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凸 凹
祖父說,村南的那座石橋,已經很老很老了,老到我祖父的祖父也說不清它的來歷。
那年興修水利,上邊來人圍著它轉了一圈,對陪同他的支書——我的父親說,這橋已老化得成了一個隱患,得炸掉它,修一座新的。
父親說,咱們還是征詢一下村里人的意見吧。
一旦征詢,那橋就再也不能炸了。
人們說,這橋能立到今天,說明老天爺的生辰冊子上,已經寫上了它的名字,作為地上的人,你哪有資格勾去?執(zhí)意要勾,是要遭天譴的。
人們又說,有了這個村子,就有了這座橋,這是誰都知道的。如果這村子是一個身體,這橋就是這身體上的一個部件,一如人,手腳齊全著,才活得健旺,一旦缺少了什么,就殘疾了。
議到最后,干部、群眾都把目光集中到祖父身上。因為他是老黨員,說話有分量。
祖父說,我放了一輩子羊,每天都趕著羊從它身上過。我昨天問了問我的那些羊,人家要炸石橋了,你們同意不同意呢?這些羊“咩咩”地叫成一片;都哭了。為什么呢?羊的記性賴,一旦把橋炸了,它們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橋的事提醒了村里的老人,從此之后,他們對村里的老物件就變得格外上心了。
譬如那盤老石磨。雖然吃上了精米白面,早已擱置不用了,但依舊要保留在原處,不許拆除。因為它見證著豐年之樂、饑年之痛,讓村里人更珍惜眼下的幸福日子。
譬如村東的那棵老柳樹。雖已老得只剩下軀干和幾處腋芽,但依舊不能砍,因為它上面曾掛過用鑄鐵做成的鐘。鐘聲一響,村里人蜂擁而出,或聚眾抗敵,或相約出工,戰(zhàn)斗與生產,留下了許多故事。也是因為出行歸來,第一眼望到的就是它的枝杈,一旦望到,就有了到家的感覺。
譬如村西那口老井。雖已在別處開鑿了一口深井,管道入戶,不再到老井那里汲水了,但依舊是井欄潔凈,不染纖塵。不僅因為它是曾經的生命源泉,也是因為它讓人心安妥——無論雨水豐沛,還是連年久早,井里的水位總是保持在一個固定位置,不溢、不涸,給人以希望,讓人們有了一種生活信念,面對富與貧,有了從容淡定、不浮不躁的心境。
這些理由,都是老人們繪聲繪色、有滋有味的言說,在年輕人那里,并沒有相應的感覺,認為人一老就守舊了,是可笑的,便主張廢舊立新,讓村子有個新面貌。但老人們是一群認死理的人,即便是言之鑿鑿,卻總也不能說服他們,便只好依從。
進入中年之后,對故鄉(xiāng)的回憶突然就占了大部分的心思,而每一憶及,首先進入思緒的,竟總是那座石橋、那盤石磨、那棵老柳樹和那口老井。如果沒有它們的支撐,整個記憶就很難展開,就只剩下一團化不開的鄉(xiāng)愁,以致憂郁無眠。
這是為什么呢?
后來我讀到了友人彭程的一篇名為《樹誄》的散文,一下子讓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寫一次回家省親,發(fā)現村口的一棵老絨花樹被人砍了,突然就生出一種莫名的憂傷,覺得砍掉的不僅僅是一棵生物意義上的樹,而是砍斷了對故鄉(xiāng)記憶的鏈條。原來在感情的深處,這棵老樹不只是一棵樹,更是故鄉(xiāng)的象征。他于是發(fā)出很深的感慨:這棵老樹是我的一個親人,是親情的一部分;這樣一個連著我根脈的親人失去了,故鄉(xiāng)的夢也就殘損了,故鄉(xiāng)也就不成其為故鄉(xiāng)了。
現在看來,人不到一定的年齡,便不知道家鄉(xiāng)土地上那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的含義。人生漸老,方知是非、深淺、痛癢,是歲月深處的道理。在老人們的眼里,故鄉(xiāng)不僅是生養(yǎng)休憩之地,還關乎心靈,是人的精神家園。因此,老人們對鄉(xiāng)間里的處處都是憐惜的,他們既是傳承者,也是堅守者,故鄉(xiāng)因他們而完滿,而厚重,而存留致遠。
故鄉(xiāng)無言,而老人們有口碑——在異地生活久了,再回望故鄉(xiāng),我真切地感受到,還多虧了這些老人,正是他們對故鄉(xiāng)意義、故鄉(xiāng)倫理最深情的闡釋,才使故鄉(xiāng)的血液化成了后人的脈搏,對他們的人格形成和人生走向,產生了綿長而深刻的影響。
