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僵蠶的醫(yī)療作用(一)
白僵蠶中藥化學成分
【功能與主治】 祛風定驚,化痰散結(jié)。用于驚風抽搐,咽喉腫痛,頷下淋巴炎,面神經(jīng)麻痹,皮膚瘙癢。在生物防治中白僵菌目前已面為真菌中治蟲效果最好的農(nóng)藥之一。其孢子在蟲體上萌芽后,穿過體壁,進入蟲體,大量繁殖,吸收營養(yǎng),致使昆蟲死亡。死蟲僵直,并呈現(xiàn)白茸毛狀,故稱白僵菌。
【中藥化學成分】:白僵蠶體表的白粉中含草酸銨。白僵菌的培養(yǎng)能合成大量草酸,吡啶一2,6一二羧酸,大量脂肪。脂肪中的脂肪酸組成主要是棕櫚酸、油酸、亞油酸、少量硬脂酸、棕櫚油酸和a 一亞麻酸。白僵菌至少能分泌3種水解酶,即脂酶、蛋白酶和殼質(zhì)酶(Chitinase),促進穿通受染幼蟲表皮。并能利用谷氨酸、天門冬氨酸、草酸銨、檸檬酸銨、酒石酸銨作為氮源,但不能有效地利用無機氮化合物。白僵菌還含白僵菌黃色素 Bassianins,在培養(yǎng)中的氮源枯竭時這種色素迅速積累;還能合成溶纖維蛋白酶(Fibrinolysin)。白僵菌除感染家蠶外,還侵襲玉米螟(Pyrausta nubialis)、蠟蛾(Galleria mellonella)幼蟲;并從中分離出高分子量的昆蟲毒素和環(huán)肽類昆蟲毒物質(zhì)白僵菌素(Beauverician)。白僵菌還含甾體11a一羥基化酶系,用于合成類皮質(zhì)激素(Corticoids)。
【釋名】自死乾名白僵蠶。
【氣味】咸、辛、平、無毒。
【主治】
1.鼻咽癌
僵蠶、蜀羊泉各15克,蒼耳子、辛夷、連翹、蒲公英、夏枯草各12克,白芷、川芎、黃芩各3克,半枝蓮30克,牡蠣60克 水煎服,并沖服:木鱉子0.3克,全蝎1.5克,日1劑。能使頭痛鼻塞等癥狀緩解,癌腫逐漸縮小。
2.唇癌
僵蠶、藿香、甘草、梔子各9克,全蝎3克,蜈蚣6克,防風、生石膏各12克 水煎3次分服,日1劑。同時用乳香、沒藥、雄黃各15克,輕粉9克,朱砂、巴豆霜各6克,冰片3克,蟾酥1.5克,麝香0.3克 共為細末,以陳醋調(diào)為蟾酥餅潤敷癌腫了,隔日換1次。迄硬結(jié)縮小,潰瘍修復。
3.喉癌
僵蠶、白藥子、板藍根、玄參各9克,升麻3克,山慈姑、桔梗、生甘草各4.5克,藏青果6克,石仙桃30克 切碎,水煎服,日1劑。
迄聲音嘶啞、吞咽困難恢復、頸部腫塊縮小。食管癌 僵蠶60克,石見穿、急性子各30克,蜈蚣、生山甲各24克,炙馬錢子、全蝎、守宮各12克,碌黃、蜂房各9克 共為細末,煉蜜和為抗癌丸,丸重3克,每服1丸,日2次。迄癌腫縮小,阻塞消除,吞咽順利。
4.乳腺癌
僵蠶、全蝎、咸靈仙、木鱉子各30克,紅娘(糯米炒)4.5克,炙狠毒9克,阿魏、五靈脂各15克,蜂房21克,急性子24克,蜈蚣40條共為細末,水泛為軟堅丸,每服1.5克,日2次。另用6克搗爛,水潤濕外敷患處。能使癌腫軟縮,潰瘍修復。
5.肝癌
僵蠶60克,硫黃、蜂房各9克,炙馬錢子、全蝎、守宮各12克,生山甲、蜈蚣各24克,石見穿、急性子各30克 共研細末,水泛為丸,丸重3克,每服1丸,日2次。另局部于肝腫硬處外敷蟾蜍鮮皮,隔日1換,3個月后肝區(qū)疼痛明顯減輕,肝腫大縮小,癥狀好轉(zhuǎn),食欲增加,延長生存期。
6.宮頸癌
僵蠶、蜂房各15克,生麥芽、熟麥芽各4.5克,全蝎,女貞子、冬瓜子、竹菇各6克,旱蓮草12克,薏米18克,蟬蛻、蜈蚣各1枚 切碎,水浸泡30分鐘,濾取上清液1次服。渣再加水煮20分鐘,濾取上清液1次服。渣再加水煮20分鐘,濾取上清液再服1次。同時用僵蠶、全蝎、山甲、蟬蛻、蜈蚣、地龍各15克 共研細末,為六將粉,加入麝香3克磨勻,用適量外敷宮頸處,隔日1次。迄癌腫縮小,潰瘍修復,宮頸光滑。絨毛膜癌 僵蠶、蛇蛻、全蝎、蜂房各等分 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服3克,日2次??墒怪T種癥狀緩解,陰道流血停止,妊娠試驗轉(zhuǎn)達為陰性,X線復查肺部陰影消失。宜于晚期有肺轉(zhuǎn)移者。
7.祛風解痙,用于諸風痙搐
風熱咽痛 僵蠶。荊芥。防風各6克,薄荷、生甘草各4.5克,桔梗9克 切碎,水煎服,為六葉湯。
8.脾風慢驚
僵蠶、人參、白術(shù)、茯苓各9克,木香、白附子各3克,天麻、全蝎各6克 共研細末,早、晚分2次用溫開水送服。
9.散結(jié)消腫,用于結(jié)核腫塊
癥瘕結(jié)塊 僵蠶適量 用白馬溺適量搗敷患處。重舌木腫 僵蠶3克、黃連(蜜炒)6克 共研勻,摻之涎出可消。
[藥量] 煎劑:6~15克。丸散:0.3~9克。外用:適量。
10.產(chǎn)后身痛的食療常選用
黑豆250克、僵蠶250克,酒1000毫升。將黑豆炒焦,以酒淋之,絞去渣,貯于凈器中;把僵蠶投入酒中,經(jīng)5日后取用。每次吃炒黑豆,飲僵蠶酒,一天二次,夜一次。每次溫飲僵蠶酒50毫升。
功效:祛風。
11.僵蠶蔥白茶
【出處】《太平圣惠方》
【組成】白僵蠶為末,蔥茶適量。
【功用】通陽祛風,化痰止痛。
【主治】因痰濁上蒙清竅,清陽不舒之頭痛或偏頭痛。癥見頭痛昏重,其痛或偏左、或偏右、或痛連及目眶、齒齦,時發(fā)時止,發(fā)作時痛勢較劇。
【制法】將白僵蠶適量研成細末。每服前先取蔥白、綠茶各6克,置保溫瓶中,沖入沸水泡悶1O分鐘,去渣,兌入藥末6~12克,蓋悶15分鐘后搖勻,分2~3次代茶飲用。每日1劑。
【宜忌】表虛多汗者忌服。
【按語】本方見《太平圣惠方》,用治“偏正頭風并夾腦風,連兩太陽穴痛”。方中白僵蠶為蠶蛾科家蠶蛾的幼蟲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全蟲,性味辛咸、平,功能祛風解痙、化痰散結(jié)。藥理研究:白僵蠶具有抗驚厥、催眠、抑菌、降膽固醇、抗癌等作用,能增強機體防御能力和調(diào)解(節(jié))功能。蔥白性味辛溫,功能發(fā)表、通陽、解毒,張元素說它“專主發(fā)散,以通上下陽氣”、“治傷寒頭痛如破”。配以“降火”、“清頭目”的茶葉,共奏祛風除痰鎮(zhèn)痛之效,治療因風寒久留、結(jié)而成痰、阻于手三陽經(jīng)脈而成之頭痛,確系佳劑。
12.僵蠶良姜茶
【出處】《百一選方》
【組成】白僵蠶(去絲、嘴)、高良姜等分。
【功用】祛風散寒,化痰止痛。
【主治】風寒頭痛,其痛或偏一處,或滿頭作痛,其痛如收引,得熱則減,遇陰逢寒則加重。
【制法】按原方用藥比例,共研細末,混勻。每服取10~15克,加茶葉末6克,置保溫瓶中,用沸開水適量沖泡,蓋悶3O分鐘后,分2~3次代茶飲。每日1~2劑。
【宜忌】非風寒所致者不宜用。
【按語】此方出自《百一選方》,用治頭風。方中白僵蠶功能祛風解痙,化痰散結(jié),《玉揪藥解》說它能“活絡(luò)通經(jīng),驅(qū)風開痹。治頭痛胸痹”;《醫(yī)學啟源》謂其可“去皮膚間諸風”?,F(xiàn)代藥理試驗:人工白僵蠶煎劑有抗驚厥和催眠作用,并認為抗驚厥的成分是草酸銨。臨床用其制劑——“脫脂僵蛹片”治癲癇有效率達77%。高良委性味辛溫,功能溫胃、祛風、行氣、止痛,《本草求原》稱它能治“頭痛,風冷痹痛”。茶葉功能清頭目。三者相伍,是治療風痰頭痛的有效方劑。
13.天麻僵蠶湯治療眩暈癥
配方:天麻15g,鉤藤15g,法半夏15g,丹參15g,白芍15g,澤瀉15g,僵蠶12g,陳皮5g,甘草5g。
加減:口干者加菊花15g,生地黃30g;頭痛者加石決明30g;胸嗡者加柴胡10g,積殼15g;寐欠寧者加麥冬15g,山茱萸15g;頸椎病者加葛根20g,懷牛膝15g;高血壓者加杜仲20g,桑寄生30g;脾虛者加黨參30g,茯苓15g; 血虛者加當歸15g,熟地黃30g。
水煎服,每日1劑。
14.腫瘤
配方:全蝎10g,僵蠶10g,蜈蚣2條,丹參20g,川芎6g,地龍10g。
功能:化談通絡(luò)、軟堅散結(jié)、清熱熄鳳。
主治:惱部腫瘤。
用法:每劑用清水浸泡30分鐘后,煎煮2次,共600ml,日服1劑,分早晚2次溫服。
15.腳氣
白僵蠶30克,清水滾化,稍溫,頻洗患處數(shù)次,如湯冷,將原湯再溫再洗,即愈。
治腳氣,用晚蠶砂以米醋拌炒,令熱,棉絮包熨之。
16.僵蠶止咳茶
原料:白僵蠶30克、好茶末30克
制作:白僵蠶30克為末,放碗內(nèi),傾沸水一小盞,蓋定,臨臥溫服。又米白糖500克,豬板油120克,雨前茶60克,水四腕。先將茶煎至二碗半,再將板油去膜切碎,與糖一起加入茶中,熬化聽用、每次用白滾湯沖數(shù)匙服之。
服法:一日數(shù)次。
功效:消厭止咳,喉痛如鋸,不能安臥。
17.治療面肌抽搐
處方:炙僵 蠶10 g,全蝎5 g,地龍10 g,蜈蚣1條,白附子10 g,制南星10 g,天麻10 g,白蒺藜10 g,赤芍、白芍各10 g,龍骨、牡蠣各30 g,夜交藤10 g,合歡皮10 g,炒棗仁10 g,茯苓15 g,炒白術(shù)15 g,甘草6 g。7劑后,面肌抽搐有所減輕,頭昏心悸及睡眠狀況有所改善。遂將原方中炙僵蠶、白附子改為5 g。5個療程后,面肌抽搐諸癥消失,隨訪1 a未見復發(fā)。
18.二陳湯
健脾除痰,合全蝎、僵蠶以熄風通絡(luò)解痙。
陰癇多呈小發(fā)作癥。癲癇小發(fā)作多見于小兒,為短暫的意識喪失、眼神一時發(fā)呆、直視或頭向前傾。治療時以熄風止搐、活血通絡(luò)為主。
