代赭石 30g(先煎),生龍骨 30g(先煎),生牡蠣 30g(先煎),蟬蛻 12g,雞血藤 30g,當歸 12g,全蝎 15g,蜈蚣 1 條。
       2.血虛風動
       癥狀:一側眼瞼及面肌抽動,時發(fā)時止,勞累時加重,多發(fā)于體質虛弱之人,伴有面色少華、四肢倦怠、納差,舌淡,苔薄,脈細弱。
       治法:養(yǎng)血息風。方藥:四君子湯合止痙散加減。黨參 12g,白術 30g,當歸 6g,黃芪 15g,川芎 12g,白芍 20g,茯苓 9g,甘草 6g,蟬蛻 12g,鉤藤 15g,雞血藤 15g。
     3.風寒侵襲
     癥狀:突然一側眼瞼及面頰肌肉抽動,拘急不舒,畏寒惡風,一般無發(fā)熱,多發(fā)于中青年,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
     方藥:桂枝葛根湯加減。白附子 10g,桂枝 6g,葛根 12g,白芍 30g,甘草 6g,蟬蛻 15g,地龍 12g,僵蠶 12g。

  面肌痙攣是指顏面抽搐,即眼瞼、嘴角及面頰肌肉抽搐,通常僅出現(xiàn)于一側。下面介紹中醫(yī)治療此癥辨證分型。
  肝氣抑郁型
  顏面抽搐,頭暈耳鳴,精神不振,或伴有哭鬧,每因情志波動而誘發(fā)。舌紅,苔薄白,脈弦緩。治療宜疏肝解郁。藥用當歸10克,白芍12克,柴胡6克,茯苓10克,白術10克,炙甘草6克,佛手12克,薄荷3克,生姜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肝血虧虛型
  顏面抽搐,時發(fā)時止,伴有頭暈目眩,舌紅苔少,脈弦細無力。治療宜養(yǎng)血緩急。藥用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雞血藤20克,鉤藤10克,當歸10克,熟地20克,木瓜12克,制首烏10克,大棗10克,陳皮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肝風內動型
  顏面抽搐,時感頭痛頭暈,每遇到不快抽搐加劇,舌暗紅,苔薄白偏干,脈弦細有力。治療宜平肝熄風。藥用天麻12克,鉤藤10克,石決明30克,山梔子10克,夜交藤30克,菊花10克,茯神12克,牛膝20克,益母草10克,桑寄生20克,干地黃20克,水煎服,每日1劑。
  風痰阻絡型
  顏面抽搐,患側面肌麻木感,伴有面部浮虛,眩暈咳痰,口干不欲飲,舌體胖大,苔薄白潤,脈弦滑。治療宜祛痰熄風益氣。藥用制南星12克,黨參15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陳皮6克,皂角5克,水煎服,每日1劑。
  風寒侵襲型
  突然顏面抽搐,伴有頭痛,鼻塞,惡寒,眼睛流淚,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治療宜疏散風寒,佐以解痙。藥用荊芥10克,菊花10克,川芎6克,白芷10克,羌活10克,細辛3克,防風10克,僵蠶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十五)食療1.食療方藥
(1)龍眼肉粥:
龍眼肉15g,紅棗3~5枚,粳米100g。煮粥熱食。功效養(yǎng)心補脾,安神除煩。龍眼肉是良好的養(yǎng)心補脾品,內含多種維生素和豐富的蛋白質,與紅棗、粳米同煮粥,起協(xié)同作用。此膳是我國民間用于養(yǎng)心益智、健脾補血的美味佳餐。適合于面瞤不止、心煩失眠、食少體倦等癥患者。
(2)天麻燉鴿肉:
天麻10g,健康鴿子1只。共燉熟食用,每日1只。功效益氣補血,熄風解痙。方中鴿肉補肝腎,益氣血,天麻熄風解痙,合用治療血虛生風引起的面瞤
3)苡米陳皮粥:
薏苡仁50g,白芷9g,云茯苓20g,陳皮6g,,先煮薏苡仁為粥,后三味水煎去渣人薏米粥中三五沸即成。
每日1劑,連服數(shù)日。功效健脾化濕,除痰通絡。?

2.食療方:
1)陳皮、薏苡仁、白芷、云茯苓。先煮薏苡仁為粥,后三味水煎去渣人薏米粥中三五沸即成。每日一劑,連服數(shù)日。具有除痰通絡,健脾化濕。適用于脘腹脹滿、脾失健運、食少納呆、痰濕阻遏之面瞤等癥。
2)山楂、薏苡仁、粳米、炒扁豆、紅糖適量。共加水煮粥,食前加紅糖,供早晚餐。具有活血通絡,健脾化濕。山楂活血化積;紅糖補血活絡;薏苡仁、扁豆治脾虛有濕。全方使脾得健運,痰化濕除,面部絡脈貫通。適于脾虛濕困,經絡受阻之證。
3)健康鴿子、天麻。共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