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能讓我們活得更高級,只有自律者才會更自由。
作者:飄(富書簽約作者),轉載請加微信fushunamei
人的一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接踵而至:
你是個吃貨,各種美味擺在眼前,你來者不拒大快朵頤,結果因為肥胖而導致的病癥如膠似漆跟著你,你要管住嘴,邁開腿;
你是個拖延癌,要考試了你頭腦里一片空白還沒復習,催稿臨近了,你還沒動筆,你要立即去做這些事;
你是個夜貓子,長期熬夜內分泌失調了,各種疾病如排山倒海般襲來,你必須早睡;
你還很貧窮,拿著月薪兩萬的工資,花起來瀟灑大方,月月光。
眼見著三十歲來臨,買房買車要錢,父母年事漸高,難免有個頭痛腦熱要你承擔,與你而言,理財顯得迫在眉睫。
這些問題不解決,會讓我們覺得痛苦。
本杰明.富蘭克林說過:“唯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效益?!?/strong>
問題的存在會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東西,它是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
面對問題你是哭哭啼啼,還是奮勇前進?你是束手無策的哀嘆,還是迎難而上積極想辦法解決?
逃避問題永遠不能消除人生的痛苦,要獲得成長必須解決問題,自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什么是自律呢?
美國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在風靡全球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里說:
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自律有四個原則:延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
自律就是用它的原動力——愛來實踐這些原則。
延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
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
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最大的快樂。
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延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延遲滿足感,分為控制欲望和解決問題。
一、控制欲望: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于“延遲滿足”的實驗。
研究人員找來數(shù)十名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里,桌子上的托盤里有孩子們愛吃的棉花糖、曲奇或餅干棒。
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
米歇爾在分析問卷結果時發(fā)現(xiàn),當年馬上按鈴的孩子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學校,都容易出現(xiàn)行為上的問題,成績分數(shù)也較低。
他們通常難以面對壓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難維持與他人的友誼。
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鐘再吃糖的孩子在學習上比那些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直到35歲后米歇爾團隊經(jīng)過研究表明,當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后有更高的體重指數(shù)并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問題。
延遲滿足感,就是面對誘惑時自我控制能力。
吃甘蔗時,先從不甜的那一端吃起,以后會越來越甜;放學后,先把作業(yè)完成,后來就能玩?zhèn)€痛快;
位高權重的,如果不能在金錢與美色的誘惑下懸崖勒馬,很可能落的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已婚人士,如果拜倒在婚外鶯鶯燕燕的石榴裙下,等待他的將是妻離子散的凄慘結局.....
蕭伯納說過: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
欲望是人遭受磨難的根源,人只有遏制住自己的種種欲望,才算主宰了自己的生活,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二、解決問題:
余世維曾說:“自動自發(fā)——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地思考問題、主動地解決問題?!?/p>
自律,就是先解決問題,只有問題得到圓滿解決,人才會有自由,而自律才能讓人更自由。
在富書持續(xù)寫作營里,對自律讓人更自由的感觸最深刻。
我們每個月要過稿兩篇,否則會被淘汰,當然,在淘汰前還有一次復活機會,也就是當月沒能完成兩篇的,會在次月完成4篇,再完不成就會出局。
那些在月初就完成兩篇稿子的同學,心情悠哉游哉,每多一篇都是錦上添花,沒有也淡定從容。
因為已經(jīng)穩(wěn)穩(wěn)獲得進入下一個月挑戰(zhàn)資格,接下來的二十多天,至少在寫稿這件事上,他們不必擔憂,吃得下,睡得香。
相反,那些沒完成的同學,在月初時可能沒那么焦慮,因為他們感覺為時尚早。
接下來的20多天,他們幾乎每天都因為沒過稿而憂心忡忡。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他們的惶恐不安。
當然有兩種人例外,他們不必擔憂。
一種是即便月底臨近了,他們也有穩(wěn)操勝券的篤定,還有一種是反正已經(jīng)到月底,等到下個月復活,或者干脆自暴自棄。這要另當別論了。
實際上,當月完不成目標的,下個月更難,因為任務加重了。
先完成目標的是用幾天的痛苦換來了二十幾天的幸福,而后完成目標的是用前幾天的幸福換來二十幾天甚至是五十幾天的痛苦。
顯然,前者更劃算,因為解決問題能帶來滿足感,不解決問題,積重難返,將來的痛苦更大,延續(xù)的時間更長。
延遲滿足感,盡早地面對問題,放棄暫時的安逸或程度較輕的痛苦,去體驗程度較大的痛苦,將來會獲得更大的滿足感。
出現(xiàn)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那么這些問題就會像山一樣橫亙在我們心中,阻礙心靈的成長和心智的成熟。
生活中我們常??匆娺@樣的場景:
一對夫妻中,男的嗜賭成性,既對家庭不管不顧,又輸光了家里的財產(chǎn),這時妻子有抱怨無可厚非也情有可原。
男的經(jīng)常會說:“是張三喊我去賭博的?!?/p>
男的愛喝酒,經(jīng)常喝得酩酊大醉,找不著北,吐得不省人事。妻子如果說起他,他肯定萬般抵賴說:“是李四叫我去喝酒的?!?/p>
一個姑娘38歲了,依然一無所有,形只影單。
她會怪自己父母沒能像其他家長那樣,掙了萬貫家財讓她坐享其成,又怨恨父母沒把她生得如花似玉,所以才一直單身。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把責任推給他人。
他們把錯誤歸咎于他人,是他人導致這些結局。
事實上,這些責任都在于自己。
試想想,如果別人喊你去賭錢、喝酒時,你能做到態(tài)度堅定、當機立斷的拒絕,別人總不至于用刀架在你脖子上,強烈逼迫你去做這些事吧?