方藥:鉤藤5g,法半夏3g,全蝎1.5g,南紅花5g,桃仁3g,天麻6g,僵蠶6g,生側(cè)柏葉10g,珍珠母10g,煅牡蠣9g,茯苓9g,半夏9g,陳皮6g,膽南星9g,炒白術(shù)6g,知母5g,當歸6g,龍齒10g,朱砂0.5 g(沖服),本方主要用于理氣健脾,豁痰熄風。若頭暈目眩重者,加天麻以疏肝風;夜寐汗出者,加糯稻根、小麥、龍骨、生牡蠣斂液止汗、滋陰潛陽;胃不思納,加厚樸花、佛手、荷梗以調(diào)和胃氣。
如發(fā)作頻繁,發(fā)病前驚恐煩躁,舌淡脈細者,常用柴胡加龍骨特蠣湯加減:柴胡15g,半夏15g。黃芩10g,酒大黃10g,桂枝10g,茯苓20g,生龍骨25g,生牡蠣25g,靈磁石50g,丹參30g,生姜10g,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待發(fā)病次減少、癥狀緩解后,繼服五味止癇散。
方藥:全蝎、僵蠶、丹參、蜈蚣、蟬蛻各等份,研細末,每次3g,早晚各1次,兒童酌減。
19.肝湯加味:(龍膽瀉肝湯化裁治療陽痿)
龍膽草9g,梔子9g,黃芩12g, 澤瀉12g,木通9g,車前子15g,生地黃18g,當歸9g,甘草3g,僵蠶12g,蒼術(shù)9g,柴胡9g, 陳皮 9g 枳殼 9g。
每日1劑,水煎服。5劑后,胸悶煩躁口干大減,晨起陽具舉而不堅。因恐苦寒藥通泄太過,上方龍膽草、梔子、木通減為6g,黃芩減為9g,并將蒼術(shù)改為白術(shù)12g,生地黃改為熟地黃12g,去僵蠶改為蜈蚣3g,另加山藥15g,隔日1劑,2周后治愈。
20.顏面神經(jīng)炎
(1)風邪襲絡(luò):突然口眼喁斜,面部感覺異常,或有蟲蟻行走感,或面肌松弛麻木,兼有頭痛、鼻塞,頸項發(fā)緊不適,或耳周脹痛,面部烘熱,脈浮,苔薄白或兼黃。
治法:疏風散邪,解表通絡(luò)。
方藥:白附子6克、全蝎3克、僵蠶12克。如兼有風寒者,加桂枝9克、細辛3克、防風9克、生姜3片;兼有風熱者,則加入金銀花12克、連翹12克、桂枝9克。
(2)肝風內(nèi)動:口眼喁斜發(fā)作突然,面部潮紅,耳根脹痛,肢體發(fā)麻,頭重腳輕,眩暈,舌淡紅苔黃或苔少而干,脈弦數(shù)有力。
治法:平肝熄風解痙。
方藥:天麻24克、鉤藤15克、桑葉12克、菊花12克、全蝎3克、僵蠶12克、白附子6克。
(3)氣血兩虧:口眼喁斜,面肌松弛,眼瞼乏力,少氣懶言,舌質(zhì)淡嫩苔薄白.脈細無力。
治法:益氣養(yǎng)血,活血通絡(luò)。
方藥:黃芪、當歸各30克,川芎、桃仁、紅花各6克,全蝎3克,地龍、赤芍、僵蠶各10克。
(4)風痰阻絡(luò):口眼喁斜,面肌麻木,語言不利,喉中痰鳴,舌體僵硬感,時有流涎,舌苔白膩,脈弦滑或弦緩。
治法:化痰祛風通絡(luò)。
方藥:葛根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蜈蚣3條、僵蠶12克、川芎6克、羌活10克、秦艽10克、’防風6克。
(5)肝氣郁結(jié):口眼喁斜常隨精神情緒變化而出現(xiàn),或因精神刺激而加劇,伴有太息,胸脅苦滿,不欲飲食,悲痛欲哭,苔薄白,脈眩。
治法:疏肝解郁,調(diào)和脈絡(luò)。
方藥:柴胡、枳殼、僵蠶、白芍各12克,香附、郁金各10克,陳皮、川芎、炙甘草各6克。
(6)針刺治療:取穴:攢竹、睛明、頰車、地倉、迎香、瞳子寥、翳風、合谷,也可用電針、穴位注射。
21.口眼歪面正湯
組成:明天麻(沖)10克、全蝎(沖)10克、炙僵蠶10克、生甘草6克、羌活10克、蔓荊子15克、大川芎15克、全當歸20克、白附子12克、防風12克、白蒺藜15克、蜈蚣二條、鉤藤12克地龍15克。
功能: 祛風活血、化痰止痙。
主治: 驟然口眼歪斜或左或右,飲食言語不利,舌強不能轉(zhuǎn)動司味,淚多井流口涎,雙目閉合不全,面部作麻抽搐,苔膩或白,脈象細浮或遲或滑。
用法: 上藥加水750毫升,浸泡20分鐘,細火水煎第一次50分鐘,第二次40分鐘,取汁400毫升,飯前溫服,一日二次,每天一劑,禁忌酒、辣、煙等。
方解: 中風有中經(jīng)絡(luò)、中臟腑之別,或左或右,風痰阻于頭面經(jīng)絡(luò),足陽明之脈挾口環(huán)唇,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nèi)眥。陽明內(nèi)蓄痰濁、太陽外中于風、風痰阻于頭面經(jīng)絡(luò)則經(jīng)隧不利。筋肉失養(yǎng),故不用而緩;無邪之處,氣血尚能運行,相對而急。緩者為急者牽引,故口眼歪斜。方中明天麻能息風止痙,平肝潛陽,治眩暈;全蝎、炙僵蠶能祛風止痙,其中炙僵蠶有化痰作用,全蝎善于通絡(luò);生甘草能調(diào)和百藥;鉤藤清熱平肝息風止痙;羌活,蔓荊子、大川芎,白附子有怯風作用,其中羌活善治上半身疼痛,蔓荊子散熱清利頭目,大川芎為上行頭風止痛要藥,白附子能化痰止痙,并長于治頭面之風;全當歸有祛風活血,平肝息風通絡(luò)之功效;防風能緩急祛風,解痙;蜈蚣。地龍息風止痙,其中蜈蚣能治痙攣抽搐,地龍能治肝陽上亢之血壓高;白蒺藜能祛風明目,疏肝治眩暈。諸藥合用,并能祛風化痰活血,通經(jīng)絡(luò)止痙攣,使風去痰消經(jīng)絡(luò)通暢則病證可愈也。
22.軟肝縮脾方
[組成] 柴胡6克 黃芩10克 蟬衣6克 白僵蠶10克 片姜黃6克 水紅花子10克 炙鱉甲20克 生牡蠣29克 生大黃1克 焦三仙各10克。
[功能] 行氣開郁,活血化瘀,軟肝縮脾。
[主治] 早期肝硬化,肝硬、脾大。
[用法] 上方每周5劑,每劑煎取500毫升左右,分2~4次溫服,服3個月后改為每周3劑分服維持。
[方解] 肝硬化早期表現(xiàn)為脅痛、腹脹、徵瘕等癥,(遷延日久,后期多成膨脹,屬中醫(yī)“四大危癥”之一)其形成,氣、血、食、濕之郁是關(guān)鍵。諸郁不解導致血瘀結(jié)聚,形成徵瘕。同時,氣血臟腑受諸郁所傷,功能失調(diào),正氣漸弱,多數(shù)屬虛實夾雜之證,根據(jù)階段不同,各有所側(cè)重而已。肝硬化早期,臨床表現(xiàn)較為復雜,但總以肝硬、脾大為主要見癥。治療時,不宜因虛而純用補劑,否則瘀結(jié)日甚;亦不可攻利太猛,劫伐正氣,與病無益。治以行郁活血,軟堅散結(jié),調(diào)整陰陽為法,達到軟肝縮脾的目的。方中用升降散(蟬衣、僵蠶、片姜黃、大黃)開通內(nèi)外,平調(diào)升降,受理氣血;柴胡疏達肝膽之經(jīng)氣,解除肝氣之郁結(jié);黃芩苦寒,善清少陽郁熱,并清因諸郁而蘊生之內(nèi)熱;水紅花子活血且能利水,除血滯,化水濕;焦三仙化積滯以疏導腸胃;鱉甲、牡蠣 咸寒軟堅,以散瘀結(jié)。諸藥合用,針對肝硬化早期以肝硬、脾大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癥,可收到調(diào)氣開郁、活血化瘀、軟肝縮牌之功效。
[加減運用] 胸脅滿悶,喜嘆息,脈沉而滯,氣郁顯著,加佛手片10克、香附10克;厭食嘔惡,脅肋不舒,舌苔白膩,濕郁為甚,加藿香10克、佩蘭10克、姜半夏10克;心煩失眠,急躁易怒,舌紅起刺,火郁之象,加川黃連6克、丹皮10克、龍膽草3克;氣頻作,食后脘堵,積滯明顯,加保和九10克,沖服;腹壁青筋暴露,肝掌、蜘蛛痣等特征明顯,舌有瘀斑,血瘀之征,重用鱉甲、牡蠣各30克,加莪術(shù)6克、三棱6克,或配服鱉甲煎丸每日1丸; 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脈象沉細軟弱,虛象為主,當區(qū)別氣血陰陽之偏重,酌加補益之品,氣虛者,舌淡脈虛,加白術(shù)10克、太子參6克;血虛者,唇淡面黃,脈細,加阿膠10克;舌淡苔滑,脈象濡緩,中陽不足,加干姜3克、吳茱萸3克;舌紅尖絳,少苔且干,下焦陰虧,加生地黃20克、拘杞子10克、女貞子10克。
23.鐵枵消疹飲
組成:丹皮15克、赤芍15克、紫草6克、生地15克、防風10克、銀花藤30克、地膚子15克、全蝎6克、蟬蛻10克、僵蠶10克白蘚皮15克
功能:涼血祛風,清熱利濕
主治:各種濕疹(包括濕性過敏性皮炎)。
用法:水煎服.1日1劑,分3一5次服。
方解:濕疹乃濕熱之毒,深入血分,化燥生風所致。本方故以丹皮、赤芍。紫草、生地涼血解毒為君藥;銀花藤、地膚子、白蘚皮清利濕熱為臣藥;全蝎、蟬蛻、僵蠶息風止癢為佐藥;防風祛風而走皮毛為使藥。所以用涼血藥為君者,本“治鳳先治血,血行鳳自滅”之理。所謂治血息風也有兩類:一是血虛生風當養(yǎng)血息風,一是血燥生風,當涼血息風,濕疹若用養(yǎng)血息風,反會加重病情。
24.化瘤湯
組成:全蝎10克,僵蠶10克,蜈蚣2條,丹參20克,川芎6克,地龍10克。
功能:化痰通絡(luò)、軟堅散結(jié)、清熱熄風。
主治:腦部腫瘤。
用法:每劑用清水浸泡30分鐘后,煎煮2次,共600毫升,日服1劑,分早晚2次溫服。