譬如雨后的山林,會猝生一種鍋蓋大的蘑菇,雪白水嫩,讓人驚異。但是,驚異之余,不能叫,也不能手忙腳亂地上前掘取。因為,只要一叫,一弄出聲響,它就會迅速收縮,直到無形。為此,老人們給它取了一個很形象的名字:“馬跑”。祖父曾對我囑咐道:“你一旦遇到‘馬跑’,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悄悄地靠近它,看準了它的根須,一下子擰斷,這之后,不管是叫還是跳,它都會完整地待在那里,任你拿回家去,煎、炒、烹、煮,弄一桌子好飯炊。當美味嚼在嘴里的時候,你應該思忖一下其中的道理——每有意外所得,你千萬不要得意忘形,你應該心沉氣靜,看準了再去消受,不然的話,煮熟了的鴨子也會飛掉,捧到手心的油脂也會從指縫里漏掉。”祖父的道理是實在道理,“馬跑”的故事也并不神秘——待我學了園藝專業(yè)之后,知道所謂的“馬跑”,不過是松樹菌的一種,習性中對聲波尤為敏感,更忌憚的是人聲的喧嘩。所以,山林不語,正是它的好處,奇珍嘉卉不被驚擾,可自由生長。
譬如深山的陰處有一種植物,叫“山海棠”。即便生在僻處,無人觀賞,可它依舊是一絲不茍地向上挺拔了枝葉,開出鮮艷欲滴的花朵。我很是不解,曾對祖父說:“它真是不懂人間世故,既然開在深山無人識,便大可以養(yǎng)養(yǎng)精神、偷偷懶,沒必要下多余的功夫。”祖父瞪了我一眼,說:“你究竟是太年輕,看重功名,內心浮躁,不知人間真相。在山海棠那里,它只按自己的心性而活,生為花朵,就要往好里開,至于能不能被人看見、被人夸獎,它從來都不會去想。可是,一旦有人走到它跟前,它的俊相就會燙了這人的眼睛,讓人從心底里生出敬意。這叫什么?這叫自尊自重。”祖父又說:“在我的幾房兒媳婦中,你知道我最看重誰?是你大伯母。你大伯母家最窮,屋里只有一盤土炕、兩只矮柜??墒悄阋贿M到她的屋里,就再也不敢造次了。炕上的幾床土布被褥疊得整整齊齊,矮柜上的家什放得規(guī)規(guī)矩矩,腳下的石板地擦得光光亮亮,窮,卻窮得清清爽爽。如果你腳上有土,都不好意思邁進去,得在門檻上蹭一蹭;如果你嘴里有口老痰,絕不敢像在別人家那樣隨口就吐了,得忍到出了她家的門庭。在你大伯母那里,你會感到,窮得清爽就貴了,就沒人敢輕賤。”
再譬如故鄉(xiāng)的旱。那時的光景不堪回首,十年就有九旱。要春種的時候,天上連一片云絮都沒有,土地龜裂,舉步蒙塵。此番情景,種子下到地里,就意味著一個“死”字。然而村里人依舊把種子播進土里,起早貪黑,汗流浹背,無怨無悔。面對這種近乎徒勞的勤勉,我等后生頗有煩言,深以為蠢。父親說:“這是祖宗留下的規(guī)矩,后人哪敢違背?因為老輩人說,下不下雨是老天的事,撒不撒種是人的事——命運如何,在天;盡不盡本分,在人。只要人盡了本分,不管結局如何,人都可以問心無愧了。常說的天地良心,就是這個意思。”后來的世事讓我感到,這種“本分”之說的確有它的動人之處。干旱之時,如果不下種,即便有后來的漫天甘霖,也不會長出莊稼;一如絕望中如果不心存希望,也就只剩下了虛妄。
回溯種種,不禁感到,故鄉(xiāng)的偉大正在于它那貧瘠的土壤上,不僅生長出足可以讓人活命的大豆、小米和高粱,而且供奉出了足可以抗拒外界誘惑而不迷失自我的大地道德。正如康德所說,我心中最敬畏的是兩樣東西:天上的星辰、大地上的道德律——他立論的基礎,或許就在這里了。
反省一己人生,我很自信地說,有什么樣的故鄉(xiāng),就會走出什么樣的人。我之所以能在紅塵遮眼、欲望亂神的情境之下,還恪守本真,不患得患失,一直本分周正地做人,正是故鄉(xiāng)倫理的滋養(yǎng),使我內心充盈、從容淡定。
因此,故鄉(xiāng)對人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一個人心智、情感、人性和倫理觀念形成的起點,是立人的基礎,一如大樹沒有茁壯的根須就會傾覆,大樓沒有牢固的根基就會倒塌。有了可靠的基礎,任風吹雨打、滄桑變幻,內心的價值取向和做人的骨架,是不會被撼動的。
這個世界雖然已經全球化了,但開放的前提,恰恰是對心靈圣地的堅守與回歸。四海弦歌息止時,游子心中會油然升起一聲深情的呼喚:哦,故鄉(xiāng)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