一定是你半推半就,欲拒還迎、拖泥帶水的態(tài)度給了他們機會。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愛做這件事,你就會被同樣愛做這件事的人吸引。
他們叫你去賭錢喝酒,都是你的態(tài)度允許的。
那個38歲既貧窮又單身的姑娘,她沒能明白:18歲以前父母有義務讓她吃飽穿暖,可人到中年后她是否能錦衣玉食就是她自己的責任了。
不是她的掙錢能力有待提高,就是她的金錢觀亟待端正。
關于相貌的,30歲以前的長相是父母給的,30歲以后是自己修的。
推卸責任,永遠不能解決問題。
美國黑人作家埃爾德里奇·克里佛說過一句話:“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你不努力解決問題,問題始終存在,你就會成為社會的負擔。
一個父親有兩個兒子,一個在戒毒所,一個事業(yè)有成,這位爸爸也是酗酒,吸毒。
當記者問起他們時,兄弟倆的回答如出一轍:“攤上這樣的爸爸我有什么辦法?”
為什么同樣的家庭,養(yǎng)出不同命運的孩子呢?
關鍵在于一個能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主動承擔責任,而另一個逃避責任,把責任歸咎于原生家庭。
不能承擔責任的孩子態(tài)度是:“我爸爸就是酗酒、吸毒的人,所以我有樣學樣?!弊詈蟆坝衅涓副赜衅渥印?,他活成了父親的翻版。他把責任怪罪于環(huán)境造就人才。
而另一個孩子的態(tài)度是:“我不能改變出生,不能選擇誰當我的父母,但是我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彼鲃訛閭€人行為承擔責任,所以他的人生截然相反。
逃避責任,就是放棄自由。
為了躲開責任帶來的痛苦,實則是在逃避自由。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里說:
逃避自由并不能使人們復得已失去的安全感,而僅能幫助他忘記他是獨立的個體。他犧牲了他個人自我的完整性,所得到的不過是不堪一擊的安全感。
逃避責任,可能會感到痛快,但心智無法成熟,結果往往是在痛苦中越陷越深,難以自拔。
承擔責任,就是在面臨問題時要主動接納這是我自己的問題的事實,從而改變現(xiàn)狀,獲得自由。
忠于事實是自律的第三條原則,它是我們追求健康生活和心智成熟必須遵守的原則。
忠于事實就是需要我們實事求是,杜絕虛假。
派克說:
我們對現(xiàn)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借這張地圖,我們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溝壑,指引自己的道路。
如果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到什么地方,怎樣到達那里,如果地圖信息失真,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我們努力的程度越高,對事實的認識越清楚,地圖的準確性就越高。
一月份的一條新聞很火:唐山市某公路收費站要撤銷,結果這些收費站的人去找領導討說法。
一個大姐說:“我今年36歲了,我的青春交給收費,我現(xiàn)在啥也不會,也沒有人喜歡我們,我也學不了什么東西了?!?/p>
為什么大姐出現(xiàn)這樣的焦慮呢?