方解:腦瘤多由痰濕之邪凝聚于腦,腦部氣滯血瘀、痰瘀互結(jié)所致。在其病變過程中,痰瘀互結(jié)、腦絡(luò)痹阻,日久化熱動風,風火相煽,從而出現(xiàn)劇烈頭痛、頭昏目眩、耳鳴等表現(xiàn)。遵奉《內(nèi)經(jīng)》“堅者削之、結(jié)者散之、瘀者行之”之旨,取化痰通絡(luò)、軟堅散結(jié)、清熱熄風為基本治法。以全蝎、僵蠶、蜈蚣、丹參、川芎、地龍為首選藥,因其具有活血祛痰、化痰散結(jié)、熄風止痙、通絡(luò)止痛等作用,對消散積塊,緩解抽掣樣頭痛、肢麻、抽搐、癲癇等有明顯的效果。方中全蝎、僵蠶以其燥化濕痰、解痙鎮(zhèn)靜為此方之主藥;取丹參、川芎活血祛瘀為此方之輔藥;因川芎辛溫升浮,為血中氣分藥上行頭目,活血散郁除風;佐蜈蚣取其化痰散結(jié)、熄風止痙;地龍取其通絡(luò)止痛之功。諸藥合用,共奏化痰散結(jié)通絡(luò)熄風之功。
加減運用:頭痛甚者選加藁本、蔓荊子、白芷、菊花;嘔吐者加姜竹茹、姜半夏;視力障礙者選加青葙子、密蒙花、石決明、石斛夜光丸等;顱內(nèi)壓增高選加葶藶子、通草、葛根、桑白皮、車前草、川牛膝;便秘者加大黃、番瀉葉;多飲多尿選加生地、花粉、石斛、桑螵蛸、遠志等;多汗者選加糯稻根、浮小麥等;對于手術(shù)、放療后或術(shù)后復發(fā)者,基本上仍以熄風清熱、化痰散結(jié)、祛瘀通絡(luò)之法為主;對于手術(shù)、放療引起氣血津液虧損(白細胞、血小板減低癥),酌加太子參、炙黃芪、生熟地、黃精、玉竹、枸杞、虎杖根、薏苡仁、赤小豆等藥物,以益氣增液。
禁忌:忌酒、雞、魚等辛腥肥膩之品。
25.三叉神經(jīng)痛
驗方一
組成:鉤藤24克白,芷10克,秦艽15克,丹參15克,川芎9克,僵蠶12克,全蝎6克,地龍24克,白芍20克,木瓜12克,大棗12克。
功用:搜風祛毒,涼熱通瘀。
主治:面頰痛、癥見面頰一側(cè)陣發(fā)劇痛,每因洗臉、刷牙、進食、說話引起疼痛發(fā)作。痛時面頰灼熱,痛如刀割,且因疼痛而致面肌抽搐,可見閉目、歪嘴、咬牙、流淚、流涕以及口角流涎等。疼痛1次,經(jīng)過數(shù)秒至數(shù)分不等,1天發(fā)作數(shù)次至數(shù)10次,未發(fā)痛時一如常人。
加減:如風毒頑踞者,加蜈蚣2條,以加強搜風逐痹力量;久病氣虛者,加黃芪30克,以扶正驅(qū)邪;榮血不足者,加生地15克,以養(yǎng)血通瘀。
驗方二
組成:羚羊骨18克,全蝎6克,蜈蚣3條,僵蠶15克,川芎12克,天麻12克,羌活9克,鉤藤18克,石決明30克,毛冬青30克
功用:平肝潛陽,化痰通絡(luò)。
主治:三叉神經(jīng)痛。癥見陣發(fā)性面部劇痛,呈燒灼樣,或針刺樣、撕裂樣、電擊樣,持續(xù)數(shù)秒或數(shù)分鐘后自行緩解,間歇期無任何不適,每日可發(fā)作數(shù)次至數(shù)十次。發(fā)作時痛側(cè)面肌痙攣(痛性抽搐),皮膚潮紅,眼結(jié)膜充血,流淚、流涕、流涎等。
加減:屬寒者宜加制川烏、細辛;屬熱性者宜加水牛角、生石膏;如陰虛內(nèi)熱者宜加龜板、鱉甲;面肌抽搐發(fā)作頻繁者加白芷、白附子、珍珠母。
26.癲癇
組成:天麻30克,川貝母15克,膽南星15克,姜半夏30克,橘紅15克,茯苓30克,菖蒲15克,全蝎18克,僵蠶18克,蜈蚣5條,白礬18克,皂莢18克,天竺黃30克,朱砂12克(另研)
制用法:上藥共為極細末,以姜汁30克,竹瀝30克,加水稀釋后,泛丸為綠豆大,裝瓶備用。成人每日服3次,每次6克,小兒酌減。
主治:癲癇大發(fā)作。
加減:如素體虛弱或久病不愈,正氣虧損者,加人參15克;病情頑固者,加雄黃12克,另研細入前藥,以助藥力。
27.中藥美容驗方
1、痤瘡:
白芷、桔礬,輕粉各10克,白附子7克,僵蠶5克 共研末,調(diào)入珍珠霜搽擦患處。
2、雀斑:
僵蠶,白附子,白芷,山柰,硼砂各10克,冰片2克,研成極細粉,每晚睡前用水或牛乳調(diào)勻,搽面部。
28.扁桃腺炎
組成 銀花18克,連翹15克,薄荷3克,歸尾9克,赤芍9克,山豆根15克,陳皮6克,蘆根24克,生梔子9克,川軍3克 豬苓9克 車前子(包)9克 竹葉9克 僵蠶9克
功用 散風清熱,解毒利咽,活血滲濕。
主治 乳蛾(急性化膿性扁桃腺炎)。癥見發(fā)熱咽痛,頭痛身倦,吞咽困難,口干口渴,尿黃便干。舌苔黃厚,脈弦數(shù)。
加減 高熱不退者,加大青葉、生石膏、荊芥;大便干,加火麻仁、郁李仁、元明粉;口干、口渴明顯者,加元參、石斛、麥冬、生地,或加用羚羊角粉。
29.康肩丸
藥物組成:當歸、白芍、黨參、黃芪、茯苓、生地各20克,僵蠶、全蝎、地龍各10克,蜈蚣2條,姜黃、桂枝、防風各10克。寒重者去地龍、生地加制川、草烏各6克,濕熱盛者加防已、蠶砂各15克。
上藥為末,以蜜為丸,每丸10克,日服3次,飯前溫開水送下,每次1丸,1個月為一療程;病程長者可連服3個療程,不間斷。癥狀急重者可按上方水煎服,每2日1劑,療效更佳。
30.益腎通絡(luò)湯
組成:生、熟地各30g,炙黃芪30g,土鱉蟲6g,水蛭6g,全蝎2g,娛蟻2g,廣地龍10g,僵蠶10g,制膽星10g,石菖蒲10g,白茯苓10g,懷牛膝15g,巴戟天10g,丹參15g,赤芍30g,甘草15g。
功效:益腎通絡(luò),化痰熄風。
主治:缺血性腦血管病。
用法:每日1—2劑,水煎2次,6小時服1次。1個月為1個療程。亦可做丸服。
方病述略:缺血性腦血管病,廣義包括腦梗塞、腦栓塞和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等,但本方主要用于腦梗塞(腦血栓形成)。本病病因和發(fā)病機理較為復雜,病變部位不同,所表現(xiàn)的癥狀也不同。一般認為,多為50歲以后起病,男性較多,主要為腦動脈內(nèi)膜病變,由動脈硬化或高血壓病,或腦部各種感染、頭頸部外傷、紅細胞增多癥等,引起血管腔狹窄、血液成分改變以及血流緩慢,而導致血管閉塞所出現(xiàn)的偏癱等神經(jīng)癥狀。腦血栓形成后,病變血管所供養(yǎng)的腦組織發(fā)生梗塞,局部水腫,周圍組織充血,漸至腫脹、缺血壞死和軟化,甚至形成出血性梗塞,并可留下疤痕組織。然而,50歲以前患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休克、暈厥、失水、產(chǎn)后出血、疲勞和睡眠以及患膠原性疾病、各種動脈炎的年輕病人,也可發(fā)生本病。即便是高血壓病多見于老年人,而本病發(fā)作時血壓也常常不高;至于動脈硬化,也有認為并非單純由于膽固醇的有害作用,而與巨細胞病毒亦密切相關(guān)。因此,診斷本病要從多方面結(jié)合考慮,切忌僅憑某一方面印象而輕易作診斷。綜上所述,在治療思路方面,應當考慮既要增強自身抗御能力,又要清除體內(nèi)有害物質(zhì)。在治療時間方面,要緊緊抓住3周以內(nèi),特別是1周以內(nèi)的治療用藥。此往往是防止再次復發(fā)和免除留下后遺癥的關(guān)鍵。
31.治骨質(zhì)增生
處方:制川烏、制草烏、炮山甲、浙貝母各750克,木瓜、秦艽、牛蒡子、龍骨各1500克,蜈蚣400條,全蝎400克,夏枯草750克,僵蠶1000克,共研細末,每日9~10克,用黃酒沖服,骨結(jié)核患者用蜜做丸,每丸重10克,每日一丸,溫開水沖服,連服1~2年,按療程而定。在急性期,或首次治療時,可用上方煎服,每日一劑,制川烏5克,制草烏5克,炮山甲6克,浙貝母6克,木瓜10克,秦艽15克,牛蒡子10克,龍骨10克,蜈蚣1條,全蝎1克,夏枯草15克,僵蠶6克,連服10劑后接上方進藥,效果更為神速。
特色醫(yī)術(shù):應用川烏、草烏配方治骨質(zhì)增生、骨結(jié)核、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頑固性肩周炎、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32.星白赤豆湯(原名紅腳蘭赤豆湯)
組成:星宿菜(俗稱紅腳蘭)干者15g或新鮮者30g,赤小豆10g,白牛膽(俗稱毛將軍)6g,僵蠶(俗稱山葡萄)干者15g或新鮮者30g,茯苓皮10g,川地龍5g,滑石5g,葶藶子5g,大腹皮8g,游蟲糞10g。
功用:祛風化濕,行氣利水,活血解毒。
主治:水腫的陽水證候,癥見遍身浮腫,或面目先腫,或眼瞼及臍腹部先腫,繼而全身,皮色光亮,按之凹陷,尿少而赤,色如濃茶,舌苔膩等。本方亦適用于陰水夾感風邪,或水毒夾瘀內(nèi)閉發(fā)病。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急性腎小球腎炎、紫癜性腎炎、腎病綜合征腎炎型、慢性腎炎急性發(fā)作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癥狀嚴重者上、下午各煎服1劑?;蚩蓪⑿撬薏思铀?碗,煎取一半后,加紅糖分多次飲用,余藥另煎服。以上劑量適合6~10歲兒童,其余年齡酌量增減。
方解:水腫之病,以陰陽別類。陽水者,病勢急驟而速變,其因有風、濕、熱、毒,而濕為其要害,其證可有風水、濕重、濕郁熱盛之異,其病變因于肺、脾、腎功能失調(diào),故有“其標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腎”之訓。本方意在治濕,星宿菜性平味甘淡微酸、澀,有清熱止咳、利小便、活血行瘀、消腫毒之功,與赤小豆、白牛膽、大腹皮共同祛風除濕、消腫解毒,為主藥;佐以茯苓皮、滑石利水祛濕,使皮膚之濕從小便出;僵蠶、游蟲糞善走竄,能破氣,通行經(jīng)脈,涼血解毒,有矯陰換陽之力;葶藶子瀉肺行水、肅降肺氣以開壅滯。諸藥合之使?jié)袢ザ窘舛[消。
臨床運用:兼有外感者酌加連翹、荊芥、前胡;血尿明顯酌加黑梔子、黑茜根、黑茅根、大小薊;腹部脹大酌加車前子、茯苓、商陸,并重用大腹皮;兼咳喘者加麻黃、杏仁;便秘者加大黃;兼眩暈頭痛者酌加黃芩、菊花、鉤藤、珍珠母(或石決明);久病體虛者酌加黃芪、黨參、白術(shù)、桂枝(或肉桂);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急性發(fā)作浮腫者酌加椒目、焙附片。腫退后再辨證論治以善其后。(陳先澤)
33.除面癱
藥物組成:鉤藤15克、雞血藤20克、白附子6克、白芍20克、白芷15克、僵蠶15克、蟬蛻15克、炒地龍15克、全蝎10克、蜈蚣(另包)2條、防風10克、川芎10克、黃芪30克。
用法:上藥除蜈蚣外,水煎2次兌勻,早晚分服,每日1劑。蜈蚣放瓦上焙焦,研為細末,分2次用藥湯沖服。
組方中選用防風、白芷、白附子、鉤藤祛風散寒,增加組織代謝,減輕炎癥和水腫;用蜈蚣、全蝎、僵蠶、蟬蛻、地龍加雞血藤祛風通絡(luò);用白芍、川芎養(yǎng)血活血;黃芪益氣扶正祛邪。諸藥相合,使邪去正復,風寒得除,經(jīng)絡(luò)得養(yǎng),血脈流暢,面癱乃愈。
生南星(大者)1個,白文3克,生草烏(大者)1個,僵蠶7個,研為細末,用生鱔血調(diào)成膏,敷患例臉部。病愈即洗去。
全蝎1.5克,僵蠶1.5克,蓖麻仁9克,共搗爛置于膏藥中心貼患側(cè)。
白附子、蝎尾各15個,僵蠶3 0克,共研細木,酒調(diào)涂于患處,一日1次,直至痊愈。
34.治療發(fā)燒
處方:生石膏30克 竹茹15克 梔子10克 滑石快15克 鮮蘆根30克 桑葉10克 薄荷5克 杭菊花10克 杏仁10克 僵蠶10克 全蟬衣5克 忍冬藤30克 連翹15克 羚羊角粉0。6克 服三劑痊愈。
33.四逆散治療癮疹
柴胡6g,香附10g,枳殼10g,白芍10g,赤芍10g,生地黃25g,當歸6g,何首烏20g,防風8g,牡丹皮10g,僵蠶15g,刺蒺藜10g,甘草6g。
3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皮膚瘙癢減輕,搔抓后起小片紅色風團。繼予上方加皂角刺10g,土茯苓20g。服3劑。
三診:睡眠好,心煩等癥狀緩解。繼服3劑,諸癥消失。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
按:癮疹相當西醫(yī)的“蕁麻疹”。是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由于引起癮疹的因素很多,治療亦比較困難。因此,黃教授在臨證診治時,強調(diào)要重視尋找病因,認真辨證。本案為中年女性,精神因素是中年婦女常見的致病因素之一。黃教授認為,本案患者情志不遂,悶郁不舒,肝氣郁結(jié),失于條達;兼感風邪而致郁久化火,外犯肌膚而成,故見全身瘙癢,皮膚干燥;肝火上炎故見心煩易怒;氣郁血滯故而月經(jīng)不調(diào)。針對此證,以柴胡、香附、枳殼舒肝理氣,生地黃、牡丹皮、皂角刺涼血清熱,當歸、何首烏、赤、白芍養(yǎng)血活血,防風、刺蒺藜、僵蠶祛風止癢,全方共奏舒肝清熱,養(yǎng)血祛風之功。
36.小兒驚風散
【處方】全蝎130g,僵蠶(炒)224g,雄黃40g,朱砂60g,甘草60g。
【性狀】本品為橘黃色或棕黃色的粉末;氣特異,味甜、咸。
【功能與主治】鎮(zhèn)驚熄風。用于小兒驚風,抽搐神昏。
【用法與用量】口服,周歲小兒一次1.5g,一日2次,周歲以內(nèi)小兒酌減。
【規(guī)格】每袋裝1.5g
37.癲癇
1、天南星100克,僵蠶120克,白附子100克,紅花120克,法半夏、全蝎、桃仁、天竺黃各60克,天麻50克,黃蓮30克,蜈蚣50克。以上藥物共同粉碎后研為細面,加粉合劑壓片,每片重0.3克。
1—3歲,每次服4片;4--7歲,每次服6片;8—14歲,每次服8片;成人每次服10片,均為每日3次,白開水送服。
本方平肝熄風,化痛止抽,適用于肝風偏勝的癲癇。
2、水蛭12克,虻蟲9克,桃仁10克,大黃、癀蟲各9克,地龍15克,僵蠶9克,全蝎6克,蜈蚣2條,花蕊石20克。水煎服,日l劑,分2次服。
本方化瘀活血,適用于外傷癲癇。
38.血府逐瘀湯治療過敏性紫癜
藥用:生地9克,桃仁12克,紅花9克,當歸9克,赤芍6克,川芎6克,柴胡3克,枳殼6克,甘草6克,防風12克,僵蠶12克。若腹痛者加五靈脂9克,蒲黃9克,延胡索9克;關(guān)節(jié)疼者加秦艽9克,木瓜9克,桑枝9克;便血者加槐花9克,地榆12克;血尿者加白茅根12克,小薊12克;鼻齒衄者加山梔9克,藕節(jié)炭6克;尿蛋白者加土茯苓12克,益母草12克;皮膚瘙癢者加蟬脫6克,白蘚皮9克;有虛火癥狀者加丹皮12克,旱蓮草12克,女貞子12克,知母9克;氣虛者加黃芪20克,龍眼肉9克。
上藥水煎服,1日1劑,連服15天。囑患者治療期間飲食應富于營養(yǎng)而易于消化,避免香燥、辛辣之物以及魚、蝦、蟹等腥味之品。
39.面神經(jīng)麻痹
1、生南星(大者)1個,白文3克,生草烏(大者)1個,僵蠶7個,研為細末,用生鱔血調(diào)成膏,敷患例臉部。病愈即洗去。
2、全蝎1.5克,僵蠶1.5克,蓖麻仁9克,共搗爛置于膏藥中心貼患側(cè)。
3、 白附子、蝎尾各15個,僵蠶30克,共研細木,酒調(diào)涂于患處,一日1次,直至痊愈。
40.惡性淋巴瘤
1. 川貝30克、生牡蠣30克、玄參30克、僵蠶30克、海蛤殼30克、海浮石30克。
共研細末,每服3克,每日兩次。
2. 黨參30克、茯苓12克、夏枯草30克、白術(shù)15克、苡仁30克、川貝10克、僵蠶15克、露蜂房15克、陳皮15克、甘草10克、生姜5克、大棗30克。
水煎服,每天一劑。主治非何杰金淋巴瘤體弱者。
3. 制首烏15克、炒白術(shù)15克、象貝母10克、僵蠶12克、橘葉10克、半夏12克、制南星12克、夏枯草24克。
水煎服,每天一劑。
41.四逆散治療癮疹
柴胡6g,香附10g,枳殼10g,白芍10g,赤芍10g,生地黃25g,當歸6g,何首烏20g,防風8g,牡丹皮10g,僵 蠶15g,刺蒺藜10g,甘草6g.3劑,每日1劑,水煎服。
42.普濟消毒飲加減
柴胡6克,升麻9克,連翹12克,薄荷6克,僵蠶9克,牛蒡子9克,板蘭根15克,馬勃9克,黃芩12克,桔梗9克,丹參15克。
水煎服,1日1劑。
43.治療小兒麻痹后遺癥
馬錢子、菟絲子、淫羊藿、川芎各90g,木瓜、制狗脊、丹參各180g,人參、附子、姜黃、蜈蚣、全蝎、天麻各30g,川烏、草烏各9g,絡(luò)石藤300g,懷牛膝、僵蠶、蘄蛇各60g,當歸120g,蜂蜜1500g,研末制成3000粒。1-2歲每次1粒,3-4歲每次2粒,5歲以上酌增,每日3次。(《浙江中醫(yī)雜志》1980;(10):436)
44.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生馬錢子6000g,土鱉蟲、川牛膝、甘草、麻黃、乳香、沒藥、全蝎、僵蠶、蒼術(shù)各7200g。將馬錢子炮制后使占藥物總量的40%,共為細末,分裝膠囊,每粒含0.25g。每晚睡前服1次,以30-60ml黃酒加適量溫開水送服,從5粒開始。
45.復方消疣湯
馬齒莧、板藍根、白花蛇舌草、生米仁、生龍骨(先煎)、 生牡蠣(先煎)各30g,紫草、野菊花、銀花、桃仁、紅花、炙山甲、炙僵蠶各8g, 蚤休15g。
46.苦寒祛風湯
羌活、茵陳、苦參各15g,防風、當歸、黃芩、白芷、僵蠶各12g, 豬苓、澤瀉、知母、蟬衣、炙甘草各10g,升麻、蒼術(shù)、葛根、白朮各6g。
47.面神經(jīng)麻痹
白附子三錢 防風三錢 僵蠶三錢 白芷二錢 北細辛二錢 天南星三錢 羌活二錢 全蝎二錢 天麻五錢 當歸二錢 川芎二錢 共為粗末,每日紗布包煎服三錢,飯后服?;驘捗弁?,每丸重三錢、飯后含化。
48.頭痛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熱養(yǎng)陰,疏肝祛風,鎮(zhèn)靜安神,祛瘀通絡(luò)。主治頭痛。
[處方及用法] 生石膏25克、郁金10克、白芍15克、菊花15克、僵蠶10克、蔓荊子20克、炒棗仁20克、夜交藤50克、龍骨30克、山梔15克、石斛25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陰虛內(nèi)熱盛者加知母,并重用石斛清熱滋陰;肝膽火盛者加龍膽草清熱瀉火;陽明胃熱盛者重用石膏、山梔;血淤者加桃紅、赤芍活血祛瘀通絡(luò)。
49.參犀龍蒸豬肉
配料:鮮豬瘦肉150g,黑玄參24g,犀牛角1.5—3g,地龍干24g,紫草根12g,牡丹皮9g,大白芍12g,金銀花9g,連翹殼9g,蒲公英15g,山梔子9g,生地黃15R,黑稽豆30g,淡竹葉9g,麥門冬12g,天花粉24g,僵蠶9g,紅枸杞15g,水發(fā)銀耳30g,蔥白2個,美味醬油,味精,食鹽,天花粉蜂蜜各少量。