因為她沒看清事實:這世上根本不存在一勞永逸的工作。
她對認識事實缺乏興趣,固步自封,所以一旦生活發(fā)生改變,她便措手不及,無法接受。
派克把這種抱著殘缺的地圖不放,與現(xiàn)實世界處處脫節(jié)的現(xiàn)象稱作“移情”。
他對“移情”的定義是:
把產(chǎn)生和適用于童年時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對世界做出的反應,照搬到成年后的環(huán)境中,盡管這些方式已經(jīng)不再適用于新的環(huán)境。
逃避現(xiàn)實的痛苦是人的天性,只有通過自律,我們才能逐漸克服現(xiàn)實的痛苦,及時修改自己的地圖,逐步成長。
自律就是要我們跳出舒適區(qū),竭盡全力,不惜一切代價,迎接挑戰(zhàn),完全忠于事實。
我們要不斷學習,以開放的心態(tài)和積極的努力,不斷修訂人生地圖,才能使我們的心靈獲得成長。
忠于事實還有一點,就是不要隱瞞真相。
曾經(jīng)看到一個相親故事。
女孩拿別人的照片放在網(wǎng)上,膚白貌美,自然吸引一些單身男性來見面。
當相親男看到女孩的真實面貌與照片大相徑庭時,竟對女孩大打出手。
如果女孩敢于面對事實,把自己的真實模樣放在網(wǎng)上,人家愿意就來,沒眼緣就算了,也不至于被打。
魯迅說過:“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夠將空言打得粉碎。”
掩蓋事實,會讓一個人不能心胸坦蕩地生活,因為他要面臨良心的折磨和恐懼的威脅。
有的父母也會對孩子隱瞞真相:明明婚姻出現(xiàn)危機,卻騙孩子婚姻美滿;炒股票賠得一塌糊涂,向孩子隱瞞實情......
大部分父母會以“保護”做幌子,來維護家長的權威,避免孩子發(fā)生挑戰(zhàn)。
事實上,即使不告訴孩子,孩子也終究會察覺,他們也會受到潛在的威脅。
事實并不因為被忽視而不復存在。
一個人越是誠實,保持誠實就越容易,而謊言越多,則要編造更多的謊言自圓其說,更增添了憂愁和煩惱。
忠于事實,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和美好的人際關系,會獲得完全的自由。
自律的第四條原則,是需要把持得當,也就是“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意味著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
派克在這本書里例舉了生氣這件事。
當我們心理或生理上受到侵犯,某個人、某件事令我們傷心和失望時,我們就會生氣。
生氣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反擊方式,比如,丈夫總是把煙灰彈到地上,如果太太生氣卻一直不說,丈夫就會我行我素,因為丈夫不知道這件事會讓太太生氣。
這時候太太就有必要表現(xiàn)出自己的生氣,可以發(fā)一次火,讓丈夫明白你不能容忍這件事繼續(xù)發(fā)生,但又不能太過火,有時還要注意場合和時機。
這就需要我們建立一個靈活的情緒系統(tǒng),有時需要婉轉,有時需要直截了當;有時不妨火冒三丈,有時需要心平氣和。
從來不生氣的人,注定遭受欺凌和壓制。
比如家暴,有的妻子遭丈夫家暴后因為種種原因忍氣吞聲,然而,丈夫會因為你的軟弱得寸進尺。
有個妻子就很厲害。
她在遭到丈夫家暴后,從娘家喊了一些年輕力壯的男子漢,在他們的撐腰下,妻子第一次就給丈夫來了個下馬威,從此丈夫再也不敢動她一根手指。
因為人的本性就是“欺軟怕硬”,生氣是為了更好的生存。
這位妻子在面對家暴時就善于保持平衡,既起到了威懾作用,又沒鬧出人命來。
我們要做一個平衡的人。
我們要有謙讓心,但不能過頭,否則就變成懦弱。我們要有熱情,但不能過頭,否則變成偏激。
我們要學會自省,但不能過頭,否則就會變成自卑。我們要學會愛人,但又不能過頭,否則失去自我。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是“放棄”。
伯特蘭·羅素曾說過:“放棄自己想要的某些東西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騎自行車遇到轉彎時,放棄風馳電掣的快感,來換取轉彎時的平衡;
一段戀情結束后,放棄一個不再愛你的人,放愛一條生路,才能保留最后的尊嚴,保持心理平衡;
放棄無拘無束的自由,是為了獲得更實在的自由;
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長生不老,擁有父母100%的愛;
放棄一些舊有的思想、過時的觀念,比如一輩子穩(wěn)定的工作,才能克服心理和精神危機,享受新生帶來的歡樂。
我們在生活中放棄一些生活環(huán)境、個人欲望和處世態(tài)度,就是心智完美成長的過程。
自律,才能更自由。
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勇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困難,才能使心靈變得健康。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自律能讓我們活得更高級,只有自律者才會更自由。
本期話題
說說你一直堅持做的事
?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留言點·贊前5名送U型枕或毛巾禮盒哦
聯(lián)系客服