制法:先將紫草、丹皮、白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山梔子、竹葉、麥冬、僵蠶,加清水適量,水煎2次,每次煎40分鐘,用)爭紗布濾取藥液2大碗備用。將豬瘦肉洗)尹瀝干,切成斜片,放入陶瓷罐內(nèi),加入玄參、地龍干、生地、稽豆、天花粉、枸杞、銀耳、蔥白、醬油、味精、鹽,加入清水適量,倒入以上藥液;再放進屜籠內(nèi)用旺火蒸至2小時熟透入味,揭蓋取出,淋上蜂蜜15ml;將犀角磨成粉,倒入隨藥膳湯調(diào)勻即可供食。每劑分3次服,喝湯去掉肉和藥渣。3劑為1個療程。
功能:清熱解毒,清營涼血,平肝熄風,養(yǎng)陰生津。
主治:感受伏氣瘟疫熱邪,熱毒熾甚,侵犯營血,逆陷心包,內(nèi)動肝風,邪盛正衰,耗損真陰,灼傷肝腎之陰津所致艾滋病。其癥見高熱不退,神昏譫語,神志不清,抽搐,眩暈,口舌千燥,欲飲冷料,吐衄,斑疹色黯紫,噪擾發(fā)狂,心煩,腰腿酸軟,頭暈眼花,耳鳴,汗多,溲赤短少,大便于燥或便秘,舌質(zhì)降紅苔黃糙而干裂紋,脈象細數(shù)或洪大無力。
50.破傷風
主治:新生兒破傷風
處方:白附子6克,蟬蛻9克,鼠婦3克,大蜈蚣1條,全蝎3克,僵蠶6克,川木瓜3克,吳萸3克,地龍6克,生姜1.5克,玉真散0.6克(沖服)
配制及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51.風熱感冒頭痛
處方:杭菊花30克 蔓荊子9克 西防風6克 白芷6克 川芎6克 北細辛4.5克 桂枝4.5克 僵蠶6克 山梔9克 生地6克 生石膏12克 藁本7.5克 川牛膝7.5克 甘草9克 生姜7.5克。
用法:水煎服。
52.消斑
配方:絲瓜絡(luò)10克,僵蠶、茯苓、白菊花各10克,珍珠母20克,玫瑰花3朵(后加),紅棗10枚。
制法與服法:
將上述原料煎湯20分鐘,在煎湯停火前3-5分鐘時加入玫瑰花。裝杯備用。每日分二次早晚飯后服用。一般10天可見效。食療期間,可在洗臉水中加兩匙食醋;外出時注意遮擋強陽光,避免對面部的直接照射;少食姜、蔥、辣椒等食物,以免刺激皮膚,影響療效。
功效與適應癥:
絲瓜異名很多,為胡蘆科,植物絲瓜或粵絲瓜的鮮嫩果實,營養(yǎng)豐富,瓜實性平、味甘、無毒,食藥多用,功效有祛風化痰、涼血解毒、通經(jīng)絡(luò)、行血脈,還有殺蟲、下乳汁等作用。此方與各中藥食用,可減輕色素沉著,適于蝴蝶斑等癥。(文/伊迪文化傳播供稿)
53.僵蠶二黃散
組方:僵蠶、遠志各10克,姜黃、蟬蛻各6克, 合歡皮15克,天竺黃3克。
功能:化痰解郁, 升清降濁,調(diào)暢氣血,安神寧心。
主治:神經(jīng)衰弱、神經(jīng)官能癥、美尼爾氏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引起的各種頑固性失眠,以痰氣交阻、氣郁化火為主證。
方解:方中僵蠶化痰散結(jié);姜黃內(nèi)行氣血;天竺黃清熱豁痰,涼心定驚,二黃寒溫并用,痰害行氣血,調(diào)暢升降之機;蟬蛻除肝經(jīng)郁火;遠志安神定志,散瘀化痰,并可交通心腎;合歡皮解郁安神和血。諸藥合用, 可收化痰解郁,升清降濁,調(diào)暢氣血,寧心安神之效。
54.小兒感冒發(fā)燒
[處方組成]全蝎80g,膽南星70g,防風70g,羌活70g,天麻60g,麻黃50g,鉤藤50g,薄荷50g,豬牙皂50g,青礞石(煅)50g,竹黃40g,陳皮40g,茯苓40g,甘草40g,琥珀40g,僵蠶(炒)20g,蜈蚣5g,珍珠40g,朱砂10g,牛黃10g,麝香10g,冰片5g。
[性狀]本品為棕褐色的大蜜丸;氣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鎮(zhèn)驚,息風。用于小兒感冒發(fā)燒、痰涎壅盛,高熱驚風,項背強直,手足抽動,神昏不醒,嘔吐咳嗽。
[適 應 癥]小兒感冒發(fā)燒。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周歲以內(nèi)酌減。
[劑型規(guī)格]每丸重1克。
55.絲瓜絡(luò)湯治蝴蝶斑
[用料] 絲瓜絡(luò)10克,僵蠶、白茯苓各10克,白菊花10克,珍珠母20克,玫瑰花3朵,紅棗10枚。
[制用法]將上述各味加水煎煮濃汁2次,混合。分2次飯后服擾用,每日1料,連服10天見效。
[功效]通經(jīng)活絡(luò),清熱,和血脈。有消斑的功能,用治蝴蝶斑。
56.中風后遺癥
制當歸、白附子、僵蠶、全蝎各30克。共研為細末,每次3克,每日3次(飯前),用熱黃酒送服。
57.消斑食療湯
配方:絲瓜絡(luò)10克,僵蠶、茯苓、白菊花各10克,珍珠母20克,玫瑰花3朵(后加),紅棗10枚。
制法與服法:將上述諸料煎湯20分鐘,在煎湯?;鹎?-5分鐘時加入玫瑰花。裝杯備用。每日分二次早晚飯后服用。一般10天可見效。食療期間,可在洗臉水中加兩匙食醋;外出時注意遮擋強陽光,避免對面部的直接照射;少食姜、蔥、辣椒等食物,以免刺激皮膚,影響療效。
功效與適應癥:絲瓜異名很多,為胡蘆科,植物絲瓜或粵絲瓜的鮮嫩果實,營養(yǎng)豐富,瓜實性平、味甘、無毒,食藥多用,功效有祛風化痰、涼血解毒、通經(jīng)絡(luò)、行血脈,還有殺蟲、下乳汁等作用。此方與各中藥食品,可減輕色素沉著,適于蝴蝶斑等癥。
58.亨特氏綜合征(風眩)
白菊花(9)克, 蟬蛻(6)克, 白僵蠶(9)克,荊芥(5)克, 板蘭根(12)克, 鉤藤(12)克, 代赭石(8)克, 地龍(9)克, 炒山梔(9)克, 竹茹(10)克, 白芍(9)克
59.風濕性腦血管內(nèi)膜炎
生石決明(10)克, 磁石(15)克, 生牡蠣(25)克, 膽南星(7.5)克, 牛膝(10)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 紅花(7.5)克, 黃芪(20)克, 甘草(5)克, 鱉甲(10)克, 鉤藤(10)克, 生地(15)克, 全蝎(2.5)克, 僵蠶(10)克。
60.感染性多發(fā)性神經(jīng)根炎
天麻(4.5)克, 鉤藤(6)克, 防風(4.5)克, 泰艽(6)克, 僵蠶(6)克, 伸筋草(9)克, 川牛膝(9)克, 川續(xù)斷(6)克, 金銀花藤(9)克, 側(cè)柏葉(9)克, 南紅花(3)克, 生地(9)克。
白僵蠶的醫(yī)療作用(二)
61.風溫病
升降散合銀翹散加減
僵蠶5g WB蟬蛻5g鉤藤5g 菊花10g金銀花10g DW2連翹10g 薄荷5g羌活3g葛根5g 黃芩3g柴胡3g甘草3g。
1劑,水煎服。隨服石膏粉3g,糖粥1兩。
62.疤痕平治療廣泛性增生瘢痕
處方:桃仁15克、紅花15克、丹參30克、川芎15克、雞血滕30克、沒藥30克、苦參15克、白蘚皮15克、蜈蚣5克,僵蠶10克。
將上述中藥裝入布袋,放進汽療儀專用的蒸汽發(fā)生鍋內(nèi),加熱產(chǎn)生藥物汽體?;颊叱抒逶》绞竭M入艙內(nèi),頭頸暴露于艙外。設(shè)定艙內(nèi)溫度38度~41度,使藥物汽體充滿艙內(nèi),持續(xù)蒸浴20~30分鐘。蒸浴結(jié)束擦干汗液后再用手掌以按摩方式涂美寶疤痕平,每天二次。
63.治面神經(jīng)麻痹方
白附子,僵蠶,防風,全蝎各10克。晚上水煎,第一次煎液服下,第二次煎液熏洗患側(cè)重30-60分鐘,溫度下降后可酌情再加熱數(shù)次。熏洗完畢,可適當包暖患側(cè)后睡覺。每晚一次至痊愈。
64.七珍丸
【處方】僵蠶(炒)160g 全蝎160g 麝香16g 朱砂80g 雄黃80g 天竺黃80g等。
【性狀】本品為朱紅色的水丸;氣芳香濃郁,味辣、微苦。
【功能與主治】定驚豁痰,消積通便。用于小兒急驚風,身熱、昏睡、氣粗煩躁,痰涎壅盛,停乳停食,大便秘結(jié)。
【用法與用量】口服,小兒三至四個月,一次3丸;五至六個月,一次4~5丸;周歲,一次6~7丸,一日1~2次;周歲以上及體實者酌加用量,或遵醫(yī)囑。
【規(guī)格】每200丸約重3g
65.小兒百壽丸
【處方】鉤藤45g 僵蠶(麩炒)45g 天竺黃75g 桔梗30g 木香75g 砂仁45g等。
【性狀】本品為棕紅色的大蜜丸;氣香,味甜。
【功能與主治】清熱散風,消食化滯,鎮(zhèn)驚熄風,化痰止咳。用于小兒外感風熱,發(fā)熱頭痛,消化不良,停食停乳,厭食噯氣,咳嗽痰多,內(nèi)熱驚風。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周歲以內(nèi)小兒酌減。
【規(guī)格】每丸重3g
66.閉管丸(劉恒均經(jīng)驗方)
穿山甲lOOg,胡黃連15g,石決明300g,槐花15g,僵蠶240g,明礬30g。將藥物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l0g,口服1次1丸,1日2次。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用于肛瘺初期,療效顯著。
67.皮膚瘙癢癥
苦參飲苦參、全蝎、僵蠶各10g,生地12g,薄荷、甘草各5g,蟬衣10g,荊芥10g,牛蒡15g,防風10g,白糖30g。
以上藥物洗凈,放入瓦鍋內(nèi),加水適量。瓦鍋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煎煮25分鐘,?;穑^濾去渣,留汁液,在汁液內(nèi)加入白糖即成。每日3次,每次飲150g。
具有清熱、祛風,止癢的功效。對皮膚瘙癢癥有療效。
68.活絡(luò)酒
[組成]白花蛇30克 烏梢蛇30克 威靈仙40克 兩頭尖15克 草烏10克 天麻30克 全蝎10克 何首烏30克 龜版40克 麻黃10克 貫仲15克 甘草30克 羌活15克 官桂15克 蕾香15克 烏藥10克 黃連15克 熟地50克 大黃15克 木香24克 乳香30克 細辛9克 赤芍藥30克 沒藥30克 丁香24克 沉香15克 僵蠶15克 天南星10克 青皮24克 骨碎補30克 白豆蔻30克 安息香5克 黑附子40克 黃芩15克 茯苓30克 香附15克 玄參15克 白術(shù)30克 防風35克 葛根40克 當歸40克 血竭10克 地龍25克 犀角5克 麝香3克 松脂15克 牛黃7克 人參10克 虎骨10克 片腦3克 白酒5升
[功用]扶正祛風,活血通絡(luò)。
[主治]老年人正氣不足,風邢侵襲,腰腿酸軟疼痛,麻不不仁等癥。
[制法]上藥不易找全,可用市售之大活絡(luò)丸50粒,浸入白酒15日后,過濾,去渣備用。
[用法]每日1次,每次10-20毫升,睡前1小時飲用。
[按語]本方原名大活絡(luò)丹。由四物湯、四君子湯合祛風通絡(luò)藥物組成。主治癥候多由于氣血不足為主因,風邪侵襲為誘因,故方中用四君補氣,四物補血,以培本固元。輔以麻黃、羌活、附子、官桂祛風散寒;二蛇、全蝎、虎骨等祛風解痙止痛;地龍、葛根舒筋緩痙;乳香、沒藥、血竭等活血化瘀;麝香、片腦、安息香等芳香透絡(luò),以祛邪實。更佐以白術(shù)、茯苓、南星等健脾化痰;丁香、木香、沉香等流暢氣機。諸藥合用,成為補氣補血,祛風止痛之劑。故清代醫(yī)家徐靈胎譽之曰:“頑疾惡風,熱毒瘀血,入于經(jīng)絡(luò),非此方不能透達,凡治肢體大證,必備之藥也?!?div style="height:15px;">
69.清熱止癢面藥方
【來源】《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組成】荊芥、薄荷、黃連各3克,僵蠶12克,海桐皮6克,冰片2克。
【功效】清熱散風止癢。
【制備】上藥共研細末,用茶鹵調(diào)勻備用。
【用法】敷患處。
【說明】此方為清代光緒皇帝用來治療皮膚病的面藥方之一。方中荊芥、薄荷祛風消瘡止癢;僵蠶祛風散結(jié)止癢;海桐皮通絡(luò)祛風止癢。四藥合用,使風邪自里達表,盡散而去。再配伍黃連清熱燥濕,解毒得消瀉火;冰片瀉火解毒消腫。諸藥合用,能使面部風濕熱毒所致癢疹得消。
70.治療痔瘡的偏方
蜈蚣2條,裝入洗凈的一段雞腸內(nèi),放舊瓦片上焙干,研細末,分成8份,每日早晚各服1次,黃酒沖服,療效甚佳。
全蝎10克,僵蠶10克,生雞蛋15個。將前2藥置瓦上焙干,研成粉末,把雞蛋打一小孔,將藥末均勻裝入15個雞蛋內(nèi),攪勻,封好,蒸熟。每日睡前空腹吃1個,連服15個為1個療程。一般1—2個療程即可治愈。陳約東
71.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處方:①蒲公英、蛇舌草、懷山藥、金蕎麥、雞血藤、威靈仙各30g,青蒿、銀柴胡、烏梢蛇、炙蜂房、地鱉蟲、徐長卿、廣地龍、炙僵蠶、虎杖各10g,甘草6g水煎服,日一劑。
72.癇速康
處方丹參20g,牛黃2g,麝香2g,珍珠40g,珍珠母50g,犀角粉5g,羚羊角34g,琥珀20g,熊膽1g,冰片30g,薄菏20g,高麗參10g,枯礬30g,石菖蒲80g,鉤藤50g,天麻80g,首烏50g,木香30g,地龍20g,蟬蛻30g,七葉一枝花50g,膽星30g,僵蠶100g,半夏20g,郁金30g,馬錢子(制)20g,蜈蚣20g,全蝎20g,甘草20g,朱砂40g,天竺黃30g,石決明30g,白芍20g,香附20g,黃芪20g,硼砂20g,赤芍20g,茯苓20g,白術(shù)20g,當歸20g,車前子30g,遠志30g,桃仁30g,青黛15g,獨葉一枝槍30g,甘草100g,柴胡100g。
制法以上47味,除牛黃、麝香、珍珠、犀角粉、羚羊角、熊膽、冰片外,丹參、珍珠母、琥珀、薄荷、高麗參、枯礬、石菖蒲、鉤藤、天麻、首烏、木香、地龍、蟬蛻、七葉一枝樺、膽星、僵蠶、半夏、郁金、馬錢子、蜈蚣、甘草等22味藥碎成細粉,其余朱砂等18味用水煎煮二次,過濾,合并濾液濃縮稠膏狀。加入細粉拌勻,干燥、研細。將牛黃、麝香、珍珠、犀角婁、羚羊角、熊膽、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未配研,過篩,混勻,分裝膠囊,每粒得0.5g,密團備用。
用法用量口服1次1粒,1日3次(小兒酌減),療程為3個月。
73.鼻咽癌
僵蠶、蜀羊泉各15克,蒼耳子、辛夷、連翹、蒲公英、夏枯草各12克,白芷、川芎、黃芩各3克,半枝蓮30克,牡蠣60克 水煎服,并沖服:木鱉子0.3克,全蝎1.5克,日1劑。能使頭痛鼻塞等癥狀緩解,癌腫逐漸縮小。
74.唇癌
僵蠶、藿香、甘草、梔子各9克,全蝎3克,蜈蚣6克,防風、生石膏各12克 水煎3次分服,日1劑。同時用乳香、沒藥、雄黃各15克,輕粉9克,朱砂、巴豆霜各6克,冰片3克,蟾酥1.5克,麝香0.3克 共為細末,以陳醋調(diào)為蟾酥餅潤敷癌腫了,隔日換1次。迄硬結(jié)縮小,潰瘍修復。
75.喉癌
1、僵蠶、白藥子、板藍根、玄參各9克,升麻3克,山慈姑、桔梗、生甘草各4.5克,藏青果6克,石仙桃30克 切碎,水煎服,日1劑。迄聲音嘶啞、吞咽困難恢復、頸部腫塊縮小。
2、玄參12克、山豆根12克、露蜂房15克、僵蠶12克、天冬15克、麥冬15克、銀花15克、馬勃10克、半枝蓮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水煎服,每天一劑。用于喉癌早期,咽干口燥,聲音嘶啞。
76.食管癌
僵蠶60克,石見穿、急性子各30克,蜈蚣、生山甲各24克,炙馬錢子、全蝎、守宮各12克,碌黃、蜂房各9克 共為細末,煉蜜和為抗癌丸,丸重3克,每服1丸,日2次。迄癌腫縮小,阻塞消除,吞咽順利。
77.乳腺癌
僵蠶、全蝎、咸靈仙、木鱉子各30克,紅娘(糯米炒)4.5克,炙狠毒9克,阿魏、五靈脂各15克,蜂房21克,急性子24克,蜈蚣40條共為細末,水泛為軟堅丸,每服1.5克,日2次。另用6克搗爛,水潤濕外敷患處。能使癌腫軟縮,潰瘍修復。
78.肝癌
僵蠶60克,硫黃、蜂房各9克,炙馬錢子、全蝎、守宮各12克,生山甲、蜈蚣各24克,石見穿、急性子各30克 共研細末,水泛為丸,丸重3克,每服1丸,日2次。另局部于肝腫硬處外敷蟾蜍鮮皮,隔日1換,3個月后肝區(qū)疼痛明顯減輕,肝腫大縮小,癥狀好轉(zhuǎn),食欲增加,延長生存期。
79.宮頸癌
僵蠶、蜂房各15克,生麥芽、熟麥芽各4.5克,全蝎,女貞子、冬瓜子、竹菇各6克,旱蓮草12克,薏米18克,蟬蛻、蜈蚣各1枚 切碎,水浸泡30分鐘,濾取上清液1次服。渣再加水煮20分鐘,濾取上清液1次服。渣再加水煮20分鐘,濾取上清液再服1次。同時用僵蠶、全蝎、山甲、蟬蛻、蜈蚣、地龍各15克 共研細末,為六將粉,加入麝香3克磨勻,用適量外敷宮頸處,隔日1次。迄癌腫縮小,潰瘍修復,宮頸光滑。
80.絨毛膜癌
僵蠶、蛇蛻、全蝎、蜂房各等分 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服3克,日2次??墒怪T種癥狀緩解,陰道流血停止,妊娠試驗轉(zhuǎn)達為陰性,X線復查肺部陰影消失。宜于晚期有肺轉(zhuǎn)移者。
81.風熱咽痛
僵蠶、荊芥、防風各6克,薄荷、生甘草各4.5克,桔梗9克 切碎,水煎服,為六葉湯。
82.脾風慢驚
僵蠶、人參、白術(shù)、茯苓各9克,木香、白附子各3克,天麻、全蝎各6克 共研細末,早、晚分2次用溫開水送服。
散結(jié)消腫,用于結(jié)核腫塊
癥瘕結(jié)塊 僵蠶適量 用白馬溺適量搗敷患處。
83.重舌木腫
[配方]:僵蠶3克、黃連(蜜炒)6克 共研勻,摻之涎出可消。
[藥量]:煎劑:6~15克。丸散:0.3~9克。外用:適量。
84.顏面神經(jīng)炎
風邪襲絡(luò):突然口眼喁斜,面部感覺異常,或有蟲蟻行走感,或面肌松弛麻木,兼有頭痛、鼻塞,頸項發(fā)緊不適,或耳周脹痛,面部烘熱,脈浮,苔薄白或兼黃。
治法:疏風散邪,解表通絡(luò)。
方藥:白附子6克、全蝎3克、僵蠶12克。如兼有風寒者,加桂枝9克、細辛3克、防風9克、生姜3片;兼有風熱者,則加入金銀花12克、連翹12克、桂枝9克。
肝風內(nèi)動:口眼喁斜發(fā)作突然,面部潮紅,耳根脹痛,肢體發(fā)麻,頭重腳輕,眩暈,舌淡紅苔黃或苔少而干,脈弦數(shù)有力。
治法:平肝熄風解痙。
方藥:天麻24克、鉤藤15克、桑葉12克、菊花12克、全蝎3克、僵蠶12克、白附子6克。
氣血兩虧:口眼喁斜,面肌松弛,眼瞼乏力,少氣懶言,舌質(zhì)淡嫩苔薄白.脈細無力。
治法:益氣養(yǎng)血,活血通絡(luò)。
方藥:黃芪、當歸各30克,川芎、桃仁、紅花各6克,全蝎3克,地龍、赤芍、僵蠶各10克。
風痰阻絡(luò):口眼喁斜,面肌麻木,語言不利,喉中痰鳴,舌體僵硬感,時有流涎,舌苔白膩,脈弦滑或弦緩。
治法:化痰祛風通絡(luò)。
方藥:葛根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蜈蚣3條、僵蠶12克、川芎6克、羌活10克、秦艽10克、’防風6克。
肝氣郁結(jié):口眼喁斜常隨精神情緒變化而出現(xiàn),或因精神刺激而加劇,伴有太息,胸脅苦滿,不欲飲食,悲痛欲哭,苔薄白,脈眩。
治法:疏肝解郁,調(diào)和脈絡(luò)。
方藥:柴胡、枳殼、僵蠶、白芍各12克,香附、郁金各10克,陳皮、川芎、炙甘草各6克。
85.腦梗死;血栓性脈管炎;腦梗死;腦梗死后遺癥;腦出血后遺癥;冠心??;血液粘度;心肌梗死;肺栓塞
方劑1(9味)
麝香0.5g;丹參15g;木香20g;烏藥15g;天麻10g;姜蠶(僵蠶)5g;金蟲(千層塔)10g;紅花8g;川芎25g 。
方劑2(9味)
麝香0.5-1g;丹參15-25g;木香20-30g;烏藥15-25g;天麻10-20g;姜蠶(僵蠶)5-10g;金蟲(千層塔)10-15g;紅花8-10g;川芎25-30g 。
方劑3(9味)
麝香1g;丹參25g;木香30g;烏藥25g;天麻20g;姜蠶(僵蠶)10g;金蟲(千層塔)15g;紅花10g;川芎30g .采用化淤生新、調(diào)暢氣血的特效中藥,用透氣性好的布料。制成護心、養(yǎng)心包。直接安置在胸前區(qū),使心臟在最近的距離,以最簡便的方法,接受護心、養(yǎng)心包的護、養(yǎng)。再輔之以心理手段。從而達到陰陽平衡、氣血調(diào)暢、使心臟疾病的癥狀得到緩解或消失。
86.喉癌
桔梗20g 黃芩20g 梔子20g 山豆根30g 金果欖15g 馬勃30g 牛蒡子20g 知母20g 半枝蓮20g 黃柏20g 麥冬20g 生地30g 元參30g 壁虎3條 僵蠶15g每日一劑,水煎服。
87.鼻咽癌
1、處方:沙參20克,麥冬12克,生地20克,丹參l 5克,竹茹15克,北紫草30克,蛇舌草30克,僵蠶12克。兩劑二天分服。
2、處方:元參30克,赤芍15克,竹茹15克,僵蠶15克,花粉l 2克?;⒄?0克,蛇舌草30克,石上柏30克,浙貝l 5克。三劑分三日服。
88.痿證
藥用北芪20克,黨參20克,云苓l8克,白術(shù)12克,法夏12克,竹茹l 2克,僵蠶l 2克,陳皮l2克,丹參l2克。兩劑二天分服。
89.止痛散
【組成】白胡椒15g,生川烏15g,細辛15g,磁石15g,僵蠶15g。
【制用方法】將上藥搗碎,攤白布上用柳木籠蒸1小時,泡入1斤白酒內(nèi)密封10天后用。以酒反復摩擦病位,時間約10~20分鐘,一日2次,晚8時,晨5時用。
【適應病證】風寒濕痹痛,骨質(zhì)增生,無名腫痛麻木,各種頭痛等證。
【方解】方中白胡椒辛熱,散寒止痛;細辛辛溫,祛風散寒止痛,兩藥芳香氣濃,性善走竄,為行痹止痛良藥;川烏辛苦溫有大毒,祛風散寒止痛,為治偏正頭痛、躍打損傷之要藥;僵蠶咸平,平祛風止痛,解毒散結(jié);磁石辛咸寒,潛陽安神,聰耳明目?!侗窘?jīng)》云:“主周痹風濕,關(guān)節(jié)中痛”。五藥合用祛風寒,行痹止痛,化瘀滯,療傷散結(jié)。
90.破傷風
1. 配方:制南星6克,蟬蛻30克,天陳6克、全蝎7個,炒僵蠶7條,加水200毫升,煎服2次,每日1劑。服藥前用酒送服朱砂1.5克。抽搐加重時,加蜈蚣l條,地龍9克。
2. 木萸散:木瓜9克,吳茱萸9克,防風9克,天麻9克,僵蠶9克,全蝎9克,制南星9克,白蒺藜9克,藁本6克,桂枝6克,朱砂6克,雄黃6克,共研末,加豬膽汁成丸。每次服3-9克,每日3次。
91.血虛型痔瘡
僵蠶紅糖藕 藕500克、僵蠶7個、紅糖120克,將藕洗凈切厚片,與僵蠶、紅糖放鍋中加水煎煮,吃藕喝湯。每日1次,連服7天。
92.偏頭痛
1. 方藥:川芎15克、白芷12克、三七5克、僵蠶10克、甘草5克、白芍30克、菊花10克、地龍10克、當歸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加減:失眠者加龍骨30克,牡蠣30克,夜交藤20克;便秘者加大黃10克;惡心嘔吐加姜半夏10克、竹茹10克;血壓高者加夏枯草15克。
2、組成 木賊草鉤藤白蒺藜菊花僵蠶白芍各10克 枸杞子川芎各10克 生石決明30克(先煎) 全蝎粉3克(沖服) 丹參15克制用法 先用適量清水將石決明和其他藥物分別浸泡30分鐘,再先煎生石決明30分鐘,然后納入諸藥再煎(全蝎除外),取液250毫升,再加水煎取200毫升。將2次煎出藥液450毫升左右混合備用。每日1劑,分2次溫服,并將全蝎粉分成2等份用藥液沖服。
3、組成: 木賊草 鉤藤 白蒺藜 菊花 僵蠶 白芍各10克 枸杞子 川芎各10克 生石決明30克(先煎) 全蝎粉3克(沖服) 丹參15克。
制用法: 先用適量清水將石決明和其他藥物分別浸泡30分鐘,再先煎生石決明30分鐘,然后納入諸藥再煎(全蝎除外),取液250毫升,再加水煎取200毫升。將2次煎出藥液450毫升左右混合備用。每日1劑,分2次溫服,并將全蝎粉分成2等份用藥液沖服。
主治: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偏頭風)。
加減:若肝火偏盛,可加黃芩、山梔、丹皮、膽草;如舌紅中裂或神識恍惚迷蒙,可用水牛角先煎或用羚角粉沖服,以增強清肝熄風之力;若兼風痰內(nèi)阻,苔黃膩,脈弦滑,則加蒼術(shù)、半夏、全瓜萎化痰祛濕。若痛如針刺或如雞啄,久治不愈,舌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者,可加桃仁、紅花、赤芍等活血化瘀,生姜10克(切碎),蔥白6克(切碎)辛溫通陽,再入麝香0.15~0.3克,黃酒250克辛溫透竅,通絡(luò)行瘀,引藥上行,直至巔頂。臨床常將原方如此加減以治療血管性頭痛、損傷性頭痛,以及久治無效的偏正頭風頭痛,均獲良效。煎法是先將諸藥煎煮去滓,后將麝香絹布包入藥汁再煎二三沸取出(可用3次,即0.15克麝香可做3劑藥用)。每日服藥1劑,服3天,停3天。
93.癲癇
組成 天麻30克 川貝母15克 膽南星15克 姜半夏30克 橘紅15克 茯苓30克 菖蒲15克 全蝎18克 僵蠶18克 蜈蚣5條 白礬18克 皂莢18克 天竺黃30克 朱砂12克(另研)
制用法 上藥共為極細末,以姜汁30克,竹瀝30克,加水稀釋后,泛丸為綠豆大,裝瓶備用。成人每日服3次,每次6克,小兒酌減。
主治 癲癇大發(fā)作。 加減 如素體虛弱或久病不愈,正氣虧損者,加人參15克;病情頑固者,加雄黃12克,另研細入前藥,以助藥力。
94.中風
組成 豨薟草15克 仙鸛草12克 桑枝20克 牛膝12克 秦艽12克 木瓜10克 地龍10克 海風藤10克 丹參12克 赤芍10克 地鱉蟲10克 全蝎6克 僵蠶10克 功用 散風通絡(luò)。
主治 中風、類中,主要用于腦血栓形成后遺癥。
加減 如患者痰多可加膽星10克,竹瀝水(兌服)30克; 血壓仍偏高可加鉤藤20克,黃芩15克;進入后遺癥期1月以上,血壓不高,可加生黃芪30克; 后遺癥期1年以上可加肉蓯蓉、巴戟天各12克,熟地30克; 言語不利加蟬衣4.5克。
95.治療犢牛癲癇
膽星12克,鉤藤27克,玄參18克,生地27克,天竺23克,酸棗仁22克,蟬蛻13克,薄荷葉13克,陳皮23克,炒僵蠶13克,麥冬12克、朱砂2.5克,當歸25克,大黃24克,石膏25克,共煎汁灌服。連服3--4劑。
96.癲癇病
(1) 用川芎、當歸、茯苓、遠志各34克共煎成汁,把僵蠶14克,朱砂1.5克,全蝎、蟬蛻各11克,共研成細末。用前面藥物煎的汁水,沖服該藥末,一次灌服。隔天一劑,連服3--4劑。
(2) 用僵蠶、白芍、鉤藤、川芎、當歸、柏子仁、茯神、菊花、菖蒲、草決明各14克,朱砂(先煎)6克,全蝎5克,蜈蚣5條,共用煎水2次,分2次灌服
97.痛風食療方
僵蠶豆淋酒:黑豆、僵蠶各250克,白酒1000毫升。將黑豆炒焦,以酒淋之,絞去渣,貯于凈器中,僵蠶將也投入凈器中,以酒浸泡之。經(jīng)5日去渣備用。不拘時候,每次溫服1小杯。
98.治骨質(zhì)增生
處方:制川烏、制草烏、炮山甲、浙貝母各750克,木瓜、秦艽、牛蒡子、龍骨各1500克,蜈蚣400條,全蝎400克,夏枯草750克,僵蠶1000克,共研細末,每日9~10克,用黃酒沖服,骨結(jié)核患者用蜜做丸,每丸重10克,每日一丸,溫開水沖服,連服1~2年,按療程而定。在急性期,或首次治療時,可用上方煎服,每日一劑;制川烏5克,制草烏5克,炮山甲6克,浙貝母6克,木瓜10克,秦艽15克,牛蒡子10克,龍骨10克,蜈蚣1條,全蝎1克,夏枯草15克,僵蠶6克,連服10劑后接上方進藥,效果更為神速。
99.慢性膝關(guān)節(jié)酸痛。
追骨風錢半,炙甘草二錢,老鶴草五錢,草河車五錢,僵蠶一錢。用藥劑一帖,浸于斤余燒白酒中,一二天后,酒色變深紅,此時即可服用,每當飯前,可服此藥酒一二杯(酌量)。
100.益腎化斑湯
熟地、山藥各20g,山茱萸、丹參、菟絲子、肉蓯蓉、茯苓各15g、丹皮、僵蠶各10g、紅花、澤 各8g,日1劑,水煎分4次服,可治療黃褐斑。
101.清斑食療湯:
絲瓜絡(luò)10克,僵蠶10克,白茯苓10克,白菊花10克,珍珠母20克,玫瑰花3朵,紅棗10枚。
煎濃汁2次混合,分2次飯后服用。
102.皮膚癌
丹參、白鮮皮各20克,當歸、赤芍、莪術(shù)、七葉一枝花各15克,桃仁、生首烏、僵蠶各10克,山慈菇、土茯苓、半枝蓮各30克,蜈蚣3條,川芎5克。水煎服,日1劑。
本方源于《常見痛癥的中醫(yī)治療》,功能活血化瘀,祛風解毒,適用于皮膚基底細胞癌患者。
103.毒蛇咬傷
青木香10~25克,龍膽草、半邊蓮、黃連、白芷、麥冬、黃芩各15~30克,生大黃,甲珠各10~40克,僵蠶9~12克,苦瓜蓮(可用花粉代)10~25克,仙茅、徐長卿各10~20克,虎杖20~40克,水煎服,每天1劑,連服3~5劑。
糖尿病性腦血管病
104.蒼蒺槐米湯
組成:蒼術(shù)13克,全蝎10克,刺蒺藜15克,赤、白芍各10克,僵蠶10克,槐米15克,三七粉(包)3克,生蒲黃(包)10克
功效:健脾和肝,行瘀通絡(luò)。
主治:糖尿病性腦梗塞。癥見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有多食易饑,口渴多飲,尿頻量多,或有眩暈,癡呆,舌質(zhì)暗紅,舌底脈絡(luò)暗紫且迂曲延長,舌苔白膩,脈弦滑。
臨床運用:眩暈明顯加牛膝、懷山藥、生赭石或生龍牡;舌強言蹇,癡呆癥狀明顯加菖蒲、郁金;肝腎陰虛,熱象明顯加用山萸肉、熟地、肉蓯蓉、玄參,少用或不用三七粉;多食易饑,口渴多飲加天花粉、葛根、全栝樓、黃連、丹皮;尿頻量多加熟地、澤瀉、黃柏;偏癱時久加生黃芪。
105.一切無名腫毒
當歸(重者用120克,輕者60克),白芷(重者60克,輕者30克),夏枯草(重者60克,輕者30克),僵蠶(重者30克,輕者8克)。煎服。
106.閉管丸(劉恒均經(jīng)驗方)
穿山甲lOOg,胡黃連15g,石決明300g,槐花15g,僵蠶240g,明礬30g。將藥物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log,口服1次1丸,1日2次。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用于肛瘺初期,療效顯著。
107.菊花白芷蜂蜜飲
菊花15克,白芷6克,川弓9克,僵蠶9克,蜂蜜適量。將菊花、白芷、川弓、僵蠶洗凈,清水1000毫升,武火煮沸后,文火煮至300毫升,去渣取汁,加入蜂蜜即可,隨量飲用。功效清肝散熱,祛風止疼。
108.三叉神經(jīng)痛
愈痛散:白附子100克,全蝎150克,白芷、川芎、僵蠶各200克,共研細末,每服2克,每日2次,熱酒調(diào)服。
109.普濟消毒飲
組成:黃芩9克、黃連6克、板藍根15克、連翹9克、馬勃3克、牛蒡子9克、薄荷3克、僵蠶9克、元參9克、甘草3克、陳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桔梗6克。
主治:熱毒上壅,惡寒發(fā)熱、頭面紅腫、咽喉腫痛、口渴,脈浮數(shù)有力??芍委燁伱娴ざ尽⒘餍行匀傺?、急性扁桃體炎等癥。
110.急性蕁麻疹
擬方:麻黃9g,生石膏30g,杏仁、防風、黃芩、僵蠶各12g,白蘚皮15g,甘草6g。3劑后瘙癢減輕,皮疹仍起,原方加蟬衣9g,生石膏加至45g,5劑后皮疹消失,惟雙目微腫。繼原方加菊花12g,12劑告愈。(天津中醫(yī),1989,3:39)
111.斜視
組成 生地24克 赤芍9克 當歸9克 川芎3克 防風5克 柴胡6克 炙僵蠶12 白附子6克 全蝎3克
制用法 先把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然后煎煮25~30分鐘,每劑藥煎2次,將2次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溫服。
主治 眼外肌麻痹。
加減 氣虛者加黃芪;血虛者去生地,加熟地、白芍;血壓高者去生地,加地龍、石決明、鉤藤;若為外傷所致者,加炒荊芥穗。
112.補氣活血湯
組成:黃芪80-120克當歸10克赤芍15克豨薟草20克丹參15克水蛭10克紅花6克桃仁6克地龍10克懷牛膝9克僵蠶10克菖蒲10克。
功能:益氣化瘀,化痰通絡(luò)。
主治:各型、各期中風病所致的半身不遂、語言謇澀、失語、口眼歪斜、肢體麻木等。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水煎煮二次,共取汁400毫升,早晚溫服,每次200毫升。
113.小兒驚風夜啼
蟬花0.3g、白僵蠶(酒炒)0.3g,甘草(炙)0.3g、延胡索o.15g。共研細末,制成“蟬花散”。專治小兒驚風夜啼、咬牙、咳嗽、咽喉壅腫。服用量:1歲左右兒童每次服用o.3g,4—5歲兒童,每次服用1.5g,日服2次。
114.治療高血脂
白僵蠶粉100克,每次服5克,1日2次,溫開水調(diào)服。2個月為一個療程。
115.癲癇
組成 天麻30克 川貝母15克 膽南星15克 姜半夏30克 橘紅15克 茯苓30克 菖蒲15克全蝎18克 僵蠶18克 蜈蚣5條 白礬18克 皂莢18克 天竺黃30克 朱砂12克(另研)
制用法 上藥共為極細末,以姜汁30克,竹瀝30克,加水稀釋后,泛丸為綠豆大,裝瓶備用。成人每日服3次,每次6克,小兒酌減。
主治 癲癇大發(fā)作。加減 如素體虛弱或久病不愈,正氣虧損者,加人參15克;病情頑固者,加雄黃12克,另研細入前藥,以助藥力。
其他
1、小兒驚風。用白僵蠶、蝎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各一錢,微炮為末。每服三分至半錢,以姜湯調(diào)灌。甚效。
2、風痰喘嗽,夜不能臥。用白僵蠶(炒過,研細)、好茶末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五錢,臨睡時開水泡服。
3、喉風喉痹。用白僵蠶(炒)、白礬(半生半燒),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自然姜汁調(diào)灌,吐出頑痰,即效。小兒服,則加少許薄荷、生姜同調(diào)。又方:上方加白梅肉和成丸子棉裹含咽。
又方:用白僵蠶(炒)半兩、生甘草一錢,共研為還想,姜汁調(diào)服,涎出立愈。又方:用白僵蠶二十枚、乳香一分,共搗研為末,每取一錢燒煙。熏入喉中,涎出即愈。
4、偏正頭風,夾頭風,兩穴太陽痛。用白僵蠶為末,蔥茶調(diào)服一匙。又方:用白僵蠶高良姜,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臨臥時茶送下。一天服二次。
5、突然頭痛。用白僵蠶為末,每服二錢,熟水送下。
6、風蟲牙痛。用白僵蠶(炒)、蠶蛻紙(燒),等分為末擦痛處,等一會,用鹽湯嗽口。
7、瘧疾不止。用白僵蠶(直者)一個,切作七段,棉裹為丸,朱砂為衣。稱明時。一次服,桃李枝七寸,煎湯送下。
8、腹內(nèi)龜病。人間龜病不堪言,肚里生成硬似磚,自死僵蠶白馬尿,不過時刻軟如棉。極效。
9、臉上黑斑。用白僵蠶末,水調(diào)涂搽。
10、隱疹風瘡。用白僵蠶焙過。研為末,酒送服一錢。
11、丹毒(從背上、兩脅發(fā)起)。用白僵蠶十多枚和慎火草搗涂。
12、小兒口瘡(口中通白)。用白僵蠶炒黃,拭去黃肉毛,研為末,調(diào)蜜敷涂。立效。
13、小兒鱗體(皮膚如蛇皮鱗甲之狀,亦稱胎垢工蛇體)。用白僵蠶,去嘴,研為末,煎湯洗浴。方中亦可加蛇蛻。
14、項上瘰疬。用白僵蠶為末,每服五分,水送下。一天服三次。
15、刀斧傷。用白僵蠶炒黃,研末,敷涂。
16、乳汁不通。用白僵蠶末二錢,酒送服。過一會,再服芝麻茶一碗,即通。
17、崩中下血。用白僵蠶、衣中白魚,等分為末,水沖服。一天服二次。
18、小兒疳瘦、有蛔蟲寄生。用蠶腎三末飲服。
19、大小便血,淋瀝疼痛。用繭、蠶蛻紙,并燒存性,晚蠶沙、白僵蠶,并炒,等分為末,加麝香少許。每服二錢,米湯送下。一天服三次。
20、婦血崩。治方同上。
21、開展謀高分子。用蠶蛻燒灰三錢,加輕粉、乳得少許,先以溫漿水洗凈患處,再敷藥末。
22、吐血不止。用蠶蛻紙燒存性,調(diào)蜜做成丸子,如芡實大,放口中含化咽津。
23、小便澀痛或通。用蠶蛻燒存性,加麝香少許。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24、婦婦斷產(chǎn)。用蠶蛻紙一尺,燒為末,酒送服,終身不產(chǎn)。
中藥僵蠶加減治病的六個有效驗方
1、黃褐斑:僵蠶15克,白芷12克,透骨草12克,紅花10克,珍珠粉3克。上藥研細粉,用蜂蜜調(diào)成糊狀,敷在清潔的面部,30分鐘洗凈即可,隔日一次。
2、轉(zhuǎn)氨酶升高:僵蠶、蟬蛻、五味子各等份,研細末混勻,蜂蜜為丸。每次10克,每日3次,7天為一療程。
3、陰囊濕疹:僵蠶20克,苦參15克,白礬15克,芒硝15克,地榆18克,連翹30克。水煎后外洗坐浴,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
4、支氣管哮喘:僵蠶15克,全蝎3克,地龍10克,桃仁10克。將上藥共研細末,混均,水泛為丸。每日6克,每日兩次,連用15天為一療程。
5、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僵蠶15克,全蝎10克,兩藥烘干研末,每日用蜂蜜水沖服,3個月為一療程。
6、痔瘡:僵蠶30克,全蝎10克,藕節(jié)15克。將上藥研細粉調(diào)均,分為10等份。雞蛋打一小口,放入藥粉一份,煮熟,每日食一枚。10天為一療程,服用兩個療程即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